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我们已成功地建立了以邻苯二酚氧化酶xy1E为靶基因,pESnx穿梭质粒为载体的xy1E-ICR转基因小鼠致突变检测模型,为使该模型最终能成为商品并推广应用,必须繁育并筛选出xy1E-ICR转基因小鼠的纯合子,从而建立纯系转基因小鼠。为此本研究对xy1E-ICR转基因小鼠的首建鼠(foundermouse)31#转基因小鼠进行繁殖传代,通过传统育种方式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纯合子转基因小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转基因小鼠纯系。方法及结果:1转基因小鼠的繁殖传代:将31#转基因小鼠…  相似文献   

2.
杨有文  沈锡中  张卫华 《肿瘤》1999,19(4):220-223
目的建立抗肿瘤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用BamHI酶切表达质粒pULB3238获取小鼠细小病毒非结构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法将其接种入小鼠受精卵内制备转基因小鼠。转基因鼠尾部组织DNA以PCR检测靶基因整合;整合转基因的G0A6小鼠与正常C57BL/6J小鼠配种所产G1代转基因鼠,通过RT┐PCR检测目的基因在其肺脏等组织的转录;G1代鼠根据PCR检测结果分整合和未整合非结构基因两组,两组均腹腔注射致肺肿瘤化学致癌剂氨基甲酸乙酯水溶液。结果G0代有4只鼠整合靶基因;G1代(G0A6子代)转基因鼠的肺组织有靶基因转录;G1代整合转基因实验组小鼠被诱导肺瘤结节平均数显著少于未整合转基因的对照组(P<0.01)。结论抗肺肿瘤转基因小鼠模型已建立。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悬液皮下移植法建立SD大鼠乳腺癌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并使用高频超声监测肿瘤生长情况。方法:选取7~8周龄雌性SD乳鼠16只,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悬液于大鼠腹股沟皮下接种,应用高频超声观察成瘤率、肿块大小、血供情况及其它声像图特征。结果:SD大鼠接种成功率为100%,死亡2只,剩余14只生长良好;超声检查肿块为类圆形,内部低回声且稍不均匀,边界尚清,后方回声衰减,彩色多普勒扫查肿块内部及周边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3周后切除瘤体组织,大体观肿块成灰白色,多呈椭圆形,部分边缘呈分叶状改变,肿瘤血管较丰富,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大小形状各异,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结论:通过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接种于雌性SD大鼠腹股沟皮下,成功建立了大鼠乳腺癌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高频超声技术可以在SD大鼠乳腺癌皮下成瘤过程中对肿物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等生物学情况进行动态检测,是观察和评价瘤体动态变化过程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干预MMTV-erbB-2转基因小鼠,对乳腺癌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1/2,ERK1/2)和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鼠龄3周的健康MMTV-erbB-2转基因雌性小鼠100只,随机分为4 组(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全程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组小鼠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潜伏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乳腺癌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ERK1、ERK2和c-Fos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全程干预组和对照组雌性MMTV-erbB-2转基因小鼠乳腺癌的发病率分别为48%、28%、20%和92%;与对照组比较,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和全程干预组发病率均降低(P<0.01);全程干预组发病率低于早期干预组(P<0.05),晚期干预组与早期干预组和全程干预组比较,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小鼠乳腺癌潜伏期分别为(47.67±9.25)、(47.29±14.13)、(51.8±6.69)和(49.91±8.07)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小鼠的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K1、ERK2和c-Fos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68.7%和61.2%,在小鼠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7%、19.1%和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和全程干预组乳腺癌组织ERK1、ERK2和c-Fos阳性表达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对MMTV-erbB-2转基因雌鼠乳腺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LKB1基因缺失是引发子宫内膜癌的一个重要原因.建立由p53loxploxpLKB1loxploxp双缺失致子宫内膜腺癌的小鼠模型,为研究子宫内膜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6周龄p53和LKB1小鼠雌雄各2只.PCR鉴定拟诱导模型小鼠的基因型.显微镜下将Ad5-CMV-Cre(AdCre)腺病毒注射到p53loxploxpLKB1loxploxp基因型小鼠的一侧子宫内,诱导子宫内膜肿瘤形成.HE切片染色确定子宫肿瘤的类型.结果 成功获得基因型为p53loxploxpLKB1loxploxp的转基因小鼠.经PCR鉴定目的基因含有loxp位点.该小鼠子宫AdCre腺病毒注射后最早第2周出现不典型增生,4周时约25%HE切片染色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癌,而未注射侧子宫正常;12周左右出瘤率为100%,荷瘤生存时间≤34周.LKB1loxploxp与p53loxp LKB1loxploxp基因型小鼠注射侧子宫20周出瘤率约为33%,荷瘤生存时间平均为52周.结论 小鼠模型病理学示,腺体不规则,腺管排列拥挤、紊乱,异型性细胞增多,可见核分裂像,符合子宫内膜腺癌特征.通过显微注射AdCre腺病毒于小鼠子宫内,成功敲除p53及LKB1基因,建立子宫内膜腺癌转基因小鼠模型.该模型成瘤时间短,出瘤率高,其病理表现与人类子宫内膜腺癌类同,是研究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理想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诱发性大鼠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方法:Wistar雌性大鼠85只,SD雌性大鼠22只,配制浓度为10 mg/ml的二甲基苯蒽(DMBA)麻油溶液灌胃大鼠.17只大鼠8周前死亡,剩余90只大鼠从第8周开始至24周,每2周取大鼠10只活杀,观察乳腺外形,取乳腺肿块HE染色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存活8周以上的90只大鼠中,73只成功诱发乳腺肿瘤,其中乳腺良性增生11只,乳腺癌62只.乳腺癌62只大鼠中,浸润性导管癌35只,浸润性小叶癌15只,乳头状腺癌5只,其他类型肿瘤7只.乳腺癌分化程度分级为:高分化5只,中分化36只,低分化21只.乳腺癌MVD平均值为(6.53±2.71)个/高倍视野,乳腺良性增生MVD为(1.67±0.95)个/高倍视野,乳腺癌MVD显著高于乳腺增生性疾病(P<0.01).低分化乳腺癌MVD显著高于中、高分化乳腺癌(P<0.001).结论:DMBA灌胃Wistar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成功率高,肿瘤分化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杨静莹  成勇 《肿瘤》1996,16(2):87-88
本文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对复制型HBV(adr)转基因小鼠的G2、G3代仔鼠的血清进行检测,发现直径22nmHBsAg颗粒和直径45nm左右的Dane颗粒.结果证明:该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后代能继续复制、组装并分泌HBV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TNNT3(R69H)突变转基因小鼠快反应骨骼肌肌钙蛋白表达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方法:将杂合TNNT3(R69H)突变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型C57BL/6J小鼠杂交,选同窝阳性杂合后代鼠进行交配,再用野生型C57BL/6J小鼠对后代进行检测,得到TNNT3(R69H)突变转基因纯合个体。取野生型C57BL/6J小鼠、杂合转基因小鼠、纯合转基因小鼠的快反应骨骼肌进行RT-PCR和WESTERN实验并制备透射电镜切片。结果:RT-PCR和WESTERN电泳条带从亮到暗依次为纯合转基因小鼠、杂合转基因小鼠、野生型C57BL/6J小鼠。电镜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快反应骨骼肌明暗带不清、出现肌纤维间水肿和线粒体空泡等现象。结论:TNNT3(R69H)突变纯合转基因小鼠快反应骨骼肌中TNNT3的mRNA和蛋白质量高于杂合转基因小鼠、杂合转基因小鼠高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并且转基因的表达使快反应骨骼肌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TNNT3(R69H)突变转基因小鼠快反应骨骼肌肌钙蛋白表达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方法:将杂合TNNT3(R69H)突变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型C57BL/6J小鼠杂交,选同窝阳性杂合后代鼠进行交配,再用野生型C57BL/6J小鼠对后代进行检测,得到TNNT3(R69H)突变转基因纯合个体。取野生型C57BL/6J小鼠、杂合转基因小鼠、纯合转基因小鼠的快反应骨骼肌进行RT-PCR和WESTERN实验并制备透射电镜切片。结果:RT-PCR和WESTERN电泳条带从亮到暗依次为纯合转基因小鼠、杂合转基因小鼠、野生型C57BL/6J小鼠。电镜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快反应骨骼肌明暗带不清、出现肌纤维间水肿和线粒体空泡等现象。结论:TNNT3(R69H)突变纯合转基因小鼠快反应骨骼肌中TNNT3的mRNA和蛋白质量高于杂合转基因小鼠、杂合转基因小鼠高于野生型C57BL/6J小鼠,并且转基因的表达使快反应骨骼肌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诱发性乳腺癌发生的病理组织学和淋巴管密度(LVD)的变化。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96只,二甲基苯蒽(DMBA)麻油溶液灌胃。16只大鼠9周内死亡,存活10周以上80只。从第10周开始至24周,每2周取10只活杀,乳腺肿块HE染色、podoplanin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75只大鼠成功诱发乳腺肿块,其中乳腺良性增生16只,炎性肉芽肿2只,乳腺癌57只。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组织LVD平均值分别为(6.93±0.84)、(1.52±0.23)个/高倍视野,乳腺癌组织LVD显著高于乳腺增生组织(P<0.01)。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乳腺癌LVD分别为(4.43±0.68)、(5.83±1.03)和(9.48±0.93)个/高倍视野,低分化乳腺癌LVD显著高于中、高分化乳腺癌(P<0.001)。结论 DMBA灌胃Wistar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成功率高,肿瘤淋巴管密度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