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方式的临床手术策略和适应证选择。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对5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男29例,女23例;年龄21-67岁,平均41.5岁。病史2个月~3.8年,平均9.5个月。椎间孔内型(Ⅰ型)32例,椎间孔外型(Ⅱ型)11例与混合型(Ⅲ型)9例。L2-3 1例,L3-4 5例,L4-5 37例,L5S1 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和CT扫描,对部分患者还辅以脊髓和腰椎间盘造影、CTM和MR检查。分别采用YESS经侧后路椎间孔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孔扩大成形术25例,METRx后路经横突间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13例,X—Tube后路经小关节突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4例。结果 52例患者经平均13.5个月随访,疗效按照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和Nakai分级评定。结果表明3种微创术式均能显著改善患肢放射性疼痛(P〈0.05):术后优良率分别为:YESS手术84.0%,METRx手术84.6%和X—Tube手术92.9%:3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比较:YESS术的麻醉方式最简单、手术时间最短和创伤最小,特别适于单纯Ⅰ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METRx术特别适于单纯Ⅱ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而X—Tube术适于伴有腰椎退行性失稳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结论 临床上应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微创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2.
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张西峰 《中国骨伤》2013,26(10):797-79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技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置对策。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6月,泰州市人民医院骨科应用TESSYS技术治疗28例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处置对策。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神经损伤、椎管内血肿、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6例患者一次性顺利摘除脱垂髓核;2例患者术后即刻疗效不佳,1例经非手术治疗好转,1例再次行微创手术,末次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TESSYS技术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但需注意预防并发症,谨慎的术中操作和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方法通过CT或MRI将突出的腰椎间盘在椎管内所处的位置(矢状位、水平位、冠状位)予以定位,明确椎间盘突出部位。一旦确诊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即早期经横突间开放入路或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镜监测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CT或MRI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精确诊断提供了依据。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术后功能恢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应用内窥镜技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责任节段确认方法、手术特点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32例应用经皮穿刺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技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术中采用神经根牵拉试验验证手术效果并确定责任间隙。比较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采用Macnab评价标准评价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2~38个月,平均26.5个月。患者术前腿痛及腰痛的VAS评分分别为(6.6±1.9)分、(3.3±1.6)分,ODI为(68.9±15.0)%。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腿痛及腰痛VAS评分分别为(0.7±0.7)分、(0.6±0.7)分,ODI为(14.6±5.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cnab评价标准评价,优20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结论经椎间孔入路应用内窥镜技术可以有效处理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诊断及定位非常重要,多数邻近的2个间隙突出可以设计单切口完成,局部麻醉术中的神经根牵拉试验可以作为最后明确责任间隙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焦甲勋  靳宪辉  朱小丽  张为 《骨科》2016,7(1):69-7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70%~85%的人群曾经出现过腰腿痛症状,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考虑手术治疗,但是常规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因此近年来腰椎微创技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就腰椎经皮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概况、手术方式、适应证与禁忌证、并发症及对策、内窥镜的优势及不足、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及前景等情况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腰椎经皮内窥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7年8月—2022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PELD治疗双节段LDH患者40例(双节段组),并按照年龄、性别和手术节段匹配同期采用PELD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80例(单节段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临床疗效。结果 双节段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高于单节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双节段组和单节段组末次随访时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7.5%和85.0%。2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腰椎不稳、术中神经根损伤或术后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ELD治疗双节段LDH疗效确切,且不会影响术后脊柱稳定性或增加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单侧双通道内窥镜(UBE)技术与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7例单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UBE技术治疗30例(UBE组),采用PELD治疗47例(PELD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 12个月。UBE组手术时间长于PELD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于PE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BE组术后1、3、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高于PE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腿痛VAS评分、OD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UBE组疗效优良率为90.0%,PELD组为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UBE组发生术中硬膜撕裂2例,术后复发2例;PELD术后复发1例。 结论 UBE和PELD治疗单节段LDH均可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各有优势,UBE适应证更广泛,学习曲线平缓;PELD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早期腰痛程度更轻。  相似文献   

9.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采用经皮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L_(2,3)2例,L_(3,4)3例,L_(4,5)28例,L_5S_113例;中央型5例,旁侧型34例,极外侧型7例。病程5~87个月,平均13.4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JOA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未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6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5~210 min,平均153.6 min。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病例。VAS评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0.7和2.2±0.6,较术前的7.3±1.2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ODI分别为(23.5±2.4)分和(22.10±9.26)%,均较术前的(13.2±2.8)分和(69.12±13.15)%,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结果 ,优30例,良14例,可2例。至末次随访没有发生间盘复发及翻修病例。结论:椎间孔TESSYS技术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钙化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20例钙化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PETD并钙化物取出,其中L_5/S_1节段4例,L_4/L_5节段1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CT和MRI检查,根据钙化物的形态和位置进行分型,对突出物与行走神经根的位置关系进行分型,根据不同的分型,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Mac Nab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个月。术后复查腰椎CT示症状侧旁中央及神经根管部位的钙化物被完全切除,中央部及无症状侧仍残留部分钙化物。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的VAS评分为0~1分,术后Mac Nab标准评价为优。结论 PETD避免过度牵拉神经根,可降低术中发生神经损伤的概率,可切除神经根管处的钙化物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治疗钙化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徐峰  韩晶  蔡贤华  丁然  康辉  黄勇 《骨科》2016,7(1):8-1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LDH)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本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直腿抬高角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0~15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为5~25 ml,平均10 ml;住院时间为4~14 d,平均7 d。术前患侧直腿抬高角度为(28.41±6.53)°,术后为(62.21±5.73)°;术前VAS评分为(8.04±1.12)分,术后为(2.42±1.38)分;术前JOA评分为(11.50±2.80)分,末次随访为(25.30±3.70)分。以上指标在手术前后数据的比较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60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进行评估:优28例,良19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83.93%。结论对有合适手术适应证的RLDH患者,使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具有不破坏腰椎稳定性、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段小锋  金伟  陈俊君  吴鹏 《骨科》2016,7(1):17-21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接受PELD治疗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进行比较;采用Macnab评价标准评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0~85 min,平均65 min:出血量为10~50 ml,平均20 ml;住院时间为5~7 d。4例患者术后改行开放手术。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4.7个月。术后3个月和1年时的VAS评分、ODI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t=57.89,P=0.000;t=60.54,P=0.000;ODI:t=48.30,P=0.000;t=48.04,P=0.000);而且术后1年的VAS评分和ODI较术后3个月时亦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9,P=0.000;t=11.64,P=0.000)。术后3个月的Macnab评价结果:优151例,良31例,可11例,优良率为94.3%(182/193);术后1年时的Macnab评价:优155例,良30例,可8例,优良率为95.9%(185/193)。结论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低的优点,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3.
<正>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的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但有学者经过长期随访发现,后路小切口手术较广泛地剥离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组织,使局部软组织失神经支配,并且局部椎体骨性结构也被破坏,影响脊柱的稳定性~([1])。因此,经过临床医师们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内窥镜被应用到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33例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均为L4/L5/S1椎间盘突出,男27例,女6例;年龄17~52岁,平均34.5岁;椎间盘突出在同侧14例,不同侧19例。局麻后在C形臂X线机透视监护下分节段行靶向穿刺,应用PELD行椎间盘髓核摘除。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Mac 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 min,平均75 min;出血量25~55 m L,平均25 m L;所有患者随访12~22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ODI由术前平均48.8%降至平均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6.9%(31/33)。结论 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策略。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0月,对86例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椎间孔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28例,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35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23例。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3种微创术式均能显著改善患肢放射性疼痛VAS评分。术后优良率都在85%以上。PELD术适于年轻人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MED术适于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miTLIF术适于伴有腰椎退行性失稳或伴有马尾综合征或术后复发的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结论临床上应依据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微创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BEIS(broad easy immediate surgery)技术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和传统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旁中央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中央型LDH患者78例,接受BEIS技术PETD治疗40例(A组),接受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38例(B组)。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22个月。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ODI、VAS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各有3例出现并发症,各有1例于术后随访时复发。结论 2种术式治疗旁中央型LDH效果相当,与传统的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相比,BEIS技术行PETD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