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腔镜与开胸前方松解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吴亮  邱勇  王斌  朱锋  朱丽华 《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2):742-746
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前方松解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的作用,评估胸腔镜脊柱侧凸前方松解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1月~2002年9月共施行14例胸腔镜脊柱侧凸前方松解手术和22例开胸前方松解手术,所有病例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胸腔镜组男1例,女13例;平均年龄15.9岁;其中KingⅡ型9例,KingⅢ型5例;Cobb角88°±10.4°,柔软度(Bending片侧凸矫正率)25.5%±6.1%;松解节段5.8±0.9个。开胸组男5例,女17例;平均年龄15.5岁;其中KingⅡ型13例,KingⅢ型9例;Cobb角90°±15.2°,柔软度24.8%±7.8%;松解节段6.0±1.1个。两组患者均于前方松解后2周行后路TSRH矫形手术。对两组的术后侧凸矫正率以及半年后的矫正丢失率进行比较。结果胸腔镜组术后Cobb角39.6°±10.8°,侧凸矫正率54.7%±10.3%,半年后矫正丢失率2.9%±1.1%;开胸组术后Cobb角41.9°±13.2°,侧凸矫正率53.2%±12.5%,半年后矫正丢失率3.2%±1.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胸腔镜脊柱侧凸前方松解手术能达到开胸前方松解手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1960年Harrington器械成功的应用,开创了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新纪元。随着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各种内固定系统不断涌现,三维理论的提出使得治疗效果日益提高。现就脊柱侧凸矫形器械及理论的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1960年Harrington器械成功的应用,开创了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新纪元。随着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各种内固定系统不断涌现,三维理论的提出使得治疗效果日益提高。现就脊柱侧凸矫形器械及理论的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脊柱侧凸畸形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其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目前,对畸形矫正最常用的方法是针对患者畸形特点而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因此不同的术者往往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疗效也完全不同。要达到较为理想、肯定的疗效,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案。脊柱侧凸合理的治疗方案,还有助于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及对侧凸最终疗效的评价,便于国内外学者进行交流讨论,对推动我国脊柱畸形领域诊治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许多医疗单位开展了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但层次不一,没有完善而系统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躯干失平衡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62例行后路矫形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前及术后躯干平衡情况进行回顾性观察,探讨术后躯干失平衡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01年连续收治施行三维矫形手术的6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14.4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5月(12月~57月)。进行CD、TSRH及CD Horizon系统的矫形内固定脊柱融合术,观察各型脊柱侧凸术后的躯干平衡情况。结果 有53例(85.5%)患者术前X线片检查提示冠状面有1cm以上的失平衡。失平衡以向左侧多见(占95%),范围在-3.4cm到 4.3cm之间,平均为 3.1cm。48%的患者术后X线片检查仍有失平衡存在,但平均偏离距离为 1.2cm,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 三维矫形术后躯干失代偿的发生可能主要与融合节段尤其是下方融合节段选择不当有关。骨骼成熟度较低的患者,术后发生躯干失平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6.
重度脊柱侧凸矫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脊柱侧凸是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重度脊柱侧凸是指侧凸角度、椎体旋转度更大且往往合并其它器官系统异常的脊柱侧凸。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1~4],一般认为冠状面Cobb角大于70°称为重度脊柱侧凸。目前国内由于对青少年脊柱群体普查较为滞后及早期治疗尚不普及,因而重度脊柱侧凸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国外。由于重度脊柱侧凸复杂的病理特点,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是目前脊柱侧凸治疗中的难点。随着脊柱三维矫形理论的推广、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对于重度脊柱侧凸的矫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就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凡综合征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马凡综合征脊柱侧凸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方法,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2年11月手术治疗的马凡综合征脊柱侧凸患者10例.评价手术前后侧凸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顶椎旋转度(Nash-Moe法)及顶椎偏距等的变化.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时间4个月~3年,平均15个月.躯干偏移术前平均2.17(0.5~8.0)cm,术后平均1.41(0.5~3.5)cm;顶椎旋转度手术后平均改善1°;顶椎偏距术前平均4.57(1~8.1)cm,术后平均2.14(0~5.5)cm.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88°(49°~110°),术后平均42°(10°~90°),矫正率为46.38%(18.18%~81.54%),最后一次随访平均46°(11°~96°),平均丢失4°.胸椎后凸术前平均20°(-10°~52°),术后平均23°(0°~35°),最后一次随访平均24°(0°~35°).5例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后凸85°纠正至术后的平均后凸10°.共有3例发生了术后并发症,1例发生假关节予密切随访,1例出现右股前区皮肤麻木经对症治疗1周后消失,1例腰段失代偿者行后路翻修术后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马凡综合征脊柱侧凸易产生术后并发症,三维矫形器械可以对马凡综合征脊柱侧凸进行有效地矫正.手术治疗的要点是充分考虑矢状面畸形的矫形、注意腰段或腰骶段的硬脊膜扩张、良好的植骨融合以及术后确切的外固定.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05年11月,采用脊柱三维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1~35岁。其中腰弯5例,Cobb角46~65°;长胸弯4例,Cobb角85~102°;胸腰弯3例,Cobb角96~108°。以疼痛为主要症状8例,以畸形为主要症状4例。无明显神经症状。术前常规摄X线片,均有冠状面上的脊柱侧凸及椎体的旋转,矢状面上的胸腰椎生理曲度的异常改变,MRI检查均无明显的脊柱脊髓异常表现。结果12例术后均无神经损伤及并发症出现。5例腰弯患者Cobb角4~15°,平均纠正率84.7%;矢状面曲度25~40°;身高增长2~4cm。4例长胸弯患者Cobb角28~43°,平均纠正率60.8%;3例胸腰弯患者Cobb角25~34°,平均纠正率71.3%。长胸弯及胸腰弯患者矢状面上交界性后凸全部纠正至正常,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增长身高5.0~8.5cm,平均6.6cm。12例获随访7~31个月,均无断钉、断棒、脱钩、脱钉等现象及假关节形成,1年以上复查患者全部骨性融合,纠正丢失5%。结论三维矫形内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重建躯干平衡,效果满意,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及唤醒试验预防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邱勇 《中国骨伤》2020,33(2):97-99
<正>目前,脊柱截骨矫形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在脊柱畸形,尤其是重度脊柱畸形的治疗中广泛应用。相比单纯的后路内固定术,截骨矫形术对矫正脊柱的畸形,重建脊柱的整体平衡具有更好的疗效。根据截骨的方式和范围,其主要包括Smith-Peterson截骨术(SmithPeterson osteotomy,SPO),经椎弓根截骨术(pedicle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发展、脊柱内固定系统的改进、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后的加强监护。脊柱侧凸的三维矫形效果和长期预后已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临床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和内固定术相关的问题和并发症,最常见的包括出血、感染、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躯干失平衡、神经系统损伤和可能需要翻修手术等。  相似文献   

12.
1960年Harrington器械成功的应用,开创了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新纪元。随着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各种内固定系统不断涌现,三维理论的提出使得治疗效果日益提高。现就脊柱侧凸矫形器械及理论的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短节段矫形固定治疗小儿半椎体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节段矫形固定治疗小儿半椎体脊柱侧凸@王汉林$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石家庄050051 @于振武$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石家庄050051 @刘玉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石家庄050051 @李雅欣$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石家庄050051 @李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石家庄050051~~  相似文献   

14.
广泛后路松解三维矫形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广泛后路松解三维矫形对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9月我院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2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前路松解后路矫形)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12~20岁,平均15.5岁;Lenke 1型12例,2型2例,3型3例,5型3例.B组(后路脊柱松解三维矫形)22例,男3例,女19例;年龄12~26岁,平均15岁;Lenke 1型13例,2型2例,3型4例,5型3例.比较两组间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SRS-22评分的差异.结果A组主弯Cobb角由83.6°±7.6°矫正到21.4°±5.4°,矫正率为72.4%±5.1%;B组由85.4°±11.5°矫正到22.0°±5.4°,矫正率为74.1%±5.2%,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SRS-22评分分别为303.9+28.9min、1379.5±236.8ml、92246.5±9784.9(¥)及17.4+0.24分;B组分别为241.0±20.8min、965.5±193.1ml、77725.1±8917.8(¥)及19.65±0.20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曲轴现象、假关节形成及失代偿发生.结论广泛后路脊柱松解三维矫形对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正效果满意,具有手术风险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相对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矫形支具对青春期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春期特发性脊柱侧凸(简称AIS),按照SRS(ScoliosisResearchSoci-ety)的定义,是指10岁以上,骨骼发育未成熟期间,脊柱向侧方弯曲>10°的脊柱畸形。它是引起脊柱畸形的最常见原因,对美国10~16岁青少年进行调查其发生率为1%~3%[1]。国内分别对北京、天津两地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的患病率做了调查,结果分别为1.06%[2]和1.9%[3]。如何防止轻、中度的AIS进一步加重,是广大脊柱外科医生和矫形医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应用矫形支具治疗AIS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矫形支具可以有效地控制AIS的发展。一、AIS的…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发生于脊柱冠状面、矢状面及水平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多发生在年龄10岁以上至发育成熟前。  相似文献   

17.
脊柱侧凸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畸形;它不仅包含冠状面的侧向弯曲;也包括横断面的轴向旋转和矢状面的前凸或后凸畸形.脊柱侧凸多发生于胸椎;位于凸侧的肋骨由于发生移位和旋转;导致凸侧胸廓隆起、肋骨成角;进而导致该侧胸腔的冠状径缩短;而凹侧肋骨塌陷;使该侧胸腔矢状径缩短.这些骨性结构的畸形改变;不仅使胸腔容积缩小;压迫肺实质;而且可导致气道弯曲受压;肺通气受阻;影响气道的通畅;进而降低肺活量和呼气流速;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8.
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脊柱侧凸矫治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应用于腰椎。胸椎侧凸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又毗邻重要组织,使得椎弓根螺钉的置入难度较大、危险性较高。尤其对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尚存在争议。我科2002年7月~2004年1月对14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全部应用胸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并与全部应用椎板构、椎弓根钩及部分应用椎弓根螺钉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密尔沃基(Milwaukee)支具、改良色努(Cheneau)支具及波士顿(Boston)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评价影响支具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自2004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支具治疗并得到随访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单侧弯)患儿63例进行研究,其中男19例,女44例,年龄2~15岁,平均8.7岁,平均随访2年.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治疗后2年的Cobb角、顶椎旋转度(AVR)、躯干位移(TS)等指标,分析并评价适合支具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类型.[结果]治疗前脊柱侧凸的Cobb角平均34.18° (34.18°±14.89°),随访2年后的Cobb角28.13°(28.13°±13.10°),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每个患儿的AVR无进展(P>0.05).治疗前患儿的TS为33.35 mm[ (33.35±12.82) mm],治疗过程中逐渐减小,治疗后为25.18mm[ (25.18±13.96) mm],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经支具治疗后无代偿性弯曲.[结论]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是有疗效的,可在一定程度内控制畸形的发展,帮助选择手术时间,使脊柱在矫正术前得到尽可能多的生长和发育,并降低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20.
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M  Liu Y  Ni CH  Zhu XD  Bai YS  Zhao XG  Hou T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4):210-214
目的回顾分析TSRH、CD、ISOLA等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矫治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9年7月至2003年1月间运用TSRH、CD、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的3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包括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及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58 1°(42°~95°),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方法。平均随访20个月(10 ~48个月)。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对比分析并通过C7 椎体中点距骶骨中心垂线(CVSL)的距离来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通过关于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来获得患者主观治疗效果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外观矫形效果明显。总体冠状面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53 2%。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4 3°。C7 中点距CVSL由术前的平均2 6cm矫正为术后的0 24cm。通过随访期间的问卷调查, 89 3%的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2例术后气胸、血胸, 3例术后随访1年后仍主诉腰背部疼痛,其中2例为临近节段退变, 1例为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成人脊柱侧凸,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能得到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并且可以获得患者较高的满意度,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