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和青年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Delta变异株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2021年5月21日—6月18日收治的SARS-CoV-2 Delta突变株感染者,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组(2~14岁)和青年组(15~35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的差异。结果儿童组21例,青年组24例,两组均无重症患者。儿童以家庭聚集性发病为特征,青年组普通型比儿童组更常见(66.7%VS 33.3%,P0.05)。与青年组临床表现比较,儿童组咳嗽(33.3%VS 87.5%)、咳痰(33.3%VS 66.7%)和咽喉不适(28.6%VS 70.8%)少见(均P0.05),儿童发热时间更短(2.5 d VS 4 d,P0.05),但两组患者发热(76.2%VS 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青年组生化学指标比较,基线时儿童组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白介素-6(IL-6)更低(均P0.05),但淋巴细胞(LYM)、嗜酸性粒细胞(EOS)、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更高;第1周儿童组CRP和SAA更低,但LYM、EOS、LDH和CK-MB更高(均P0.05)。儿童基线CK-MB和LDH升高更常见(均P0.05)。儿童组基线时LYM减少5例(23.8%),EOS减少3例(14.3%),第1周LYM和EOS均恢复正常。胸部CT显示儿童组7例(33.3%)肺部感染,单侧受累为主;青年组16例(66.7%)肺部感染,双肺受累为主。儿童组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日数为17(12,25)d,青年组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日数为19(15,21)d,两组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儿童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以家庭聚集性发病为主要特征。与青年患者比较,儿童患者呼吸道症状、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和肺损伤更轻,免疫细胞恢复更快。儿童患者基线CK-MB和LDH升高更常见,需关注急性心肌损伤的可能性。青年和儿童患者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长,需延长监测上呼吸道核酸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021年绍兴市上虞区由Delta变异株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为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2月7-21日上虞区的COVID-19病例相关信息, 分析本次疫情的三间分布, 估算潜伏期以及实时再生数(Rt)。结果 2021年12月7-21日上虞区累计发现COVID-19病例380例, 均为确诊病例, 年龄M(Q1, Q3)为52(38, 61)岁;男女性别比为1∶1.25;职业以工人(36.58%)和农民(27.63%)为主;此次疫情共波及上虞区的9个乡镇/街道, 主要集中在曹娥街道(57.10%)和百官街道(31.53%)。COVID-19病例的潜伏期M(Q1, Q3)为4.00(3.00, 5.75)d。基本再生数(R0)为4.06, Rt早期最高为5.62, 在疫情发现后呈下降趋势, 10 d内降至1.00以下。疫情自发现后14 d(12月7-21日)单日发病人数首次下降为0, 主要的发现方式为集中隔离发现(55.53%)和居家隔离发现(40.00%);密切接触者(密接)和密接的密接(次密)新型冠状病毒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引起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0月17日至11月25日甘肃省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资料, 包括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暴露场所、发现方式、感染来源等。采用Excel 2016、SPSS 22、ArcGIS 1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截至2021年11月25日, 甘肃省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146例, 疫情波及5个市10个县(区), 流行过程可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本地病例期和本地病例期3个阶段。年龄分布为1~87岁, 其中18~59岁占59.59%(87/146)。男女性别比为1∶1.12(69/77);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17.12%, 25/146)、离退人员(15.75%, 23/146)、学生(13.70%, 20/146)、家务及待业人员(12.33%, 18/146)为主。3个阶段中, 18~59岁年龄段病例比例分别为44.44%、54.41%、70.00%, 呈上升趋势(趋势χ2=23.24, P<...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B.1.617.2(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为Delta变异株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广州市荔湾区CDC,收集202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相关信息。采用频数(构成比)、直方图、百分比堆积面积图等对本次Delta变异株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应用潜伏期、动态再生系数(Rt)估计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127例,年龄范围2~85岁,<18、18~59和≥60岁年龄组分别占18.9%(24/127)、43.3%(55/127)和37.8%(48/127)。男女性别比为1:1.35(54:73);职业以离退休人员32.3%(41/127)、家务及待业18.1%(23/127)和学生16.5%(21/127)为主;主要集中在荔湾区的白鹤洞街道(70.1%,89/127)与中南街道(23.6%,30/127);Delta变异株的中位潜伏期6(范围:1~15)d;临床分型以普通型(64.6%,82/127)为主;基本再生系数(R0)=5.1,Rt先上升后下降,最高达7.3;传播方式以密闭空间为主,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主要传播场所为家庭(26.8%,34/127)、餐馆(29.1%,37/127)、小区(3.9%,5/127)和市场(3.1%,4/127)。密切接触者筛查(66.1%)和社区排查(33.1%)是发现感染者的主要途径。结论 本次疫情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传染性较强,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新冠病毒感染者以18~59和≥60岁年龄组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为Delta感染病例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8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张家界医院收治的76例SARS-CoV-2变异株Delta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 本次疫情涉及17个家庭,8个工作环境和场地中的76例感染者,平均年龄为(34.7±18.1)岁,高发于15~49岁人群。无症状感染者4例(5.26%),轻型17例(22.37%),普通型50例(65.79%),重型4例(5.26%),危重型1例(1.32%);76例Delta感染者中SARS-CoV-2核酸最低Ct值N值17.5,Lab值16.25,平均SARS-CoV-2核酸持续阳性时间为34.5 d,其中23例出院7 d后再次出现SARS-CoV-2核酸Ct值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咳嗽。感染早期98.68%的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11.84%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出现轻度升高,少数患者肌酐和心肌酶出现异常;血沉(ESR)、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比率分别为58.21%、5.26%和31.58%。其中55例(73.37%)出现肺部病变,以沿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样影改变为主要影像学特点,部分病例合并胸腔积液和实变。结论 Delta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高,核酸转阴时间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早期可伴AST/ALT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宁波市一起新型冠状(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本土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发现的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本起疫情累计报告74例确诊病例,病例以轻型为主,占87.84%(65/74),无重型和危重型。流行曲线呈人传人传播模式,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起疫情至少传播6代。病例年龄范围为2~80岁,其中≥60岁占27.03%(20/74)。职业分布中以工人占55.41%(41/74)和家务/待业占27.03%(20/74)为主,疫情局限,未发生病例外溢。病例间流行病学关联明确,传播链清晰。基因测序结果证实为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与浙江省外输入关联疫情高度同源。结论 本起疫情为一起浙江省外输入COVID-19确诊病例引起的本土聚集性疫情,通过生活、工作接触导致社区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7.
8.
Delta变异株具有传染力强、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缩短等特点,给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该变异株在印度被发现后,迅速在多个国家流行并逐渐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之一,我国多个省份也发生了Delta变异株所致的局部聚集性疫情。本文就Delta变异株的病原学特征、传播特征及可能的机制、流行现状、疫苗对其保护效果、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科学防控Delta变异株所致疫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北京市一起冷链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聚集性疫情进行溯源调查,分析其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2022年1月18日至2月6日,共报告11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除1例待查外,其余111例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感染来源为进口冷冻货品外包装,2021年1月进口冷冻货品捕捞后储存于东南亚地区某国冷库,2021年6月包装后发送到我国北京市A区A冷库存储,随后分批次于2022年1月起在B区B冷库贴标销售,首发病例在搬运阳性冷冻货品期间发生感染,继而造成共同工作、就餐和居住在B冷库及其毗邻的C冷库和D餐厅(两库一店)所在区域的人员感染,涉及77例两库一店直接相关病例。在两库一店区域外还造成16个传播支链,涉及35例病例。结论 本起疫情提示进口冷链货品外包装污染输入疫情的风险,应继续加强冷链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宁波市镇海区本土聚集性疫情, 分析其传播链, 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现场调查收集2021年12月6-18日宁波市镇海区新冠病毒感染者个案信息。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描述COVID-19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链。结果首例病例为途经中风险地区, 直接或间接接触阳性感染者而感染新冠病毒, 后继出现家庭内聚集性疫情, 并通过工作、生活、艾灸养生活动等密切接触而传播。疫情共持续14 d, 共报告确诊病例74例, 潜伏期M(Q1, Q3)为4.0(3.0, 5.8)d。所有病例均在一条传播链上, 传播6代以上, 代间距M(Q1, Q3)为3.5(2.0, 5.3)d。基因测序结果为Delta变异株(AY.4进化分支), 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宁波市镇海区本土疫情与上海市疫情为同一起关联疫情。结论本起疫情传播链清晰, Delta变异株(AY.4进化分支)具有明显的家庭、封闭场馆、集中居住地聚集性, 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健康管理, 提高核酸检测频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多粘菌素B为基础联合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XDR-KP)重症肺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治疗泛耐药菌重症肺炎提供支持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4月1日—2019年4月30日入住某院重症医学科,经病原学检查确定为XDR-AB和/或XDR-KP所致重症肺炎,选取以多粘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微生物治疗效果,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皮肤黑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共入选24例泛耐药菌重症肺炎患者,进行26次治疗,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1%。共送检139次痰培养,138次药敏结果对多粘菌素B敏感(MIC 0.5~1 μg/mL),仅有1次对多粘菌素B耐药(MIC=8 μg/mL)。鲍曼不动杆菌组细菌清除率高于肺炎克雷伯菌组(60.9% VS 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为42.3%,仅1例患者因肾功能损害而提前结束治疗;AKI存活患者(存活率60.0%)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皮肤黑色素沉着发生率为20.8%,未发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和其他并发症。结论 以多粘菌素B为基础联合治疗XDR-AB、XDR-KP重症肺炎的有效率高。尽管菌株对多粘菌素B敏感性较高,但细菌清除率相对较低,多粘菌素B有一定肾毒性,积极治疗原发病后存活患者的肾损害一般可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查找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ICU2018年1—2月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ICU环境卫生学监测,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暴发流行。结果该院ICU短时间内10例患者发生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其中B08、C08、A02床患者标本检出的AB药敏结果相同,为一疑似克隆株;C09、B09、A03床患者标本检出的AB药敏结果相同,为另一疑似克隆株。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分别从输液泵、床头桌、床栏、输液塔、护理桌、监护仪、手消架、设备塔、床尾手摇、医务人员随身用品的标本中检出了类似的AB克隆株,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后,未再出现新发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于3月5日从环境及医务人员手的标本中未再分离出耐药AB。结论 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差及环境消毒不彻底是导致此次医院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加环素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6月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XDRAB HAP并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HAP患者痰分离的XDRAB对替加环素均敏感,对碳青霉烯类及舒巴坦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SCF),耐药率为100%,其中混合感染患者17例(54.84%)。替加环素联用SCF使用率:呼吸ICU组为85.71%(12/14),中心ICU组为47.06%(8/17)。31例患者,临床痊愈率为29.03%、有效率为45.16%,细菌清除率为61.29%,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6.13%,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呼吸ICU组与中心ICU组痊愈率分别为42.86%、17.65%,有效率分别为71.43%、23.53%,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8.57 %、47.06%,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加环素联用SCF组与非联用SCF组痊愈率分别为35.00%、18.18%,有效率为60.00%、18.18%,细菌清除率为65.00%、54.55%,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加环素对XDRAB HAP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少;联合SCF是一个值得推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方法随机选取84例临床诊断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致重症肺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胸腺肽α1进行治疗)和对照组(单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 d后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外周血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免疫球蛋IgG和APACHEⅡ评分,同时观察脱机成功率、住ICU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7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D4~+T细胞、CD4~+/CD8~+、IL-10和IgG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PCT、CRP、WBC、IL-6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脱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64.29%vs 38.10%),平均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12.41±2.25)d vs(18.23±2.50)d],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9.05%vs 45.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鲍曼不动杆菌重症肺炎可以改善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呼吸机脱机成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治疗儿童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机械通气的11例危重症儿童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临床资料,根据机械通气的选择时机分A组7例为早期机械通气组,B组4例为常规机械通气组。对该病机械通气指征、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在出现气促、胸片两肺出现模糊影、血气示过度通气即予正压通气,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PIP)达22 cm H2O、呼气末正压(PEEP)达7 cm H2O、氧浓度(FiO2)40%~50%即可改善低氧血症,总上机时间4~5天,全部治愈。B组出现明显低氧血症、肺部大量湿罗音、胸片示两肺白肺、血气示Ⅰ型甚至Ⅱ型呼吸衰竭时上呼吸机,呼吸机参数PIP高达25 cm H2O、PEEP高达10 cm H2O、FiO280%~100%仍不能改善低氧血症,机械通气持续24~48 h后经皮氧饱和度方升至90%以上,总上机时间7~10天,1例死亡、3例安全撤机。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是治疗儿童甲型H1N1流感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途径;以最小的PEEP达到适宜的氧合指标是提高机械通气成功率、防止肺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