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常规使用神经科药物治疗、基础疾病治疗及针灸治疗;治疗组48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价。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AD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采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的功能状态,抑制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灸与电针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某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的诊疗记录以及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中的122例患者纳入此次实验研究。依据编号的奇偶性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电针刺激。依据FMA肢体运动功能量表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NIHS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治疗后,FAM(46.28±4.06)分、Barthel(85.67±4.96)分、NIHSS(13.27±3.47)分、总有效率98.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并可以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3.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神经功能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具有中度以上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90例,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评定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能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赋能护理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病人肢体痉挛状态和步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病人64例,按照系统抽样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康复、A型肉毒毒素注射和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联合赋能护理。干预3个月后,分别比较两组病人的肢体痉挛状态、步行功能、自我效能水平以及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病人的临床痉挛指数(CSI)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以及下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FM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P<0.05);观察组病人的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赋能护理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病人进行干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病人自我锻炼依从性,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及步行功能,并显著改善病人心理状态,取得较好的康复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7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联合运动想象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肢体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干预后,研究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应用运动想象治疗,可改善肢体功能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金钠多加早期康复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加早期康复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变化。结果金钠多加早期康复组治疗后血脂、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金钠多结合早期康复能减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改善功能结局,提高康复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多角度客观评价"通督调神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期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和常规药物、康复治疗的疗效优劣,提出针灸优化方案。方法:脑中风痉挛瘫期患者91例分为药物组30例、康复组30例及通督调神针刺组31例。每周6次,治疗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ADL-Barthel指数积分分级、SIAS脑卒中功能障碍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8d记录各临床评定量表。评测3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康复等的疗效。结果:91例脑卒中痉挛瘫期患者经过28d的治疗,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能直接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通督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较好,优于药物和康复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对脑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7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意愿分为观察组42例(失访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予家庭康复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1月末、3月末、6月末、12月末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评估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观察组评分值高于对照组,两组评分比较P0.01;随着时间的进程,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评估观察组显效和有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观察组患者各阶段评分都有不同程度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7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评定两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结果 康复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经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采取临床常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社会功能、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睡眠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5%(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可降低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规范针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长宁区三个社区176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区域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根据病程分为软瘫期(BrunnstromⅠ、Ⅱ)、痉挛期(BrunnstromⅢ、Ⅳ)、恢复期(BrunnstromⅤ、Ⅵ)、后遗症期;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规范的针灸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一般的常规内科治疗,分别在治疗后2个月月末和5个月月末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规范针刺结合功能训练社区康复治疗5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规范针刺结合功能训练的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结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入院的5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加施穴位按摩结合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不同护理后的有效情况。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CNS评分较护理前均显著下降,且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Barthel指数较护理前均显著下降,且实验组降低更显著(P0.01);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按摩结合康复护理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CNS评分,有效的促进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具有临床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刺结合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自制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器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28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1).结论针刺结合改良上肢功能康复器训练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卒中单元内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各50例。对照治疗组患者行临床常规方法治疗,康复治疗组患者行卒中单元内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评价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康复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治疗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NDS)、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治疗组(均P<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运动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治疗组(均P<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治疗组(P<0.05)。康复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治疗组(P<0.05)。康复治疗组复发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治疗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内早期规范化康复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预后较好,但治疗费用相比常规治疗高,临床上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卒中单元内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时,应同时关注运用效果和治疗费用,综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祛瘀生新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祛瘀生新针法,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疗程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及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评估其综合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D-二聚体水平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以治疗组为优(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瘀生新针法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脑部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组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针刺康复组在接运动康复训练的同时,还接受4周的针刺治疗。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①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FMA较常规康复组显著提高(P0.05),但BBS和BI与常规康复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急性期亚组的FMA和BI较常规康复组急性期亚组显著升高(P0.05),而BBS在两个急性期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经过4周康复干预,FMA、BBS和BI在两个恢复期亚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1个月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于发病后7—23天,对康复组30例脑卒中患者,用以Bobath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至病后1个月时结束,对照组27例脑卒中患者不接受康复训练。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结果:康复治疗前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肌张力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康复治疗前、后ND的差值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康复治疗后,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康复治疗前、后FMA评分的差值,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发病1个月内,早期短期的康复治疗,可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电针联合巴氯芬对控制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与巴氯芬联合治疗脑卒中高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各29例,均常规给予口服巴氯芬片,中频电刺激患肢痉挛拮抗肌,抗痉挛体位练习及功能训练。电针组同时加用电针刺激,上肢取劣势侧伸肌,下肢取劣势侧屈肌。结果:治疗2个月后,电针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评分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电针联合巴氯芬能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至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患者运动训练的进行,使ADL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LR2训练后,偏瘫患者肌痉挛和ADL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运用LR2进行下肢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共治疗6周;对照组仅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共治疗6周。在入组时、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LR2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近期疗效优于常规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