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已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期对患者进行患侧和健侧的同时训练,效果优于患侧的单独训练。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双侧肢体康复训练的机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风患者健侧及患侧肢体静脉输液与静脉炎的关系。方法: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健侧肢体输液和患侧肢体输液两组,连续输液14天,观察静脉炎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患侧肢体静脉输液组,静脉炎发生15例,发生率为25%;健侧肢体静脉输液组,静脉炎发生5例,发生率为8.3%。结论:中风患者输液宜多选用健侧肢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中风患者通过电刺激健患侧肢体感觉刺激的对比,和强制性训练对患侧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存在偏身感觉障碍患者40例,排除意识丧失和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康复组给予强制性训练和电刺激;对照组给予一般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四肢感觉评定进行比较。结果:康复组在21天治疗后,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电刺激健患侧肢体争强制性训练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偏身感觉障碍,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医康复治疗与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200例康复期脑卒中患者作为一般资料来源,随机分为实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疗法、患侧肢体的被动训练穴位按摩与健侧肢体主动等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病情稳定48h后配合应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对患侧肢体进行康复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一个月,采用FMA评分、ADL评分、SIS评分量表分别对患者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得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一个月实验组FMA评分、ADL评分、SIS评分依次为(96.42士10.52)、(88.38士12.26)、(67.71士7.37),对照组依次为(67.73士5.54),(68.57士4.53)、(45.74士5.87),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给予针刺疗法、患侧肢体的被动训练穴位按摩与健侧肢体主动等康复治疗时配合使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对患者的肢体运动、日常生活能力及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针刺镇痛对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1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磁共振信息的变化,研究电针穴位镇痛影响脑功能区的位置及其效应的变化,探索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与脑功能成像关系。方法选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和悬钟穴,分别选受试者患侧和健侧下肢穴,应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全脑扫描,FSL3.2软件进行图像处理,P〈0.01分析得出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健侧和患侧肢体相同穴位后,脑激活区脑功能信号增加,包括对侧初级感觉皮层(SⅠ)与次级感觉皮层(SⅡ)区、双侧岛叶(Insula)、双侧扣带前回(ACC)(BA24)、双侧颞上回、双侧小脑等。电针患侧肢体穴位出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信号明显增高,双侧尾状核及对侧豆状核(基底节核团Basalganlia)、对侧海马信号明显升高。电针健侧肢穴位,双侧杏仁体及视皮层信号改变,针刺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引起的脑功能区变化有显著差异,以针刺患侧肢体的脑功能变化更明显。结论肢体在病理和生理状态下,针刺肢体相同穴位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作用不完全相同,fMRI影像适合针刺穴位镇痛的研究,且进一步说明了针刺调节具有双向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患侧肢体强迫运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6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简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3例患侧肢体强迫运动,恢复训练患侧肢体,绷带、夹板固定健侧上肢,除吃饭、洗澡等日常生活必须活动外都固定,日常活动时令患者活动障碍肢体;根据患者日常习惯调整康复方案,指定每天完成某几项训练;强度以刚好超过患侧肢体承受能力为度,12h/d,5d/周。治疗组43例针灸(华佗牌30号,1.5寸),运动区中2/5对应对侧上肢位置(双侧肩周),取阳明经手三里、合谷,外关透内关;肝气郁滞较重加太冲,排痰不顺加丰隆,气血不足加太溪、行间;头部捻转手法,四肢躯干加电针(疏密波),电流强度稍高于患者忍受度,留针30min,5d/周;患侧肢体强迫运动同对照组。连续治疗8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下肢运动量评价表(FMA)、简易上肢功能评价表(STEF)、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FMA、STEF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联合患侧肢体强迫运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中风早期多以单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响运动功能康复的共同病理机制是:健侧与患侧经筋张力差异较大,形成显著的内力失衡.笔者运用经筋理论分析内力状态,指导配伍用药,结合特定运动训练方案,治疗早期中风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刺不同侧肢体穴位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军  雷新强 《中国针灸》1999,19(12):751-754
通过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 (MCAO)造成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观察针刺健侧和患侧肢体穴位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学症状、被动性条件反射、血液流变性、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非针刺模型组比较 ,针刺患侧肢体穴位能改善MCAO大鼠神经学症状 ,明显延长被动性条件反射潜伏期 ,减少错误次数 ,显著缩小脑梗死面积 ,促进坏死灶内新生毛细血管和胶质细胞增生修复 ,减少坏死灶周围区水肿和炎症反应 ,对血液粘度无明显影响。而针刺健侧肢体穴位对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变肢体红外熵变规律及与疼痛、功能评分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健康受试者,采集受试者肢体红外热像图,对图像进行增强、降噪与多尺度熵分析,与患者肢体疼痛、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肢体小腿后外侧区、足底区、足背区、大腿后侧区多尺度熵值较患者健侧肢体及健康受试者相关区域多尺度熵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肢体小腿前外侧区多尺度熵值较患者健侧肢体及健康受试者相关区域多尺度熵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健侧肢体相关感性兴趣区较健康受试者多尺度熵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肢体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底区多尺度熵值与ODI、VAS评分正相关,与JOA评分负相关。结论:红外热像多尺度熵分析法可深度提取病变肢体的信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的诊断与评估具有指导价值,为进一步认识与研究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双侧肢体与电针患侧肢体治疗脑梗死偏瘫临床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指导临床康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电针患侧肢体组,B组为电针双侧肢体组。两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及患侧肢体康复治疗,发病3d左右病情稳定不再进展后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分别予以记录简式Fugl-Meyer评定值(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值(MBI)以及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值。电针一个疗程10d后再次记录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FMA,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差值,两组疗效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BI,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差值、血清NSE浓度,两组治疗后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双侧肢体组较电针患侧肢体组对患侧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明显。电针双侧肢体组较电针患侧肢体组治疗后血清NSE浓度低。脑梗死偏瘫在临床电针治疗中,对健侧肢体治疗很重要,电针双侧肢体较传统的电针患侧肢体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电针对痉挛模型大鼠脊髓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Gly)和兴奋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Asp)的影响,以比较不同部位电针治疗痉挛的差异及氨基酸作用机理。方法:运用电损毁内囊方法造成大鼠痉挛模型。针督脉组电针“大椎”、“脊中”,针患侧组电针患侧肢体“曲池”、“阳陵泉”,针健侧组电针健侧肢体“曲池”、“阳陵泉”,治疗3天,运用毛细管电泳仪测试脊髓甘氨酸(Gly)和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结果:(1)针督脉组、针患侧组、针健侧组甘氨酸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或P〈0.01)。(2)针督脉组、针患侧组、针健侧组天门冬氨酸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针患侧组天门冬氨酸含量较针督脉组和针健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对痉挛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脊髓内抑制性和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使之恢复至正常状态有关;且针患侧组较其它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庞弘 《中国针灸》1995,15(4):21-21
耳穴贴压法治疗中风后患肢水肿庞弘(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笔者多年来在治疗中风病人的过程中,观察到大部分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患肢水肿现象(以肢端为重),且患处皮肤温度明显低于健侧。也有一部分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已经基本恢复正常,肌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科采用灌注清洗,病灶清除术,置管冲洗引流加全身及局部用药,治疗慢性骨髓炎,效果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术前护理1.1心理护理做好患者思想工作,解除恐惧与疑虑,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向患者说明手术目的及术后康复训练的意义。应做患侧肢体等长收缩及外展内收训练,同时加强健侧肢体力量的训练,为术后使用拐杖及助行器做好准备,使患者从思想上对手术充满信心。1.2术前准备做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生化全项检查,胸透,“B”超,心电图等检查。了解心肺功能及全身状况有无异常,并申请配血,拍患肢正侧位片。做青霉…  相似文献   

14.
赵薇  张宏如  陆萍  沈忱  刘顺畅  顾一煌 《中国针灸》2023,(10):1123-1127
目的:观察力动针结合功能锻炼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和功能锻炼,每次10~15 min,每日2次,共治疗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力动针,穴取患侧上肢肩髃、外关、合谷、阿是穴(肿胀最明显部位)及双侧阴陵泉、足三里等,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患侧肩关节在矢状面前屈90°维持上举动作,同时配合患侧手指缓慢做握拳、张开动作。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值,肿胀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臂、肩、手障碍(DASH)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4、6、8周后,除对照组肘横纹下10 cm外,两组患者各部位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值均较治疗前减小(P<0.01,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虎口、腕横纹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除肘横纹下5 cm和肘横纹上5 cm,观察组患者其余部位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8...  相似文献   

15.
中风后偏瘫的发展是一个异常运动模式构筑化的过程,早期的干预直接影响预后。迟缓型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针对患侧肢体,方法单一,疗效不显著,从健侧治疗则有一定疗效。本文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偏瘫患者健侧治疗的理论基础,更好地引导迟缓期的偏瘫患者进行相应康复训练,同时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健侧康复训练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麻痹,部分患者会遗有患侧痉挛而嘴角歪向患侧的所谓“倒错现象”,治疗棘手。笔者体会:针刺纠正“倒错现象”,如处方配穴得当是能够治愈的,其治方法主要是先补后泄,即先取地仓、迎香、下关穴用“补法”,然后针刺患侧合谷穴,健侧面部属实用”泄法”,再刺健侧地仓、禾髎二穴,牵引患侧,调整了面神经功能,取合谷是手  相似文献   

17.
补患侧泻健侧治疗面肌痉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补患侧泻健侧治疗面肌痉挛本组28侧面肌痉挛患者以原发性为主,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半年,以一个月内为多。治疗方法;患侧取下关、翳风、瞳子。健侧取下关、颧、四白。配穴:风痰阻络型加风池、丰隆;脾虚风动型加...  相似文献   

18.
对25例腰神经通道卡压综合征病人术前,硬膜外阻滞后及术毕患肢和健侧肢体的皮温变化和局麻药时效的出现进行了测定。硬膜外阻滞后双侧皮温逐渐上升,但患侧明显低于健侧(P<0.01),局麻药显效时间患侧也明显慢于健侧(P<0.01)。与随机选择25例硬膜外阻滞其它手术病人做对比,后者双侧皮温则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由于椎管内骨性或纤维性改变,致使椎管狭窄,卡压神经根而致其缺血,变性,纤维化,缺氧以及酸性物质产生,对局麻药吸收及传导速度减慢。为临床硬膜外阻滞观察平面及镇痛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指战员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非手术治疗的膝关节损伤的指战员20例,给予本体感觉训练、理疗按摩、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受伤指战员康复前后的患侧及健侧膝关节位置觉测试和膝关节功能进行总体评分.结果:康复治疗3个月后患侧的位置重现的平均偏差变小,不同角度的偏差也变小,康复初期健侧平均偏差及各组偏差均小于患膝(P〈0.01);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初向比较,患侧Lysholm评分明显增加,不稳定单项评分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膝关节受伤的指战员的康复治疗中,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关节稳定性的恢复有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观察脑梗塞患者健患侧肢体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留置针堵塞率等,总结脑梗塞患者健患侧留置针的留置天数,为脑梗塞患者临床静脉输液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观察6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选健侧肢体予封闭式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患者选患侧肢体予封闭式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留置针的堵塞率,总结两组留置针留置天数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留置针堵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留置针的留置天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采用健侧使用封闭式留置针静脉输液,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静脉留置针的堵塞率,从而延长留置针的留置天数,并且有利于保护脑梗塞患者患侧的静脉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脑梗塞患者的痛苦,更有利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