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目的评价齐墩果酸、肝泰乐对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预防效果。方法382例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应用含“HRZ”的方案抗结核化疗,观察组同时加用齐墩果酸、肝泰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观察组为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P<0.05);中断或重新调整结核化疗的发生率,观察组无1例发生,对照组为2.6%,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肝损害发生时间均在服药7~90d,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齐墩果酸、肝泰乐可显著降低抗结核药对肝的损害,减少或避免因结核性药物肝损害所致的不规律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入院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由于抗结核治疗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门诊护理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120例患有肝结核患者及家属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教育,以及对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心理方面护理,使患者及家属在治疗与护理中积极配合。结果对门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有效率为96.7%。结论要对药物性肝损害做到预防,及时护理,减少患者疼痛感,使患者配合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3.
护肝宁片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肖梅 《海峡药学》2009,21(11):163-164
目的观察护肝宁片对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300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应用"2HRZE(S)/4HR"方案抗结核治疗,观察组154例加用护肝宁片,对照组146例加用护肝片。结果观察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7.8%,未完成抗结核化疗率为0,调整治疗方案率为1.3%;与对照组为31.5%,4.79%,6.84%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肝宁片能有效防治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护肝药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48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4例。对照组在抗结核的同时未给予护肝药,观察组在抗结核的同时给予护肝药预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疾病预防效果。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护肝药物分别在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中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肝药物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中,使用单独护肝药物的观察组优于未使用护肝药物的对照组;联合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护肝药物的肝损害发生率明显优于单独用药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后结果未明确显示出年龄、性别对护肝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P>0.05)。结论护肝类药物在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应用,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肝损害效果,且结合患者经济能力和实际情况,可适当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护肝药物治疗,联合用药的效果更好。保肝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临床应用中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陈泓强  李莹  王明琴 《河北医药》2012,34(10):1473-1474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819例肺结核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对肝功能损害与年龄、用药时间、结核病类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大部分在用药1周至2个月时发生,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结论 强化期内、老年肺结核、粟粒型肺结核、HBsAg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应加强临床观察及肝功能监测,并预防性应用保肝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对合并乙型肝炎的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辅以护肝药物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病毒处抑制状态及病毒处活跃复制状态的乙型肝炎患者,并用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230例,随机分为2组,A组112例,全程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葡醛内酯片护肝治疗4周;B组118例,全程服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另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葡醛内酯片护肝治疗4周。结果在A组中,HBVDNA<1×104Copy/ml的有52例,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94.23%,明显高于HBVDNA>1×104Copy/ml治疗4周后的有效率8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组中,HBVDNA<1×104Copy/ml的有67例,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80.60%,虽然也高于HBVDNA>1×104Copy/ml治疗4周后的有效率为76.47%,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DNA<1×104Copy/ml时,A组52例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94.23%,明显高于B组67例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80.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处抑制状态的乙肝患者在停用抗结核药物后,护肝治疗最有效,病毒处活跃复制的乙肝患者在停用抗结核药物后,可加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护肝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1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肝损害问题。方法:对1995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1464例肺结核病人,应用抗结核药后出现肝损害的17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DLL)的高发年龄为20~60岁(70.3%),消化道症状出现和肝功能改变多发于用药后8周内的强化治疗期,占73,8%,轻者加保肝药治疗可不停用抗结核药,重者须停药并着重保肝治疗,157例(91.4%)恢复正常,13例(7.6%)好转,2例自动出院,41例(23.8%)需减量或停药,对化疗效果产生影响。结论:DLL的发生率为11.8%,体重<50kg的老年男性、既往已有肝损害或嗜肝病毒感染、饮酒、合并肺外疾病、HRZ三药联用等为易感因素。DLL一旦发生,应及早行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8.
多数抗结核药物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尤以含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异烟肼(INH)方案为甚,这3种药物是目前倡导的短程化疗方案中必不可少的药物.现将我们从2000-2007年临床资料完整,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108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住院病人抗结核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并总结合理的应对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21日~2011年2月20日收治的190例初复治结核住院病人中,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49例病人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均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其中27例患者肝功能2周内恢复正常,18例2到4周恢复正常,4例4到6周恢复正常,最终全部恢复正常,未中断抗结核治疗。结论:结核药物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只要早期发现,并根据肝损害程度和临床症状,个体化治疗、及时处理可以使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谢林红 《重庆医药》2009,38(15):1950-195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住院的肺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性别,年龄,体重,饮酒史,肝脏疾患、抗结核药方案有关。结论抗结核治疗不可避免出现肝损害,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联合葡醛内酯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小儿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天津市儿童医院内科收治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肝功能损伤患儿84例,回顾性的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儿均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注射液5 mg/(kg·次),2次/d作为基础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加服葡醛内酯片1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口服溶液,1 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 d以上。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7 d时,肝功能主要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蛋白(T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72.7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7 d后,肝功能主要指标ALT、AST、TBIL、ALP、GG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ALT、AST、ALP、GG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P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联合葡醛内酯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小儿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肝功能主要指标水平,其保护肝脏、降酶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用葡醛内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脂肪肝(Fattyliver)和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的发生机理。方法:选取200例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抗结核治疗前、后进行肝功能、血脂监测,治疗前、后均行肝区CT扫描。结果:抗结核治疗后脂肪肝发生率为28.OO%(56/200),DILl的发生率为32.00%(64/200)。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ALT在治疗后的第1、2、3个月、AST在治疗后的第1、2、3、4个月升高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一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其中TG在治疗后的第2、3、4个月,LDL—C在第3、4个月,apoB在第1、2、3、4、5个月升高最为明显(均P〈0.01)。血清ALT、AST升高均与TO、apoB、HDL—C、LDL-C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抗结核治疗中脂肪肝的形成提示DILI已发生。加强肝功能、血脂指标的监测可减少、减轻DILI的发生,防止脂肪肝形成,保证抗结核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Medlin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s),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RCTs,包括1 202名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异甘草酸镁在治疗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总有效率[RR=1.38,95% CI (1.24,1.54),P<0.000 01]、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MD=-25.98,95% CI (-34.68,-17.29),P<0.000 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MD=-20.21,95% CI (-24.49,-15.93),P<0.000 01]、总胆红素(TB)[MD=-9.92,95% CI (-16.41,-3.43),P=0.003]、碱性磷酸酶(ALP)[MD=-13.91,95% CI (-26.03,-1.79),P=0.02]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51,95% CI (0.27,0.96),P=0.04]。结论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ALT、AST、TB和ALP水平,同时具有较高安全性,但本研究纳入文献多为较低质量的小样本研究,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胸科医院2013年诊断为结核病的451例病例,并对可能影响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年龄(≤45岁)和脂肪肝为危险因素。结论对青壮年(≤45岁)人群、脂肪肝患者,应采取勤监测、早发现、早治疗的措施,以减少抗结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5.
硫普罗宁防治大剂量甲氨蝶呤致儿童肝损害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THIOLA)改善甲氨蝶呤致儿童肝损害的疗效。方法:采用硫普罗宁注射剂防治甲氨蝶呤所引起的肝损害103例,并在同样条件下用美能(β-甘草酸复方制剂StrongerNeo-MinophagenC)防治肝损害42例作为对照,对比肝功能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对化疗中造成的肝损害都具有明显的疗效,33%未表现明显肝损害,67%表现明显肝功能异常,继续使用保肝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硫普罗宁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时同步应用,可有效地保护肝细胞,明显改善肝功能,其效果与美能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凯西莱联合天晴甘美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时并发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化疗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6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以凯西莱联合天晴甘美;对照组(30例)予以凯西莱,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肝损害的疗效,1次/d,连用2周。结果 2周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效率治疗组(76.7%)明显高于对照组(50%)(P=0.03)。结论凯西莱联合天晴甘美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抗结核药物、肝损害、肝损伤等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和维普医学数据库,收集2015—2020年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患者1267例,男性患者799例(63....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自拟调脂汤。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各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肝功能、血脂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种不同乳腺癌化疗方案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为后续保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纳入临床路径病种行首次化疗的乳腺癌病历,收集病例信息,统计不同化疗方案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临床类型以及患者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该院3种乳腺癌化疗方案的肝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7%(CEF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5-氟尿嘧啶)、14.9%(TC方案:多西他赛+环磷酰胺)、4.0%(AC方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其中TC方案的肝损伤发生率与CEF方案和AC方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种方案致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主要集中在1级和2级肝损伤,但TC方案还导致了3级肝损伤;而在肝损伤类型方面,CEF方案所致肝损伤多表现为胆汁淤积型肝损伤(77.8%),TC方案多表现为混合型肝损伤(60.0%),AC方案多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型肝损伤(66.7%),3种化疗方案所致的肝损伤均能很好地治愈或转归。结论:在3种乳腺癌化疗方案所致的肝损伤中TC方案所致肝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较高,各个方案所致肝损伤的类型各有特点,临床可根据其特点进行肝损伤的针对性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