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温病瓣治痤疮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军 《广西中医药》1998,21(4):42-42,44
  相似文献   

2.
陈五一 《世界中医药》2007,2(3):159-159
痤疮多发于青壮年,轻者可自愈,重者长年发作,是一种常见病。现将痤疮的辨治浅要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1.1风火毒瘀痰为标:“风行于上”,“风先伤于皮毛”,故痤疮多发于头面、背部。初起多有痒感,忽隐忽现,大而成疮,小而成疹,因此痤疮发病多与风邪有关。风邪分外风内风,外风伤表多见“风刺”“风疹”,邪自外至里,病浅;内风多因气血热盛所化,邪自内向外发,病深,但往往内风外风相合而发病。诸疮皆为火毒郁结营血而致血败肉腐所生。而痤疮多为脏腑功能失调火热上炎所致。内火分上焦心肺火,中焦脾胃湿火,下焦阴虚火炎或阴阳失调虚火上炎。火热轻重,…  相似文献   

3.
1 感冒 案1:李某,女16岁,学生。主诉:发热10天。体温最高达40℃,尤以午后为甚,发烧前啬啬恶寒,自服用百服宁可退热,但旋退旋起。某医院检查排除伤寒、疟疾、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疾病,予以静脉滴注青霉素、丁卡、洁霉素治疗无效。诊断为病毒性感冒。遂来中医门诊治疗。 刻下:恶寒发热,T38.7℃,汗出不畅,头晕头痛,脘痞纳差,肌肉关节酸痛,无咽痛、咳嗽,二便调,舌苔白黄而腻,脉细滑数。体检无阳性体征。 中医诊断:湿温。仿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藿香、佩兰、干荷叶各10g,白豆蔻、香薷各3g,杏仁、薏…  相似文献   

4.
温病对于临床各科的的热证有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痤疮属于中医学"粉刺"、"肺风"等范畴,本文遵循温病辨证论治原则及临床实践体会,从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热在营分、血热炽盛、气血两燔等角度提出痤疮辨证治疗思路,为临床论治痤疮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5.
湿温的发病多在夏秋之间 ,起病之因 ,不外内伤生冷 ,外受风寒 ,湿聚郁而化热 ,呈邪正交争之势。笔者临证多年 ,所见甚多 ,今将累年所得 ,书录于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2 8例 ,男 15例 ,女 13例 ,年龄最小 7岁 ,最大 76岁 ,平均 32岁 ;病程最长 4 8d ,最短 7d ,平均 32d。症状初期 :头身困重 ,疲倦少语 ,午后身热 ,不思饮食 ,体温多在摄氏 38℃左右 ,有的患者上午低热 ,下午至夜十二点以前高热 ,而持续高热达摄氏 39~ 4 0℃ ,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 ,或仅有少数白细胞增高者。西医往往按感冒治疗 ,给予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 ,效果不明显 ,甚或…  相似文献   

6.
7.
刘涛 《江苏中医》1996,17(12):41-41
温病后痴呆症治疗较为困难。本文就本病的辩证和治疗,结合临证体会,提出了以下辨治大法:(1)辨证立足肾阴损,痰瘀滞窍;(2)立法着眼滋补肝肾,祛瘀涤痰;(3)施治注重消补兼施,标本兼顾。文中列举主治方药,以示一斑。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任达然主任医师,业医50余年,治疗温热病经验丰富,常从热、痰、虚辨证施治。1 热象:对温热病的论治,首先以热象作为辨证论治的主题。若邪热在表,治以辛凉,以宣透卫表之邪,不使病势蔓延。辛凉开肺,即是汗剂,使汗出肌肤湿润便可,不能汗出淋漓;在辛凉之  相似文献   

13.
呼健  杨明会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2):851-852
寻常痤疮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常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笔者以清肺泻热、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疏肝清热、滋阴清热、化痰散瘀六法辨证论治本病,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三、治疗原则湿温、伏暑与暑温夹湿,因多具湿热性质,所以其总的治疗原则是,既要泄热,又须化湿。由于湿温、伏暑、暑温夹湿的发生、发展规律各有不同,因而其相应的治则也就各有特点。湿温是湿热相合之邪为病,故其治疗原則应重在分解湿热,使湿  相似文献   

15.
(六) 息风法是平息内风、制止痉厥的治疗方法,具有凉肝息风或滋阴息风的作用。凉肝息风适用于热盛动风证,属干清法;滋阴息风适用于阴虚风动证,属于补法。 1.凉肝息风 (l)概念:用清热凉肝之品以息风止痉。 (2)适应范围:温病牙吓热亢盛,引动肝  相似文献   

16.
四、主要治法的运用《温病学》中每一温病的各种治疗方法都须了解,但掌握时宜抓住重点。另,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病机演变虽各有其特性,但亦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在其病变过程中每可出现相同的证候,特别是邪在阳明、邪入营血、闭窍、动风  相似文献   

17.
顾学兰 《新中医》2001,33(11):68-69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本病好发于发育期青年男女面部及胸背等处,日久或色素沉着,或形成多种皮损,甚者呈现橘皮脸。其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数认为与内分泌变化,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刺激皮脂腺增生肥大,皮脂腺分泌增加有关。中医学称本病为粉刺,乃肺经风热,熏蒸颜面,或恣食膏粱厚味,肠胃湿热,蕴结肌肤所致。笔者临证中发现慢性肝病患者(尤其发育期青年)常伴反复发作性痤疮,且与慢性肝病的病程变化呈正相关,肌肤痤疮发作时患者的血清酶学指标亦随之明显升高。采用辨证结合辨病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8.
钟嘉熙  刘亚敏 《新中医》1994,26(7):14-15,57
刘仕昌教授辨治小儿温病的经验钟嘉熙,刘亚敏主题词温病/中医药疗法,儿童,刘仕昌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等生理特点,小儿温病在临床症候上有其特殊表现,治疗上也有其特殊性。刘仕昌教授在治疗小儿温病时根据小儿生理...  相似文献   

19.
余秋生  刘爱民 《河南中医》1997,17(4):231-231,230
痤疮辨治偶拾余秋生刘爱民河南省中医院(450002)主题词痤疮/中医药疗法逍遥散/治疗应用平胃散/治疗应用痤疮,俗称青春痘,中医称为“粉刺”,是青春期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效果良好。但若诊察不细,辨证不精,用药欠当,欲获良效,实非易事...  相似文献   

20.
根据《内经》“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的理论,得出“郁”乃痤疮发病的根本病机.通过局部和整体辨证,辨明形成“郁”之病机,从皮损辨别标郁,从整体辨别本郁,辨明标本,分型论治.同时认为在痤疮的辨证及治疗中,应关注阳气的变化,固护阳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