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衰退,最终会发展为肾衰竭。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最后一层,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与蛋白尿关系密切。近年来,关于足细胞损伤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氧化应激可直接导致足细胞凋亡,或改变微血管通透性最终导致足细胞损伤。此外,足细胞微RNA及自噬水平的异常也会导致足细胞损伤,外泌体也可通过细胞内化作用影响足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终末期肾衰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肾小球足细胞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因素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足细胞损伤可影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探讨足细胞损伤的机制不仅有利于阐明某些肾脏疾病的发生机制,也有助于肾脏疾病的治疗和转归。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作为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组成部分,足细胞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足细胞的结构功能、损伤表现出发,探讨糖尿病肾病状态下足细胞损伤的机制,并总结近年来中药在干预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右江医学》2019,(11):871-875
<正>随着我国糖尿病(DM)发病率逐年攀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增长率将接近发达国家2倍。糖尿病肾病(DN)继发于DM,以蛋白尿为突出表现,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足细胞(podocyte)是肾小球基底膜(GBM)外侧的高分化细胞,有Nephrin、Podocin等多种裂隙膜蛋白构成肾小球滤过的屏障,膜蛋白的损伤或缺失可引起大量蛋白尿。近年研究发现,足细胞损伤是DN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1 足细胞损伤机制1.1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的最常见病因之一。DN发生和进展受众多因素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激活、活性氧自由基的增加、糖基化终产物、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脂联素缺乏及微小核糖核酸(RNA)等都会引起足细胞损伤,足细胞损伤后足突融合、足细胞与基底膜  相似文献   

6.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导致的高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特征,而足细胞功能及其结构的完整性对于肾小球滤过屏障至关重要。造成足细胞损伤的因素复杂且相互串扰,该文从糖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慢性炎症、自噬、表观遗传学变化等角度阐释糖尿病肾病中足细胞的损伤机制,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探讨、治疗及预后预测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常见微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肾功能的逐渐降低,最终出现难以逆转的肾脏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从而进展至ESRD。而缺乏早期、有效的干预措施是目前DN防治面临的瓶颈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在DN的进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DN是典型的足细胞损伤性疾病,足细胞中存在大量线粒体,因此,进一步探讨线粒体结构及功能障碍在DN足细胞损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将为防治DN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将从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3种主要途径对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在DN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足细胞损伤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逐年增加,在终末期肾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有关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人们早先关注的是肾脏系膜基质堆积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近年来,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尤其是足细胞的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足细胞损伤可分为足细胞密度和数量减少、足细胞肥大变性及足突融合消失,损伤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特异蛋白结构及功能改变.足细胞损伤是多因素、多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总结了足细胞损伤时的常见表现及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足细胞相关蛋白、细胞因子等方面对近10年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方面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中医药在DN足细胞保护方面的研究很少,研究方向较局限于足细胞相关蛋白Nphrin、Podocin上。今后应在足细胞损伤方面有更多探索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理的研究,为更合理的处方用药和促进中药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通络方剂对肾小球足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通络方剂组和α硫辛酸组。干预组大鼠分别予以通络方剂(0.4g/kg/d)、α硫辛酸(100mg/kg/d)灌胃,干预12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血清和尿标本,测定肾重体重比,24h尿蛋白定量、BUN、Cr、Alb/Cr等肾功能指标,留取肾组织标本,体视学方法计数足细胞数量,计算足细胞相对密度,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皮质Nephrin的表达,同时测定肾皮质MDA含量和SOD活力。 结果:通络方剂组和α硫辛酸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DM对照组,足细胞计数和Nephrin表达量高于DM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相比,通络方剂组和α硫辛酸组大鼠肾皮质MDA含量较少,SOD活力较高(p<0.05)。 结论:通络方剂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晨  胥晓玲 《罕少疾病杂志》2005,12(1):17-19,22
日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南京市胸科医院1985年10月至2004年3月收治5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前、术后护理及术中配合问题进行探讨。结果51例患者,男33例,女18例,年龄17-50岁,病史12天~9个月,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14例、瓣膜病变35例,发生于正常心脏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清除心内膜炎性组织,应用碘伏或抗生素溶液冲洗。49例患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或瓣膜置换术。本组无手术死亡,全部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5年,感染无复发。结论术前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患者准备。术中巡回护士正确摆放患者体位,保证静脉通路及尿管通畅,认真记录出入量;洗手护士密切配合手术进程,协助建立体外循环,准备好冲洗用碘伏、抗生素溶液及各类器械。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尿量及引流量,注意有无心衰、呼衰发生。上述护理对其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林  罗昭全  赵雄飞  张伟 《四川医学》2012,33(2):274-27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时机,提高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4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毁损瓣膜置换、畸形矫正和赘生物清除术。结果 42例患者术后早期成功39例,死亡3例,近远期效果良好。结论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效果良好,能明显降低病死率。而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围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我院手术治疗的 4 1例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IE)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男 2 3例 ,女 18例 ,平均年龄 2 2 6岁 ,术前 2 7例进行了血细菌培养 ,其中阳性 11例 (41% )。 34例在感染控制后手术 ,7例于感染活动期手术。所有病例均彻底清除感染灶 ,纠治先心病及瓣膜病变。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1例 ,死亡率 2 4 % ,其余远期效果良好。结论 :先心病并发IE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超声心电图在诊断上有重要作用 ;常规血培养有假阴性结果 ;对先心病并发心内膜炎患者的手术治疗应采取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早期的各项指标中筛选肝移植术后早期(术后至出院)死亡的高危因素,为提高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长征医院2001年5月至2005年9月间307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对有价值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确切的高危因素。结果:4例患者因资料不全剔除,303例参与此次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Child分级、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早期拔管时间、白细胞计数、术前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血钠、血钾、腹水量、手术时间、术中尿量、大量输血、术中输碳酸氢钠量、吸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胆红素、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20项因子是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血钠、手术时间长、大量输血(>7 500 ml)、术前高MELD分值等5项因子是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低血钠、手术时间长、大量输血者、术前高MELD评分的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病死率较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红兵  蔡振杰  周更须  陈文生  张维 《医学争鸣》2002,23(20):1902-1904
目的 报道19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进行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全部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198例患者中,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154例(78%),原于正常心脏23例(12%),继发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1例(10%)。手术前发生脑梗死16例(8%),手术前血培养阳性99例(50%),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脏赘生物141例(70%)。全部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后死亡6例(3%)。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发病前驱因素是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诊断上临床表现典型,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脏有赘生物,血培养阳性可以明确诊断,在手术治疗时机上,经过抗生素正规治疗1wk,感染仍旧不能控制时,尤其是病变引起瓣膜损害,进行性心衰患者,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手术治疗;手术中应该按照病灶分布特征彻底清除病灶,包括损或者失功膜、赘生物、坏死组织、瓣周脓肿,同时用抗生素或者有机碘溶液冲洗心腔,如果病灶广泛,不能彻底切除,可以电灼受累瓣膜和心内膜,手术中畸形矫正要完善。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3月至2004年3月2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施行的手术治疗.其中9例急诊手术,16例择期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置换术8例.应用带瓣管道行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替换和冠状动脉移植术1例.同期处理动脉导管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2例,瓦氏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结果治愈24例(96%),术后早期死亡1例(4%).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优选方法,手术的时机以及加强围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老年患者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 年3 月-2016 年2 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IE老年患者96 例,对其采动脉血,进行细菌培养,使用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病原学鉴定。结果96 例IE患者中,病变位置在左心者76 例(79.17%);病变位置在右心者7 例(7.29%);病变位置在左右心者7 例(7.29%);病变位置不明确者6 例(6.25%);在上述96 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45 株,以酿脓链球菌为主,有25 株占55.6%;伴有心脏基础疾病者46 例(47.92%)。在多因素分析中,血红蛋白<90g/L和医院感染是IE老年患者的主要不安全性因素,而对其采取手术治疗是安全性因素。结论酿脓链球菌是IE 老年患者的主要病菌,应预防控制其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近远期效果。方法对2002年1月—2013年6月连续收治的符合Duke诊断标准的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主要终点事件为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性死亡、二次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结果 16例患者中男12例,女4例,男女比为3:1,年龄25.060.6(46.7±13.9)岁,行二尖瓣置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3例,30 d内病死率为18.8%(3/16)。随访12例,随访时间060.6(46.7±13.9)岁,行二尖瓣置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3例,30 d内病死率为18.8%(3/16)。随访12例,随访时间0137(42.3±5.0)月,5年生存率为80.0%,远期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功能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仍是高病死率疾病,心脏彩色超声可以提高其诊断率,早期手术有利于提高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脑血管并发症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和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的选择,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术前合并脑血管并发症的4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资料。入院后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并行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选择合适手术时机,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彻底矫治心脏合并畸形;术后常规给予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并根据血培养结果继续应用敏感抗生素。结果:术后早期病死6例,其中再发脑出血2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重度肺部感染1例,低心排综合征1例,肾衰竭继发循环衰竭1例;其余34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外科治疗合并脑血管并发症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效果总体满意。早期明确诊断、合理掌握手术时机、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术后规范抗感染及抗凝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比较中国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试行标准和Duke诊断标准的临床诊断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中病检确诊的感染性心内膜炎119例.比较Duke标准和中国试行标准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结果 119例患者术前,两次以上血培养65例(54.6%),均为阳性且为相同致病菌26例(30.6%),超声心动图示赘生物117例(98.3%),瓣膜或瓣周破坏穿孔14例(11.8%),116例(97.5%)有基础心脏病或易患因素.各指标符合中国感染性心内膜炎试行标准者113例,诊断敏感性为94.95%;符合Duke标准者70例,临床诊断敏感性为58.82%,两者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中国试行标准对感染性心内膜炙诊断的敏感性显著高于Duke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