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山东省泰山医院住院及查体人群中选取饮酒男性136例和无饮酒史男性11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将其分为:轻度AFLD组(A组)45例;中重度AFLD组(B组)58例;无脂肪肝组(C组)44例。多个样本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若方差齐则采用LSD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Tamhane’s检验。结果 (1)B组人群CIMT明显高于C组(P=0.001)。(2)A组人群身体质量指数(BMI)明显高于C组(P=0.029)。A组和B组人群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Apo)B和血尿酸(UA)均明显高于C组(P值均<0.05)。(3)A组人群GGT明显高于C组(P=0.001)。B组人群ALT、AST和GGT均明显高于C组(P值分别为0.023、0.003和0.000)。(4)A组和B组人群血肌酐(Cr)均明显低于C组(P值分别为0.007和0.005)。结论 AFLD可导致CIMT增厚,引起产生类代谢综合征样改变及肝肾功能异常,并且随着AFLD程度的加重,CIMT增厚更加明显,因此AFLD可用来作为预测人群发生CIMT增厚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未行透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6月—2018年4月选择非透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诊断仪(PHILIPS IE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 0 MHz)进行颈动脉检查,根据IMT将138例非透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正常组:CIMT1.0 mm;增厚组:1.0 mm≤CIMT1.5 mm;斑块组:CIMT≥1.5 mm。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按胱抑素-C水平分级分为4组,分别为A组≤0.6 mg/L,B组0.6 mg/L~≤0.7 mg/L,C组0.7 mg/L~≤0.8mg/L,D组0.8 mg/L。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未行透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斑块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高于增厚组(P0.05);双向有序列联表结果:胱抑素-C水平分级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A组与D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均在颈动脉内膜厚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行透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高发生率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高水平的血清胱抑素-C可能是未行透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对103例老年 EH 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动态血压测定,PPI=24 h 脉压(PP)均值/24 h 收缩压(SBP)均值,按 PPI 值分为 A组(PPI<0.40,n=15)、B 组(PPI:0.40~0.49,n=48)、C 组(PPI≥0.50,n=40)3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水平。结果 B 组IMT[(0.15±0.07)mm]水平高于 A 组[(0.12±0.04)mm,P<0.05],C 组 IMT[(0.16±0.05)mm]水平高于 B 组(P<0.05),并显著高于 A 组(P%0.01),随着 PPI 逐渐增大,IMT 明显增加(P<0.05);老年 EH 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与 PP 及 PPI 相关(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在矫正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SBP、DBP 与 PP 后,PPI 仍然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主要决定因素(P=0.009)。结论老年 EH 患者 PPI 和 PP 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影响2型糖尿病人群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因素。方法自2012年1月开始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法观察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基线腰围逐渐增粗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观察至2015年1月。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和超声检查。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4组人群性别、TC、HDL-C和吸烟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年龄、BMI、SBP、DBP、FBG、TG之间比较,C组和D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D组LDL-C为(2.24±0.45)mmol/L,明显低于A组、B组和C组(P0.05);本组共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13例(10.2%),其中A组1例(3.0%),B组2例(7.4%),C组3例(10.0%),D组7例(18.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组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为A组的1.223倍(P0.05),C组为A组的1.581倍(P0.05),D组为A组的1.976倍(P0.05),说明糖尿病患者腰围越粗,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越大。结论腰围是影响糖尿病人群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早期干预,注意加强运动和饮食控制,以防止脂肪肝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T2DM患者110例,其中颈动脉内膜正常组43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5例,颈动脉硬化斑块组32例;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压、血浆AngⅡ、血糖、血脂。超声多普勒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 T2DM患者中颈动脉硬化斑块组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均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1);T2DM患者血浆AngⅡ和CIM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AngⅡ、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水平是T2DM患者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r=0.011,0.013,0.051,0.013,P<0.01或P<0.05)。T2DM患者血浆AngⅡ水平与CIMT、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正相关(r=0.529,0.232,0.248,P<0.01或P<0.05);校正收缩压和舒张压后,血AngⅡ水平仍与CIMT相关(r=0.532,P<0.01)。结论高血AngⅡ水平可能是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连地区血压、生化指标正常人群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大连地区血压、生化指标正常人群736例。所有研究人群均已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腰围、臀围,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5 g OGTT 2 h血糖、空腹胰岛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及血肌酐等指标,计算腰臀比、体质指数、尿白蛋白/肌酐、肌酐清除率、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脉压差,应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将入选人群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值分为C1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0.9 mm)、C2组(0.9 mm≤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2 mm)及C3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2 mm),研究上述各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关系。结果 (1)三组间在年龄、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血尿酸、收缩压及脉压差存在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腰围、血尿酸、收缩压及脉压差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增厚的趋势;而体质指数和腰臀比仅在C3组高于C2和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男性和女性人群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随年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50岁组,男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0~60岁组,女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控制年龄因素的影响后,无论男性、女性,脉压差、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及血尿酸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男性、女性,年龄、脉压差均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1)在血压、生化指标正常人群中,无论男性、女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随年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男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在40~50岁组明显高于女性,女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在50~60岁组明显高于女性。(2)增龄和脉压差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吸烟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7 284例,将患者分为从未吸烟组和吸烟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根据吸烟指数将吸烟组患者分为轻度吸烟、中度吸烟及重度吸烟3个亚组,观察吸烟时间、吸烟量等因素下不同亚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与未吸烟组相比,吸烟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吸烟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34、0.125,P0.05);在吸烟组各亚组间,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依次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发生率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22、0.09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指数、体育锻炼很少或轻体力劳动、明显超重等与颈动脉硬化相关。与不吸烟组相比,轻度吸烟组OR=1.549(P0.01),中度吸烟组OR=1.7 6 7(P0.01),重度吸烟组OR=2.147(P0.01)。结论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吸烟是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发生呈正相关,吸烟时间、吸烟量等因素与颈动脉硬化发生亦呈正相关,吸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是累积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老年T2DM患者3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根据检查结果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102例,增厚组116例,斑块组92例,检测3组患者血液各项生化指标以及血清25(OH)D3的浓度,分析T2DM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25(OH)D3水平的关系。结果 (1)斑块组患者的病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与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斑块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明显高于增厚组,增厚组患者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25(OH)D3明显低于增厚组,增厚组患者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IMT与患者病程、TC、LDL-C、hs-CRP、FBG、Hb A1c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呈正相关(r病程=0.194,rTC=0.312,rLDL-C=0.274,rhs-CRP=0.303,rFBG=0.288,rHb A1c=0.294,rUAER=0.183,P均0.05);颈动脉IMT与患者的25(OH)D3水平呈负相关性(r=-0.292,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25(OH)D3水平密切相关,血清25(OH)D3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适量的补充能够降低T2DM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隐性心肌缺血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120例于该院就诊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另外选择同期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健康者120例。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心肌缺血发生率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1单纯高血压和糖尿病伴高血压组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伴高血压组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2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对照组厚(P0.05);糖尿病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单纯高血压患者厚(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隐性心肌缺血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老年患者代谢综合征不同组合成份与颈动脉内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代谢综合征不同组合成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79例、年龄60岁以上,按组成成份不同分为老年伴糖尿病组41例,老年非糖尿病组38例,同时选年龄<60岁年轻伴糖尿病组37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老年伴糖尿病组与老年非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年轻伴糖尿病组明显增厚,二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老年伴糖尿病组又较老年非糖尿病组增厚明显,二组统计有显著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年龄(r=0.300,P<0.01)、高血压病程(r=0.255,P<0.01)呈显著正相关,斑块发生率以老年伴糖尿病组最高(73.2%),其次为老年非糖尿病组(50%),年轻伴糖尿病组最少(21.6%)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0.01)。结论合并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明显增厚,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又较非老年患者增厚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各亚组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超速离心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脂蛋白亚组份,根据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有、无病变组,分析其与脂蛋白亚组份之间的关系。结果(1)有病变组的年龄高于无病变组(P<0.05)。(2)有病变组脂蛋白(a)水平高于无病变组。其余脂蛋白及其亚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分别与脂蛋白(a)和B型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脂蛋白(a)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甘油三酯分别与空腹血糖、B型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2和A型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5)。以有病变、无病变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脂蛋白(a)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和P=0.021)。结论脂蛋白(a)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因素。[方法]选取经B超诊断符合酒精性脂肪肝的99例、无脂肪肝的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结果将152例患者分为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酒精性脂肪肝组(A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酒精性脂肪肝组(B组)、既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亦无脂肪肝组(C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无脂肪肝组(D组);对各组年龄、血脂、载脂蛋白、体质指数(BMI)、血糖、尿酸(UA)及肝肾功能进行比较。[结果]B组患者年龄高于A组和C组,D组年龄高于A组;A组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均明显高于C组,A组TG和VLDL较D组明显升高,B组TG明显高于C组和D组;A组、B组载脂蛋白B较C组明显升高;A组UA较B组、C组和D组均明显升高,B组UA较C组和D组均明显升高;B组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C组,A组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均明显高于C组和D组,B组γ-GT高于C组和D组,B组碱性磷酸酶高于A组;A组肌酐明显低于C组。[结论]酒精性脂肪肝有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早发生的倾向,可能与其引起的BMI、脂质、UA增加及肝肾功能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3.
CRP及颈动脉超声检测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测定糖尿病(A组)、糖尿病并大血管病变(B组)、非糖尿病大血管病变(C组)和健康对照组(D组)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A、B、C三组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D组(P〈0.01),B组较A组和C组更为明显,两两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B组和C组CAIMT较D组盟显增厚(P〈0.01),B组和C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CRP、IL-6、CAIMT、TG、HbA1c、BMI、WHR密切相关(P〈0.01)。提示急性时相蛋白及其相应的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及其心脑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脂肪肝(fatty liver disease,FLD)的预后,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纳入2003年某单位接受体检的459例受试者,其中诊断为FLD 154例(03FLD组),非脂肪肝(NFLD)305例(03 NFLD组),2009年对同一受试人群再次进行随访。观察6年后该人群再次进行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血脂、肝酶学指标、血尿酸(UA)检测及腹部超声检查的变化,比较两组人群的预后,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危险或保护因素。结果 6年后再次检测该研究人群时,38例FLD患者超声下转为正常肝脏(B组),其余116例仍为FLD(A组);原来无FLD的305例受试者中有91例新发FLD(C组),其余214例受试者仍然保持为无FLD状态(D组)。A、B组相比无论性别、年龄均无明显差异(P>0.05);C组男性受试者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D组(P=0.007),C组女性平均年龄明显高于D组(P=0.025)。A组受试者BMI、DB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FBG、UA均值水平均高于B组;C组比D组有更多的代谢异常和肝脏生化学异常。尽管B组受试者随访中FLD已经消失,但与不曾发生FLD的D组受试者比较仍有大部分人体测量学和生化学指标异常。结论脂肪肝的出现与性别、年龄有关,而它的消失与性别、年龄无关;脂肪肝的发生或消失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密切相关,随着FLD病程的延长,MS各组分的患病率就越高;脂肪肝的治疗效果不仅限于超声下脂肪肝的消减,更重要的是MS组分(包括尿酸)同时消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方法: 选择OSAHS患者56例和对照组28例,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采用底物发光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OSAHS组血清GMP-140、vWF、Fbg、PAI-1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ATⅢ、t-PA水平低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GMP-140、vWF、Fbg、PAI-1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507,0.411,0.392和0.458,均P<0.05)。血清ATⅢ、t-PA水平与IMT呈负相关(r=-0.401,-0.367,均P<0.05)。OSAHS患者GMP-140、vWF、t-PA水平与IMT成线性回归关系。结论:OSAHS患者存在着明显的PTS,同时颈动脉内膜增厚明显。PTS是导致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非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非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2例,根据24h尿MAU量分为正常组78例(MAU30 mg/24h)和MAU组64例(MAU 30~300mg/24h)。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CIMT增厚率以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结果:BMI、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MAU组中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IMT、CIMT增厚率以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在MAU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U量与HbA1c(r=0.205,P=0.014)和CIMT值(r=0.294,P=0.000)呈正相关性。结论:老年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MAU与颈动脉硬化相关,可能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指数(BMI)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抵抗素(Res)水平的变化以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关系.方法:5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BMI分为:肥胖组(BMI≥24,A组,23例)与非肥胖组(BMI<24,B组,28例),另选26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空腹血清Res水平;同时检测血脂、血压、身高、体重,计算BMI;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IMT.结果:与C组空腹血清Res水平[(20.92±1.42)μg/L]相比,A组[(24.26±1.98)μg/L]和B组[(22.03±2.15)μg/L]明显升高,分别为P<0.01和P<0.05;A组与B组比较,Re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Res均与收缩压(r=0.554,P<0.05;r=0.411,P<0.05)、TG(r=0.453,P<0.05;r=0.482,P<0.05)正相关,A组Res还与BMI(r=0.390,P<0.05)正相关,C组Res与收缩压(r=0.397,P<0.05)正相关.A组IMT[(1.17±0.48)mm]显著高于B组[(0.94±0.55)mm]和C组[(0.85±0.42)mm],均P<0.05;IMT与Res、年龄正相关.结论:Res与IMT、高血压、肥胖正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OSAHS患者56例和健康体检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和抗凝血酶(AT)水平,采用底物发光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OSAHS组血清GMP-140、v WF、Fbg、PAI-1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AT、t-PA水平低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GMP-140、v WF、Fbg、PAI-1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507,0.411,0.392和0.458,均P0.05)。血清AT、t-PA水平与IMT呈负相关(r=-0.401,-0.367,均P0.05)。OSAHS患者GMP-140、v WF、t-PA水平与IMT成线性回归关系。结论:OSAHS患者存在着明显的PTS,同时颈动脉内膜增厚明显,PTS是导致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及血8-OHd G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ITM(颈动脉内膜厚度)将其分为实验A组40例和实验B组25例;并选取同期接受健康检查的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分析他们的血清8-OHd G含量、血清8-OHd G含量和ITM。结果实验组A、B组患者的血清8-OHd G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B组的8-OHd G含量显著高于实验组A组,同时颈动脉IMT的厚度也分别大A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8-OHd G浓度增加与颈动脉IMT的增厚关系密切,8-OHd G浓度增加会促进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OSAHS患者62例和对照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内脂素水平,同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OSAHS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OSASH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r=0.541,P<0.01),与LSaO2和MSaO2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02和-0.459,P均<0.0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AHI呈正相关(r=0.496,P<0.01),与LSaO2和MSaO2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48和-0.511,P均<0.01).内脂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 =0.537,P<0.0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AHI、MSaO2和血浆内脂素水平呈线性回归关系.结论 OSAHS患者存在血浆内脂素水平升高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低氧密切相关;内脂素是导致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