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从缺血预适应探讨针灸对缺血心肌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P,缺血预处理)问题受到广泛重视.许多心血管专家认识到对心肌缺血预适应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抗心肌缺血治疗开辟新的途径[1].在祖国医学宝库中针灸对缺血心肌具有较为确切的保护作用,许多学者在其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缺血心肌预适应现象与针灸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的机制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有必要借鉴缺血预适应现象,阐述作用机制,探讨经络实质,弘扬针灸优势.  相似文献   

3.
张芹 《华中医学杂志》1997,21(3):137-138
缺血预适应(IP)这一概念首先由Murry等人提出,它是指心肌经受短暂缺血后,能够在随后的较长时间缺血中延迟并减轻对心肌的损伤,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这种心肌的自我保护效应称为缺血预适应。此现象已经在许多实验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近年研究表明,此种保护效应亦存在于人类心脏。随着对心肌保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缺血预适应现象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缺血预适应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8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梗死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2组,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CK、CK-MB峰值及QT间期离散度(QTd),以探讨缺血预适应对AMI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心肌缺血预适应中蛋白激酶C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悦喜 《医学综述》2000,6(9):392-393
  相似文献   

7.
赵胜  冯国清 《医学综述》2004,10(8):462-464
1986年由Murry等首次提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的概念,即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可以提高心肌组织对随后持续缺血的耐受性,它是一种内源性自我保护方式。随后人们又发现IPC对心肌保护作用呈双时相过程,包括IPC后即刻出现的早期保护,一般持续1~3h。和IPC后24h出现的延迟保护,又称第二保护窗口,可持续数天。预适应方法除经典的短暂缺血外,还有热应激、快速起搏、药物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1缺血缺氧预适应或耐受预适应处理是1次或重复给予机体亚致死性的缺血缺氧刺激,并于随后一定时间的再灌注。实验证明,经预适应处理后,机体对缺血缺氧产生自身保护,即形成耐受[1~3]。早在60年代,我国即报道小鼠在重复密闭缺氧后可以产生耐受,表现为在一定体...  相似文献   

9.
缓激肽与心肌延迟相缺血预适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飞  贾国良 《医学争鸣》2000,21(3):317-319
探讨缓激肽的心肌延迟性保护作用及其与延迟相缺血预应用的关系。方法28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Ⅰ组(对照组)建立动物模型后关胸24h后心肌缺血40min,再灌注60minⅡ组(缺血预适应组);建立动物模型后心肌缺血5min,再灌注10min,共重复4次,余同Ⅰ组。Ⅲ组(缓激肽组)、建立模型后给予BK左人灌注50μg.kg^-1.min^-1共10min,蓁同Ⅰ组。Ⅳ组(Hoe140组):第1  相似文献   

10.
11.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前24h、24 ̄48h、大于48h有无发作过心绞痛的病人的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158例AMI病人 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6例,其中24h内发生心绞痛11例,24 ̄48h内发生心绞痛6例,大于48h发生心绞痛29例;非预适应组112例;两组基本临床情况相似。结果 心肌皑 血预适应相比非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血浆CPK、LDH、AS  相似文献   

12.
13.
刘绍义 《重庆医学》2002,31(10):950-950
多次短暂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可明显增强心肌对较长时间持续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耐受能力 ,此现象称为心肌缺血预适应。为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临床影响 ,笔者选取我院有 2周以上心肌缺血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塞与无心肌缺血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塞在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进行了比较。1 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10月住院病例中资料完整的初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76例作回顾性分析 ,均符合心肌梗塞典型心电图演变及心肌酶学变化 ,其中男 4 6例 ,女 30例。根据心肌梗塞前有无 2周以上心绞痛病史 …  相似文献   

14.
任江华  王智泉  匡永东 《广东医学》2000,21(12):1005-1007
目的 研究电刺激缺血腓肠肌的预适应模式是否对缺血/再灌后的兔心肌有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 建立预适应的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A组)、电刺激组(B组)、股动脉狭窄组(C组)及电刺激加股动脉狭窄组(D组)。以心率、左室功能、左室血清中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为观察指标。结果 冠状动脉结扎期各组心率差异无显著性,而再灌注期间C组及D组的心率较A组及B组的心率慢。与其他3组相比,再灌注4h末D组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SP,dp/dtmax)显著改善,同时左室血清中NO及NOS水平较低(P均〈0.05);而B组,C组各观察指标与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电刺激缺血腓肠肌预适应模式能减轻缺血/再灌后的兔心肌损伤,其保护机制可能与NO等生物介质的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心肌缺血预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在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和再灌注作者单位: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时血浆一氧化氮(NO)浓度下降和内皮素(ET)浓度升高[1,2],但它们在缺血预适应(IP)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此,我们观察了IP时血浆NO和ET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I...  相似文献   

18.
抑制性G蛋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擘力 《重庆医学》1998,27(1):20-21
  相似文献   

19.
肠缺血预适应是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有效预防措施,对心肌也有保护作用。肠缺血预适应的确切机制尚禾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为是预适应的刺激促使腺苷、缓激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一些内源性活性物质通过不同信号转导途径被释放,从而激活了线粒体ATP敏感的K^+通道,发挥缺血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关系.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泵功能Ⅱ、Ⅲ、Ⅳ级病人进行分析.其中男37例,女23例.根据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分为A、B两组.结果泵功能Ⅲ级A组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泵功能Ⅱ、Ⅳ级及病死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有保护心肌减轻心功能不全的一方面,又可能出现再灌注损伤,主要取决于缺血预适应的有效时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