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封包热敷肝肾不足型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塞来昔布、甲钴胺与牵引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行针刺联合中药封包热敷治疗,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健康状况调查简易量表评分(SF-36)改善情况及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治疗组VAS、SF-36评分及BA、LVA、RVA血流速度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封包热敷治疗可显著改善围绝经期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其作用与提高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脱法浮针辅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通脱法浮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肩颈痛、眩晕、头痛)评分、生物力学指标(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颈椎水平位移范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肩颈痛、眩晕、头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均大于对照组,颈椎水平位移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脱法浮针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椎动脉血液循环,提升治...  相似文献   

3.
刘天宇  王泽宇  唐志杰  付磊 《光明中医》2022,(17):3122-3125
目的 探求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针刀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左、右椎动脉(LVA、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改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CV评分和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有显著改善(P <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 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可以改善椎动脉供血状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旋转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家兔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单纯牵引组与旋转牵引组做对比,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旋转牵引对家兔CSA模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各牵引组BA、LVA、RVA流速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各组与单纯牵引各组相应体位BA、LVA、RVA流速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组内后伸位对于BA、LVA、RVA流速的增快较中立位、前屈位更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旋转牵引是通过调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椎动脉系血流动力,来促进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的,在对家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方面优于单纯牵引,旋转牵引组以后伸10°~15°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0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以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对照组患者以尼莫地平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期峰流速(LVA、RVA)、平均峰流速(LVA、RVA)、舒张期末峰流速(LVA、RV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眩晕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为80.0%,对照组愈显率为6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衡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以温针灸风府、风池、完骨、天柱治疗,1次/d,连续5 d后休息2 d, 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平衡针刀组使用平衡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联合组在温针灸组的基础上使用平衡针刀治疗,连续治疗3周。比较3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后3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比较,联合组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平衡针刀组比较,温针灸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基于“骨脉筋肉”理论的四联方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8月在彭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SA患者共计123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中药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牵引常规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内服,联合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增加加入理筋手法,并配合核心肌群肌力训练,3组均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实验室指标(IL-6、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LVA、RVA、BA)、肌电图肌电积分(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结果:症状和功能方面,联合组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VAS评分、NDI评分优于中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联合组在IL-6优于中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联合组在治疗后仅优于对照组,与中药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流速度方面,联合组在LVA、RVA、BA血流速度均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9例,针灸治疗)及研究组(49例,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血流状态等指标。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为97.96%(48/49),对照组为87.76%(43/49)(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头痛、颈肩痛、眩晕症状及总积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两个指标都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幅度更加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LVA、RVA、BA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血流状态指标都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LVA、RVA、BA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流状态,操作简便,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腹部推拿六法配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及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CSA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两组均给予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腹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腹部推拿六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检测IGF-1、TNF-α、IL-10表达。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3%,显著高于对照组76.27%(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和社会适应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A、RVA、BA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GF-1、IL-10表达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NF-α表达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推拿六法配合腹针能够有效改善CSA患者临床症状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葛根四虫汤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颈髓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38名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予以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葛根四虫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及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患者颈髓功能,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颈髓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及颈髓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VA、LVA和BA的Vs、Vm值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葛根四虫汤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提高患者颈髓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针药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针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10 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 ,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药物、牵引治疗 ,对照组采用药物与牵引治疗 ,治疗前后均做 TCD检测对比 L VA、RVA、BA的 Vm值变化 ,且进行证型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 % ,对照组总有效率 80 % ,经统计学处理 (P<0 .0 5 ) ;两组治疗前后 TCD检测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改善椎 -基底动脉供血状况 ,两组证型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治疗组对痰湿中阻型、气虚血瘀型疗效最明显。结论 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起到针药协同作用 ,能更好地改善椎 -基底动脉供血状况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口服泽泻汤加味,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眩晕、头痛、恶心、耳鸣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更加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改善LVA、RVA、BA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仅在改善LV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LVA、BA方面效果更加显著(P<0.05).结论 泽泻汤加味能有效改善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症状、脑血流动力学,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王斗斗 《光明中医》2020,(3):411-414
目的探究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行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及RVA、LVA及BA水平均较高,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睡眠障碍、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安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效果,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睡眠质量得到改善,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均恢复正常,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归芪活血胶囊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2次/d,500 mg/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归芪活血胶囊,1粒/次,3次/d,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通过治疗后临床疗效,X线片检测治疗前后颈椎弧度变化;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基底动脉(BA)和左右双侧椎动脉(LVA和RVA)血流速度变化评价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6%,无效率仅为4%;对照组总有效率达到84%,无效率为6%,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后颈椎弧度均有改善,观察组增大到(11. 62±3. 78) 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和左右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归芪活血胶囊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对颈椎病效果显著,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天麻素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天麻素。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眩晕残碍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经颅多普勒(TCD)数值及ET-1与CGR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眩晕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数值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参数数值增高的程度更明显,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天麻素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可靠,并且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ET-1水平,升高CGRP水平,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3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温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与结果 应用温针治疗33例,并与毫针的32例作对比,前者总有效率为93.94%,后者75.00%,经统计学处理,P<0.05,且两组主症积分值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组间比较亦有明显差异(P<0.05)。此外,通过48例TCD检测发现,两组LVA、RVA与BA的Vp和Vm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提示两种方法均能提高VA和BA血流速度,增加脑部供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电热砭石温熨疗法,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左右椎动脉(LVA/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流速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30/36)和73.33%(22/30);②两组症状和功能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热砭石温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孟辉  马明祥 《河北中医》2009,31(7):1036-1038
目的探讨针刺加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予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50例予氟桂利嗪胶囊配合牵引治疗。各项治疗均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探测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LVA和RVA的Vm均明显增加,PI均减少,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组BA、LVA和RVA的Vm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能显著提高CSA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