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研究用福尔马林处理的尸体10具。参照English等的解剖步骤详细解剖了腓肠肌外侧头肌纤维起止点和神经分支,观察各亚体肌纤维起止、肌束排列并记录了腓肠肌外侧头肌神经的分支型。结果指出,基于肌神经一级分支的分布、肌纤维排列和起止点的互异将腓肠肌外侧头分为三个肌亚部(亚体),即内侧亚部(肌性部)、外侧浅亚部和外侧深亚部。内侧亚  相似文献   

2.
1.在140具尸体(280侧上肢)上观察了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吻合的有26例,占9.3%。依平泽氏分类法分为三型:第一型占19.3%;第二型65.3%;第三型15.4%。其中男性有19例(73%),女性有7例(27%)。左侧占12例(46%),右侧占14例(54%)。可以初步认为男性大于女性,右侧多于左则。 2.正中神经叉分为三类:单叉者有214例(87.1%);双叉者为33例(11.78%);三叉者为3例(1.12%)。 3.正中神经与旋前圆肌的关系,在288例上肢中,正中神经经过两个头之间下降有268例(95.7%);正中神经贯过肱头者有3例(1.07%);正中神经在肱头之下,缺少尺夫者有6例(2.14%);正中神经在肱尺头下方通过者有2例(0.73%);正中神经贯过额外头有1例(0.36%)。 4.对于旋前圆肌所出现的变异也进行了观察,旋前圆肌只有胧头,缺少尺头者有6例(2.1%);旋前圆肌有第三头(额外头)者有2例(0.75%);旋前圆肌尺头非常细小成为尺头痕迹者有4例(1.4%)。  相似文献   

3.
刘黔  薛黔  高杨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6):545-546,550
目的对人下肢腓肠肌进行亚部化再研究,为深入探讨腓肠肌各部分的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①大体解剖法解剖成人尸体20具,观察和记录腓肠肌肌纤维起止、排列形式。②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用尸体5具,取腓肠肌做肌内神经染色,观察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特征。结果①大体解剖研究:腓肠肌外侧头可分为肌质亚部、外侧浅亚部和外侧深亚部三个肌亚部,腓肠肌内侧头无区分肌亚部的形态特征。②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腓肠肌外侧头神经人肌后分出5支,分别支配三个亚部,呈多支型分布;腓肠肌内侧头肌内神经呈单支主干型分布。结论根据肌形态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特征腓肠肌外侧头可分出三个肌亚部,腓肠肌内侧头不具有划分亚部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 第三腓肠肌在文献里有过报导。现将我们在83具尸体(成年47具,儿童36具)166例国人下肢中发现3例的解剖情况报导如下:第一、二两例是在同一具女性童尸上。两例均起于股骨内上髁,距腓肠肌内侧头上方0.2cm,肌腹由内上向外下方,以细长肌腱止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以亚部化(compartmentalization)的原则,按神经肌支在肌内的第一级分支分布的规律,将人体的腓肠肌外侧头分成三个亚部(compartment),并研究各亚部内两型肌纤维分布的特点和各亚部间纤维型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腓肠肌外侧头的外侧浅、深二亚部之间在纤维型的比例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快缩纤维在男性约占43.67%,在女性占33.68%。但是,在一例6岁男孩的内侧亚部中,发现其快缩纤维的比例显著升高,达63.25%。作者认为这是先天决定的,并假设内侧亚部可能是肌纤维型变异最多的部分。因此内侧亚部值得进一步研究。另一事实是在腓肠肌外侧头的原肌束(primaryfasciculus)内,快缩纤维在肌束的周缘部更为集中,与中央部相比,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的差异,这是腓肠肌外侧头肌纤维型分布的另一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查50具成人尸体(100例下肢〕的腓肠肌及其血管神经,对其在显微外科上的应用作了初步评价。 一、腓肠肌内、外侧头的肌腹较宽厚,肌力较强,各有单一的血管和神经;血管外直径在2mm以上,血管蒂长度为3~4cm;移去一头对下肢功能影响不大,可用于战伤修补大块组织缺损,或对某些动力肌的功能重建。 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腹宽厚度、血管外径以及血管蒂长度均大于腓肠肌外侧头,故选用供肌以内侧头为宜。内侧头区的皮肤血供以肌皮动脉为主,外侧头区以直接皮动脉为主,故前者可选用肌皮瓣,而后者可选用皮瓣或肌瓣。  相似文献   

7.
在211侧下肢标本上进行了小腿三头肌的观察,并对101侧成年男性标本作了测量,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进行了对比讨论。结果如下: 1.腓肠肌腹内侧头长24.23cm,宽6.48cm,外侧头长23.18cm,宽5.12cm。腓肠肌内、外侧头肌腹融合长10.46cm。比目鱼肌腹长29.75cm,宽11.58cm。腓肠肌内侧头大于外侧头可能和内侧头多一锁膝功能及在各种作用中负担皆大于外侧头有关。 2.跟腱总长与融合长几乎相等,前者19.77cm,后者19.40cm。跟腱上宽、止端宽和厚分别是6.58cm,1.50cm,0.68cm。以上肌和腱各项测量值均未见侧别差异。 3.腓肠肌外侧头籽骨出现率儿童为23.81%,成人为41.26%。均无侧别差异。儿童明显低于成人,可能和部分尚未发育钙化等原因有关。 4.腓肠肌内、外两头下端大多数不在同一水平上。内侧低者约占2/3,平均低1.73cm。外侧低者约占1/4,平均低1.52cm。 5.跟腱扭转轻、中、重三型比例依次减少,分别为58.29%,32.70%,9.01%。 6.就上述观察结果结合国内外资料进行了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人腓肠肌外侧头亚部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详细解剖了二十侧人体的腓肠肌外侧头。基于肌神经一级分支的分布、肌纤维排列和起止点的互异将腓肠肌外侧头分为三个肌亚部(亚体),即内侧亚部(肌性部)、外侧浅亚部和外侧深亚部。内侧亚部为半羽状肌位于腓肠肌外侧头内上方。外侧浅亚部为羽状肌,体积最大,居该肌的外侧浅部,外侧深亚部呈扇形,位于外侧浅亚部的深面。腓肠肌外侧头的神经在肌质内的分支有二型:1型分为四支,2型分为五支。二十侧解剖中以1型较多见(占70%)。无性别、年龄和侧别差异。我们认为腓肠肌外侧头分三个肌亚体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证实。就人肌尸检材料作亚部化的研究在方法学上有待进一步探讨。并认为在腓肠肌外侧头中按亚部化原则取材以研究各亚部内肌纤维型的构成比可能更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青年正常足弓X线解剖特征,为临床治疗足部骨折及其它足部疾病提供X线解剖依据。方法:108例维吾尔族青年,男性53例,女性55例,拍摄右侧足弓X线片,观察并测量内侧纵弓角、外侧纵弓角、前弓角、后弓角、舟骨结节与地面的距离(简称舟地距离)、内侧纵弓高、外侧纵弓高、骰骨与地面的距离(简称骰地距离)及第1趾骨侧面观长度(简称第1跖长)等9项指标。结果:维吾尔族青年正常足内侧纵弓角111~130°者占90.75%,外侧纵弓角131~150°者占76.85%,前弓角16~25°者占84.25%,后弓角16~25°者占74.07%。除内侧纵弓角与外侧纵足角女性明显大于男性以外,前、后弓角,内外侧纵弓角及舟地距离、骰地距离、第1跖长,男性均明显大于女性(P<0.05~0.001)。维吾尔族青年正常足弓各指标与汉族青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结论:维吾尔族青年足弓X线解剖具有其特点,为临床医学、法医学及人类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详细解剖了二十侧人体的腓肠肌外侧头。基于肌神经第一级分支的分布、肌纤维排列、和起止点的互异,将腓肠肌外侧头分为三个肌亚部(亚体),即内侧亚部(肌质部)、外侧浅亚部和外侧深亚部。腓肠肌外侧头的神经在肌内的分支有两型:1型分为四支,2型分为五支。二十侧解剖中以1型较多见(占70%)。作者认为,就人肌尸检材料作亚部化的研究在方法学上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按亚部化原则取材以研究各亚部内肌纤维型的构成比可能更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上肢浅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上肢的浅静脉,为临床应用提供局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30具成人尸体上肢浅静脉进行了解剖和观测.结果 解剖观察了手背静脉网、弓的形成和属支的分布,可见形成手背静脉网左侧19例,占(63.3±18.8)%,右侧20例,占(66.6±8.6)%.形成手背静脉弓左侧11例,占(36.6±8.8)%,右侧10例,占(33.3±8.6)%.贵要静脉的深面是由肱二头肌腱发至深筋膜的肱二头肌腱膜,此肌膜把静脉同肱动脉、正中神经隔开,贵要静脉可跨过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也可跨过责要静脉.测量了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前臂正中静脉的外径,均在1.0 Hnn以上.结论 为在手背静脉网处作逆行穿刺、静脉置管、穿刺选择血管、预防穿刺引起的神经损伤等提供了局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一具成年男性尸体两侧上肢均具有二条肱动脉。左侧:腋动脉距第一肋骨外缘2.94cm即分为两支动脉干,一支经正中神经内侧头后而下行至正中神经后内侧,较粗,于臂中份稍上,自正中神经背面越过神经,沿其外侧下行,至肘窝分为尺、桡动脉;另一支经正中神经内、外侧头之间穿出,越过正中神经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roca区在大脑半球横断面上的准确定位,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正常成人头部标本30例。以AC-PC线为基线,获取4mm层厚连续横断层MR图像和脑横断层标本。在连续断层标本上对Broca区的断面表现进行连续追踪观察、分析和统计。结果(1)在AC-PC线断面上,外侧沟前支出现率为左侧13.6%。右侧16.7%;三角部出现率为左侧20%,右侧40%;岛盖部出现率为左侧26.7%,右侧30%。(2)在首次切及胼胝体压部的断面外侧沟前支出现率为左侧60%,右侧53.3%;升支出现率为左侧90%。右侧83.3%;三角部明显增宽,出现率为左侧93.3%。右侧86.7%;岛盖部出现率为左、右侧均为86.7%。(3)在切及穹窿联合断面外侧沟前支消失,升支出现率为左侧100%,右侧96.7%;三角部和岛盖部出现率左、右侧均为100%。(4)在胼胝体即将消失的断面上,三角部出现率为左、右侧均为10%;岛盖部出现率为左侧30.7%,右侧26.7%;升支消失。结论Broca区首次出现在前后连合平面至胼胝体即将出现的1~2个断面上,外侧沟前支出现是三角部和岛盖部首次出现的信号,穹隆联合平面是显示Broca区的最佳断面,至胼胝体消失后1~2个断面Broca区才消失。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家兔小腿腓肠肌的肌构筑和神经供应特征,将该肌外侧头分为内侧、中间、外侧3个亚体,内侧头无区分肌亚体特征。用家兔8例16侧腓肠肌,按上述3个亚体及内侧头分别取材,作冰冻横切片,经肌动球朊ATP酶染色,将肌纤维分为慢缩氧化纤维(SO)型、快缩氧化糖酵解纤维(FOG)型和快速糖酵解纤维(FG)型。检测各亚体的肌纤维型构成比例,并以图像分析仪测量3型肌纤维的直径和横切面积。结果发现,SO型纤维在内侧头占16.7%,  相似文献   

15.
作者统计了日本人尸体146具(男83、女63)284侧股动脉三主支分支形式,即股深动脉(P)、旋股内侧动脉(M)及旋股外侧动脉(L),按足立分类为八型。Ⅰ型191例(67.2%)、Ⅱ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琥珀酸脱氢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结合染色法,研究小白鼠腓肠肌内侧头、外侧头肌纤维和运动终板的配布。内侧头和外侧头三种肌纤维总比例基本相同,肌纤维的配布由浅至深、由内向外都显示明显的特点。内侧头和外侧头红肌纤维占42.9%~44.4%,中间肌纤维占32.4%~32.6%,白肌纤维占23.4%~24.5%。内侧头和外侧头的运动终板主要分布在红肌维维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23例良性皮质缺损的动态观察发现,本病系局部骨膜化骨障碍所引起的骨质生长缺陷.最好发于生长期儿童(尤以6~10岁多见)的长骨干骺端,尤其是股骨远端内侧后壁.本组50例(67处缺损),股骨远端占90%.单侧发病时,右侧多于左侧,约为2:1,内侧为外侧的9倍,后壁为前壁的30倍.缺损以单发多见,约占74%.  相似文献   

18.
家兔小腿三头肌肌构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具有亚部结构的家兔小腿三头肌的肌构筑特点。方法 肌构筑测量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家兔小腿三头肌均为羽状肌 ,腓肠肌外侧头的生理横切面积 (3.97cm2 )分别是腓肠肌内侧头 (2 .5 9cm2 )和比目鱼肌 (1.4 1cm2 )的 1.5倍和 2 .8倍。外侧头的 3个亚部中 ,外侧亚部的生理横切面积与肌重的比值显著大于其余二个亚部 (P <0 .0 5 ) ;而内侧亚部的肌纤维长与生理横切面积的比值显著高于其余两亚部 (P <0 .0 5 )。在小腿三头肌中 ,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纤维长与生理横切面积的比值 (0 .4 4 )最小 ,比目鱼肌的肌纤维长最短 (0 .85cm)。结论 腓肠肌外侧头进一步存在功能分工 ,外侧亚部以产生力量为主 ;而内侧亚部以发挥速度为主。腓肠肌内侧头属力量型肌 ,主要是维持膝在静力和动力状态下的稳定性。比目鱼肌的功能在兔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国人肾血管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提供肾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国人成人尸体30具,其中男性17具,女性13具。对每具尸体的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长度、管径、分支部位、肾动脉发出点距髂动脉分叉点的距离,以及副肾动脉存在与否、肾静脉汇入腔静脉角度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男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2.86±1.11)cm,右侧(4.61±1.72)cm;平均管径左侧(0.62±0.19)cm,右侧(0.69±0.23)cm;副肾动脉出现率为29.4%(5/17),副肾动脉3支发自肾动脉主干,2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5.11±1.75)cm,右侧(2.16±0.76)cm;平均管径左侧(1.64±0.58)cm,右侧(1.41±0.50)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76.2°±28.7°,右侧73.3°±30.1°。女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1.97±1.02)cm,右侧(3.34±1.71)cm;平均管径左侧(0.45±0.22)cm,右侧(0.47±0.19)cm;肾副动脉出现率为23.1%(3/13),2支发自肾动脉,1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动脉过早分叉现象出现率为46.2%(6/13)。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3.53±1.56)cm,右侧(1.43±0.59)cm;平均管径左侧(1.12±0.63)cm,右侧(0.98±0.45)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53.2°±29.1°,右侧50.3°±27.3°。结论本研究提供国人成人肾血管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对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锁骨下静脉走向、长度等参数,探索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最佳位置.方法 40例经甲醛固定的尸体标本,取仰卧位,上肢自然平置于躯干两侧.解剖观察锁骨下静脉的行程,测量与该静脉有关的数据.结果 ①锁骨下静脉长度:男性左侧平均值长3.24cm,右侧平均值长2.87cm;女性左侧平均值长2.63cm,右侧平均值长2.31cm,左侧较右侧长(P<0.05);②锁骨下静脉距锁骨下缘的垂直距离:男性左侧2.12cm、右侧1.95cm;女性左侧2.63cm、右侧1.92cm,左侧较右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纵轴的夹角;男性左侧平均值为44.51°、右侧平均值为26.36°;女性左侧平均值为47.75°、右侧平均值为25.21°.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左侧夹角较右侧大(P<0.001).结论 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交叉,且位置表浅,前面仅覆以皮肤,皮下组织和锁骨下肌,只要掌握好要点,完全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点应选在锁骨下缘中内1/3交界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