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叶中分离得到六个化合物,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D—甘露醇(D-mannitol)Ⅰ、酪醇(tyrosol)Ⅱ、反式对羟基肉桂酸(E-p-hydroxy-cinnamic acid)Ⅲ、3,4—二羟基苯乙醇(3,4-dihydroxyph-enethyl alcohol Ⅳ、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roxybenzoic acid)Ⅴ、丁香苦甙(Syringopicroside)Ⅵ。以上六种成分均系首次从紫丁香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抑菌实验表明:Ⅱ、Ⅲ、Ⅳ及Ⅵ的甙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Ⅳ的抑菌活性最强,对痢疾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6.25r/ml。药理实验表明:Ⅵ有较强的利胆作用。  相似文献   

2.
首次从翻白草中分离出九个单体化合物,其中七种经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为富马酸(Fumaric acid)Ⅰ,没食子酸(Gallic acid)Ⅱ,槲皮素(Quercetin)Ⅲ,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Ⅳ,柚皮素(Naringenin)V,山柰素(Kaempferol)Ⅵ和间苯二酸(m-Phthalic acid)Ⅷ。以上七种均系首次从翻白草中分离出的已知化合物,其中结晶Ⅰ、Ⅴ和Ⅷ均系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实验表明:结晶Ⅰ、Ⅱ、Ⅲ、Ⅳ、Ⅴ、Ⅶ和Ⅷ对福氏和志贺氏痢疾杆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尤以Ⅱ和Ⅲ的抑菌活性最强,最低抑茵浓度分别为59和37ppm/ml。此外Ⅱ与Ⅲ,Ⅳ,Ⅴ之间都呈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Ⅲ.槲寄生新甙Ⅲ,Ⅴ,Ⅵ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 Nakai)中分离得到五个黄酮甙。经光谱和化学分析确定Ⅰ为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Ⅱ为异鼠李素-7-O-β-D-葡萄糖甙,Ⅲ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基(1→2)-β-D-葡萄糖甙;Ⅴ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Ⅵ为高圣草素-7-O-β-D-(6″-乙酰)-葡萄糖甙。化合物Ⅲ,Ⅴ,Ⅵ为三个新的双氢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Ⅲ(viscumneoside Ⅲ),槲寄生新甙Ⅴ(viscumneoside Ⅴ)和槲寄生新甙Ⅵ(viscumneoside Ⅵ)。Ⅰ和Ⅱ亦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Ⅲ.槲寄生新甙Ⅲ,Ⅴ,Ⅵ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 Nakai)中分离得到五个黄酮甙。经光谱和化学分析确定Ⅰ为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Ⅱ为异鼠李素-7-O-β-D-葡萄糖甙,Ⅲ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基(1→2)-β-D-葡萄糖甙;Ⅴ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Ⅵ为高圣草素-7-O-β-D-(6″-乙酰)-葡萄糖甙。化合物Ⅲ,Ⅴ,Ⅵ为三个新的双氢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Ⅲ(viscumneoside Ⅲ),槲寄生新甙Ⅴ(viscumneoside Ⅴ)和槲寄生新甙Ⅵ(viscumneoside Ⅵ)。Ⅰ和Ⅱ亦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5.
藏药薰倒牛的活性物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植物藏药薰倒牛(BiebersteiniaheterostemonMaxim.)中首次分离得7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光谱解析鉴定为:β-谷甾醇(Ⅰ)、胡萝卜甙(Ⅱ)、伞形花内酯(Ⅲ)、5,7,3′-三羟基-8,4′,5′-三甲氧基黄酮(Ⅳ)、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Ⅴ)、槲皮素-7-葡萄糖甙(Ⅵ)和N-3-甲基-2-丁烯基脲(Ⅶ)。其中Ⅳ和Ⅶ是二个新的天然产物。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Ⅶ有镇痛、降压等活性。  相似文献   

6.
狭香蒲(Typha angustata Bory et Chaub.)雌花序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从其雌花序中分离出十个化合物,其中七个根据物理、化学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香草酸(Ⅰ)、反式对羟基肉桂酸Ⅱ、原儿茶酸(Ⅲ)、甘油单香豆酸酯(Ⅳ)、琥珀酸(Ⅴ)、对羟基苯甲醛(Ⅷ)和D-甘露醇(X)。化合物(Ⅰ)、(Ⅱ)、 (Ⅲ)、(Ⅳ)和(Ⅹ)为首次从香蒲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和(Ⅷ)为首次从狭香蒲中分离得到。抑菌实验表明:化合物(Ⅰ)、(Ⅱ)、(Ⅲ)、(Ⅴ)和(Ⅷ)均具有明显抑菌活性,为狭香蒲雌花序中的主要抗茵活性成分。化合物(Ⅲ)通过初步实验表明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甘草叶中酚酸和黄酮甙类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eh)的干燥叶中分离到7个甙类成分,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确定结构为原儿茶酸-1-O-β-D-呋喃木糖酯甙(1-O-protocatechuyl-β-D-xylopyranose,Ⅰ)、洋芹素-6,8-C-二葡萄糖甙(vicenin-2,Ⅱ)、异鼠李素-3-O-芸香糖甙(narcissin,Ⅲ)、山柰酚-3-O-芸香糖甙(nicotiflorin,Ⅳ)、山柰酚-3-O-β-D-葡萄糖甙(astragalin,Ⅴ)、槲皮素-3-O-芸香糖甙(rutin,Ⅵ)和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isoquercitrin,Ⅶ)。其中,Ⅰ是新化合物,命名为乌拉尔新甙(uralenneoside);Ⅲ在本属植物中为首次报道;Ⅲ~Ⅶ在乌拉尔甘草中首次分得。Ⅱ~Ⅶ都是已知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穆坪马兜铃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穆坪马兜铃(Aristolochia moupinensis Franch)根、茎中分得十三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Ⅰ~Ⅻ经鉴定分別为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 Ⅰ)(Ⅰ),尿囊素(allantoin)(Ⅱ),紫丁香酸(syringic acid)(Ⅲ),香豆酸(P-coumaric acid)(Ⅳ),马兜铃酸Ⅳ(aristolochic acid Ⅳ)(Ⅴ),β-谷甾醇(Ⅵ),木兰碱(magnoflorine)(Ⅶ),马兜铃酸Ⅳ甲醚aristolochic acid Ⅳ methyl ether(Ⅵ),棕榈酸(Ⅸ),马兜铃酸Ⅱ(aristolochic acid Ⅱ)(Ⅹ),N(Phydroxyphenethy1)P-coumaramide(Ⅺ),马兜铃酸Ⅳ甲醚甲酯(aristolochic acid Ⅳ methyl ether methyl ester)(Ⅻ),化合物ⅩⅢ为新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和化学合成等方法证明其结构为N(P-hydroxyphenethyl)-ferulamide,命名为穆坪马兜铃酰胺(moupinamide)。 初步药理试验表明穆坪马兜铃酰胺体外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影响血小板内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钱柳水溶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青钱柳的水溶性成分。方法:利用反相色谱的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青钱柳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得7个化合物,确定其结构分别为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钠盐(kaempferol-3-O-β-D-glucuronate sodium,Ⅰ)、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钠盐(quer- eetin-3-O-β-D-glucuronate sodium,Ⅱ)、杨梅素-3-Oβ-D-葡萄糖醛酸钠盐(myricetin-3-O-β-D-glucuronate sodi- um,Ⅲ)、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2,6-dimethoxy-4-hydroxyphenol-1-O-β-D-gluco- pyranoside,Ⅳ)、色氨酸(tryptophan,Ⅴ)、没食子酸(gallic acid,Ⅵ),苯甲酸(benzoic acid,Ⅶ)。结论: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该属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毛白杨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茂  李守珍 《药学学报》1993,28(6):437-441
从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的叶中分得一个新的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为洋芹素-7-O-(6″-O-p-羟基肉桂酰)-B-D-吡喃葡萄糖甙(Ⅰ),同时还分得四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水杨甙(salicin,Ⅱ)、2″-苯甲酰水杨甙(tremulodin,Ⅲ)、特里杨甙(tremulacin,Ⅳ)和胡萝卜甙(dauvasterol,Ⅴ)。  相似文献   

11.
<正> 小青杨(Populus pseudosimonii kitag.)系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植物,我国东北各地广有分布。据文献记载:“小青杨苦寒无毒,主治顽癣疮毒”。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昭盟赤峰县老府公社兽医站首先试用小青杨树皮注射剂(由水醇法所制粗制剂)治疗家畜泌尿道感染和菌痢等收到良好效果。后来,民间用其粗制剂口服治疗人体泌尿道感染和菌痢等也收到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赤峰县二医院对小青杨粗  相似文献   

12.
新疆藁本有效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若芸  于德泉 《药学学报》1995,30(7):526-530
从新疆藁本(ConiselinumvaginatumThell)的根茎中分到七个化合物,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解析,分别鉴定为coniselin(Ⅰ),(E)-3-methoxy-4,5-methyenedioxycinnamicaldehyde(Ⅱ),(E)-3-methoxy-4,5-methylenedioxycinnamicalcohol(Ⅲ),(E)-3-methoxy-4,5-methylenedoxycinnamicacid(Ⅳ),肉豆劳动蔻酸(myristicicacid,V),阿魏酸(ferulicacid,Ⅵ)和香草醛(vanilin,Ⅶ)。其中Ⅰ为新化合物,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经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Ⅱ~Ⅴ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转氨酶升高有降低作用,对丙酸杆菌引起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白花前胡中的香豆素类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药白花前胡(PeucedanumpraeruptorumDunn)根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特征分别鉴定为Pd Ⅱ(Ⅰ)、顺式 3′,4′ 二千里光酰基 3′,4′ 二氢邪蒿内酯(Ⅱ)、isoboc conin(Ⅲ)、aegelinol(Ⅳ)、(-) 反式凯林内酯(Ⅴ)和伞形花内酯(Ⅵ).化合物(Ⅲ)和(Ⅳ)为从前胡属植物首次分离得到,(Ⅱ)为从白花前胡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云南石仙桃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离并鉴定兰科植物云南石仙桃(Pholidota yunnanensisRolfe)全草的体积分数为6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凝胶柱色谱法、反相硅胶柱色谱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4(3羟基2甲氧基苯基)2丁酮(4(3 hydroxy 2 methoxyphenyl)2 butanone,Ⅰ)、4(3羟基苯基)2丁酮(4(3 hydroxyphenyl)2 butanone,Ⅱ)、(R)(+)lasiodiploidin(Ⅲ)、(-)松脂素((-)pinoresinol,Ⅳ)、(-)丁香脂素((-)syringaresinol,Ⅴ)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Ⅵ)。结论化合物Ⅰ和Ⅱ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Ⅲ~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蒙古黄芪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及结构.方法 用硅胶柱和C18反相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蒙古黄芪根中分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epehinone(Ⅰ)、黄芪皂苷Ⅱ(Ⅱ)、黄芪皂苷甲(Ⅲ)、异黄芪皂苷(Ⅳ)、(6aR,11a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葡萄糖苷(Ⅴ)、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葡萄糖苷(Ⅵ)、芒柄花素(Ⅶ).结论 化合Ⅰ为首次从黄芪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紫丁香有效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木樨科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在我国分布较广,资源丰富。紫丁香有抗菌作用,民间用叶的水煎液洗眼敷疮治疗暴发火眼及多种疮疡肿痛,黑龙江中医学院等单位用紫丁香叶提取物治疗菌痢,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用以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均收到较好的疗效。有关丁香属植物的化学研究,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从洋丁香(Syringa  相似文献   

17.
留兰香的活性成分(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唇形科薄荷属植物留兰香(Mentha spicataL.)的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又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lariciresinol 2aOβDglucoside(Ⅰ)、5,4′二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5,4′dihydroxy flavonoid 7OβDpyranglycuronate butyl ester,Ⅱ)、香蜂草苷(didymin,Ⅲ)、橙皮苷(hesperitin,Ⅳ)、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Ⅴ)。结论化合物Ⅰ、Ⅱ是从薄荷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Ⅳ、Ⅴ是从留兰香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栓皮栎叶抗炎活性部位中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药理实验确定了栓皮栎 (QuercusvariabilisBlume)叶片的活性部位 ,并从活性部位氯仿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5个化合物 ,其中羽扇豆醇和木栓酮据文献报道具有抗炎活性 ,蒲公英赛醇及胡萝卜苷为该种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