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恢刺法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1恢刺法释义为了更好地理解恢刺法,先对上句《灵枢》原文作一番解  相似文献   

2.
张桐  李今垣  周洁  王园园  谢静 《新中医》2014,46(1):232-233
<正>反与戾源自《内经》,其中反与戾合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后世医家多有注述,说法不一,约分两种。其一,筋病说。多数医家认为,反戾属筋病。如唐·王冰《重广补注注黄帝内经素问》曰:"转筋也。"明·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曰:"木甚协火,则筋引急,或偏引之,则为转为反,而乖戾于常也矣。"明·张景岳《类经》曰:"诸转反戾,转筋拘挛也。"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曰:"筋转挛蜷,燥热所致。"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篡约注》曰:"转筋之类。"清·黄元御《素问悬解》曰:"谓转筋病。"  相似文献   

3.
恢刺探微     
针对《灵枢·官针》恢刺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文献源头厘清恢刺法及其适应证"筋痹"之本义。认为恢刺为治疗筋痹的古典手法,主要为治疗因气机郁痹或气机不畅所致筋急而设;恢刺所用针具为毫针,操作须押手与刺手配合,押手探知筋病所在,沿病所旁侧进针,在其上下运用提插补法,针毕即可出针,属《内经》解结针法之一。在临床中对于颈椎病、腰部筋伤等急慢性病证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正"维筋相交"最早出自《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在《黄帝内经》中仅此篇提及。后代医家对此虽有所论述,但是大多就字面意思展开,如隋代医家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说:"筋既交于左右,故伤左额角右足不用、伤右额角左足不用"。清代医家张志聪在所著的《灵枢集注》述:"盖维者,一身之纲维,从左之右,右之左,上而下,下而上,左右上下相维,故名维筋相交。""维筋相交"的模糊性给后代医学者对  相似文献   

5.
筋痹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以病变部位命名疾病,乃痹证之一。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临床表现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治疗宜"在筋守筋",强调"筋病治当守筋,不可误求于骨","病在筋,调之筋"。治疗以"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转归如《素问·痹论》所说:"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相似文献   

6.
一.填空题 1.《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歧伯曰:下针贵__,太急伤__,出针贵__,太急伤__,正谓针之不伤于__也."  相似文献   

7.
3.2寒痹疼痛:寒性收引而主痛。《素问·痹论》曰“寒气胜者,为痛痹”、“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灵枢·经筋》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素问·脉要精微论》亦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寒痹之生,一由寒邪胜引起,二由体质阳虚所致,内外相得乃客其形。症见肢体关节、筋骨、肌肉挛急疼痛,遇寒加剧,不得屈伸,得温痛减,痛处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白,脉象弦紧。此皆由筋骨血脉遇寒收引所致,治宜散寒温阳、舒筋止痛。  相似文献   

8.
<正>[经典提要]《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喎证》:"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边,是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筋脉急而不调,令口喎僻也。"《医林改错·口眼喎斜辨》:"若壮盛之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喎斜,乃受风邪经络阻滞之症。"《景岳全书·非风》:"凡非风口眼喎斜,有寒热之辨。在经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此经以病之寒热言筋  相似文献   

9.
《灵枢@官针篇》记载:“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病人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是一针多向刺的范例.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结全前辈经验,将其改良为恢刺电针法来治疗筋痹,主要是大筋急,其代表是梨状肌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 1方法  相似文献   

10.
筋痹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以病变部位命名疾病,乃痹证之一。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临床表现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治疗宜"在筋守筋",强调"筋病治当守筋,不可误求于骨","病在筋,调之筋"。治疗以"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转归如《素问·痹论》所说:"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相似文献   

11.
"关刺法"为《灵枢》中治疗筋伤的刺法.《灵枢?官针》云:"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关"取四肢肌肉(筋)的尽端附着于关节附近之意.关刺"以取筋痹"为治疗筋伤之意."关刺法"将毫针刺入临近关节的肌肉、肌腱附着点,具有松解筋膜、缓解张力、舒缓拘急之效.笔者结合《灵枢》"经筋理论"及《解剖列车》"肌筋膜经线理论"阐释运用关刺法治疗肘痛连及腰痛的病例.  相似文献   

12.
刺法是针灸在临床治疗中获取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一穴多针透刺法早在《灵枢·官针》篇中就有记载。《官针》曰 :“恢刺者 ,直刺傍之 ,举之前后 ,恢筋急 ,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 ,针于分肉之间 ,以取肌痹 ,此脾之应也”。依据上述论述 ,笔者在临床上常用一穴多针透刺法治疗疑难病症 ,收效甚好 ,现举例如下。1 下关穴鸡爪透治疗三叉神经痛周某某 ,女 ,5 9岁 ,退休干部 ,于 1998年 8月初诊。患者诉 1996年 3月开始无诱因地突然出现右侧面部电击样疼痛 ,予以口服卡马西平、维生素类药治疗 ,可一时缓解。但严重时 ,不敢洗脸、漱口…  相似文献   

13.
正"关刺"出自《灵枢·官针第七》:"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对关刺的针刺方法,历代医家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如《类经·三刺浅深五刺五脏》载:"关,关节也。左右,四肢也。尽筋,即关节之处也",故有学者认为"尽筋"是指肌肉的尽端,即肌肉附着处,"左右"指四肢,因此"关刺"的操作方法为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四肢关节周围肌肉附着处的压痛点,或仅关节附近肌腱或韧带附着点,不强求压  相似文献   

14.
正《灵枢·经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生理状态下,筋连接、约束着骨,骨为筋提供了支撑和附着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从而使人体保持着"筋骨合和"的动态平衡状态。筋和骨皆为五体之一,筋之主在肝、五行属木,骨之主在肾、五行属水。运用阴阳的观点来分析筋和骨的属性,筋主动、在外、属阳,骨主静、在内、属阴。《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那么,其对应的阴气则似地与月。  相似文献   

15.
蒋俊民  曹敏玲  顾植山 《新中医》2017,49(3):192-195
<正>鼓胀亦称单腹胀、臌、蜘蛛蛊等,属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为历代医家所注重,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点,最早见于《灵枢·水胀》、《素问·腹中论》。《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1])《素问·腹中论》曰:"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相似文献   

16.
<正>曲泉定位与取穴法,《灵枢·本输》曰:“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黄帝明堂经》[1]192补充“小筋下陷者中”。对于阴谷,《灵枢·本输》曰:“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黄帝明堂经》[1]203表述与此类同。历代多沿用,此示古人以膝部“辅骨”“大筋”“小筋”为定取二穴的重要标志。“辅骨”为“挟膝两侧之骨”[2],此处专指内辅骨,  相似文献   

17.
雒映宏 《新中医》2014,46(9):220-222
<正>肺主皮毛理论源自《内经》。《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素问·五脏生成》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生皮毛"等。《内经》中计有12篇、15处明确论及肺主皮毛理论,后世历代医家对该理论多有论述,散在于各类中医学文献中。近年来,许多现代学者也对"肺主皮毛"从文献、记录、实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笔者仅就  相似文献   

18.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传统中医学并无"再障"或"急性再障"之病名,现代中医根据其病机将之命名为"髓劳"。因为急性再障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故中医称其为"急劳"。1伏邪简述伏者,即藏匿于内,不显于外。《中医大辞典》将"伏邪"释为"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之说源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  相似文献   

19.
面瘫中医学称为"口眼歪斜"、"吊线风",多数医家认为风寒为主要致病因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不开……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指出:"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仅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景岳全书·非风>谓:"凡非风口眼?斜……本由肝血之虚,肝血虚则燥气乘之,而木从金化,风必随之."  相似文献   

20.
阿是取穴与疼痛暴露法214023 无锡市郊区人民医院盛明山一、以痛为输:阿是取穴源自《内经》的“以痛为输”,《灵枢·经筋》曰:“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掴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播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