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玉梅 《上海护理》2009,9(4):51-52
Nikaidoh术也称主动脉移位术(aortic translocation)[1].它是继Rastelli术之后又一种治疗婴幼儿完全性大动脉(D-TGA)错位伴室间隔缺损(VSD)和肺动脉狭窄(PS)的新的手术方法,我院于2007年8月-2008年12月,手术治疗D-TGA、VSD及PS患儿8例,现将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患儿行大动脉转换术的术后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是一种严重的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患儿的病情及就医的年龄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也不同.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是将错位的主动脉与肺动脉切断并互相转接,同时将冠状动脉移植到转位后的主动脉上,达到解剖上的完全纠正[1],被认为是目前早期救治D-TGA的最佳方式.2001年4月-2005年9月,我院共收治17例D-TGA行switch手术的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患者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手术时机判断中的作用。方法13例D-TGA患者行肺动脉环扎锻炼左心室心肌,然后行大动脉调转术(ASO)。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手术前、后左心室的变化。结果肺动脉环缩平均(10.0±3.5)d后行ASO,10例(76.9%)手术成功,3例(23.1%)死亡。手术前左心室压力低,胸骨旁短轴观显示室间隔突向左心室面,呈“香蕉”形。肺动脉环缩后左、右心室压力比从0.42±0.18上升至0.83±0.08(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从(29.0±10.6)g/m2上升至(69.6±18.6)g/m2(P<0.01);除了3例死亡患者,其他病例室间隔均突向右室面,左心室呈圆形,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从(1.82±0.39)cm上升至(2.24±0.28)cm(P<0.05)。而3例死亡患者LVDD无明显变化,室间隔仍较平直。结论对室间隔完整或合并小型室间隔缺损的大年龄D-TGA患者,肺动脉环扎10d左右、左心室质量指数大于50g/m2可行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术。肺动脉环扎后LVDD明显增加,胸骨旁短轴观显示室间隔突向右心室面、左心室呈圆形者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是新生儿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大动脉转位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 ASO)是D-TGA新生儿存活的唯一根治方法,但由于手术复杂、创伤大以及新生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的生理特点,术后存活率不高,因此术后监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完全性大血管错位(D-TGA)是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9%[1]。对伴有室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等其他畸形的大血管错位,临床症状出现晚(生后1个月内),患儿会遭致肺动脉高压及左心发育不良的后果从而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近年来,我院采用肺动脉环缩术(PABanding术)及体-肺动脉分流术(Blalock-Taussig术)治疗这类患儿,以期提高左心室质量得以承受二期根治术[2]。分期大动脉转位术的施行明显提高患儿的生存率,术后护理质量是患儿能否接受二期根治术的关键,现将术后护理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9…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术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新生儿患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行大动脉转位术(ASO)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探讨新生儿ASO的围术期监护方法、并发症及用合适的护理对策来提高患D-TGA的新生儿围术期监护质量。方法 选择1998年~2001年收治的12例患D-TGA的新生儿,在体外循环深低温暂停循环下行ASO纠治,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监测心功能、呼吸道护理及预防感染等。结果 12例患D-TGA的新生儿中1例9d后死亡,11例紫绀消失,但在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3例,右上肺不张3例,低心排2例,痰培养阳性2例,延迟关胸6例,经治疗后痊愈。随访3个月~2年,均恢复良好。结论 为患D-TGA行ASO的新生儿制订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十分重要,可明显降低患儿的肺部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Smac(Second mitochondria—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s)基因在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D-TGA/VSD)手术前后表达水平的差异与围手术期心功能改变的相关性;以探求体外循环引起心功能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与心肌保护的新方法。【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mac基因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后表达差异,并与手术前后心功能的变化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Smac基因在D-TGA/VSD术后的表达高于术前(P〈O.05);且该基因在手术前后表达差异与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改变有相关性(r。分别为0.736,0.695,0.531)。【结论】在INTGA/VSD的治疗中,长时间体外循环引起’Smac基因高表达,进一步导致术后心功能的下降。这一现象是否存在与其他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尚有待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年龄6个月以上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的中期疗效。方法对86例年龄6个月以上的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行大动脉调转手术,观察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肺动脉压力等,分析手术死亡、术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住院死亡6例(6.98%),72例完成随访,死亡2例;存活者心功能NYHAⅡ级2例(2.86%),心功能NYHAⅠ级68例(97.14%);术后肺动脉压(30.5±13.0)mm Hg明显低于术前(64.9±13.0)mm Hg,经皮血氧饱和度(99.7±0.7)%明显高于术前(72.0±15.0)%(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肺动脉高压、一氧化氮吸入、血浆胶体渗透压监测是手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36,95%CI:1.080-1.415,P=0.002;OR=0.016,95%CI:0.001-0.345,P=0.008;OR=0.070,95%CI:0.006-0.829,P=0.035),手术年龄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独立相关(OR=1.283,95%CI:1.073~1.536,P=0.006)。结论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大龄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Bing畸形患者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在新生儿期行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术后延迟关胸的术后护理。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D-TGA的新生儿期患儿,在深低温体循环下行Switch术纠治,术后严密监测心功能,观察病情、呼吸道管理及预防感染等。结果:30例患儿中1例48 h后死亡,床边紧急开胸1例,急性肾衰竭行腹膜透析治疗4例,肺不张4例,29例患儿经治疗后痊愈。结论:D-TGA患儿在新生儿行Switch手术后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算肺动脉顺应性指数(PACI)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肺动脉顺应性的价值,以及PACI与年龄及术后肺动脉压力变化的关系。方法74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并成功进行封堵治疗患者,根据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分为3组,≥40mmHg(1mmHg=0.133kPa)组11例,30~40mmHg组23例,≤30mmHg组40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收缩压,计算房间隔缺损面积指数(ASD—AI)、PACI,术后3个月再次测量肺动脉收缩压,并进行对比。结果与≥40岁组比较,20-40岁组和≤20岁组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低,PACI增高;与术后肺动脉收缩压≥40mmHg组比较,30~40mmHg组和〈30mmHg组的PACI增高,ASI—AI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CI高、年龄小的房间隔缺损患者,手术后肺动脉收缩压的恢复较好,因此推断PACI可作为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恢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赵永忠 《中国临床研究》2013,(10):1080-108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术期早期干预方法,以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分娩6 335例产妇中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在围术期经过综合措施处理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结果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发病率为0.14%,所有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例分娩方式均选择剖宫产。围术期采取降低肺动脉压治疗等措施后平均肺动脉压[(54.51±6.02)mm Hg]较治疗前[(61.33±5.93)mm Hg]明显下降(P〈0.01)。结论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原因之一,加强孕期监测,早期预防,围术期给予血管扩张、前列腺素类药物扩张肺动脉及抗凝治疗,尽量使产妇在较好的状态下接受手术,选择正确方式适时终止妊娠,可获得较好结局。  相似文献   

12.
肺动脉高压(PH)是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风心病合并PH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术治疗时,常由于PH而导致术后心、肺功能衰竭,而体外循环(CPB)中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更加重了肺动脉高压及导致心肌损伤。瓣膜置换术是治疗此类患者的有效手段,但因此类患者大多病史较长,其肺血管组织结构发生异常,术后肺动脉高压往往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超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患儿在一期肺动脉环缩和体肺分流术后,行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术(ASO)的围术期管理要点.[方法]回顾14例D-TGA行快速二期ASO的患儿围术期管理情况.术中使用舒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和罗库溴铵,辅以七氟醚吸入诱导和维持麻醉.主动脉开放后持续输注多巴胺,米力农和肾上腺素.体外转流停机前,所有患儿复温至36℃,积极调整凝血功能,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补充电解质并维持酸碱平衡.[结果]本组14例患儿中12例完成快速二期ASO手术.ASO术前间隔期血管活性—正性肌力药评分(VIS)中位数值16.75(P25,P75:13.125,25.75),ASO术后VIS评分中位数值22.5(P25,P75:18.375,31.125).术后死亡2例(16.7%),低心排量综合征7例(58.3%),低氧血症2例(16.7%),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围术期维持和改善左心功能是D-TGA患儿行快速二期ASO手术麻醉成功的关键.术中选择适合新生儿和小婴儿的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体外转流后增强心肌收缩,降低后负荷和肺循环阻力,改善凝血功能是围术期管理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占7%~9%,其解剖特点是心房与心室连接一致,而心室与大血管连接不一致,即主动脉来自于右心室,肺动脉来自于左心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单心室系列Fontan手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手术证实13例单心室。行右房-右室漏斗部、肺动脉连接术各1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6例,上腔静脉-肺动脉连接双相分流术5例。结果:术后彩超表现不同术式有如下不同表现,(1)主动脉弓短轴切面、右心房-肺动脉长轴切面见左、右或两侧上腔静脉下段与左、右或两侧肺动脉连接处分别为红、蓝血流,吻合处为花色血流束;(2)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于肺动脉瓣上见右房内血流经右心耳进入肺动脉内;(3)心尖四腔切面,右房内隔膜两侧为红色血流,左侧进入单心室,右侧进入上腔静脉;(4)剑下四腔切面,右房外侧管状结构见蓝色血流束;(5)多普勒显示各切面吻合处为动、静脉血流频谱。结论:(1)彩超探查可明确单心室的诊断并为临床手术治疗及术后疗效的评价提供可靠依据;(2)各种Fontan术后彩超声像图有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6.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病人的监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后病人的监护措施。方法:对8例行PTE手术的病人术后重点加强对肺动脉高压和肺水肿的监控,采取抗凝治疗预防再栓塞。结果:8例病人全部存活,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肺动脉高压明显下降(P<0.05)。其中2例术后出现肺水肿,经积极治疗、护理痊愈。结论:PTE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效果满意,术后护理的重点为监控肺动脉高压,防治肺水肿,加强肺部护理。  相似文献   

17.
柳丽娜 《护理研究》2008,22(2):143-144
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是常见的发绀型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法洛氏四联症,占先天性心脏病7%~9%.本病占出生后2个月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首位,80%~90%病例死于1岁以内[1].大动脉转位术(switch)是D-TGA新生儿存活的唯一根治方法,但由于手术复杂、创伤大以及新生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术后存活率不高,因此术后监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2年9月至2007年9月共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79例,围术期采用综合性降肺动脉压措施,注意保护心肺功能,术后合理使用呼吸机及前列腺素E1,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早期死亡6例(7.59%),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8例(10.12%)。随访62例,所有肺动脉高压均降至中度以下。结论术前准确判断肺动脉高压性质并行降肺动脉压治疗、围术期注意维护心肺功能,合理应用肺血管扩张药物,有利于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郭炜华  史旭波  王国宏  吴明营  陈波  王雷  刘君  陈喆 《临床荟萃》2011,26(17):1473-1475,1479
目的应用封堵器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巨大PDA合并SPH患者,应用封堵器封堵PDA,观察封堵前及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23例封堵成功,PDA最窄处直径8-18.0 mm,平均(12.2±4.6)mm。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为(98.3±23.4)mmHg,平均压为(69.1±15.0)mmHg,封堵后30分钟测肺动脉收缩压为(44.6±10.6)mmHg,平均压为(28.9±7.3)mmHg,较封堵前显著降低(P〈0.01),3例PDA伴SPH者术中试封堵证实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而放弃干预。封堵后30分钟降主动脉造影示22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1例存在中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超声心动图示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未见溶血、封堵器脱落、移位并发症。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巨大PDA伴SPH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大动脉调转术外科手术治疗和临床结果。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15年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共完成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术)27例,一期Switch术25例,其中室间隔完整型大血管错位(D-TGA/IVS)17例,含冠脉畸形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D-TGA/VSD)8例,二期Switch术2例。男20例,女7例,年龄5h~6个月,平均(27±11.5)d,体质量2.3~6.0(3.52±1.20)kg。结果全组27例,手术死亡2例均为冠脉畸形,术后早期死亡2例,其余均康复出院,随诊1个月~5年远期无死亡,心脏超声复查恢复良好,肺动脉轻度残余梗阻1例。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可以通过一期或两期大动脉调转术进行外科手术纠治,在新生儿期及早发现,早期手术,熟练手术精细操作,冠脉动脉移植保证心肌血运,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