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鼻咽癌与传导性耳聋郑慧秋鼻咽癌是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由于鼻咽部肿瘤所在位置不同,可于不同时期侵犯咽鼓管咽口、咽鼓管、中耳腔及内耳等,造成听觉功能障碍。近年来,我院对确诊鼻咽癌合并耳部症状患者进行听力检查,发现不同性质的耳聋,其中以传导性耳聋为主。...  相似文献   

3.
嗅觉障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永祥 《耳鼻咽喉》1998,5(1):59-61
嗅觉障碍的病因及分类繁杂,在临床诊治方面也比较困难,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本文复习有关文献从影响嗅觉变化的因素和嗅觉障碍的分类、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嗅觉障碍是一种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的疾病,同时也被证明与多种疾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传统的嗅觉障碍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通过手术治疗和应用药物治疗,但往往有时并不能取得期待的效果。近年来嗅觉训练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嗅觉障碍的手段得到了众多专家及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应用嗅觉训练治疗嗅觉障碍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其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复杂香味进行嗅觉训练对外伤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嗅觉障碍的疗效。方法2016年12月~2018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收治的外伤及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36例,其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47.61±16.68)岁,病程3~60个月,平均病程(13.58±13.51)个月。分别按病因分为上呼吸道感染组(19例)和外伤组(17例),按嗅觉下降程度分为嗅觉下降组(18例)和嗅觉丧失组(18例)。均采用患者自行购买的4种味道明显不同的香水进行嗅觉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嗅觉综合VAS评分,并分别对香味、臭味进行嗅觉评分。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方案,总有效率为55.56%(20/36)。嗅觉下降组有效率77.78%(14/18),嗅觉丧失组有效率33.33%(6/18),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组有效率73.68%(14/19),外伤后嗅觉障碍组有效率35.29%(6/17),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患者中50.00%(10/20)对香味感知的恢复明显优于臭味,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嗅觉训练方案具有简便易行、灵活度高、患者负担轻、患者依从度高的特点,对嗅觉障碍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其中对有残余嗅觉的患者疗效更显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嗅觉障碍比外伤后的嗅觉障碍更易于恢复。另外,嗅觉训练通常采用香味嗅剂,因而有重要警示作用的臭味嗅觉恢复明显落后于香味,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嗅觉障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是头部外伤、上呼吸道感染和慢性鼻及鼻窦炎.嗅觉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嗅觉能力的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目前除了全身应用激素的药物治疗外,尚无其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最新的关于嗅觉的基础生理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理论基础,从而有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损伤性嗅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损伤性嗅觉功能障碍动物模型,了解电刺激嗅觉诱发电位的特性及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和电解损毁技术,对动物一侧或双侧嗅球造成损伤,动态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24h、48h和1周)嗅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并观察嗅球与嗅黏膜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一侧嗅球损伤后,诱发电位N2波消失,N1和P1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双侧嗅球损伤后,表现为N1、N2波消失,仅记录到P1波,其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变化较大,以上改变均以24~48h变化最显著。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显示,24~48h嗅球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样改变。结论 嗅球损伤程度不同,对嗅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也不相同,这种改变是以其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嗅觉标记蛋白在嗅觉系统的分布,氨基酸顺序,对嗅球功能的的标记作用和其它蛋白的相互关系,临床意义等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提出利用嗅觉标记蛋白对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客观检测及临床诊断和治疗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嗅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嗅觉功能障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精神健康影响巨大,尽管目前关于嗅觉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较多,但其疗效仍欠佳。嗅觉训练作为嗅觉功能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同时依据嗅觉系统的神经可塑性作为理论基础,被证实在多种原因所致的嗅觉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具有一定疗效。嗅觉训练发展至今,传统的...  相似文献   

10.
外中耳畸形与传导性耳聋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求不同类型的外中耳畸形与传导性耳聋的相关性,以利于术前术式的选择。 方法 180例外中耳畸形通过手术证实分为3组听骨异常,并与术前纯音听阈均值(dB HL)经t检验以观其相关性。 结果 1.外耳道狭窄组中的上鼓室狭窄(锤砧骨活动不良)与镫骨卵圆窗畸形有统计学差异(P<0.05);2.外耳道狭窄组与外耳道骨性闭锁组间有微弱差异,根据术前外中耳畸形的听阈均值尚不能准确预估其听骨畸形之类型,但对外耳道狭窄组的听阈均值则有参考意义。结论 外中耳畸形其听力损失关键不仅在于听骨链完整与否而更应强调中耳畸形所涉及部位如镫骨固定或缺如,卵圆窗封闭等。  相似文献   

11.
12.
颞骨骨折致传导性聋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的频发,颞骨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颞骨骨折属于头颅外伤的一部分,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复合伤,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听力下降、面瘫、脑脊液耳漏等,其中听力下降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颞骨骨折常常引起昕骨链脱位,导致传导性聋,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重点就颞骨骨折造成的听骨链中断引起传导性聋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嗅觉障碍(IOD)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的嗅觉疾病,以嗅觉下降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嗅觉是人的基本感知觉之一,在识别气味、预警危险及影响情绪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嗅觉功能一旦受损,对人的饮食、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严重影响,嗅觉疾病逐渐被各国学者关注。IO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嗅觉疾病,尽管目前在IOD的诊断及发病机制上有所研究,但其临床诊疗工作仍十分具有挑战性。目前国内关于IOD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总结目前国内外关于IOD的文献报道,对其发病情况、可能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IOD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嗅觉功能和嗅觉标记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hogenesis of dysosphres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 to discuss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olfaction marker protein in olfactory mucosa. METHODS: There were 55 cases with chronic sinusiti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11 cases in the control. All of them were first tested by subjective method, and then the olfactory marker protein in olfactory mucosa was examined by the method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Tissue sections were observed under optical microscope. RESULTS: The ratio of dysosphres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 was 50.9% (28/55), while by subjective olfactory test, it was 85.5% (47/55). The ratio of dysosphresia in control patients was 9.09% (1/11), by subjective olfactory test, it was 18.2% (2/11). Olfactory marker protein was identified in the olfactory cells and microrillar cells by histochem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S-P method). CONCLUSIONS: The main cause of dysosphres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 is the decrease, atrophy and degeneration of the olfactory cells, which lead to the failure of olfactus perception and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示传导性听力损失的患者不能只考虑外耳、中耳的病变.方法 对听力学检查发现的2例表现为传导性听力损失的患者进行CT检查.结果 CT检查发现1例为前庭水管扩大.另1例为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结论 对有传导性听力损失,特别是伴有如耳鸣、眩晕等内耳症状的患者.需要借助影像学等检查进一步排除内耳病变.  相似文献   

16.
嗅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嗅觉功能障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精神健康影响巨大,尽管目前关于嗅觉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较多,但其疗效仍欠佳。嗅觉训练作为嗅觉功能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同时依据嗅觉系统的神经可塑性作为理论基础,被证实在多种原因所致的嗅觉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具有一定疗效。嗅觉训练发展至今,传统的训练方法不断被改进、创新。为进一步了解嗅觉训练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嗅觉训练的脑机制、嗅觉训练方法及训练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嗅觉功能作为人体感觉功能之一,承担着辨别气味、增进食欲、识别周围环境等功能,还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人的情绪和调节生命周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嗅觉功能,以嗅觉减退和丧失为主诉就诊的患者数量也显著增加。对于嗅觉功能的临床评价成为必需,嗅觉功能的检测分为主观测试和客观测试,主观测试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和心理物理学测试,而客观测试可以分为电生理学测试和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内耳病变导致的传导性耳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导刺激用于鉴别传导性聋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据认为,通过骨导的震动能量完全是经由骨质到内耳.还有另外一种机制可能在起作用.将大鼠颅骨去除,置于脑组织表面的振动子仍可引出听性脑干反应(ABR).豚鼠和沙鼠也有类似的现象.通过实验消除听骨链的惯性机制和堵耳效应,并不能显著改变骨导反应.减少颅腔内的液体体积可引起骨导ABR阈值升高,而对气导ABR阈值的影响无影响.因此,经典的骨导机制须加以修正,即应包括非骨导的耳蜗兴奋通路:振动子置于颅骨上时,骨振动可能引起颅内容物(脑组织和脑脊液)的声频声压,该压力又经由流体通道传导到内耳的液体[1].  相似文献   

19.
由外耳及中耳病变导致的听力损失称为传导性聋.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表明内耳疾病亦可导致传导性聋,脑组织及脑脊液在将声音传到内耳的过程起重要作用,激光多普勒振荡仪的使用使得对传导性聋病变部位的诊断更加精确.本文就传导性聋理论及诊断技术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凋亡是一种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国外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嗅觉神经元在很多种情况下都存在凋亡,凋亡与嗅觉障碍关系密切.随着凋亡研究以及嗅觉神经元凋亡研究的不断深入,可用综合手段干预凋亡的启动或中间环节,使嗅觉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减少,神经元再生增加,从而有利于治疗与嗅觉障碍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