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胃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及小肠置管是一种无需外科手术的造瘘新技术,其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并发症少,可为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提供全胃肠内营养.现将胃镜下经皮胃造瘘及小肠置管2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内镜下放置小肠减压管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时患者的耐受程度。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将68例应用经鼻小肠减压管治疗的肠道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每组34例。A组患者采用在胃镜直视下置管方法,B组患者采用鼻胃镜导丝引导置入法。结果两组患者在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管操作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管时耐受程度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内镜下放置小肠减压管方法都有临床应用价值,在操作时间、患者置管时的耐受程度以及特殊患者置管成功率上鼻胃镜导丝引导置入法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总结8例儿童行腹腔镜辅助下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的术后护理。护理要点: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气腹、出血等置管相关并发症;做好造瘘口周围皮肤护理,预防新的皮肤感染;做好造瘘管的护理,妥善固定造瘘管,防止移位、压力性损伤、意外拔管等情况发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和营养评估,改善患儿营养状况;合理管饲给药,确保给药的有效性,避免堵塞发生。经治疗和护理,7例患儿在置管后(4.4±2.3)d开始肠内营养,肠内营养(17.4±9.4)d出院,实现体质量增长;1例患儿因术中肝活检确诊代谢性肝病伴肝硬化(失代偿期),家长放弃治疗,置管后40 d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探讨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的技术操作要点及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3月在该院对20例患者成功实施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瘘术(PEG)及经皮内镜引导下胃空肠造瘘术(PEJ)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指征、操作过程、技术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和饲养管留置时间。结果经皮内镜引导下实施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20例,其中脑外伤12例,球麻痹2例,食管癌1例,反复发作的吸入性肺炎2例,食管-纵膈瘘2例,恶性十二指肠梗阻1例。技术成功率100%,未发生术中置管相关并发症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胃造瘘管移位。结论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是安全、简单,有效的微创治疗,适用于营养支持和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在危重症患者的应用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行胃造瘘术的危重症患者66例,其中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32例,作为研究组,传统胃造瘘术3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麻醉方式、手术时间、管饲起始时间、手术前后患者一般指标改变,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研究组患者在胃镜室局部麻醉下完成,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室下行气管内插管全麻完成。②研究组手术时间、管饲起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患者手术1个月后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较手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操作时间短,管饲起始时间快,可在胃镜室局部麻醉下完成,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与传统胃造痿术相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对经口进食困难的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由于经口进食困难、胃肠功能正常、需管饲胃肠营养的7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知情同意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胃造瘘组36例,另一组为鼻胃管组4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胃造瘘组患者在胃食管反流、脱管率、鼻咽不适、仪表仪容、自尊感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可减少胃食管反流机会,减少患者鼻咽不适,维护患者仪表与自尊,降低脱管率,且具有操作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肿瘤患者术后空肠造瘘管和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科行胃肿瘤手术的患者4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鼻空肠管组(26例)和空肠造瘘组(22例)。两组患者均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空肠营养管护理、并发症防治、营养护理和口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意外脱管率、堵管率和置管时间。结果护理期间空肠造瘘组患者意外脱管率和堵管率均明显低于鼻空肠管组(圴P<0.05),平均置管时间显著长于鼻空肠管组(P<0.01)。结论胃肿瘤患者术后空肠造瘘口与鼻空肠管比较行肠内营养可减少意外脱管发生率和堵管率,能够延长患者的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8.
经皮穿刺内镜下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内镜下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方便性。方法:比较广东医学院附属陈星海医院2004年9月至2011年6月期间52例经皮穿刺内镜下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患者(实验组)和30例线拉式置管法胃造瘘术患者(对照组)的并发症、操作时间及造瘘管更换方法。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操作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短(P<0.05)。实验组可在体外直接更换造瘘管;对照组需胃镜引导下按原造瘘方法更换造瘘管。结论:经皮穿刺内镜下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自制胃造瘘管腹袋降低长期经胃造瘘提供肠内营养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皮肤问题的发生。方法选取我院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1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观察组采用自制胃造瘘管腹袋进行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腰带固定,比较2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患者舒适度及皮肤问题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皮肤问题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胃造瘘管腹袋能够降低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皮肤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最适合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一种置管方法。方法 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胃癌手术的68例老年患者,根据术后置管方式分成鼻胃管联合空肠营养造口管(或鼻肠管)组、经鼻置三腔胃肠管组和胃造口置三腔胃肠管组,观察三组鼻咽部不适﹑恶心呕吐、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胃引流量、肠内营养给予量、肛门排气恢复时间等。结果胃造口置三腔胃肠管在"畏"管心理、鼻咽部不适、异物感、置管后严重咳嗽、咳痰及置管营养期间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该组术后8日皮褶厚度、上臂肌围长、氮平衡、转铁蛋白和CD4/CD8比值与术前1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术后经胃造口置三腔胃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低,耐受性好,尤其适合老年胃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外圈套器改良牵引辅助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比两种圈套器牵引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接受ESD治疗的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患者72例,A组为传统ESD方法治疗组,B组为粗圈套器圈套牵引组,C组为细圈套器圈套牵引组。比较3组病变直径、手术平均时间、止血夹脱离次数、黏膜下补充注射量、一次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7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术,3组病灶直径、术中明显出血和迟发性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C组手术平均时间和黏膜下补充注射量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100.00%)一次完整切除率高于B组和A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组织夹脱离次数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圈套器牵引辅助技术能明显缩短操作时间,减少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且具有牵引方向可调节的优点。使用体外细圈套器辅助牵引法,组织夹不易脱离,一次完整切除率高,特别是在上消化道困难ESD术中应用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EMR组与高频电切术组,每组各40例,EMR组采取EMR治疗,高频电切术组用高频电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质量评分,统计和比较两组术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与高频电切术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97.50%和90.00%、5.00%和15.00%、2.50%和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内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较高频电切术疗效更佳,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一期缝合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应激反应、胃肠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该院进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7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胆总管缝合方式不同分为A组(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一期缝合) 39例和B组(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T管引流) 31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清应激反应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肾上腺素(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COR)水平组间、时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T1)相比,术后3 d (T2)两组患者A、COR及ACTH水平均升高(P 0.05),术后1周(T3),B组A、COR及ACTH水平均升高(P 0.05);与T2时刻相比,T3时刻两组患者A、COR及ACTH水平均降低(P 0.05);A组T2及T3时刻A、COR及ACTH水平均低于B组(P 0.05);A组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早于B组(P 0.05);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13%,明显低于B组的25.81%(P 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一期缝合可减轻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改善胃肠功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颏下三孔法腔镜甲状腺肿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6月兴安盟人民医院收治的甲状腺肿瘤患者72例,随机选择切开术式(切开组,36例)或腔镜术式(微创组,36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术区肿胀时间、美容满意程度及疼痛评分。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切开组,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切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无声音嘶哑、低钙血症和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但微创组切口血肿发生率低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术后术区肿胀时间明显短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术后3和7 d颈部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颈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美容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 腔镜辅助下甲状腺肿瘤手术(颏下三孔法)具有微创、美容、恢复快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内镜下贲门部套扎紧缩成形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射频组和套扎组,每组各50例患者。射频组患者行内镜下射频技术治疗,套扎组患者采用内镜下贲门部套扎紧缩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前和术后6个月食管测压和反流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套扎组患者治疗效果(98.00%)明显优于射频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套扎组患者术后6和12个月24 h反流时间、反流次数和胃食管反流病自测量表(GERD-Q)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且套扎组低于射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套扎组术后6和12个月食管括约肌压力和食管残余压明显高于术前,且套扎组高于射频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套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也明显低于射频组(3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镜下贲门部套扎紧缩成形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较好,可以缩短胃反流时间、减少反流次数、缓解症状、增加食管括约肌压力和食管残余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延迟开放型咽鼓管功能障碍(ETD)患者,在实施中耳乳突手术的基础上联合行耳内镜下咽鼓管鼓室口球囊扩张术,以探讨耳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21年2月来该院就诊的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延迟开放型ETD患者5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中耳乳突手术联合耳内镜下咽鼓管鼓室口球囊扩张术,对照组采用中耳乳突手术联合鼻内镜下咽鼓管咽口球囊扩张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ETDQ-7)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组内术前与术后1年ETDQ-7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乳突腔引流通畅,未出现脓性渗出液。观察组术后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延迟开放型ETD患者,在实施中耳乳突手术的基础上,行耳内镜下咽鼓管鼓室口球囊扩张术,较行鼻内镜下咽鼓管咽口球囊扩张术更加安全,且术后复发率低,效果更好。故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延迟开放型ETD患者行中耳乳突手术联合耳内镜下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标准型胃镜下斑马导丝转换技术用于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承德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胃镜下放置螺旋型鼻肠管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使用标准型胃镜将斑马导丝置入十二指肠远端后,保持导丝位置相对固定,退出内镜,应用一次性导尿管将斑马导丝置换至鼻腔的方法代替经鼻胃镜下置入导丝技术;对照组使用标准型胃镜下钳夹推送置入螺旋型鼻肠管技术。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操作时间短,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鼻咽部不适及腹痛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误吸及导丝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斑马导丝转换技术将斑马导丝置换至鼻腔的方法与传统内镜钳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优势,且安全有效,可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为消化内镜营养管置入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及传统手术两种方式治疗良性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9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腺体外科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106例,分为腔镜组(n=53)与传统组(n=5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止痛药需求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止痛药需求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腔镜组手术时间和引流时间较传统组长,术后引流量较传统组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疾病在手术安全性、可行性方面与传统手术无明显差别;但手术时间长,引流量多,且引流时间较传统手术长。  相似文献   

19.
邢玲 《中国内镜杂志》2020,26(12):29-34
目的 探讨和分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氩离子束凝固术(APC)及黏膜切除术在结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该院行内镜下手术治疗的310例(息肉442枚)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分为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150例(息肉203枚)、内镜下APC组40例(息肉66枚)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120例(息肉173枚),并分别对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内镜下APC组总有效率95.00%和EMR组总有效率96.67%均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明显提高,而无效率5.00%和3.33%均明显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内镜下APC组和EMR组主观症状、生理功能、心理情绪、社会活动和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总分均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明显提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MR组患者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0.83%)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MR组患者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内镜下APC组略有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下APC和EMR在结肠息肉患者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和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内镜(EUS)检查对胆胰疾病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影响,并评估其必要性。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20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宝安医院住院行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组在ERCP术前2 h内完成EUS检查后行ERCP (EUS+ERCP组,n=166),对照组单纯行ERCP (单纯ERCP组,n=166)。再以ERCP操作难度等级进一步分成简单操作和复杂操作两个亚组。对比分析ERCP插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辐射暴露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ERCP适应证、住院天数、ERCP插管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EUS+ERCP组操作时间短于单纯ERCP组[(36.3±22.5)和(43.8±24.1) min,P 0.05]。两组简单操作的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复杂操作的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US+ERCP组的X线透视时间短于单纯ERCP组[(39.7±27.6)和(49.9±33.5) s,P 0.05]。按亚组分析,EUS+ERCP组中简单操作和复杂操作的透视时间均短于单纯ERCP组(P 0.05)。EUS+ERCP组总辐射剂量为(10.3±7.3) mGy,单纯ERCP组为(13.9±10.3) mGy,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简单操作和复杂操作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RCP术前行EUS检查不会改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可减少ERCP操作时间,尤其是对于低操作难度的ERCP,可同时减少ERCP期间的辐射暴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