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背景目前对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临床上尚缺乏可靠、迅速的评价方法. 目的探讨红外热像技术在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的应用. 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 地点、对象和方法选择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过的合并轻度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10例,合并重度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10例,糖尿病多并发症患者 20例,无并发症糖尿病患者 20例进行双下肢红外线热像检查.而后对有并发症患者予以并发症治疗,作为治疗组;对无并发症患者予以降糖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结果用红外热像仪进行评价,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间的肢体温差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外热像图观察的肢体变化.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热像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肢体温差 [(0.27± 0.26) ℃ ]较治疗前明显减小 (t=6.13,P< 0.001).可见微循环明显改善. 结论红外热像技术对于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的诊断及效果评价是一种可靠、迅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特征及其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防下肢坏疽的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将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下肢血管发生明显病变,以足背动脉明显(P&;lt;0.01),腘动脉次之(P&;lt;0.05);血流量亦较对照组减低,以足背动脉明显(P&;lt;0.05);血流速度的增加以足背动脉明显(P&;lt;0.01),腘动脉次之(P&;lt;0.05)。血流频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宽,以足背动脉明显,腘动脉次之。动脉损害都是双侧及多节段性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下肢坏疽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2003-01/2003-10在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60例(合并糖尿病组)。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选择本院同期心内科住院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血压与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相匹配的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不合并糖尿病组。采用Judkins冠状动脉造影法对合并糖尿病组和不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进行常规多体位照射,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范围及程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最终进入结果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和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各60例。①两组的病变血管分布情况相似.但合并糖尿病组右冠状动脉病变例数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组(48,37例,χ^2=4.88,P&;lt;0.05)。②合并糖尿病组和未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单支、双支、三支病变例数比较基本相似(10,17,33例;17,15,28例,P&;gt;0.05)。③两组的弥漫性病变血管数量(89/74,χ^2=0.94,P=0.33)以及平均累计支数比较无明显差异【89条,(2.38&;#177;0.85)支;74条,(2.18&;#177;0.76)支,P&;gt;0.05】。④合并糖尿病组和未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在冠状动脉50%。74%狭窄,75%-90%狭窄,9l%狭窄至完全闭塞的血管病变程度的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异(88,89,45条;71,78,47条,P&;gt;0.05)。结论: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病变,除了在右冠状动脉累及数量有差异外,在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性和范围等方面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2型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2型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后的病情变化,评价该药在2型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糖尿病中心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36例,女9例,男27例。纳入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沉重感发凉、麻木、疼痛或间歇性跛行症状之一,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下肢动脉硬化或/和肌电图神经提示神经损害的患者。排除标准:患有脑血管病变所致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腰椎病变、坐骨神经病变导致的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其他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对36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神经病变患者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160-320mg/d静滴,治疗14~21d后复查症状改善情况,下肢血管彩超及肌电图。对照分析治疗前后病情变化情况。结果:①患者治疗后下肢发凉、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症状明显改善。②36例患者治疗后足背动脉血流量[(18.5&;#177;3.1)mL/min]与治疗前[(15.9&;#177;5.2)mL/min]比较,有明显改善(t=3.550,P&;lt;0.01)。③治疗后诱发电位波幅[(5.8&;#177;4.8)mV]比治疗前[(3.1&;#177;1.3)mV]显著升高(t=2.021,P&;lt;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能够明显改善糖2型尿病患者下肢血液供应及周围神经功能,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及神经损害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葛根素对糖尿病患者血液相关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葛根素对血内皮素、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02-01/2004-01抚顺市中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6例单纯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给予葛根素注射,39例),丹参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7例),同时选20名糖尿病并血管病变的患者作为糖尿病并血管病变葛根素治疗组(给予葛根素注射),选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葛根素治疗30d,治疗前后检测内皮素、NO,NOS水平。结果:治疗后,单纯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和糖尿病并血管病变葛根素治疗组血内皮素浓度降低,治疗前后的值分别为(107.33&;#177;29.31),(85.04&;#177;23.62)pg/L和(119.67&;#177;30.73),(88.12&;#177;27.29)pg/L(P&;lt;0.05),NO,NOS上升,NO为(50.49&;#177;20.31),(59.51&;#177;21.19)μmol/L(P&;lt;0.05);(50.67&;#177;21.19),(56.88&;#177;22.11)μmol/L(P&;gt;0.05);NOS为(109.02&;#177;21.84),(116.86&;#177;16.34)nkat/L和(118.86&;#177;23.34),(137.19&;#177;22.84)nkat/L(P&;lt;0.05),以糖尿病并血管病变葛根素治疗组为明显;丹参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血内皮素略下降(P&;gt;0.05),血NO,NOS水平稍升高(P&;gt;0.05)。结论:葛根素通过降低内皮素浓度,升高NO,NOS水平而发挥保护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及与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04-01/0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152例实验对象,包括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44例,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32例、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36例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行常规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测量,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测定其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结果用x^-&;#177;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多元逐步回归。结果:①2型糖尿病伴有或不伴有大血管病变患者及无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1.745&;#177;0.475),(1.329&;#177;0.464),(1.413&;#177;0.565),(1.034&;#177;0、276)μg/L,P&;lt;0、05~0.01];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和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基本相似;2型糖尿病伴有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较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患者及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者明显增高(P&;lt;0.05)。②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和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P&;lt;0.05的水平上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37,0.41,0.64)。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P&;lt;0.05的水平上有显著的负相关(r=-0.27)。以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为应变量,以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自变量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2=0.21)收缩压(r^2=0.19)进入回归方程。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显著增高,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者增高更明显;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作为反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指标之一,另外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人们应重视其心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干预,以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病率。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情况。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横断面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内科病房。对象:实验于1998—05/2003—05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完成。纳入标准:符合1997年ADA确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的大于30岁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及严重的感染,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者。98例住院患者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设为糖尿病组,男56例,女42例,年龄为35—70岁。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85例,男53例,女32例,年龄为40一75岁。方法:观察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空腹胰岛素和C肽(放免法)、糖化血红蛋白(亲和层析微柱法)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自动生化仪)及应用JUDKINS方法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观察指标:①2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②糖尿病病程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关系的比较。结果:2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糖尿病组的左主干病变、回旋支病变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病变者糖尿病组多于对照组(P&;lt;0.05),并且糖尿病组的病变表现为3支病变和单支病变为主,呈现为弥漫性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多数是3支血管病变,其病变弥漫,且随病程越长,越易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冠心病的发生逐渐增多,且病变范围广,病情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背景:三磷酸胞苷(cytridini triphosphatis,CTP)主要用于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脑震荡,脑血管硬化,老年性痴呆等的治疗,而该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又如何呢?目的:观察CTP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作用,并评价该药作用效果及神经电生理作用。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的验证性实验研究。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医院内分泌科病房。对象:1999—09/2000—0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符合纳入标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知情同意。方法:治疗组25例用CTP 6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维生素D,1次/d。对照组25例用维生素B1 100mg和维生素B12 500μg,1次/d,东莨菪碱(654—2)20mg加人生理盐水100mL维生素D,1次/d,疗程均为14d。神经传导速度采用的是表面电极顺行性测定。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肢体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CTP治疗14d后,双上肢及下肢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0.01)。治疗组患者经过三磷酸胞苷14d治疗后.神经症状、神经体征评分(1.4&;#177;0.5,3.0&;#177;0.5)明显低于对照组(2.6&;#177;03,4.0&;#177;0.3)(t=3255,2.005,P&;lt;0.05)。结论:三磷酸胞苷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9.
背景:约1/4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由于视力严重下降,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社会支持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作用。目的: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设计: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单位:南京军区总医院眼科病房。对象:选择2002—01/2003—05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眼科病房住院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共81例。纳入标准: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且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患其他并发症(高血压、肾病等)者。根据视力分为两组:双眼视力0.06~0.1组28例,视力40.05组53例。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利用度3个维度评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不同视力程度的社会支持水平;通过改良后生活质量指数(MQLI)评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5个维度: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自我形象和物质基础。主要观察指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总均分、躯体健康因子分、心理健康因子分、社会功能方面因子分和物质基础因子分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视力在0.06~0.1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因子、主观支持因子、利用度因子均高于视力≤0.05组(P&;lt;0.0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社会支持除了与自我形象无相关性外,与生活质量总均分以及其他各维度因子分均有显著相关性(P&;lt;0.05或P&;lt;0.01)。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社会支持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将会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陈丽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9):16-16,19
目的对比分析运动前后的踝臂指数变化,评价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程度。方法于2002—03/2004—05以辽东学院教学医院丹东市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考虑有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行肢体血管超声及造影检查后将符合诊断的144例患者分为2组,血管正常组(n=20)和狭窄组(n=22)。分组测定静息及运动后踝臂指数,对比分析静息与运动后踝臂指数与血管超声及造影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用以判定其病变程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4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静息踝臂指数&;gt;0.96并运动后踝臂指数&;gt;0.9的20例中经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证实有狭窄8例,40%病变者未被发现。②静息踝臂指数&;lt;0.9并运动后踝臂指数&;lt;0.8的108例中经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证实狭窄104例,诊断正确符合率96,3%。③静息踝臂指数&;gt;0.96并运动后踝臂指数&;lt;0.8的16例经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证实狭窄。④静息踝臂指数狭窄符合率81.3%;运动后踝臂指数狭窄符合率93.8%。运动后踝臂指数诊断狭窄率显著高于静息踝臂指数(χ^2=5.67,P&;lt;0.05)。结论当运动后踝臂指数&;lt;0.8即有严重动脉狭窄时,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的检出符合率较高,提示无刨伤性运动后踝臂指数可有效评估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功能状态及病变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 D‐二聚体对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有无血管并发症分为糖尿病并发症组(71例)与糖尿病无并发症组(79例),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被试血浆 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并发症组血浆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糖尿病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病理性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状态,监测 D‐二聚体水平对糖尿病血管病变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患侧忽略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及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living,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伴有患侧忽略的偏瘫患者,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积极采用患侧忽略的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无明显差异(X^2=3.55,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21,P&;lt;0.01),观察组疗效显著,对照组疗效一般。结论:在康复治疗时,加强对患侧忽略的强化训练,对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中的血浆脂联素水平,探讨血浆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4-02/2005-02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03例,根据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2组,糖尿病并大血管病变组49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54例;同时选择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均知情同意。测定以上观察对象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同时测定血糖、血压、血脂、C肽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浆脂联素水平、低脂联素血症发生率(以血浆脂联素水平<5mg/L判为降低),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脂联素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大血管病变组49例,无大血管病变组54例,正常对照组35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血浆脂联素水平: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显著低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4.08±3.24)mL/L,(6.69±4.42)mL/L,(16.37±3.03)mL/L,(t=3.440,17.606,P<0.01)]。无大血管病变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12.257,P<0.05)。②各组低脂联素血症发生率:大血管病变组、无大血管病变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3.5%,40.0%,0(X~2=42.050,16.815,P<0.01)],其中大血管病变组显著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X~2=9.894,P<0.01)。③脂联素水平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血浆脂联素水平与收缩压呈负相关(r=-0.309,P<0.01)。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并发大血管病变者降低更加明显,且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收缩压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血浆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热像图表现特点。方法用红外热像仪对19例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扫描,患者同时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患者双小腿热像图呈现异常冷区,或两侧热像图明显不对称,或皮肤区域性温差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与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患者热像图异常率100%,温差异常率84%;多普勒超声结果阳性率89%。结论热像图检查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是否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筛查方法,比多普勒超声检查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核因子—κB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κB的活性与视网膜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了46例糖尿病患者和15例健康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NF-κB的活性,并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将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结果: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F—κB相对活性分别为15.79&;#177;3.64,26.94&;#177;6.47,57.62&;#177;8.35。与正常对照组(15例)比较,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1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9例)NF—κB活性显著增强(t=2.74,2.64;P&;lt;0.05),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活性最高;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两组间NF—κB活性也有差别(t=2.09,P&;lt;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NF—κB活性显著增强,尤其是伴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NF—κB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l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玉波  王舟  周永列 《浙江临床医学》2003,5(6):405-405,407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测定了18例有大血管病变和20例无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及空腹血糖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与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患者相比,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患者的sVCAM—1水平明显增高[(644.28&;#177;75.97)ng/ML vs (424.85&;#177;82.79)ng/ML,P&;lt;0.01]。结论 VCAM—1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测定sVCAM—1会有助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关系,以期为DR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01-9/2002—09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共34例。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985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通过的DR诊断标准,并由眼科医师作眼底荧光照影。排除标准:排除大血管病变,结缔组织疾病,无肝肾功能不全,无急性和慢性感染患者。本文实际纳入2型糖尿病DR患者34例,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177;4)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4.7&;#177;1.8)年。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来本院自愿研究的健康体检成人,男21例,女9例。检测3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同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omglobin A1c,HbA1c)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比较。病变程度与CRP和HbA1c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R组HbA1c水平【(10.5&;#177;1.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5&;#177;1.7)%】(t=2.565,P&;lt;0.01)。两组血清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gt;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病程、HbA1c呈明显正相关(r=0.35,0.389,P&;lt;0.05),与血清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255.P&;gt;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其发病机制可能与CRP介导的炎症反应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前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为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二级预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对2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服用缬沙坦前后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2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服用缬沙坦治疗12周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t=13.7,7.8,P&;lt;0.05),同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4.68&;#177;3.22)%]较治疗前[(2.50&;#177;4.00)%]明显改善(P&;lt;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损害,缬沙坦在降压同时能有效改善其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连竹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lipoblas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表达的影响,寻找防治糖尿病及微血管炎性并发症的有效途径。方法: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核酸原位杂交、组织培养及生化技术分析测定各项指标。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脂肪细胞TNF-α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醛糖还原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5);糖尿病组大鼠血浆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5)。中药治疗组以上各指标均较糖尿病组有明显改善,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形态学观察,糖尿病组大鼠肾血管及视网膜血管均有炎性浸润性增生改变;中药治疗组其病理改变较糖尿病组减轻。结论:复方连竹胶囊对糖尿病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能降低脂肪细胞TNF-α mRNA的表达,减低微血管炎性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疏血通注射液对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48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经疏血通治疗的效果。方法治疗前后分别做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48例患者经疏血通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股总、胫后、足背动脉的管经增宽,血流峰时速度下降,血流量增加(P&;lt;0.05~0.01),无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能较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下肢血液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