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苓桂术甘汤治胃炎水气上逆黄炳文江苏省无锡县中医院(214121)部份胃炎患者,时有胃脘咕咕气过水声,并水气上逆而胸满吐清水,食后饱胀、嗳气等症。水气者,古训谓“水饮之属”也,为水寒之气,其形为水饮,其性为寒气,是本病之因。脾阳不振,阴寒凝滞,水寒之气...  相似文献   

2.
"痹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且论述颇详.究其病因病机,《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嗣后,历代医家多宗经旨,以寒立论者多.然论痹之属热者亦复不少,如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  相似文献   

3.
何为寒气     
"寒气"、"风寒"都是中医特有的词汇。"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物质。中医所说的"气"字,有很多种不同的意义,有我们熟知的空气,也有气功师所练的无形罡气,甚至连体液也常用"气"来表示。"寒气"这个词现代人很少使用,但感冒是每一个人所熟知的。感冒  相似文献   

4.
王付 《四川中医》1993,11(1):5-6
气之在人,无所不至,气之燮和,疾无从生,病之由者,不离乎气,疗疾却病,重在调气。《伤寒论》是书,其辨治正是如此。今谨举其十一则,浅析于次,以抛砖引玉。【气上冲心,温肾降气】太阳与少阴兼证,其太阳证为显,当先疗太阳,因疗太阳不如法,引邪直犯少阴,致肾中寒气偏盛而上冲于心,如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注解伤寒论》注曰:“肾气乘寒气而动发为奔豚。”其治宜桂枝加桂  相似文献   

5.
《内经》多针刺法治疗痹证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军民  雷国华 《陕西中医》2006,27(1):120-120
1齐刺 1.1临床运用《灵枢·官针》篇谓"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基于"治寒气小深者"的启发,我们将齐刺应用于局部韧带和肌腱的附骨端慢性劳损病变,如网球肘、肩周炎、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梨状肌损伤等病变.  相似文献   

6.
干姜     
《光明中医》2014,(10):2088-2088
味辛温。主胸满,寒邪之在胸者则散之。咳逆上气,辛能润肺降逆。温中止血,血得缓而归经。出汗,辛能散逐寒气,使从汗出。逐风湿痹,治寒邪之在筋骨者。肠下痢,治寒邪之在肠胃者。生者尤良。辛散之品,尤取其气性之清烈也。久服,去臭气,通神明。辛甚气烈,故能辟秽通阳。  相似文献   

7.
痹证是中医内科的一大病种,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大多数风湿免疫性疾病.痹证作为一个病被详细论述首先见于《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1 ]33."五脏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1]33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8.
寒是六气之一,若寒气变化异常,伤人正气、致人疾病,这种"不正之寒气"中医即称之为寒邪(淫)。寒邪致病主要表现为伤人阳气,具有凝滞、收引等特点。寒邪致病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异常气候因素,应该还与物理、化学因素、气象因素、生物致病因子、机体的体质、反应性甚或某些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骨关节炎是中老年较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又称退变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病骨质增生、老年性关节炎等,在中医属痹证范畴。《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痹者,闭也;闭塞不通,邪气凑虚,着而不去,血气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风寒湿三气之为病,痹证其要徵也。惟三气之至有偏胜,体气之禀赋有厚薄,饮食起  相似文献   

10.
何泉善 《河北中医》2009,31(4):555-555
奔豚是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病时,异常痛苦,发作过后,即如常人,而无积块的一种病症。其发生原因,主要从惊恐得之,但也有因素体阳虚,下焦有寒,使肾水之寒气上冲而引起。《诸病源候论》云:“夫人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上下游走如豚之奔,故日奔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车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饮食辄呕,气满胸中,  相似文献   

11.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浸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缩蜷……因重中于,则痛久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热气留于小肠……故痛而闭不通矣。”内经列举了十四种疼痛的临床表现,并阐明辨证要点及其病因病机。其治疗法则不外乎一个“通”字,这里所谓通并非单指通下、破瘀散结之法,其变通妙用可谓无穷,正如清·高士宗所论“通之三法,各有不同,调气和血,调血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经者,使之旁达亦通之,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  相似文献   

12.
一、文献温习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述有关"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者颇多.如内经素问痹论说:"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意即风、寒、湿三气,乘隙错杂侵入人体,使人经络雍塞,气血凝滞,发为痹症.但风、寒、湿三气之中于人,三者之轻重程度,亦有所不同,所以又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并根据痹症的若干主要症状,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等名  相似文献   

13.
胀病的病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厥气,即逆气;二是寒气,泛指浊阴之邪。其病机为:逆气下行,寒气上干,营卫滞留,营血得寒则凝,卫气上行受阻,真邪相持,脏虚,入脏而互结,腑虚则入腑,所以五脏六腑皆令人胀。治疗当根据脏腑之不同,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14.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丽萍 《四川中医》2005,23(10):13-14
从<素问·脏气法时论>的主旨及前后文之提示,对"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进行探讨,提出"燥"是冬令时节,寒气当令,阳气内敛,水液代谢障碍,水津不布的病理表现,"润"是辛温之品治疗的结果.后世医家所论的众多"辛润"之法,是从不同角度对经文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冬季漫长而严寒,全年有风,临床上膝关节痛是一种常见病,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内经>中曾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本病的发病机制为素体虚弱,卫阳不固,膝部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为膝痹.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石瘕之名出自<灵枢·水胀>:"石瘕何如?岐伯日: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可导而下."<内经>认为石瘕的病因为寒气,寒气凝滞气血,使恶血不去,衃以留止,先气病而后血病,病变以血瘀为主,病位在胞中,其病证特点是瘀血积留,乃至形成肿块,肿块可日益增大,因石瘕生于胞中,凝滞气血,故而影响月经来潮,由于瘀血停于胞中成癥成瘕是其病机,因此,<内经>针对这一病机,采取了"可导而下"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厥”在《内经》中出现较多,除有专篇论述外,还散在于许多篇章中,其含义较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指导致气机厥逆的病邪《灵枢·邪客》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类经·不卧多卧》注:“邪气逆于藏腑”,可见,此“厥气”即指“邪气”。本段论述的失眠证,是由于邪气客于脏腑,迫使卫气只行于阳分而不能入于阴分,导致阴阳不和所致。《素问·调经论》亦说:“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类经·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注:“厥气,寒厥之气也。或寒气伤藏,或食饮寒凉。”说明这里的“厥气”亦乃“邪气”之义,原文系指下焦阴寒之气过盛,则寒气上逆而积  相似文献   

20.
1.灵枢水胀篇:肠覃何如?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这段经文的"久者离岁"句,我在幼时所读,却是"久者离藏"(此书系祖传手抄本,惜在抗战争时已被于火),心殊不释.最近我借到一部素问灵枢合纂本(此书系宋代高保衡校正,并由张隐庵马元台二氏合注),阅读到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