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也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CBPGL)、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血管球瘤(glomus tumor),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颈动脉体肥大、增生进而瘤变.Albrecht在1743年首次对颈动脉体瘤进行描述,随着临床检测方法改进,颈动脉体瘤的检出率逐渐升高.本文就CBT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预后方面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13个病例的16个肿瘤(1例有双侧颈动脉体瘤及迷走神经的化学感受器瘤,另1例有双侧颈动脉体瘤);年龄26~57岁(平均34);9例女性,4例男性;3例有家族史。诊断系根据;(1)发病时情况:80%为颈侧无癌肿块,4~6cm直径大小,质硬、活动;(2)生长慢,从出现颈肿到首次就诊平均3年(6月~20年);(3)颈动脉造影,典型表现是纤细、致密而紊乱的动脉阴影,即令颈内。外动脉已被包入瘤体,但仍能显影,故可与颈动脉瘤鉴别。颈动脉分叉近端略扩大,颈内外动脉移位或受压。造影还有助于确定局部转移及副交感系统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3.
皮肤转移性癌为一重要诊断原发灶的预兆 ,Spencer等 (1987)报道全部癌症病例中皮肤转移占0 .7%~ 9%。它可能是内脏癌的首现体征 ,Brownstein等 (1972 )报道皮肤科就诊的皮肤转移癌中 6 0 %为肺癌被漏诊。皮肤转移癌的机率与原发癌类型有关 ,女性6 0 %起于乳腺、肺占 4 0 % ,口腔占 1% ;而男性主要来自肺。起于口腔及乳腺分别为 12 %和 2 % ,Ask-U pmark(1932 )调查 2 0 80例肺癌 ,肉眼皮肤转移占1.5 %。Brady等 (1977)报道 5 6例肺恶性肿瘤 ,7%于原发癌发现之前出现皮肤转移性结节 ,16 %皮肤转移癌与原发性肺肿瘤同时诊断。 L ookingbi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和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性,手术要点。方法:单纯颈动脉体瘤者采用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颈静脉球体瘤及同侧同时患有颈动脉体瘤者,一律采用大“S”形切口,显露颈静脉孔和岩尖的颞下进路。结果: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瘤体均彻底切除且完好保留了颈内动脉。5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3例肿瘤切除彻底,2例有意姑息切除瘤体,经1~3年随访,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化学感受器瘤具有一定的家族性。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及预后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2年2月至2006年6月50年间收治的9例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9例均行超声检查,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4例,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3例.术前动脉压迫锻炼5例,其余4例肿物较小可触及颈动脉走行者未行压迫锻炼.术式均为动脉体瘤及周围组织扩大切除术,3例阻断颈总动脉,其中1例行人工血管颈动脉重建术,2例结扎颈总动脉.结果 术前诊断"颈动脉体瘤"7例,"转移癌"1例,"颈部肿物待查"1例.8例术后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声嘶3例次,舌偏4例次,Horner综合征3例次,口角左偏1例次,呛咳1例次;术中出血50~1800 ml,输血800~1600 ml,无输血并发症;结扎颈动脉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偏瘫等.术后临床及病理诊断恶性颈动脉体瘤9例,有包膜2例,无包膜7例.颈淋巴转移伴肺转移1例.术后放疗2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14年,中位随访时间6年.生存6例,其中伴有间断头晕及呛咳2例;2例死亡,1例死于颈部复发,1例死于肺癌;1例失访.结论 恶性颈动脉体瘤临床少见,常侵犯颈动脉及颅神经,诊断应以病理学特点结合邻近组织侵犯及发生淋巴或远处转移为准;应及早选择手术治疗行广泛切除,发生转移或复发者预后较差,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与喉癌远处转移显著相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 1 990~ 1 995年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住院治疗的 2 77例喉癌患者 ,对随访中 1 8例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进行总结 ,明确喉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发生部位、时间以及预后情况。同时应用单因素Kaplan Meier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 2 77例喉癌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喉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为 6 5 % (1 8/ 2 77) ,肺转移占83 3 % (1 5/ 1 8) ,肝转移 1 6 7% (3/ 1 8) ,3例肺转移合并骨转移 (其中椎骨 1例 ,肋骨 1例 ,以及多发性骨转移者 1例 )。 2例初诊入院时即发现远处转移 ,其余患者从初诊入院治疗到发现远处转移的时间间隔为 1~ 1 0 3个月 ,间隔中位时间为 7个月。喉癌远处转移患者的 3年和 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2 3 8%和 1 1 9%。出现远处转移距死亡的间隔时间介于 2~ 77个月 ,间隔中位时间为 4 6个月。喉癌出现肝转移的预后最差 ,最长仅为 4 6个月。对 2 77例喉癌进行单因素Kaplan Meier分析显示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病理分化程度、N分期以及临床分期是影响喉癌远处转移的显著因素。多因素Cox模型分析仅有N分期是喉癌远处转移的显著因素 (Wald=7 889,P =0 0 0 5)。结论 喉癌存在一定比率的远处转移 ,主要发生在肺 ,而且预后很差。非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77例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分析如后:在77例中,男40,女37;年龄17~73岁,大多数在50岁以下。根据临床和肿瘤的组织学结构,确诊为良性的66例(其中有化学感受器瘤35,神经纤维瘤20,神经鞘瘤10,神经节神经纤维瘤1)。恶性11例(肉瘤6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交感神经胚细胞瘤1例)。应当指山,在多数情况下,术前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很困难,只有在术中才能确定。本文77例有57例(74%)确定了肿瘤的原发部位:颈动脉体27,神经节和迷走神经干16,交感神经丛和其  相似文献   

8.
延伸至鼻咽侧壁的颈动脉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体瘤亦称化学感受器瘤 ,属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颈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上内侧的结缔组织中 ,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直径约 0 .3cm~ 0 .5 cm,棕红色 ,其功能主要是感受血中的酸碱度、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及温度变化。通过神经反射 ,调节呼吸及心跳节律。颈动脉体生长的肿瘤临床比较罕见 ,此瘤对放疗及化疗无效 ,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Albert(1889)首先结扎颈总动脉 ,成功的切除了肿瘤。据文献报道一般手术死亡率为 5 7% [1 ] 。 4 0年代医学界认为半数的颈动脉体瘤是恶性的 ,主张不论大小和它出现的症状如何 ,一律采用手术切…  相似文献   

9.
颞骨肿瘤     
作者分析梅氏医疗中心1952年1月至1971年12月209例外耳道、中耳恶性肿瘤与化学感受器瘤。化学感受器瘤99例,占47%;是病人总数的0.0086%。女性66例;男性33例。左侧52例;右侧47例。平均随访9.5年。病人年龄50—59岁为多。确诊时平均年龄50.4岁。颞骨化学感受器瘤可分为颈静脉球体瘤(81例)及鼓室球体瘤(18  相似文献   

10.
化学感受器瘤又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临床较少见 ,我科收治 2例发生于颈动脉并明显突向咽侧的化学感受器瘤 ,经介入栓塞治疗后效果尚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男 ,43岁。进行性咽不适感 3年 ,加重 1年 ,2年前发现左眼裂较右眼裂明显缩小 ,两眼大小不一 ,1 997年 1月来我院就诊。检查发现左颌下稍隆起 ,左咽侧壁隆起约 7cm× 4cm× 3cm大小 ,表面粘膜光滑 ,质中等硬 ,以“左咽神经鞘膜瘤”入院。行手术切除 ,术中发现肿物呈索状 ,上下极不易分离 ,质韧 ,不能切除 ,只取了少许组织活检 ,术后病理报告为化学感受器瘤。因肿瘤范围…  相似文献   

11.
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宋新汉,刘赛保,王若洁颈动脉体瘤为化学感受器肿瘤,较少见,常以颈部肿物就医,恶性变者罕见。我科曾收治1例巨大颈动脉体瘤并颈淋巴结转移,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1岁。因发现左颈肿物,伴咽喉不适2年余,于1992年9月7日入院。检查患者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2016年8月—2022年5月收治的20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CB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B超、颈部CT、MRI、DSA检查的诊断率分别为74%、95%、90%和100%。其中,DSA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是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镜下去血管化技术切除CBT,其中19例患者手术完整切除肿瘤;1例患者未完整切除肿瘤,根据术中情况及最后病理结果建议患者辅助放疗,随访2年,患者一般情况可,继续密切随访。结论 B型超声检查可作为CBT的初步筛查方法。颈部CT、MRI和DSA都是CBT的有效检查方法,显微镜下去血管化技术是手术切除CBT的有效安全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方法:对45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CT及颈部彩超检查,部分患者行MRI或DSA检查。采用的手术入路分别为:颈侧切开入路35例,腮腺入路5例,颈颌入路2例,颞骨加腮腺入路3例。结果:45例患者中良、恶性肿瘤分别为37例(82.22%)和8例(17.78%),其中以神经源性及涎腺来源最为常见。应用CT、MRI和DSA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及肿瘤与茎突和颈动脉的关系,作出术前诊断,其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0%(组织来源符合率)。37例良性肿瘤完整切除,1例淋巴管瘤术后1年复发,再次手术后无复发。8例恶性肿瘤中,2例为恶性混合瘤,1例随诊4年无复发,1例随诊3年,带瘤生存;2例滑膜肉瘤,1例随诊3年无复发,1例随诊2年无复发;1例鼻咽癌咽旁间隙转移,术后给予根治性放疗,随诊5年无复发;1例脊索瘤随诊3年,复发带瘤生存;1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随诊4年,死于肺转移;1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随诊2年无复发;结论:CT、MRI和DSA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颈侧切开入路简便、安全、创伤小,是咽旁间隙肿瘤手术的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喉小涎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1959至2005年收治的15例喉小涎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73.3%)病变位于声门上区,4例(26.7%)病变位于声门下区.其中腺样囊性癌10例,腺癌2例,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基底细胞腺癌各1例.单独手术7例;手术+放疗7例,其中6例患者行术后放疗,1例行术前放疗;1例行放疗+化疗.治疗后4例局部复发患者行手术挽救,其中l例肺转移后行转移灶切除;1例治疗后颈转移患者行放疗.结果 随访时间2~16年,中位数为8年.治疗后局部复发4例次,颈淋巴转移1例次,远处转移5例次,其中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3例.7例患者存活3~16年,其中5例为无瘤生存,1例行单纯手术治疗,4例行手术+放疗;4例远处转移于治疗2~10年后死亡;其余4例随访2~16年后失访.结论 喉小涎腺癌很少见,其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远处转移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外科手术是喉小涎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手术结合放疗可望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二例:例一,53岁男性白人,患左颈肿块3×4cm并突出咽左壁1×2cm,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分叉处有一血管性肿块,手术切除为附于迷走神经伸向颅底的血管性肿物,病理检查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术后左声带外展瘫痪18个月未愈。例二,51岁男性白人,4年前曾经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和低分化平滑肌肉瘤,后又患骶部转移性副神经节瘤(以~(60)钴放疗治愈)、左肺副神经节瘤,今又患左颈肿块(3.5cm)经手术切除病检为颈动脉体瘤。作者指出咽旁间隙肿块大致为三类:神经源性肿瘤、涎腺瘤及其他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包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侵及颈动脉的晚期转移头颈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 )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10年来对 5 7例侵及颈总或颈内动脉的晚期转移头颈鳞癌患者实施外科治疗的病例资料及术后生存情况。 4 8例患者术中可将肿瘤由颈动脉壁剥离而保留颈动脉 ;9例肿瘤已侵到动脉壁中膜层而切除动脉 ,术中不作动脉切除后的Ⅰ期动脉重建术。对手术中认为肿瘤残留和术前未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 )或放疗剂量不足 70Gy的患者 ,进行术后放疗 4 0~ 70Gy。结果  5 7例患者中 4例长期生存 ;5 3例死亡 ,死于术后多器官衰竭 1例 ,死于局部复发 10例 ,颈部复发 19例 ,远处转移 14例 ,颈总动脉出血 7例 ,非肿瘤因素 2例。用Kaplan Meier生存率统计法计算 ,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 13个月 ;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1 8%、19 6 %、12 5 %、8 3%。术中肉眼切净与肉眼残留的复发率分别为 2 6 7%、5 0 0 % ;2年生存率分别为 2 2 2 %、0。椎前组织受侵与椎前组织未受侵的术后复发率为 76 0 %、2 8 3% ,2年生存率为 12 0 %、2 5 0 %。术后放疗与未放疗的复发率分别为 4 6 4 %、73 1% ;2年生存率分别为 2 1 4 %、15 4 %。结论 对于侵及颈动脉的晚期转移头颈鳞癌患者 ,应进行积极的外科挽救性手术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诊断、外科治疗及人造血管在颈动脉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年10月-2006年3月收治的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颈动脉造影证实。其中6例表现为无症状性颈部包块,1例还合并有声嘶、饮水呛咳。其中4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2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并行动脉分流人造血管颈动脉血管重建术,1例行单纯放射治疗。结果6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且无恶变。术后无死亡和偏瘫发生。1例ShamblinⅢ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伸舌偏斜,对侧上肢肌力下降为四级,该例病变范围广,术中对肿瘤周围神经剥离、牵拉明显,随访1年后上肢肌力恢复正常;其余5例术后均无明显神经损伤。全部手术病例颈部创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个月~2年未见复发。1例单纯放疗后随访半年肿瘤未见进一步生长,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颈部无创检查和颈动脉造影术是颈动脉体瘤早期诊断最有效的手段。外科手术是颈动脉体瘤的首选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肿瘤与动脉的密切关系来决定,颈动脉切除后根据术中情况可利用人造血管进行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咽癌扩散类型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远处转移(转移组)162例,放疗后≥5年无复发或远处转移(无瘤组)98例.结合治疗前CT或MRI,重新确定T、N分期,把所有患者分为局限型(T1~2N0~1)36例、上行型(T3~4N0~1)68例、下行型(T1~2N2~3)75例和混合型(T3~4N2~3)81例,对两组间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转移组患者中,局限型和上行型仅占25.3%,下行型和混合型占74.7%,无瘤组则分别为64.3%和35.7%(均P<0.01).在原发灶为局限病变的患者中,N2~3患者占转移组的84.4%,无瘤组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灶严重扩散的患者(T3~4)中,无瘤组N0~1为60%,N2~3为40%,转移组则分别为31.6%和6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颈部淋巴结转移程度与鼻咽癌发生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原发灶的严重扩散也不可忽视;即使是局限性病变,一旦发生严重颈部转移,其远处转移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一所大学于 1977~ 1996年间治疗的16 0例腺样囊性癌患者 ,其中 140例接受了常规的手术和术后放射治疗。分析了影响治疗失败、治疗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因素。参与调查的有 77例男性和 83例女性 ,年龄范围 13~ 89岁 (平均 4 9.5岁 )。综合治疗后 85%免于复发 ,5、10、 15年生存率分别是 89%、6 7.4 %和 39.6 %。 16 0例中 59例治疗失败 (36 .9% )。无瘤时间 2个月到 19年。11例 (6 .9% )只有局部失败 ,35例 (2 1.9% )失败于远处转移 ,1例 (0 .6 % )只有区域性失败 ,11例 (6 .9% )同时有远处转移和局部或区域性失败。这些结果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腔及咽部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对11例鼻腔及咽部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发病年龄46~78岁.鼻腔5例(原发肾3例、肺1例、肝1例)、鼻咽部3例(原发直肠1例、肺1例、眼睑1例)、腭扁桃体2例(原发肺1例、肝1例)及喉咽部1例(原发肝1例).11例患者在临床上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为转移灶的根治性手术配合全身系统治疗.结果 组织学类型以透明细胞癌最为多见(4/11),其他依次为腺癌(2/11),肝细胞肝癌(2/11),管状腺癌(1/11),肝内胆管癌(1/11),睑板腺癌(1/11).结论 鼻腔及咽部转移性肿瘤少见,既往病史、转移灶的形态学特征及原发性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是鼻腔及咽部转移性肿瘤的主要诊断依据.治疗方法为转移灶的根治性手术配合全身系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