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立新  倪俊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2):1342-1351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神经功能恶化,早期预后不良。目前BAD仍缺乏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标准,使得BAD临床研究及精准诊疗面临挑战。近期应用高分辨及高场强磁共振技术可同时显示载体动脉管壁和穿支动脉形态,未来有望突破BAD的发病机制研究的瓶颈。本文对BAD临床影像特征、诊断标准及防治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的重视和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全脑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 VWI)研究单发皮层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与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2020年10月—2022年1月连续住院的不伴有脑大动脉狭窄的SSI患者,根据有无发生END分为END组和非END组,通过全脑MR VWI影像学方法评估LSA可视化程度,基底节区无法看到LSA记为LSA可视化差,LSA覆盖不到一半的基底节区域记为LSA部分可视化,LSA覆盖基底节区域一半以上的区域记为LSA可视化好。研究SSI患者发生END与LSA可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77例患者,其中END组16例(20.78%),非END组61例(79.22%)。患者平均(62.21±11.03)岁,男性51例(56.7%)。END组入院时NIHSS评分[(6.1...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研究对于穿支动脉疾病(PAD)型脑梗死易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机制和危险因素已有一定的结论,但目前对于END的确切病因、病理机制及预测指标尚未完全阐明,仍有不同观点,因此缺乏有效防治措施,耽误最佳时机,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满意率低。近期大量研究显示PAD型脑梗死发生END可能与以下临床、检验、影像学等因素有关,有望成为更好的预测指标,未来可能突破PAD型脑梗死治疗的瓶颈,本文就END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溶栓后24 h内早期使用低剂量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7年3月-2021年7月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患者,筛选符合静脉溶栓资格且发病时间≤4.5 h的患者,根据溶栓后早...  相似文献   

5.
6.
脑血管病名词中的"小血管病"、"腔隙性梗死"、"小动脉闭塞"和"小动脉疾病"虽然经常使用,但其间关系复杂而重叠.现在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新的名词"穿支动脉疾病",是否会更令人费解呢?我想不会,在此短文中,我将陈述下述理由.其实,正是因为上述名词太混乱,且有些名词的定义欠清,才有必要提出概念明确的新名词.与穿支动脉疾病对应的是穿支动脉梗死,因此,首先要明确穿支动脉梗死的概念.发生在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的急性梗死叫穿支动脉梗死.这不是新名词,近几年用得也越来越多,如发生在基底节区的梗死或者发生在脑桥的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脑小血管病机制更为相关的远端型孤立性皮质下小梗死(dSSSI)可能较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近端型皮质下小梗死(pSSSI)表现出更高的血清Hcy水平。方法所有数据均来自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前瞻性登记的缺血性卒中数据库。本研究使用既往报道的标准轴面影像模板。该模板上的豆纹动脉区包含6个标准层面,第1层代表基底节区最低的部分,第6层为穿支动脉最远端的部分。DWI序列上累及第1层或第2层定义为pSSSI,累及第3层~第6层中任意一层定义为dSSSI。结果 dSSSI与血清Hcy水平独立相关,与Hcy处于最低四分位区间的患者相比,第二区间的患者影像表现为dSSSI的OR值为1.530(0.822,2.848),第三区间为2.066(1.077,3.962),最高四分位数区间为2.815(1.406,5.637)。结论与pSSSI相比,血清Hcy与dSSSI的关系更密切。在未来,通过降Hcy治疗dSSSI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和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性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差异,并探讨两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短期预后的情况。方法连续收集210例皮质下小卒中(small subcortical stroke,S3)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同型半胱氨酸、脑白质疏松和静息性腔隙性梗死等),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NIHSS)标准对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发病5 d、10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根据头部DWI的梗死灶的位置、形态等将其分为SAO组(n=83)和BAD组(n=127),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影像学特点的差异及治疗期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SAO组和BAD组相比,脑白质疏松比例、脑白质疏松分数、静息性腔隙性梗死比例、静息性腔隙性梗死数目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AD组比SAO组患者入院当天NIHSS评分更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BAD组患者END发生率高于SAO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0);发病10 d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SAO组患者脑白质疏松和静息性腔隙性梗死比例更高且程度更严重,BAD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且END发生率更高,但两者短期神经功能恢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陆正齐  宋康宇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1):1119-1123
增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谱系(spectrum o f a ge-related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ArCSVDS)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出现老化的一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包括深穿支动脉病(deep perforating arteriopathy,DPA)和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有关的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以往的研究往往将这两种疾病视为独立的实体,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无论从年龄、高血压等相似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还是从潜在的相互作用角度出发,DPA与CAA是一组ArCSVDS疾病,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破坏、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周围Aβ是连接DPA与CAA的共同发病机制,而且有30%~68%的患者两者可以重叠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曼新妥)治疗穿支动脉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穿支动脉梗死患者70例,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降压、降糖、康复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射液10μg+生理盐水10mL静脉推注,1次/d,疗程14d。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曼新妥)治疗穿支动脉梗死疗效显著,可改善穿支动脉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比较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 nfarcti on,LI)之间的临床差异。 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查找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和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2进 行数据处理,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在中国人群中BAD患者年龄小于LI患者(MD -2.70,95%CI -4.29~-1.11,P<0.01);在日本 人群中BAD患者年龄大于LI患者(MD 2.58,95%CI 0.75~4.41,P<0.01)。BAD患者的高脂血症患病 率更高(OR 1.26,95%CI 1.03~1.55,P =0.03)。行敏感性分析后发现,BAD患者糖尿病(OR 1.28, 95%CI 1.02~1.61,P =0.03)、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MD 0.76,95%CI 0.50~1.02,P<0.01)和预后情况(OR 0.54,95%CI 0.38~0.77, P<0.01)在BAD和LI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显著。 结论 BAD患者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率显著高于LI患者,其早期神经功能和预后情况均差于LI患者。 中国人群中BAD和LI患者的年龄分布特征与和日本人群相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并与腔隙性脑梗死相鉴别,提高对BAD的认识.方法:分析3例BA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研究.结果:3例BAD患者临床分别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纯运动型腔隙综合征和运动感觉型腔隙综合征; MRI水平位断层均显示侧脑室旁呈连续3~5个层面的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冠状位可见纵长形似"逗号"样的"巨大腔隙梗死"灶.结论:BAD是一种新型脑梗死,对临床疑似腔隙性脑梗死尤其是"巨大腔隙性梗死"而又不能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建议作头颅MRI冠状位检查以提高对BAD的诊断,有利于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内静脉溶栓后24 h内疗效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发生率。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比较溶栓组(n=118)和非溶栓组(n=51)患者的基线资料、评价指标(包括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后24 h NIHSS评分、入院24 h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等)。结果(1)非溶栓组24 h后NIHS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Z=-0.086,P=0.932),溶栓组入院后24 h NIHSS评分小于入院时NIHSS评分(Z=-4.629,P=0.001);(2)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比较,无论在END(SymbolcA@2=1.989,P=0.158)还是症状性出血(P=0.699)、脑梗死进展(P=0.176)、脑水肿(P=1.000)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能有效改善早期脑梗死症状,同时不增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诊断均采用高木诚等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全部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50 mg·d-1,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unexplaine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Unexplained END)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后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分为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2组患者在干预后第24 h、第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于出院后第90 d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以mRS评分较出院时>2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住院期间评估所有患者是否存在出血转化,出院后90 d是否存在死亡病例。结果 共纳入73例经静脉溶栓后发生不明原因EN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3(72.6%)例,女20(27.4%)例,平均年龄(63.33±4.53)岁,治疗组31(42.5%)例,对照组42(57.5%)例。治疗组在干预后的第24 h和第7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出院后90 d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现2例出血转化,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出现的END及时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翟菲菲  朱以诚 《中国卒中杂志》2015,10(12):1020-1025
脑大、小血管共同构成了脑的血管树,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的相关性。近年来,脑 大血管病变与脑小血管病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延长扩张及管 壁僵硬度增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大血管病变的特点,脑白质高信号是脑小血管病重要的影像学表现。 本文对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延长扩张及僵硬度增大与脑白质高信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探讨 脑大血管病变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循环血管的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和髓质动脉等,阻塞会导致脑深部缺血性病变。不同穿支动脉梗死类型不 同:豆纹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类型为腔隙性梗死、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型梗死和纹状体内囊梗死; AChA病变可导致AChA综合征;髓质分支梗死会导致半卵圆中心、放射冠部位的边界区梗死。7T二维 相位对比MRI、三维时间飞跃法MRA和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1WI序列等神经影像学新技术有助于确定穿 支动脉早期病变,并可早期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加曲班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他汀类稳定斑块,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上,阿加曲班组第1、2天给予阿加曲班120mg/d,48h持续静脉泵入,第3~7天给予阿加曲班20mg,2次/d,抗凝治疗结束后加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对照组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持续应用。测定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天NIHSS评分及有效率。治疗前完善头颅影像学、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治疗期间观察用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7、14、30天与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均降低,以治疗后第30天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可明显改善急性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远期预后,显效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