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附加伤椎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列入对照组,采用4钉内固定术治疗,选取2010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列入研究组,采用6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术前术后Cobb角及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术前Cobb角、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研究组患者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伤椎后缘高度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附加伤椎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6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能提高系统稳定性,且有利于长期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创伤在椎弓根固定手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93例脊柱创伤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观察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高度、Cobb’s角及脊髓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93例患者伤椎恢复效果良好,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高度、Cobb’s角等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显著。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有效,但是应根据CT、MRI等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的伤势等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行伤椎植骨与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植骨融合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手术均成功完成,研究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度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均<0.05)。2组随访8个月以上,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术后未见显著减少,Cobb角度相比术后未见显著增加;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术后显著减少(P<0.05),Cobb角度相比术后明显增加(P<0.05);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伤椎植骨联合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够明显改善伤椎损伤情况,且具有术后长时间良好的稳定效果,相比传统手术方式疗效更持久,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7年9月~2009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组)和对照组(单纯椎弓根钉内固定组),随访6~15个月,通过回顾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对其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在术后即刻无明显差异,于术后1年随访,经椎弓根植骨组,伤椎前缘高度变化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丢失不明显,而未植骨组变化明显,二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地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行伤椎植骨与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植骨融合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手术均成功完成,研究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度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均〈0.05)。2组随访8个月以上,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术后未见显著减少,Cobb角度相比术后未见显著增加;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术后显著减少(P〈0.05),Cobb角度相比术后明显增加(P〈0.05);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伤椎植骨联合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够明显改善伤椎损伤情况,且具有术后长时间良好的稳定效果,相比传统手术方式疗效更持久,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实验组行经伤椎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住院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变化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矢状位Cobb角、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及取钉后3个月矢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伤椎对应椎管侵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矢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效果更好,减轻伤椎对应椎管侵占效果更佳,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率及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术后矫正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伤椎固定组在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矫正情况均优于单纯后路固定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较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更好的矫正伤椎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GOSS)与弧形自锁椎弓根钉系统(ALPF)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7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应用ALPF和GOSS进行治疗并随访,采用ASIA分级评价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及后凸角矫正率;并对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后凸Cobb角丢失率进行随访。结果:2组的疗效术后和随访均有显著差异,但ASIA分级评定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GOSS对恢复及维持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比ALPF良,是一种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良好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医用硫酸钙作椎体成形术材料结合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Ⅰ组17例,使用经伤椎椎弓根注射植入医用硫酸钙作椎体成形术结合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Ⅱ组22例,单纯使用脊柱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结果:两组间的术前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无显著差异,术后即刻及取出内固定2个月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有显著差异。结论:医用硫酸钙作为植骨材料进行椎体成形术,术后很少发生椎体终板高度复位的丢失,提供了伤椎前中柱支撑和固定,能够有效的维持伤椎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无邻近椎间盘损伤胸腰段脊柱骨折内固定非融合技术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椎体、经椎弓根植骨)与对照组(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复位内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各15例,通过回顾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对其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患者获12~24个月(平均19.1个月)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及成角的矫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8个月观察组拆除内固定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约5.3%,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不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平均丢失3.8°,对照组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无明显丢失,未发现断钉或脱出,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拆除内固定术后6个月固定节段脊柱活动度有不同程度恢复,患者主观感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合并邻近椎间盘损伤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固定非椎间融合手术方式,拆除内固定后可以有效保留固定节段脊柱活动度、患者获得较佳的主观感受,且伤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却无明显丢失。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探讨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 2020 年 4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80 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所有患者 均接受后路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患者是否行伤椎植骨将患者分为植骨组和未植骨组,其中植骨组 45 例,未植骨组 35 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 Cobb 角、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内固定取出前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 Cobb 角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 0.05);植骨组患者内固定取出后 3 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高于未植骨组,后凸 Cobb 角低于未植 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植骨组患者术后 3 d 和术后 3 个月 VAS 评分低于未植骨组,ADL 评分 高于未植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植骨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未植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植骨的治疗效果可靠且创 伤小,可促进患者伤椎高度恢复和实现骨性愈合,防止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至2015年在本院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50例脊柱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再以同期在本院接受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的50例脊柱骨折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并且对比这两组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的伤椎前后缘高度增比值以及Cobb角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后路手术内固定用于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仅能够有效增大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增比值,还能够帮助患者改善Cobb角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胸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X线片测定伤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伤椎前缘高度变化,了解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结果通过手术复位伤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观测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采用经胸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手术前后测量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后凸畸形Cobb's角,定期随访并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s角明显恢复(t=9.26,P〈0.01;t=7.35,P〈0.01),伤椎后缘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t=8.32,P〉0.05)。随访6~36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平均伤椎后凸畸形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分别较术后丢失5%和8%。5例完全神经损伤者(Frankel A级)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24例不完全神经损伤者(Frankel A~D级)中21例(87.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断钉1例,钉道松动1例,过度牵伸复位致神经损伤加重1例。结论: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生理弯曲,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但也存在断钉、钉道松动、伤椎高度及矫正角度丢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3 ~ 65岁,中位数46岁 骨折节段,T112例、T1212例、L18例、L24例.AO分型,B1型7例、B2型11例、B3型8例 脊柱载荷评分3~6分,中位数4.5分椎体高度压缩<70%,椎管占位<1/3 伤椎一侧椎弓根完整15例,双侧均完整11例 均无脊髓神经损伤 受伤至手术时间3 ~ 10 td,中位数5 td观察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甲级愈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 ~ 30个月,中位数24.5个月 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改善,术前18.060°±5.703°,术后即刻8.916°±5.543°,末次随访时9.338°±5.762°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增大,术前(62.020±10.842)%,术后即刻(97.392±7.637)%,末次随访时(96.592±6.854)% 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脊柱功能改善;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064±2.058)分,未次随访时(1.312±0.77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82.253±14.526)%,末次随访时(8.381 ±°°3.217)% 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缓解疼痛、纠正伤椎后凸畸形、恢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并发症少,有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经椎弓根向伤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粉末型注射剂(ACPC)或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及相邻节段椎板植入颗粒型磷酸钙人工骨(CCP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种融合方式治疗的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植入ACPC)34例,B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及相邻节段椎板植入CCPC)30例。观察2组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手术时间、内固定失效率及术后腰背部疼痛情况变化。结果 2组患者均获随访。末次随访时A组Cobb角及矫正丢失度大于B组(P<0.05),A组手术时间和书中出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内固定失效率低于B组(P<0.05),术后腰背部疼痛率优于B组(P<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并未增加手术时间及更多的创伤,但经椎弓根植骨增加了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加强了伤椎的抗压能力,减少了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避免或减少了术后椎体塌陷而导致的迟发性胸腰背部疼痛等远期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中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与脊柱改良型外固定器的临床疗效。方法:外固定组使用改良外固定器联合体外复位联合微创技术治疗,内固定组使用传统钉棒系统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每组患者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及脊柱后突Cobb角及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外固定器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明显少于内固定钉棒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伤椎高度在术后、末次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伤椎术后及末次随访结果及后突Cobb角对比均无明显差异,二者治疗水平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主观满意度相当。结论:改良型外固定器微创治疗脊柱胸腰椎骨折中具有与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相同的治疗效果,但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少、操作简便、患者住院时间短,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微创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4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拍摄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及Gobb’s角,并采用VAS评分法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术后患者的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s角及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深部感染、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螺钉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安全性高,是治疗该类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定长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7例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长节段椎弓根固定进行治疗并随访,采用Frankel分级、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Frankel分级较术前要提高1—49个等级,术前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为65.7%和78.4%,术后分别为95.7%和97.1%,随访未见矫形丢失情况发生。结论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脱位,长节段椎弓根固定对恢复及维持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进行比较。结果:12例患者VAS评分术前(7.67±0.89)分,术后(1.92±0.67)分,术后疼痛明显轻于术前疼痛,P0.05;矢状位Cobb角术前(14.83±3.16)°,术后(3.83±3.01)°,术后矢状位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P0.05;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前(58.67±7.61)%,术后(95.33±2.40)%,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恢复病椎的高度及矢状位Cobb角,手术损伤小,术中及术后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能够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