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的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因此,“火郁发之”理论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火郁发之”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在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五郁理论.而“火郁发之”讲的是对于火郁的治疗原则,原指外邪侵袭人体,阻遏气机,火热不得发泄而成火郁,用发之之法进行治疗.王冰注曰:“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火郁所引发的疾病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也有论述:“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侬,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后世医家对“火郁发之”也有不同见解.笔者试就近10年来临床对“火郁发之”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相似文献   

4.
杨炀  刘强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10):973-976, 985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运用“火郁发之”理论诊治心系疾病的经验体会。[方法]通过梳理“火郁发之”理论的源流发展,分析新冠疫情下心系疾病病因病机的变化特点,结合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病案,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从“火郁发之”角度治疗心系疾病的有效性、合理性。[结果]“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根本大法,以宣畅气机、透发火热为其核心。新冠肺炎疫情下,由于生活作息改变、情绪波动、气候变化等因素,人体易出现气机郁滞,进一步引起火热内郁。由于心为火脏,主火而易为火热所伤,“火郁”的病机往往导致心系患者病情起伏反复。如高血压病患者或因肝气失疏,引起相火妄动,裹挟痰湿上干清阳;心律失常患者多因气阴亏虚,心火失制,扰动心神;心力衰竭者则易出现“龙雷之火”上浮的情况。以“火郁发之”立法诊治,结合患者既有体质、病性选方用药,辅以解郁透热、宣畅气机、辛开苦降等治法,以升降散、四逆散、栀子豉汤等为代表的方剂治疗,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下,基于“火郁发之”理论,结合疫情下气候、情志、起居习惯等的变化特点,祛除体内瘀滞,清散郁火,宣畅气机,能有效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心系疾病的病情变化,这一思路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伤寒论》原文的分析来探析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火郁可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致病因素,导致邪热郁遏在里。其病机是气滞于内,阳郁于里,不能透达所致,治疗宣畅气机,透达郁阳,有火郁发之之意也。实证火郁重在祛除有形实邪,给郁火以出路,即是“火郁发之”。《伤寒论》不仅论述了气分火郁证治,还论述了血分火郁证的证治。虚证火郁可用补法治疗,例如因虚致郁可用小建中汤治疗。《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证亦可理解为中阳亏虚,虚火内郁之证。可见,发之,不限于王冰所说的:“发汗”之意,火郁发之在《伤寒论》中是指种种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治则。  相似文献   

6.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金元及明清温病学家将其拓展应用于内伤杂病及温病治疗之中.“火郁”为火热之邪被郁闭于体内不可往外透发而成的病理改变,病机在于气机壅滞、升降失常;“发之”指发其郁滞,疏泄气机,使怫郁之火得以透达发越而解的治疗原则.栀子豉汤首见于《伤寒论》,由栀子和豆豉构成,共奏清宣郁热之功,用...  相似文献   

7.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8.
火郁发之,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治疗当“发而越之”,其关键在于宣畅气机。火郁发病广泛,妇女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更易罹患郁火,治疗时需审证辨因,方能使郁火发散,邪祛正安。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火郁发之”探讨论幽门螺杆菌胃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为幽门螺杆菌胃炎的治疗拓展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籍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理论,探讨“火郁”病机在幽门螺杆菌胃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将“火郁发之”理论作为切入点进行辨证施治,并赋予医案以证其效。[结果]幽门螺杆菌胃炎以“火郁”为核心病机,邪气积聚化热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痰浊、湿热、瘀血、癌毒是病机演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正虚邪实是后期胃黏膜发生萎缩和肠化的必要条件。治疗初期强调因势利导,疏导阳明胃腑气机,驱除邪气、透泄郁热;后期虚实夹杂,在清透伏热的基础上佐以扶正,补透结合。所举验案中患者证属肝胃郁热、湿热瘀阻,以理气透热、化湿通络为主要治法,疗效明显。[结论]从“火郁发之”论治幽门螺杆菌胃炎,紧扣病机,疗效显著,为中医辨治幽门螺杆菌胃炎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火郁发之”,语出《内经》,后之贤哲,多所发明。“郁”为病理,喻闭塞之意;“发”乃治则,含透散之旨。“火郁发之”是言火热之邪郁闭于内,不可单施苦寒直折,尤当透散以发之。仲景开“火郁发之”之先河,河间以为表里诸热证皆可归于阳气怫郁,东垣独重脾胃,内伤之病皆由脾胃而始,阳气抑遏脾土,清气不得升发。余以为,阳气以动为常,以行为用,盖当今之世,工业污染,农烟似霭;人处华栋,冬如暖夏,夏似凉冬,天地交济既失;人复生息失慎,焦虑紧张,激怒愤懑,气血常悖于内,渐至郁怫生火,郁火暗生,故治必内安其心,外适天地,天地人以位,方可身安立命,远疾疢矣。故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顺气开结,引路去邪,从火之性,发火之郁。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临床,对门诊郁火患者,进行了长期观察。此项研究,严格遵循辩证施治原则,未先分型,未拟基本方药,而是因人因证施治。治疗中着重观察了郁火的表现,研究了“火郁发之”的治则。结果表明:郁火有其本身的规律,其治疗也非“火郁发之刀的治则所能概括。现将临  相似文献   

12.
根据《景岳全书》中所记载的“外邪不解而热郁于经”,结合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特点,分析病机关键就在于火热之邪内结不能外达宣泄,其病理改变的主要特征是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出入失常。由此,“火郁发之”之法是可以采用的。但不赞同“发之”等于传统麻黄汤汗法,提出凡是具有因势利导作用,能祛除火郁之因的治疗方法,均可谓之“发之”。为临床采用清热解毒凉血药为主,加用小剂量麻黄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方法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火郁发之"即对于火郁病证要采取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张仲景、李东垣、刘完素、朱丹溪、吴鞠通、王清任等医家都对此有理论阐述与名方传世,我们试结合制方医家学术思想,以探讨"火郁发之"理论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火郁为五郁治法之一,不仅可因外感,内伤也可致郁,但凡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均可成火郁之证。其治宜"发之",即宣发、发泄,用解郁、宣泄、轻扬等方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条畅气血,使营卫通达,郁火泄越。通过分析妇科2例临床病例,阐释"火郁发之"之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孙长路  张兰 《中医学报》2024,(1):149-152
亚急性甲状腺炎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痰气瘀阻等病理产物化火壅结颈前所致,加之受外感六淫邪气侵袭入里,气机运行不畅郁而化火,“郁火”贯穿整个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过程。气滞、痰凝、血瘀是产生郁火及发病关键,临床上可见多种外感内伤因素相结合导致气血瘀滞并痰、郁、火互结于颈前而发为本病。治疗当以“火郁发之”理论为指导,一方面向上、向外宣散透发郁火;另一方面顺应郁火自上向下的传变趋势,向下、向内降泻清解郁火。亦可根据郁火成因辨其火之来源,火自外来者,应从表散;火自内生者,应从内清。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时可在清热解毒、理气祛痰、活血通滞基础上予以辛凉之品,常运用银翘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改善患者体内郁火内结的状态,从而缓解亚急性甲状腺炎因气血瘀滞并痰、郁、火互结而出现的发热、颈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与剖析"火郁发之"的理论内涵,通过查阅相关古籍文献,总结归纳易水学派医家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火"的概念、"火郁证"的证候特点以及"风药"的运用,从而为治疗温热病、湿热病、内伤发热等火热内郁病证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外感六淫,内滞气、血、痰、饮、食等阻碍气机,郁久化火,皆可成"火郁"之证。治疗上,但凡顺其病机,因势利导,发其郁滞者皆属于"发"的范畴,诚如张景岳所言:"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火郁发病甚广,内外妇儿尽皆有之,妇女因"经、带、胎、产、乳"的特殊生理,加之"妇人善怀而多郁",因此更易发生"火郁"之证。临证施  相似文献   

18.
以"火郁发之"为理论基础,结合当今女性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阐述了情志因素导致"火郁"在女性冠心病中发病的作用,并提出"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病机和治疗方法。基于"火郁发之"的理论治疗女性冠心病主要采用调畅情志,祛除病因;审查病机,因势利导;脏腑论治,心肝并重;治病求本,不忘补法的治疗方法,使气机宣通,脏腑功能正常,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9.
"火郁"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许多病证共同的病理基础,涵盖范围相当广泛.由于致郁因素不同,所郁部位有异,郁闭程度不等,正气强弱之别,兼杂邪气之殊,因而表现纷纭繁杂."火郁发之"是针对"火郁"病证的治疗大法.火郁治疗的关键在于宣畅气机,清透郁热.  相似文献   

20.
“在金元四大家中,人们但知朱丹溪为治郁大家,一首越鞠丸治遍天下郁家,却忽略了李杲对郁证证治的重大贡献。李果从脾胃立论、分析了脾胃在气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阐发了《内经》“火都发之’的理论,提出了“风药发郁”的重要临床意义,并对郁证采取分经论治的方法,为后世治郁大法别开新面。1立论宗脾胃首明虚实病机 郁证产生的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因外邪阻遏气机成郁者言其实;而国内虚不能运行气血者,言其虚。李杲指出;“外伤风寒者,故其气庸盛而有余,内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皆气短促。不足以息。”然而,虚实之郁皆不离气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