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型全血外周动静脉同步置换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动态实验室结果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9例危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采用外周动静脉同型全血置换。动态监测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血红蛋白、血糖、电解质及动脉血液气体的结果变化情况。结果换血前、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结果分别是(510.95±96.88)、(212.27±68.92);换血前、换血后非结合胆红素结果分别是(452.10±84.12)、(189.13±63.11);换血前后实验室监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果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同型全血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监测自动换血的2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换血前后胆红素、血常规、电解质、血糖、pH值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监测患儿换血过程中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外周动静脉自动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530.7±85.6μmol/L、230.8±93.1μmoL/L,换血前后间接胆红素分别为465.3±55.8μmoL/L、220.6±65.2μmol/L,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56.5%、52.6%.换血前后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易行、节省人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其对血液中其他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符合换血指征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4例,均采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换血前后均行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肝肾功能及血糖等检查。结果:24患儿例换血前平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469.74±45.36)μmol/L,换血后为(245.60±15.31)μmol/L,换出率为52.28%,平均换血量150180 mL/kg,换血前后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肯定,具有简单、实用及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 [方法 ]对 6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了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外周静脉输血 ,输液泵控制速度 2 0 0ml/h~ 3 0 0ml/h ,外周动脉抽血速度参照输入速度。换血前后行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血培养等检查 ;以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压、体温 ;随诊10个月至 2a ,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表现。 [结果 ] 6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在换血前 ( 844 .0 7±3 14 .3 4) μmol/L ,换血后 ( 4 0 8.2 7±160 .40 ) μmol/L ,换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总胆红素换出率为 5 1.3 3 % ,换血后白细胞、血清钾、氯略有下降 ,血清钙略为上升 ,其余生化指标均无变化 ,换血前后血培养均为阴性 ,生命体征稳定 ;追踪观察 ,1例出现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表现 ,其余 5例发育正常。 [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具有实用、易行、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术前后血液内环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血液内环境各项指标可能造成的变化.方法 对35例确诊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使用同型全血,平均换血量为(136.9±27.4)ml/kg.换血速度为92 ml/(kg·h),换血前后监测胆红素、电解质、血常规、血糖.结果 换血后总胆红素换出率为53.78%,换血前后血Na~+、Cl~-、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明显降低[换血前为(4.45±2.40)mmol/L,换血后为(3.87±0.52)mmol/L,t=21.979,P<0.05].换血后总胆红素、Hb、PLT、WBC、血清游离钙下降[换血前总胆红素、Hb、PLT、WBC、血清游离钙分别为(511.52±80.21)μmol/L、(145.20±11.70)g/L、(207.84±70.67)×10~9/L、(16.90±10.56)×10~9/L、(1.26±0.32)mmol/L,换血后分别为(236.41±66.54)μmol/L、(128.66±2.54)g/L、(134.86±48.61)×10~9/L、(8.94±7.44)×10~9/L、(0.99±0.22)mmol/L,P<0.05或P<0.01].结论 换血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Na~+、Cl~-和血糖无明显影响;对总胆红素、Ca~(2+)、Hb、K~+、PLT、WBC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监测自动换血的2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换血前后胆红素、血常规、电解质、血糖、pH值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监测患儿换血过程中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外周动静脉自动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530.7&;#177;85.6μmol/L、230.8&;#177;93.1μmol/L,换血前后间接胆红素分别为465.3&;#177;55.8μmol/L、220.6&;#177;65.2μmol/L,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56.5%、52.6%。换血前后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易行、节省人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64例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研究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联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患儿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均低于护理前及对照组护理后(P 0. 05),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过程中联合舒适护理,可明显改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的指征、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5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监测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生化、血糖、CRP的变化。结果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换血前后血生化、血糖、CRP指标稳定。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是抢救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双倍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内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双倍换血治疗前后血液内环境的变化。方法对20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ABO溶血病者采用O型去白红细胞和AB型血浆,非溶血病者采用同型血,按(70±5)ml血浆与2U去白红细胞混合,以(150—180)ml/kg双倍量换血,监测换血前后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血常规、电解质及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换血前后患儿血清胆红素分别为(448.1±92.772)μmol/L与(258.78±103.347)μmol/L,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换血后血钾、血氯降低,血钠无明显变化,血钙升高;血糖暂时性升高,但在24 h内自行恢复至正常。可有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下降(P<0.05)。结论换血后可出现低钾、低氯、低钙、高血糖、低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症的发生,应预防感染、出血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6例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检测比较换血前后患儿的胆红素、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换血前比较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降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应尽早的进行换血治疗,换血治疗中应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和血常规、电解质、胆红素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尽可能保证供血新鲜,如出现高血钾症、贫血、感染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做应对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输液泵控制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的护理经验。方法应用输液泵控制换血疗法,对50例重症黄疽新生儿实施换血。术前予患儿必要的镇静、血液适度加温,行外周动、静脉留置针穿刺,形成封闭的换血回路;术中由输液泵控制出、入血量的速度,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出入血量的变化,动态监测血pH值、血糖、血生化、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等;术后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兰光治疗的护理。结果50例换血过程顺利,平均换血时间(154.2±20.78)min;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换血前为(478.36±59.25)μmol/L,换血后为(237.75±43.42)μmol/L,总胆红素换出率为50.30%。结论输液泵控制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安全实用、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精心、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换血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换血术治疗早产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重度高胆)的效果.[方法] 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对94例重度高胆早产儿进行治疗,比较换血前后血常规、血电解质和胆红素的差别,跟踪随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结果] 94例重度高胆早产儿总胆红素换出率为66.92%,血清总胆红素换血前的均值(495.45±154.43)μmol/L与换血后的均值(163.88±66.27)μmol/L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换血后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钙、血钾及血氯与换血前相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别( P 〈0.05).换血并发症较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换血治疗早产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魏丁  张晓立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2):2318-2320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在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研究组入选标准:出生7 d之内,血清胆红素峰值达>342 μmol/L以上,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非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80%以上的患儿.对照组入选标准:足月和早产儿生后7 d...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的变化,探讨其在该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于2009年1月-2011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足月新生儿黄疸患者4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26例诊断为生理性黄疸(胆红素〈256μmol/L,根据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为B组,20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342μmol/L)为C组。临床诊断为胆红素脑病患儿11例为D组;同期正常无黄疸足月新生儿20例为对照组A组.各组病例均除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疾病。清晨留取静脉血4 ml,取血清标本,测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值,并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S-100蛋白浓度。结果对照组(A组)与生理性黄疸组(B组)血清S-100蛋白浓度分别为0.285±0.116和0.315±0.121μg/L,两组间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C组)血清S-100蛋白浓度为0.493±0.212μg/L,胆红素脑病组(D组)为0.865±0.392μg/L,两组之间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B组和C组比较血清S-100浓度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S-100蛋白浓度作为神经系统损伤的特异生化指标,可提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并能反映其严重程度,提示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内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安全换血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诊断为ABO或Rh血型系统溶血病、并行换血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40例,分析换血治疗对患儿血常规、生化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40例患儿换血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为390.4±17.98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胆红素及尿酸在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将2008年2月至2009年10月我科收治的1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成3组:时照组(50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6例,内膜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76例,斑块组);用全自动生化仪分别进行血清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和尿酸的测定.结果 内膜增厚组尿酸(391.22±27.52)μmol/L较对照组(307.32±13.68)μumol/L和斑块组(327.84±17.96)μmol/L均明显升高(P均<0.05);非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在斑块组[(10.96±0.58)、(15.91±0.71)μmol/L]较对照组[(14.17±0.97)、(19.88±1.21)μmol/L和内膜增厚组[(15.09±2.21)、(20.59±2.43)μmol/L]均显著降低(P均<0.05);斑块组的结合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95±0.17)、(5.70±0.28)μmol/L].结论 尿酸和胆红素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信号改变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43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SB)≥342μmol/L)]在黄疸高峰期后接受头部MRI检查,根据TSB峰值将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轻度组(342~427.5μmol/L),中度组(427.5~513μmol/L)和重度组(≥513μmol/L),分析MRI T1WI苍白球高信号阳性率与TSB水平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32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338例苍白球T1WI呈对称性高信号改变(78.2%),重度组阳性率最高(94.4%,34/36),中度组和轻度组阳性率分别为80.5%(95/118),75.2%(209/278),黄疸程度与苍白球信号改变有密切关系(X2=7.438,P=0.024);早期新生儿组苍白球信号改变(82.5%,222/269)明显高于晚期新生儿组(71.2%,116/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97,P〈0.01)。【结论】MRI T1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及日龄密切相关,是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重要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因高胆红素血症而两次入院的足月患儿44例(研究组), 并随机抽取在此期间因高胆红素血症入院一次的足月患儿100例(对照组), 比较两组病例在出生体重、胎龄、喂养方式、住院天数、蓝光照射及胆红素下降情况、血糖因素、感染因素、溶血因素、血管外出血因素等方面的差异,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组患儿胎龄明显小于对照组[(37.9±1.9)周比(38.9±1.1)周, P < 0.01], 但性别、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患儿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平均时龄明显小于对照组[(64.1±32.0)h比(98.1±93.1)h, P=0.022];首次入院时胆红素值及出院时胆红素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66.8±73.5)μmol/L比(218.9±102.6)μmol/L, P=0.002;(193.2±23.9)μmol/L比(179.6±25.7)μmol/L, P=0.004];蓝光照射周期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2±1.1)轮比(1.4±0.6)轮, P < 0.001;(43.1±26.1)h比(29.1±13.1)h, P=0.002];平均住院天数及胆红素降至正常所用时间亦明显长于对照组[(4.1±3.0)d比(2.5±1.2)d, P=0.002;(43.1±25.5)h比(33.1±14.4)h, P=0.021]。此外, 研究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6%比10%, P=0.019), 但在感染、溶血及血管外出血方面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胎龄越小、黄疸出现越早、胆红素水平越高、蓝光照射时间越长的患儿以及曾发生低血糖的患儿容易再次出现黄疸, 对于符合上述情况的患儿建议考虑在胆红素降至正常后观察1 d再出院, 以防止再入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