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HBc-IgM)和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不同阳性类型乙型肝炎核酸(HBVDNA)阳性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速率法检测961例HBVDNA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情况分为4组:A组177例,为HBc-IgM、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166例,为HBc-IgM、HBsAg、HBeAb、HBcAb阳性;c组31例,HBc-IgM、HBcAb阳性,HBsAb和HBeAb阴性或阳性;D组582例,为HBc—IgM阴性,HBsAg、HBcAb阳性,HBeAg和HBeAb阴性或阳性。结果 各组ALT〉60U/L例数及其异常增高百分率分别为A组109例(61.6%);B组82例(49.4%);C组6例(19.4%);D组130例(22.3%)。A组、B组与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与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HBVDNA阳性者中HBc-IgM阳性且HBsAg阳性较HBc-IgM阴性或HBsAg阴性者ALT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BV DNA检测、前S1蛋白抗原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法检测HBVDNA;ELISA法检测前S1蛋白抗原及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结果 644例HBV DNA≥1.0×103Copies/m乙肝患者血清中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占50.47%(325/644);B组:HBsAg、HBeAb、HBcAb阳性占38.82%(250/644);C组:HBsAg、HbcAb阳性占10.71%(69/644).Pre-S1阳性532例.占82.6%.结论 Pre-S1抗原与HBVDNA、HBeAg有较好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可作为乙肝病毒存在和复制的观察指标,对病情的预后及疗效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不同诊断试验方法。方法选取该院行肝脏活检的患者68例,A 组12例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B 组27例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阴性,且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的患者;C 组11例为 HBsAb 阳性,且 HBcAb 阳性的患者;D 组18例为 HBsAb 阴性、HBcAb 阳性的患者。检测外周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肝组织 HBV DNA 的表达。结果 A 组患者为显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血清学、PBMCs 、肝组织 HBV DNA 检测均提示 DNA 阳性。 HBcAb 阳性的患者(C 、D 组)其隐匿性 HBV 感染的比例较 HBcAb阴性(B 组)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性 HBV 感染在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对于高危患者(合并丙型肝炎或 HBcAb 阳性)应常规检测 HBV DNA ,联合多种检测方法可提高隐匿性 HBV 感染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的无偿献血者的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模式,分析HBsAg阴性血液的安全性。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5项标志物;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HBV DNA。结果 100 281例HBsAg阴性献血样本,HBV DNA检测总阳性率为0.71‰,在HBVDNA阳性的献血者中,单独HBsAb(+)阳性的模式比例是6.56%,乙肝5项均为阴性的模式组和HBsAb(+)、HBcAb(+)模式组分别占18.03%和13.11%,HBeAb(+)、HBcAb(+)模式组占14.75%,HBcAb(+)模式组占27.87%,HBsAb(+)、HBeAb(+)、HBcAb(+)模式组占19.67%。结论 HBsAg阴性的血液仍可能存在低水平的HBV复制,核酸检测(NAT)能增加血液筛查的检出率,降低输血残余风险率,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阳性献血者感染标志物含量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金华市中心血站HBV DNA阳性献血者标本,运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定量检测乙肝五项和实时荧光PCR技术定量检测HBV DNA,并按照HBsAg阴性和HBsAg阳性进行分组比较感染标志物含量。结果共检测46 324例标本,发现HBV DNA阳性124例,阳性率0.27%,平均HBV DNA浓度(1.82±0.94)lgIU/mL。其中,HBsAg阴性组64例、HBsAg阳性组60例。HBsAg阴性组HBcAb阳性率为93.75%,主要以HBeAb(+)+HBcAb(+)及单独HBcAb(+)血清学模式为主,HBcAb平均浓度9.01(6.10,11.51)PEIU/mL,HBsAb平均浓度为3.18(1.06,14.86)mIU/mL,HBV DNA平均浓度为1.33(0.90,1.70)lgIU/mL。HBsAg阳性组HBcAb阳性率为100%,主要以HBeAb(+)+HBcAb(+)模式为主,HBcAb平均浓度14.85(9.90,18.48)PEIU/m...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单项或HBcAb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二项阳性,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和HBV载量测定,了解HBV携带及病毒复制情况。方法 ELISA检测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选取1 098例HBcAb阳性、966例HBeAb和HBcAb二项阳性样本及832例HBV标志物全阴性标本为对照,用化学发光法定量复检HBsAg,并用PCR的方法检测HBV载量。结果 1 098例HBcAb单项阳性检测出HBsAg定量436例(39.7%)、PCR-DNA230例(20.9%);966例HBeAb、HBcAb二项阳性的标本分别定量检测出HBsAg定量387例(40.1%)、PCR-DNA 212例(21.9%),HBV标志物全阴性的HBsAg定量和PCR-D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时,若只HBcAb阳性或HBcAb与HBeAb二项阳性,仍可检出表面抗原和病毒的复制,需做进一步的检测,以免漏检,造成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金标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血清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和金标法对256例血清样本同时进行HBV五项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并且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56例样本中:ELISA法“全阴性”(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均阴性)结果模式,金标法结果相同;ELISA法HBsAg、HBeAb、HBcAb阳性,HBsAb、HBeAg阴性(简称模式1);HBsAg、HBeAg、HBcAb阳性,HBeAb、HBsAb阴性(简称模式2)结果模式,金标法检测样本的结果模式发生改变.256例样本两法各单项指标检测结果经x2检验:HBsAb和HBeAg两项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b,HBcAb三项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ELISA法阳性或OD为临界值的样本金标法检测结果为阴性;无ELISA法阴性而金标法为阳性的标本.结论 两种方法对HBV五项血清标志物测定的特异性相近,但是金标法敏感性不如ELISA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少见模式与HBV 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检测77例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含量.结果 对77例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分析得出8种少见血清标志物模式,其中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的D模式最为常见,HBeAg阳性模式HBV DNA阳性率及含量与HBeAg阴性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BV DNA与HBeAg具有明显相关性(r=0.722),HBV DNA总阳性率为59.74%.结论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掌握HBV复制和人体对其免疫状态,才能科学地指导临床诊治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率,病毒载量与血清学标志物检出的关系。方法对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ELISA检测后,再行HBV、HCV、HIV核酸检测(NAT)。ELISA阴性、NAT阳性样品再进行HBVDNA、HCV RNA、HIV RNA定量检测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共检测51 248份献血者血液样品,检出41例隐匿性HBV感染者,其携带率为0.80‰;血浆HBV病毒载量均小于66IU/ml;HBcAb阳性者23例,占56.1%;HBcAb伴HBsAb阳性者14例,占34.1%;HBsAb阳性4例,占9.7%。HBsAb或伴HBcAb阳性组与单一HBcAb阳性组相比,HBV DNA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苏地区无偿献血者中隐匿性HBV感染率约为0.80‰;其HBV病毒载量均较低,且血清学标志物的检出模式与病毒载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产妇血清与其初乳汁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住院分娩产妇共522例,依据HBV五项血清学指标,分为A组:乙肝"HBsAg、HBeAg、HBcAb均阳性"103例,B组:乙肝"HBsAg、HBeAb、HBcAb均阳性"221例,C组:HBsAg、HBeAg阳性20例,D组:HBsAg、HBcAb阳性43例,E组:乙肝其他血清模式49例,另选F组:HBV模式全阴性的产妇86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ELISA法检测产妇血清、乳汁中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阳性者采用该项目胶体金标试纸复核,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载量,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年龄18~44岁围产期妇女体检乙肝感染指标,A组乙肝"HBsAg、HBeAg、HBcAb均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100.00%(103/103)和86.41%(89/103)、血清HBV DNA载量平均为4.11×108 copies/ml;B组乙肝"HBsAg、HBeAb、HBcAb均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19.46%(43/221)和2.71%(6/221),血清HBV DNA载量平均为6.85×104 copies/ml ;C组乙肝HBsAg、HBeAg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100.00%(20/20)和80.00%(16/20),血清HBV DNA载量平均为8.27×106 copies/ml ;D组HBsAg、HBcAb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65.12%(28/43)和25.58%(11/43),血清HBV DNA载量平均为2.89×105 copies/ml ;E组HBV其他模式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10.20%(5/49)和2.04%(1/49),血清HBV DNA载量平均为1.59×104 copies/ml ;F组乙肝五项全阴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 DNA诊断灵敏度分别为1.16%(1/86)和0(0/86),血清HBV DNA载量<1.00×103 copies/ml.A组与B组间乳汁HBV DNA实验诊断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45,P<0.01).HBV携带者乳汁HBV DNA载量与其血液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721).结论 携带HBV产妇乳汁HBV DNA载量远低于血液HBV DNA载量;乳汁中HBV传染性也低于血液传染性;研究证实A组产妇经母乳HBV传染性是"HBsAg、HBeAb、HBcAb均阳性"产妇的87.45倍,HBV其他模式者乳汁传染性与乙肝"HBsAg、HBeAb、HBcAb均阳性"产妇乳汁传染性相近.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体同时阳性少见模式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BV感染者HBsAg与抗-HBs共存的不同模式, 与HBV DNA、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HBV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法检测HBV DNA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 83例HBsAg与抗-HBs共存的患者中,HBsAg(+)HBsAb(+) HBeAg(+)HBcAb(+),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与HBsAg(+)HBsAb(+)HBeAb(+)HBcAb(+)三组HBV-DNA 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9,P<0.05).HBV-DNA阳性组肝功能5项指标与对应阴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将HBV-DNA含量与肝功能5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P均大于0.05. 结论 HBV-M、HBV-DNA、肝功能反映疾病的不同方面,对于乙肝患者来讲三者结合能全面了解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肝损伤的程度,对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都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HBV感染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感染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321例(肝功能均正常),其中血清HBsAg、HBeAb(+/-)、HBcAb阳性210例为小三阳组,HBsAg、HBeAg、HBcAb均阳性111例为大三阳组。分别留取产后3~5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HBV M)检测。结果两组乳汁中HBsAg、HBeAg、HBcAb、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妇初乳中HBV 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HBsAg、HBeAg、HBcAb阳性)不提倡哺乳;初乳中单纯HBsAg阳性,而HBV 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与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以及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和Pre-S1抗原;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PR、ALB、ALT、AST的含量.结果 Pre.S1抗原阳性患者HBV-DNA、HBsAg、HBcAb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0%、96.6%,HBeAg、HBeAb的阳性率分别为27.3%、45.2%;HBeAg阳性组与HBeAg、HBeAb双阴性组ALT、AST的升高比例均显著高于HBeAb阳性组(P<0.01);HBeAg阳性组与HBeAg、HbeAb双阴性组ALT的血清浓度显著高于HBeAb阳性组(P<0.01);AST血清浓度在HBeAg、HbeAb双阴性组与HBeAb阳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乙肝两对半检测仍然是反映乙型肝炎患者病毒携带状态的常用指标.Pre-S1抗原是反映机体HBV复制的指标,可作为乙肝两对半检测的重要补充.HBeAg、HBeAb检测对判断急性肝脏损伤的恢复状况以及乙型肝炎由急性期向慢性期转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淑芬  杨立新  唐迅  王艳 《临床荟萃》2011,26(14):1244-124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状态可以通过免疫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即乙型肝炎"两对半"的不同组合形式反映出来,称为HBV标志物(HBV M),对于成人HBV感染者主要表现为2种模式,即HBsAg、HBeAg、HBcAb阳性模式,被称为"大三阳"和HBsAg、HBeAb、HBcAb阳性模式,被称为"小三阳".本研究对这2种模式的孕妇的新生儿出生时HBV M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慢性乙肝与携带者血清HBV DNA病毒载量与血清HBeAg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实验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检测6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载量水平,统计分析血清标志物水平与HBV DNA病毒载量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HBeAg和HBV DNA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HBsAg+ HBeAg+HBcAb+(大三阳)的HBV DNA阳性率及HBV DNA平均含量明显高于HBsAg+ HBeAb +HBcAb+(小三阳);且高于其他模式组合.HBeAg阳性慢性乙肝与携带者的HBV DNA载量升高例数均高于HBeAg阴性慢性乙肝与携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乙肝与携带者血清中HBV DNA载量与HBeAg有很好的相关性,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在入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筛查中的应用。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 国内10家医疗机构入院患者血浆样本, 采用血清学免疫法和核酸筛查的方法, 分别检测乙型肝炎标记性指标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及HBV DNA, 对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阳性数及患者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 655例患者样本中, 血清学免疫法检出HBsAg阳性者216例(2.50%), 核酸筛查出HBV DNA阳性者238例(2.7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HBsAg、HBV DNA均阳性者210例(2.43%), HBsAg阴性、HBV DNA阳性者28例(0.32%), HBsAg阳性、HBV DNA阴性者6例(0.07%)。结论对入院需行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患者开展HBV DNA检测, 可与现行的血清学免疫法同样有效且能提高HBV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模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蕾  刘华  章励  高锋 《检验医学》2008,23(5):530-534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肝功能状况及临床特点,探讨此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标本的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此类标本HBV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检测17759例患者的HBV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2060例,阳性率为11.6%;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者占4.08%(84/2060)。将84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患者根据其HBV血清指标的组合模式不同分成6种类型,以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和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阳性模式最多见;84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患者中,HBVDNA〉l×10^3 IU/mL者占85.7%;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68.4%;临床分类:慢性乙型肝炎占53%,肝硬化占20%,肝癌占13%。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并不代表乙型肝炎恢复,相反此类患者往往持续存在HBV的复制和突变,更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预后较差,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导致婴儿体内母源性病毒标志物变化,为预防接种及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HBeAg阴性HBV感染孕妇224例,于分娩前行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HBV-DNA定量检测,并检测对应224例婴儿出生及1,2,7,12个月龄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了解全程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接种后血清病毒标志物变化情况。结果 224例孕妇HBV-DNA阳性50例,阴性174例;对应婴儿出生时HBV-DNA均为阴性,HBsAg阳性23例中22例于1个月龄时转阴,1例于2个月龄时转阴;12个月龄时2例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低应答,无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婴儿;出生时e抗体(hepatitis B e antibody,HBeAb)阳性210例(93.75%),c抗体(hepatitis B coreantibody,HBcAb)阳性率220例(98.21%);12个月龄时随诊117例婴儿,HBeAb阳性21例(17.95%),HBcAb阳性68例(58.12%)。结论 H...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前S1抗原与其他乙型肝炎表面标志物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和定量PCR法对290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了HBV preS1-As、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联合检测。结果 在HBsAg(+)、HBeAg(+)、HBcAb(+)组中前S1抗原阳性所占比例为71.01%,显著高于HBsAg(+)、HBeAb(+)、HBcAb(+)组30.97%和HBsAg(+)、HBcAb(+)组41.07%(P〈0.05);ALT、AST升高率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前S1抗原与其他乙型肝炎表面标志物有一定相关性,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方法可协同检测,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患者抗HCV与HBV-M检出情况,探讨HCV与HBV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电化学发光法(ECL)比较分析196例抗HCV阳性患者与32026例抗HCV阴性患者血清HBV-M单项检出率和不同模式的检出率。结果抗HCV阳性组HBV-M检出率为73.47%;抗HCV阳性组HBsAb单阳性模式检出率低于抗HCV阴性组(P<0.05);而HBcAb单阳性模式、HBeAb和HBcAb双阳性模式、HBsAg和HBcAb双阳性模式检出率却高于抗HCV阴性组(P<0.05);抗HCV阳性组单项HBsAg、HBeAg以及HbsAb的检出率与抗HCV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项HBeAb和HBcAb阳性率却高于HCV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 HCV与HBV共感染在人群中分布面较广,共感染后存在互相干扰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HBcAb、HBeAb的产生,及对保护性HBsAb产生过程的干扰与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