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病原学、药敏、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式等,进一步为 真菌性角膜炎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 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共258例(258眼),将患者分别按性别、年龄、 职业、致病因素、致病菌属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老年组(≥65岁)和非老年组(<65岁),农民组和非 农民组,植物伤组和非植物伤组,镰刀菌属组和非镰刀菌属组,分别统计各组的手术率。采用χ2检 验对各因素与手术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检出率做比较,并统计主 要致病菌的药敏情况。结果:9─11月份是真菌性角膜炎的高发期,占全年的48.1%,其中农民(60.5%) 为主要的患病人群。植物伤(34.5%)为首要致病因素。镰刀菌属(45.3%)是主要的致病菌。真菌培 养的阳性率为68.6%,高于涂片检查的43.0%(χ2 =4.522,P=0.033)。镰刀菌属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 唑、伏立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值的几何均数分别为4.283、17.290、1.105 μg/ml;曲霉菌属分别为3.389、 2.661、0.125 μg/ml;链格孢属分别为0.604、0.531、0.258 μg/ml;假丝酵母菌属分别为0.317、0.552、 0.047 μg/ml。25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44例(17.0%)接受了手术治疗,进一步分析发现老年患者 (χ2 =5.293,P=0.036),植物伤患者(χ2 =11.386,P=0.001),镰刀菌属感染患者(χ2 =3.939,P=0.044)的 手术概率较高。结论:镰刀菌属是温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而植物伤为首要致病因素。 老年患者、植物伤以及镰刀菌属感染导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较严重,需要手术治疗的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真菌 性角膜炎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冀中能源邢 台矿业集团总医院诊治的412例(412眼)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体征、病原学诊断方式、 结果及治疗效果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9-12月份是真菌性角膜 炎高发期,占全年患者总数的61.2%(252/412)。患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59.5%(245/412),植物性 外伤为首要病因者185例(44.9%),其次为非植物性外伤86例(20.9%)。男女比例为1.82∶1。年龄 14~81(45.6±14.3)岁,41~60岁患者占53.9%(222/412)。真菌培养阳性率为88.8%(366/412),高 于氢氧化钾湿片法[77.2%(318/412)],2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1.14,P<0.001)。 前几位的致病菌依次是镰刀菌属167例(40.5%),链格孢菌属75例(18.2%),曲霉菌属62例(15.0%), 青霉菌属28例(6.9%)。真菌性角膜炎所致典型临床体征中以菌丝苔被最为常见(366例,88.8%), 其次为伪足(224例,54.4%)、前房积脓(111例,26.9%)。镰刀菌属、链格孢菌属、曲霉菌属及青 霉菌属所致真菌性角膜炎的病情分级和预后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40.676,P< 0.001; Hc=40.109,P<0.001),显示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的病情分级重于链格孢菌属和青霉菌属,预后水平 也差于链格孢菌属和青霉菌属。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氢氧化钾湿片法和真菌 培养都是有效的诊断方法,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所致的真菌性角膜炎较链格孢菌和青霉菌引起的真 菌性角膜炎病情相对较重,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化脓性角膜溃疡常见致病菌的变迁   总被引:52,自引:6,他引:52  
Zhang W  Pan Z  Wang Z  Jin X  Luo S  Zou Y  Wu Y  Li R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8-12
目的:探讨化脓性角膜溃疡的致病菌谱变迁,为临床治疗选择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1995-2000年1430例化脓性角膜溃疡病原菌培养标本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心文献进行比较。结果:在1430例检测标本中,258例细菌培养阳性(18.0%),498例真菌培养阳性(34.8%),34例棘阿米巴培养阳性(2.4%),640例(44.8%)培养阴性。阳性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6例,6.2%)和绿脓杆菌(56例,21.7%)均有所下降,而条件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71例,27.5%)则明显增加,真菌致病菌中,主要致病菌为镰刀菌属(321,64.5%)。药物敏感试验,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逐渐上升趋势,近半数的绿脓杆菌对庆大霉素耐药,而对妥布霉素等敏感,镰刀菌属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升高。结论:化脓性角膜溃疡的致病菌和药物敏感性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In this study, 60 fungal isolates from 60 patients with fungal keratitis were tested in vitro for their susceptibility to natamycin and the mean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natamycin (MICn) were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 The mean MICn for various groups of fungi from patients with either early (<10 days) or late (≥ 10 days) presenta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outcome. Aspergillus flavus showed resistance to natamycin with a high mean MICn (>16 μg/ml). While the clinical response in all patients with early A. flavus keratitis was good it was poor in late cases (5/8 patients, 62.5%). Fusarium species, Acremonium species and dematiaceous fungi were sensitive with low mean MICn (Fusarium: 5.7-7.2 μg/ml, Acremonium: 5.7-6.8 μg/ml, dematiaceous: (1.6-4 μg/ml). However, 46.6% (7/15) patients in Fusarium and 57.1% (4/7) in Acremonium group needed keratoplasty. We conclude that despite susceptibility of most fungal species causing keratitis to natamycin, the treatment outcome is poor in advanced fungal keratiti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菌属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其临床转归的主要因素。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3/2021-03于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02例,均先予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则行手术治疗。治疗前通过真菌培养分析致病菌菌属分布情况及不同致病菌患者手术率,并根据临床转归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临床转归良好组(76例)和临床转归不良组(26例),探究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

结果:纳入患者102例中真菌检查结果呈阳性74例(72.5%),药物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的患者13例(12.7%),不同致病菌属感染患者手术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镰刀菌属致病患者手术率显著高于其他菌属。与临床转归不良组比较,临床转归良好组患者病程更短,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更小,居住地多为城镇,致病菌多为除镰刀菌以外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致病菌属、居住地是影响临床转归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菌有镰刀菌、曲霉菌等,镰刀菌属致病后药物治疗效果更差,病程、溃疡面积、浸润深度、前房积脓、致病菌属、居住地情况均可影响该病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04-2014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人口学特征及病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4年7月-2014年7月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眼科599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方法 回顾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发病诱因、病原学特征及既往诊疗情况等。主要指标 人口学特征、病因及致病菌。结果 男女患病比为3:1,年龄35~65岁者占47.5%,农民为主(63.4%),雨季为高发季节(85.4%)。发病诱因中植物性外伤78.4%。未确诊前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占32.5%。致病菌中镰刀菌占37.8%、烟曲霉菌占32.7%。结论 男性中壮年农民雨季植物性外伤是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真菌性角膜炎主要患病危险因素。(眼科, 2017, 26: 49-5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致病菌种类的变迁及其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拟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57例(57只眼)患者培养出的46株致病性真菌进行调查分析,并将所分离的菌株分别做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 57例标本中,涂片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者有49例,阳性率为85.96%,养出致病性真菌46株,阳性率为80.70%,主要致病性真菌依次为镰刀菌属(56.52%),曲霉属(39.13%)和毛霉菌属(4.35%)。46株真菌对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有较高敏感性。结论真菌性角膜溃疡主要致病性真菌为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大多数真菌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在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之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视力预后及治疗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11例(211眼),其中36例(36眼)在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之前的治疗中有明确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作为激素组,175例(175眼)在治疗过程中从未使用过激素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检查结果、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的病情变化、治疗方案和治愈后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激素组发病时间为(14.5±10.1)d,明显短于对照组[(20.6±2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7,P=0.008)。激素组病灶大小为(6.3±2.4)mm,明显大于对照组[(4.8±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3,P<0.001)。激素组角膜刮片阳性率为97.2%,对照组阳性率为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633,P=0.201)。激素组有1例(2.8%)为药物治愈,明显低于对照组[34例(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983,P=0.014);激素组中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22例(61.1%),明显高于对照组[55例(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351,P=0.001)。激素组中(BCVA)低于 0.3的患者32例(88.9%),明显高于对照组[110例(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194,P=0.002)。结论:真菌性角膜炎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病损范围增大,抗真菌药物治愈率低,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0—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温州院区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温州院区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接受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35 902例(70 766眼)的资料,其中男22 372例(43 973眼),...  相似文献   

10.
液相核酸芯片鉴定角膜常见致病真菌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建立快速鉴定角膜常见致病真菌的液相核酸芯片检测系统及其应用于真菌性角膜炎临床快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研究.设计针对5种角膜常见致病真菌(茄病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烟曲霉菌及黄曲霉菌)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ITS)区的种特异性探针,5'端氨基C12修饰后与不同荧光色的微球结合,建立液相核酸芯片检测系统.将目的 真菌的5株标准菌株和42株角膜分离保存菌株的基因组DNA以一对真菌通用引物扩增并标记后用于杂交检测.实验中设立单一菌种检测与多菌种混合检测的比较,以及芯片检测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的比较,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检测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评估该检测系统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结果 所建立的液相核酸芯片体系可在聚合酶链反应(PCR)后3 h内准确将5株标准菌株鉴定至菌种的水平;42株角膜分离保存菌株单次检测阳性率达95.2%;阳性信号与背景比值位于5.6~13.3之间;单一菌种检测和5种菌种平行检测的中位荧光强度(M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24,P=0.8132);MFI的变化与PCR产物的量呈正相关(rs=1.0000,P<0.01);最低检测浓度为0.94 ng PCR产物,比琼脂糖凝胶电泳低40倍;4次重复检测的变异系数在1.8%~13.7%之间.结论 所建立的液相芯片检测系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及重复性,可同时完成对5种角膜常见致病真菌的菌种检测,为液相芯片技术在临床真菌快速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中华眼科杂志,2009,45:110-114)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过去10余年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的手术原因及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接受PKP的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并与2005-2010年在青岛眼科医院接受PKP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年龄、性别和接受PKP相关的临床诊断等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2个时间段的PKP的手术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7年间,共行PKP 855例,前4位的手术原因依次为化脓性角膜炎303例(35.4%)、再次角膜移植132例(15.4%)、圆锥角膜130例(15.2%)和病毒性角膜炎115例(13.5%)。2005-2010年间,共行PKP 875例,前4位手术原因依次为化脓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圆锥角膜和大泡性角膜病变。2个时间段内,PKP的主要手术原因均为化脓性角膜炎,其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χ2 =0.543,P=0.461)。再次角膜移植的比例增加,成为青岛眼科医院2013-2017年间PKP第2位的手术原因(χ2 =33.294,P<0.001)。圆锥角膜始终居于PKP手术原因的第3位,但2013-2017年间PKP手术原因中所占比例较2005-2010年增加(χ2 = 6.061,P=0.014)。病毒性角膜炎的比例下降,从2005-2010年的第2位下降到2013-2017年第4位的手术原因(χ2 =6.397,P=0.011)。结论:化脓性角膜炎是2013-2017年青岛眼科医院PKP的首位手术原因,然后依次为再次角膜移植、圆锥角膜和病毒性角膜炎。与2005-2010年相比,2013-2017年青岛眼科医院因再次角膜移植与圆锥角膜行PKP的比例上升,而病毒性角膜炎的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和评估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和数据增强策略的真菌性角膜炎镰刀菌属鉴定的智能诊断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7-03/2020-0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2 157张图像构建数据集,并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对数据集进行分类,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1 380张、验证集345张和测试集432张。采用迁移学习Inception-ResNet V2网络构建智能诊断模型,将原始数据集和应用数据增强策略后的增强数据集所训练的智能诊断系统进行对比,最后计算智能诊断系统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评估该系统的诊断效能。

结果:使用原始数据集训练的智能诊断系统的特异度为71.6%,灵敏度为72.0%,准确率为71.8%,AUC为0.785(95%CI:0.742~0.828,P<0.0001); 使用增强数据集训练的智能诊断系统的特异度为76.6%,灵敏度为83.1%,准确率为79.9%,AUC为0.876(95%CI:0.843~0.909,P<0.0001),使该智能诊断系统的诊断效能均较前提高。

结论:通过迁移学习的方式构建出真菌性角膜炎镰刀菌属的智能诊断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实现了对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镰刀菌属的智能诊断,并进一步验证在原始数据集有限的情况下,采用数据增强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诊断性能,该方法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镰刀菌属鉴定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是感染性角膜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也随之逐年增多,其治疗和转归不同于单纯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目前对于该病的研究相对缺乏. 目的 分析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87例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纳入的40例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查、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多有血糖控制不良现象和外伤的诱因,其植物性外伤引起者占36.8%,与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的57.5%相比所占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5).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组患者以61 ~70岁年龄段居多,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以51 ~60岁年龄段居多.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职业分布仍然以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和体力工人为主,分别占34.5%和26.4%,糖尿病病史平均为(13.0±4.9)年.实验室检查发现,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感染的真菌种类以镰刀菌属最多,占60.0%,曲霉菌属和念珠菌属各占20.0%,其中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全身病角膜炎患者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P<0.05).根据病灶感染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诊疗后,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组的治愈率为46.0%,低于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P<0.05),而无效率为14.9%,明显高于无全身病真菌性角膜炎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P<0.05).结论 糖尿病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有其自身的特点,糖尿病可能是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持续的高血糖水平影响了该病的人口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注射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73例,根据是否联合使用NGF分为NGF联合治疗组45例(NGF 18 μg,肌肉注射,1次/d,甲钴胺500 μg,肌肉注射,1次/d)和单纯甲钴胺治疗组28例(甲钴胺500 μg,肌肉注射,1次/d),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治愈率和有效率。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治疗结束时、结束后3个月,2组的治愈率(结束时:67% vs. 43%,结束后3个月:87% vs. 46%) ( χ 2 =4.005,P=0.045; χ 2 =13.638,P<0.001)及总有效率(结束时:89% vs. 68%,结束后3个月:98% vs. 75%)( χ 2 =4.926,P=0.026; χ 2 =9.177,P=0.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GF联合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较治疗结束时治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单纯甲钴胺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1)。结论:NGF联合甲钴胺肌肉注射能提高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治愈率和有效率,而且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角膜基质内注射不同浓度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87例(87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均行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A组(28眼)给予5 g·L^-1氟康唑和50 g·L^-1那他霉素滴眼液滴眼,B组(30眼)和C组(29眼)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再分别给予0.25 g·L^-1和0.50 g·L^-1的伏立康唑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术后随访4个月,观察三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KOH湿片检查阳性率为86.2%(75/87),真菌培养阳性率为93.1%(81/87);前三位的致病菌依次是镰刀菌40例(46.0%),曲霉菌19例(21.8%),链格孢霉菌13例(15.0%),三组患者致病菌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2,P=0.988)。A组的治愈率为42.9%(12/28),明显低于B组的76.7%(23/30)和C组的86.2%(2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00);B组和C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A、B、C三组的治愈时间依次为(31.96±10.20)d、(26.17±7.23)d和(21.50±7.32)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5);B、C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22)。B、C两组的注射次数分别是(3.93±1.26)次和(3.41±1.12)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未愈者A组16眼、B组7眼、C组4眼。结论对轻度、中度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可选择0.25 g·L^-1伏立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对于0.25 g·L^-1伏立康唑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效果不理想或病情较重者可考虑用0.50 g·L^-1伏立康唑行角膜基质内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被确诊为由镰孢菌属镰刀菌引起的与接触镜有关的严重的真菌性角膜炎,该病例最后通过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成功治疗。方法:病例报告。结果:一位39岁的马来西亚女士,私企职员,配戴长戴性软性接触镜18a。感右眼剧痛、眼红10d。眼部检查见多个长有伪足的圆形旁中心角膜溃疡,前房少许积脓,临床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经重复角膜刮片检查真菌和细菌结果均阴性后给予局部广谱抗生素和抗真菌治疗,但患者右眼角膜炎病情进一步加重,又给予其他的局部和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右眼角膜溃疡进一步加深。最后,为保留眼球,限制感染,在发病1.5mo后,给予患者治疗性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和PCR检查证实为镰孢菌属镰刀菌感染所致。结论:这是1例罕见的由镰孢菌属镰刀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的与接触镜有关的真菌性角膜炎。这也说明了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上存在挑战性。为控制真菌性角膜炎进一步发展,并保护眼球,治疗性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应该是最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Serum immunoglobulins were estimated in 34 patients selected randomly and 6 controls. 27 had fungal corneal ulcers and seven had bacterial corneal ulcers. The IgM was low in 7 patients who had fungal keratitis. One patient who had IgM only 25 mgs./100cc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developed fungal ulcer in both eyes (fusarium in one eye) within a year. IgG was increased in 16 patients. No control had rise of IgG or fall of IgM.  相似文献   

19.
1054例化脓性角膜炎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化脓性角膜炎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诊治的1054例化脓性角膜炎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疾病危险因素、就诊前接受的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化脓性角膜炎中真菌性角膜炎所占比例最高(61.9%),41~50岁的中年患者(27.3%)和农民(82.9%)最多见。角膜损伤是最常见的发病危险因素。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阳性率为88.7%,而革兰染色镜检法检查细菌性角膜炎的阳性率仅为43.4%。分离到的真菌中镰刀菌属占73.3%,其次为曲霉菌属(12.1%)。分离到的细菌病原谱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居多(35.7%),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2.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在严重的化脓性角膜炎中最常见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是一种快速、简便及有效的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分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5-07在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98例98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真菌性角膜炎最主要由植物外伤引起,其次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隐形眼镜的不当使用。几乎所有患者出现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卫星灶等体征,少数患者出现内皮斑和前房积脓。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以镰刀菌属为主(73.5%),其次为曲霉属(13.2%)、念珠菌属(9.2%),其他菌属4.1%。65例65眼患者在选择5%那他霉素滴眼液后治愈,15例15眼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其余18例18眼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联合伏立康唑后13例13眼病情好转,5例5眼病情继续恶化,最终3例3眼羊膜遮盖,2例2眼眼球摘除。。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在荆州地区的主要流行菌种为镰刀菌。那他霉素眼液可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真菌性角膜炎首选药物。临床医师应加强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了解,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