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外同治治疗支气管哮喘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运用内外同治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冷哮证)30例,并与应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30例做对比观察,两组经治疗1个程程后:治疗组临床控制12例,显效8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控制11例,显效9例,好转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笔者运用内外同治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热哮证)40例,并与应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40例做对比观察,两组经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控制17例,显效10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临床控制13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P〈O.05,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00-502
目的:观察内外同治综合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热哮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热哮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固本清肺贴膏穴位贴敷联合清肺平喘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吸入剂和茶碱缓释片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CT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FEV1和ACT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内外同治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热哮证)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的哮喘范畴。中医预防哮喘强调从病因入手,即“平时治本”原则;中医治疗则遵循“发时治标”原则,强调发时攻邪治标,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重者须采取西医救治,否则危及生命。积极防治加以正确护理方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哮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气道的高反应性是导致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临床以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为特点.中医学认为咳有夙根,遇热、遇寒、遇劳即发者为哮喘,痰瘀伏肺是哮喘的夙根.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发病有逐年增多趋势。临床工作者依据传统医学“内病外治”等治疗原则,尤其是于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的有关报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内外同治综合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虚哮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内外同治疗法干预哮病急性发作期虚哮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网络随机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虚哮证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固本养肺贴膏穴位贴敷联合固本平喘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吸入剂和口服茶碱缓释片治疗,疗程10d。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ACT评分和FEV1%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有效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外同治综合疗法可显著提高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虚哮证患者ACT评分、肺功能,改善证候评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及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现代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过程,同时与变态反应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病”和“喘证”范畴,中医药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达到除根、控制复发的目的。现将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以喘息、胸闷、呼吸困难,或伴咳嗽为表现的呼吸道常见疾病。中医学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本病的描述,汉唐宋时期已有具体治疗方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把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后,其病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在1999—08—13~1999—08—16在广西桂林市召开的“99’百名优秀中国民间特色专科名医表彰暨学术交流会”上表彰了100名由全国各地申报推荐的优秀民间中医。被表彰的对象都是医德医风良好、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技术素质的民间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名誉会长吕炳奎教授为会议发来贺信并为“百名优秀民间中医”题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部门、单位及董建华教授等知名人士分别以不同方式对会议和表彰对象表示祝贺。会议还交流了一批中医…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辨治支气管哮喘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气管哮喘是以阵发性带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中医学治疗本病可收到良好疗效.现就其辨治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群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6):587-588
支气管哮喘因发作期、缓解期不同而治法各不相同.笔者现 就中医辨治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徐虹  王旭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16-1217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是由于气血凝滞,脉络瘀阻,日久化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终致溃烂不愈.对本病的治疗,中医有着自身的特色及优势.以疏通腠理,活血通络为原则,以外治法如熏洗、外敷及针灸为主要治疗方法,重在整体调节,内外兼顾,各法同用,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王兵 《内蒙古中医药》2014,(16):104-105
<正>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的肺系疾病,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常易反复发作。国内近几年,广泛开展了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对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1传统中医辨证1.1八纲辨证:中医传统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治疗哮喘。吴银根[1,2]认为哮喘证型有寒热虚实之分,但以寒型多见,且反复发作的哮喘多属虚寒型,缓解期多表现肾阳虚。曹世宏[3]认为,哮病属本虚,尤以阳气亏虚为本,标实在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内外分治、脏腑辨证和分期论治的不同侧重,将近年来临床关于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经验报道作一综述,并简要评述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属祖国医学的“哮病”范围。本病易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出现持续状态或大发作时,可发生喘脱或内闭外脱,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较快,各界有关的报道不少,显示出中医药治疗哮喘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中医药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西医诊断病机尚不明确,中医历代医家认为痰是哮喘发病的原因,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痰瘀阻肺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原因,而且较重视补脾肾阳,增强体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治疗上,还应用各种专方加减和外治疗法,临床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01月至2011年0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中医对症治疗一周后,有24例显效(40.0%),33例有效(55.0%),3例无效(5.0%),总有效率为95.0%。结论: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现代化研究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前,临床对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证由于定性成分较多而缺乏定量规范化标准,理论分型与临床事实存有出入,症状隐匿对辨证增加了难度,传统辨证的主观随意性对学术交流和经验推广造成了困难等等。因此,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哮喘病证的中医术语、辨证诊断标准进行定量规范化,如何将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哮喘病的现代辨证等,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对此,笔者结合临床体会和研究成果作一探讨。 1 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的证型标准是中医辨证现代化的基础 1.1 确立基本证型 临床辨证是中医应用基础研究的关键,也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利琴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76-1477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证”范畴。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疾患,病因可分为主因与诱因两方面。主因为宿痰内伏于肺,形成发病的潜在因素,诱因包括外感风寒暑湿,或吸入花粉烟尘,饮食酸成肥甘,生冷海腥,恼怒气逆,劳倦乏力等。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而发哮病。在发作期可通过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或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来进行治疗和施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