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讨论气管切开术后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的发生机理、临床特征及该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分析。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的82例上呼吸道阻塞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呼吸困难持续时间、气管切开术前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梗阻原因、慢性肺部疾病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诱导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82例患者中有15例(18.29%)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出现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呼吸困难持续时间、气管切开前二氧化碳分压、慢性肺部疾病史、高血压病史5个因素与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有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发生呼吸困难持续时间是影响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最重要的因素。结论对于长期上呼吸道梗阻慢性呼吸困难的患者,若进行气管切开术,应考虑二氧化碳排出综合征的可能。同时注意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并进行血气分析,以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病人出现严重的睡眠期发作、缺氧和心率不齐时需行气管切开术。1986年 Fedok 等报告47例 OSA 病人气管切开术后使用Montgomery硅胶管,不少病人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美国匹兹堡市儿童医院用插管术和气管切开术解除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后突然发生的肺水肿5例。作者们认为,一方面血缺氧使肺动脉缩窄和交感神经发生重大变化,后者使全身血管收缩,血液集中到肺循环,肺灌注压增高,透过肺泡膜形成肺水肿。另一方面上呼吸道阻塞使胸腔正、负压均远远高于正常:吸气时胸内高负压相当于一次Müller氏操作,传递到支气管、血管周围间隙,使肺微血管毛细管壁的完整性受损,静脉血向右心回流增加,肺血管压力和流体静力压增高;呼气时胸内高正压相当于一次Valsalva氏操作,胸腔静脉回流减少,肺血管充盈和流体静力压都减低。呼吸阻塞时呼吸和循环对  相似文献   

4.
气管狭窄是气管切开术公认的并发病。近年来,由于使用带气囊的套管和长期插管并应用辅助呼吸的装置,这种并发病逐渐增多。气管狭窄多发生于切口部位。根据报告者给气管狭窄下的定义和严重程度,发病率有的可高达15%。气管狭窄是一种渐进性病变,有的在拔管后数月才表现出来。阻塞逐渐发生时,气管可被堵塞50%或更多而无明显症状;或即使出现症状,也很象是哮喘、肺气肿、使真正的急性上呼吸道阻塞难以诊断。因此,气管切开术后狭窄的发病率仍然不甚清楚。引起气管狭窄的原因还不完全明了。似与长期戴管(10天以上)有关。最近认为切口方法是  相似文献   

5.
OSA是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发生上呼吸道阻塞并导致显著低氧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综合征,发生阻塞主要部位是软腭。近来发现OSA患者软腭中存在以间质水肿、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然而炎症与上呼吸道阻塞的关系尚不清楚。NE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呼吸道、肠道和其他器官上皮细胞的膜结合酶,可分解和灭话促炎性肽(如缓激肽、P物质等),其功能下降可导致呼吸道对各种环境刺激过度反应,引起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管壁纤维化等炎症,致使下呼吸道管径缩小,而OSA患者口咽上皮在调整上呼吸道开放中的作用也不清楚。因此,该文作者研究I(…  相似文献   

6.
正气管切开术是耳鼻咽喉科常规手术,发展已有3500余年的历史,最初是为了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目前气管切开术适用范围已大为扩展,临床主要用于上气道阻塞、机械通气支持和辅助头颈及胸部手术。虽然常规气管切开技术操作很完善,但其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时有发生,其中术后脱管属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部分患者因抢救不及时而丧失生命,  相似文献   

7.
作者回顾234例儿童急性会厌炎,170例作气管内插管,其中5例(占2.1%)重度进行性气道阻塞至呼吸停止在行气管内插管短期内发展为肺水肿,2例死亡。对照64例轻度呼吸道阻塞未作插管儿童会厌炎则未发生肺水肿。文献中儿童会厌炎其肺水肿发生率占7~10%,常发生在插管后几小时内,本文占2%,且在插管后立即发生。本组并发肺水肿特征为:患者具有显著的呼吸不畅至呼吸停止期行气管内插管  相似文献   

8.
儿童阻塞性睡眠期呼吸暂停(OSA)多与上呼吸道先天性或后天性阻塞有关,如鼻中隔偏曲、腺样体肥大、血管运动性鼻炎、颈部短粗及下颌骨发育不全等。异物是儿童上呼吸道阻塞的常见原因,但作为OSA的病因,至今文献中尚未论及。作者报告一例2岁儿童OSA,可能系上呼吸道异物所致。患儿2岁,男性,因睡眠时呼吸困难入院。两周前突发性鼾声过响,睡眠躁动,入院前夜,曾有数次呼吸费力及呼吸暂停。查体时见患儿发育良好,无呼吸窘迫,除鼻腔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及轻度扁桃体肥大外,余无异  相似文献   

9.
关于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发病机理,各界说法不一。有人以肌电图测定睡眠时颏舌肌的功能,发现吸气期颏舌肌轻度外突以保持气道通畅,因此设想OSA可能是颏舌肌功能受损、吸气时舌根脱垂,与咽后壁抵触之故。也有人通过实验,发现在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之前,呼吸的神经冲动和膈肌运动均见减退,因此认为OSA的发生与神经和肌肉等因素有关。OSA亦可能是吸气时咽部负压大大超过使上呼吸道扩张的肌肉的张力的结果;也有认为鼻阻塞可增加呼吸道之阻力,使吸气费力,并因负压而使气道萎陷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颌面部多发伤并上呼吸道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5月—2020年10月颌面部多发伤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患者8例,均入住重症医学科,均表现为中-重度呼吸困难,气管插管失败后均紧急行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结果 8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手术时间5~9 min,平均6 min;患者术中出血量4~12 mL;置管成功率100%。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颌面部多发伤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患者气管插管失败后紧急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不仅可快速、有效、安全开放气道,而且可提高成功率,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9例窒息死亡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耳鼻咽喉科疾病呼吸道管理的有效方法。方法:报告因窒息死亡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分析造成死亡的原因和教训,提出有关预防措施。结果:9例患者均因窒息死亡。结论:窒息是耳鼻咽喉科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气管切开术是预防上呼吸道梗阻引起窒息的有效方法;下呼吸道阻塞首选气管镜检查,气管内出血者应避免喉插管正压呼吸。  相似文献   

12.
急性喉阻塞是肢端肥大症罕见和致命的并发症,因此肢端肥大症有永久性配戴气管套管者。本文报告两例肢端肥大症患者因并发喉气管粘膜肥厚致喉阻塞而作了气管切开术。两患者血清生长激素含量均高,垂体肥大。作了垂体~(90)钇植入,第一例植入两个月、第二例植入9个月后血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导用环状软骨前裂开术(ACS)代替气管切开术共26例,分为①原发组:长期插管而多次拔管失败者;②继发组:住新生儿监护病室有插管史,出院后发生进行性呼吸道阻塞者。手术方法:全身吸入麻醉后,将气管插管抽出至  相似文献   

14.
1997年3月至2000年7月我们对颅脑损伤32例行气管切开术.男19例,女13例,7~62岁,平均42岁,其中脑挫裂伤18例,脑干损伤5例,脑出血4例,颅内血肿5例.治疗性气管切开18例,预防性气管切开14例,32例均处于昏迷状态.抢救成功26例(75%),其中3例昏迷达28~45d.12例死亡(25%),主要因脑干损伤严重,脑出血量达60~100ml,无1例因呼吸道阻塞致死. 讨论颅脑损伤后患者有的处于昏迷状态,舌肌松弛,舌后坠堵塞上呼吸道,随时可引起窒息.咳嗽反射将近消失,患者不能咳出分泌物,大量下呼吸道分泌物积存,可引起肺换气不良、机体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低O2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等,致使脑血管和肺毛细血管扩张,渗透压增高,引起脑水肿和肺充血.颅压增高可抑制呼吸中枢,增加昏迷深度,下呼吸道分泌物更不易自行咳出.引起肺水肿及充血,分泌物增加,加重下呼吸道阻塞,导致患者呼吸衰竭死亡.若能适时行气管切开术,吸除下呼吸道分泌物,则可改善肺换气情况,延长患者生命,争取时间接受治疗.患者一旦出现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还可通过气管切开后的气管套管连接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维持呼吸.本组32例中2例呼吸停止分别在26h和35h经通过呼吸机维持呼吸,抢救成功.气管切开的时机与抢救成功密切相关,手术时间过晚,机体内缺O2和CO2潴留严重,心肺脑肾功能发生不可逆损伤,此时即使行气管切开术,效果也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脱管的原因及正确的处理方法,减少脱管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3例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脱管的上呼吸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结果:23例脱管病例中,21例脱管后急救成功,1例死亡,1例成植物人。结论:气管切开术后脱管与手术操作、术后护理、导管的选择是否适当有关。医生的应变能力及正确的处置方法是急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病人均可采取保守疗法获得成功,手术治疗仅限于去除器质性阻塞性病变,但在病情严重或其他疗法无效时,有时仍需作正规气管造口术。鉴于气管造口术有其缺点和危险性,作者曾采用小型气管切开术,套管经环甲膜插入成功地救治了1例严重OSA病人。病人为44岁亚裔男性,因头痛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入院。有日间瞌睡、睡眠时打鼾、呼吸暂停,憋醒和红细胞增多病史。躯体肥胖,有末梢性水肿、中心性发绀、扁桃体肥大和开口反射减弱等体征。生化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术后的安全性分类及防险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的安全性分类法及相应防范措施,以减少气管切开术后因堵管或脱管而致窒息死亡的发生。方法:346例患者因不同原因行气管切开术,依其气管切开以上气道是否阻塞(包括医源性及病变自身),结合患者年龄、精神状态及自救能力分为安全类、危险类(包括永久性和暂时性)和相对危险类3型;并提出相应的术中治疗对策和术后护理措施。结果:安全类160例;危险类17例,其中永久性危险类12例,暂时性危险类5例;相对危险类169例;采用相应的手术对策和护理措施后,住院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套管堵塞及脱管致窒息死亡的发生。结论:对气管切开术后的安全性分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通过采用相应的手术及护理对策,可以减少术后窒息死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手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是古老的外科手术之一,医学史记载其有近4000年的历史。而近代真正意义上成功的气管切开术是Musa Brasavota于1546年施行的,“气管切开术”的定名也不到300年历史〔1〕。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气管切开术已由单一的、万不得已时采用的、单纯的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救急办法,逐步完善成为耳鼻咽喉科、神经内外科、急诊科、ICU、儿科等抢救各种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笔者主要介绍几种常用手术方法的进展情况。1常规气管切开术1.1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患者仰卧位,头后伸,肩部垫高。局部麻醉后,采用纵形切口或横形切口切开…  相似文献   

19.
喉气管狭窄(LTS)是耳鼻咽喉科医师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其主要发生原因是气道损伤,常见于气管插管、颈部外伤及气管切开术后,成功的治疗有赖于准确的诊断。诊断包括确定阻塞的部位、长度、程度及相关的复合病变如声带麻痹、气管软化和气管食管瘘。病变简单者的治疗方法包括喉内类固醇注射、喉内扩张及内窥镜下清除喉内阻塞,病变复杂者须行手术治疗。本文报道20年间手术治疗60例LTS的体会。男39例,女21例,因气管插管时间过长或损伤所致者25例,气管切开术后21例,外伤后9例,自发性4例,气管软化1例;单纯声门下…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旨在证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病人是否存在鼻炎。在美国OSA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估计9%的女性,24%的男性患有此病,其功能障碍是由于睡眠期间反复出现上呼吸道阻塞引起缺氧所造成的,这种夜间缺氧所导致心血管疾患,如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及中风。虽然OSA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在睡眠中上呼吸道对气流的机械性阻塞被认为是重要的因素。对8名非吸烟的OSA患者及对照组6名正常人进行睡前及次日晨起后,鼻腔灌洗液中的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的数量、缓激肽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浓度监测。结果发现()SA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