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Chang GQ  Wang SM  Li XX  Hu ZJ  Yao C  Yin HH  Yang JY  Chen W  Li JP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3):168-17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对7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血管腔内治疗。7例均行磁共振血管造影、CT和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内膜撕裂口均位于升主动脉,距冠状动脉开口2.5-6.0cm,距右头臂干开口0.5-4.0cm。2例通过左颈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术前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间内转流术以保证左颈总动脉血供。5例通过右股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其中2例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结果全组均手术成功。3例第1枚支架释放后仍有较多内漏,即再放入第2枚支架,交错重叠于第1枚支架内面而成功封闭撕裂口,消灭内漏。除1例术后1个月因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其余6例存活。6例的假腔均有血栓形成,无内漏,无新的夹层动脉瘤形成。结论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是可行、微创和有效的。病例选择应注意撕裂口距冠状动脉开口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开展带膜支架腔内植入升主动脉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方法 报告采用带膜支架腔内植入治愈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1例。结果 从左颈总动脉送入导丝和带膜支架至升主动脉封闭撕裂口。此前先建立左锁骨下动脉至左颈总动脉的内转流通道。二枚带膜支架重叠放置成功封闭升主动脉撕裂口,术后复查彩超示胸腹主动脉夹层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病人痊愈出院。结论 带膜支架腔内植入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通过颈总动脉送入支架和预先建立颈总动脉内转流通道可保证手术的成功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治疗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病变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对1例StanfordA型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主动脉病变之前做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旁路术;经右颈总动脉将修改的分叉支架型血管主体放入升主动脉,长臂位于无名动脉。短臂应用延长支架型血管延伸至降主动脉。通过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实现累及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主动脉病变的微创治疗。结果腔内修复术后移植物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病变被隔绝,脑、躯干、四肢循环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方案设计合理、技术可行。可能成为复杂胸主动脉病变新的腔内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效果。方法:采用杂交技术(解剖外旁路联合血管腔内修复术)手术治疗10例患者,包括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的B型主动脉夹层4例和主动脉弓降部真性动脉瘤6例。其中左颈总动脉至左椎动脉旁路1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旁路5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旁路1例和升主动脉至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旁路3例。均经股动脉入路植入覆膜支架。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1例发生少量I型内漏,未处理。术后1例因脑梗塞伴肺炎、肾功能衰竭不治自动出院;其余9例均痊愈出院。9例随访时间3~33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CTA示:覆膜支架无移位,1例内漏已消失,无新的内漏发生,夹层假腔或动脉瘤腔内已有血栓形成,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扩大,旁路人工血管通畅。结论:杂交手术避免体外循环损害,减轻外科手术创伤,提高了治疗效果,是治疗累及分支的主动脉弓降部病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不开胸"杂交"手术(不开胸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的近中期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受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毕即转入导管室行同期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46~71岁。分析该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情况。结果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4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术、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0例。全部手术均获得成功。1例患者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术后7 d、3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复查CT,随访截至2015年9月,随访时间12~5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健康存活,人工血管旁路通畅,血管支架无内漏。结论不开胸"杂交"手术可用于治疗难以耐受主动脉置换的主动脉弓部主动脉夹层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适合升主动脉夹层的支架型血管,探讨支架型血管放置的合理途径和方法;观察支架型血管放置后模型动物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评估临床腔内治疗升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方法 以国产镍钛记忆合金和人造血管为材料制作支架型血管系统,以犬制作升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通过输送器在透视下将支架型血管经主动脉弓的头臂分支动脉释放在模型犬升主动脉适当的集团内,使支架型血管覆盖犬升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内膜撕裂处,使夹层内口封闭,再经髂股动脉在降主动脉起始段放置合适的裸支架一枚,用来纠正或预防夹层在远处的产生和蔓延。结果 7例实验动物升主动脉夹层模型均相当于DeBakeyⅡ型;7实验动物中有5例经右锁骨下动脉,1例经头臂干动脉(预先行右颈总动脉、主动脉弓人造血管临时性转流),1例经左锁骨下动脉途径送入输送系统;支架型血管均准确迅速地旋转在升主动脉内,覆盖夹层内破口位置,即刻造影显示,无明确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影象,术后观察7例实验动物,2例由于失血过多等原因术后未能复苏外,另5例均于术后24h内复苏,3天内恢复正常饮食,观察期间内,神态、视听反射正常,四肢动脉搏动正常。术后第一周内尸检观察5只实验动物显示升主动脉内支架型血管完好,有1只支架型血管向远端移位约1cm,夹层内破口被支架型血管完好封闭。结论 此实验设计制作的国产支架型血管系统及选择的输送途径合理、可行;并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的制作有待进一步完善;选择合适的升主动脉夹层病例进行腔内修复治疗的临床应用应是安全、可行的,交给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带来新的选择和希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升主动脉-颈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升主动脉-颈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0例主动脉弓部病变高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34 ~71岁,平均年龄(54±14)岁.原发病包括主动脉夹层8例,胸主动脉瘤2例.行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7例,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同期(5例)或二期[5例,平均间隔(7±4)d]经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修复主动脉弓病变.结果 全部手术取得技术成功.术后30 d死亡3例,1例死于脑干梗死,1例死于循环衰竭,1例死于主动脉气管瘘.术后发生Ⅱ型内漏1例.随访1 ~ 1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四分位数间距14个月),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其后每年复查CT,随访期间7例患者均健康存活、人工血管旁路通畅,除1例Ⅱ型内漏继续存在外,其余支架均无移位和内漏.结论 升主动脉-颈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术可用于治疗一般情况差、难以耐受主动脉置换的主动脉弓部疾病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8.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扩展近端锚定区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Dong ZH  Fu WG  Wang YQ  Guo DQ  Xu X  Chen B  Jiang JH  Yang J  Shi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3):857-86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VR)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两种处理。方法回顾分析近端锚定区<15mm的9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和1例胸降主动脉瘤(DTAA)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其中DTAA患者和3例ADA患者行辅助性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EVR)治疗(联合治疗组),另6例ADA患者直接行EVR,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直接修复组)。结果10例患者都取得技术成功。DTAA病例动脉旁路术后无并发症,EVR术后并发脑梗塞、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肾功能衰竭,第12天死亡。9例ADA患者功能围手术期无与血管有关的并发症。直接修复组中2例术后早期出现头晕,静滴甘露醇4~5d后缓解。9例患者都获随访,随访期3~12个月(平均9个月),未发生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术后3个月CT证实所有病例原发破口封闭,胸主动脉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真腔扩大。结论处理胸主动脉EVR近端锚定区不足时,辅助性动脉旁路和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是可行的,可以拓展EVR在DeBakeyⅢ型ADA和DTAA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腔内治疗的58例TAAD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54.3(41~79)岁。35例单纯接受腔内治疗,23例接受杂交手术: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15例,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旁路2例。结果总技术成功率为98.3%(57/58)。并发症包括内漏14例,脑卒中5例,支架源性新破口1例,血管旁路术后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术后30天内死亡7例。随访(35.5±5.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其余患者均健康生存。结论 TAAD腔内治疗后并发症较累及降主动脉疾病的腔内修复术更为常见,脑卒中是重要的致死性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tanford A型2例,其中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Stanford B型18例。5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植入行隔绝术。其中1例加作腹主动脉开窗和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先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Y形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术后3d 1例Stanford B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9例健康存活,生存率95%。术后随访1—20个月,各例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均消失,无内漏,各器官灌注良好。结论 血管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手术死亡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柳州市工人医院血管外科对7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应用体内激光原位开窗技术进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中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4例,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开窗2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1例。急性期手术5例,慢性期手术2例。结果 7例病人植入锥形大动脉支架13枚、Fluency plus直管型覆膜支架18枚。术中因升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14.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所有病人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结果均显示夹层破口隔绝良好,无内漏,开窗血管通畅。结论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且创伤小、恢复快、术中成功率高、内漏发生率低,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尚需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Chang GQ  Li XX  Chen W  Li JP  Hu ZJ  Yao C  Lin YJ  Wang SM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608-1611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腔内修复联合解剖外旁路术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建立各种解剖外旁路来重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以延长锚定区,然后一期或分期行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可采取颈动脉入路或股动脉入路来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全组34例中升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弓部夹层26例,除1例术中死亡外,其余33例均成功接受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30d病死率为8.8%(3/34),内漏发生率为11.8%(4/34),脑梗死发生率为5.9%(2/34)。随访6—70个月,平均24.5个月,2例失访。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6例,部分血栓形成13例。结论带膜支架腔内修复联合解剖外旁路术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性较高,并发症较少的特点,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通过股动脉入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2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治疗,根据椎动脉造影确定是否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果全组21例中,急性夹层13例,慢性夹层8例,均接受了血管腔内带膜支架修复术,手术成功率100%。17例同时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其中4例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平均随访22.3个月(6~65个月),所有病例均存活。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2例,部分血栓形成9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和安全的,具有微创、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主动脉夹层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5年5月因主动脉弓部夹层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病例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选择及理由,不同术式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92例,其中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36例,预开窗血管支架的TEVAR 2例,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TEVAR 31例,不开胸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TEVAR17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4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术、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0例),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6例。2例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死亡,其余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夹层,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式;TEVAR是的一种快速、有效、经济、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并可以通过开窗、分支血管旁路术等方式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经验,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9月至2006年12月,共完成腔内隔绝术或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8例。对4例近端支架固定区〈15mm的患者于腔内隔绝术前行椎动脉-左颈总动脉端侧吻合术1例,应用8mm人工血管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手术后8~10d,行腔内隔绝手术。4例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mm的患者直接行腔内隔绝手术。结果行血管旁路移植的4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8~10d行腔内隔绝手术,8例患者腔内隔绝手术操作顺利,隔绝术后3~8d出院,无住院死亡。出院前增强CT扫描无内漏发生。随访4例,随访时间2~48个月,其中1例患者长期胸痛,经对症处理胸痛缓解;4例患者夹层内血栓机化良好,无内漏出现或夹层剥离的现象发生。结论腔内隔绝手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治疗方法,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扩大了腔内隔绝术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8月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dissectionaneurysm, ADA)12例,动脉瘤2例。8例ADA直接行腔内修复,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另4例ADA和2例动脉瘤接受辅助性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联合腔内修复。结果14例均取得技术成功。1例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生存的13例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1 ~14个月,平均11个月)无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3个月CT证实所有ADA患者原发破口封闭。存活动脉瘤患者术后1个月CT显示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腔内修复主动脉弓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主动脉弓部病变杂交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杂交手术的34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6.7岁.主动脉央层27例,其中A型21例,B型6例;主动脉弓部真性动脉瘤7例.杂交手术包括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Y形旁路3例,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Y形旁路2例,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连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例,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旁路1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Y形旁路2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9例.一期行腔内修复26例,分期行腔内修复8例.结果 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4%(11/34),其中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率11.8%(4/34).并发症包括主动脉央层破裂1例,脑卒中2例,吻合口漏并假件动脉瘤2例,心肌梗死1例,肺栓塞1例,颈部血肿1例,内漏3例.除4例围手术期死亡外,其余病例随访6~50个月,平均28.6个月,均健康生存.结论 肤主动脉弓部病变杂交手术后的并发症较一般腔内修复术更为多见,降低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该手术获得进一步推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患者进行评估;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监控下经股动脉将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闭夹层近端第一破口;术后即行DSA.于术后1,3,6个月及1年以后每隔1年行CTA随访,随访患者生存状况、内漏类型及残余夹层真假腔内径.结果 腔内修复后,术中造影发现Ⅰ型内漏6例,其中2例内漏在cuff植入后消失;2例近端内漏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漏血少,假腔显影浅淡,未予处理;术后3个月发现1例内漏仍持续存在,但假腔直径未见增大.Ⅱ型内漏2例,因漏血少,未予处理.术后6个月发现其中自行封闭1例;另1例内漏仍存在,但假腔直径未见增大.78例患者中,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者15例.其中2例出现左上肢窃血综合征,并伴有乏力症状;2例2年后出现脑梗死;1例6个月后出现Stanford A型夹层而行升主动脉置换术.其余患者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近期随访结果表明,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改良双侧脑灌注在DeBakeyⅠ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14例DeBakeyⅠ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主动脉弓腔内直视下行头臂干和左颈总动脉插管的改良双侧脑灌注技术进行脑保护.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190~325min,平均(241.78±31.74)min,心肌阻断时间71~133min,平均(104.36±17.07)min,脑灌注时间32~70min,平均(53.50±9.25)min.全组患者仅1例出现短暂性脑神经功能异常,无脑梗塞,脑出血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结论 DeBakeyⅠ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中,采用经主动脉弓腔内直视下行头臂干和左颈总动脉插管的改良双侧脑灌注技术进行脑保护,其方法 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血管外科采用腔内治疗36例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的腔内治疗均获成功。22例行主动脉腔内修复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0例结合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2例先实施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后再行腔内修复,2例先实施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左颈总动脉近心端结扎)后再行主动脉腔内修复。内脏动脉及下肢动脉缺血逐渐恢复,无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结合覆盖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小切口的杂交手术等策略来延长锚定区,从而拓展了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范围,提高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