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经世主任医师是中医杂病的治疗专家,师承祖父徐恕甫,曾厘定祖父遗存医案名曰《中医临床家--徐恕甫》出版.他临证谨慎方圆,有祖父遗风.兹由《徐恕甫》中"水饮悸心"医案[1]三则再行赏析,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2.
<正>叶天士(1667—1746),名桂,字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先祖世居安徽歙县,后迁苏州,著《温热论》,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由其弟子华岫云收集其晚年医案,分门别类整理而得的《临证指南医案》,体现了叶天士在内伤杂病的辨证施治方面的建树。对于脾胃病的认识与施治,针对东垣治疗脾胃病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叶天士主张养胃阴,首创"脾胃分治",提出"胃为阳  相似文献   

3.
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非近世才提出来的,而是源渊于《内经》,创立于《伤寒杂病论》。以《内经》而言,仅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病机十九条即可发现,其中虽侧重于"掉眩"、"收引"、"郁"、"肿满"、"瞀"、"鼓栗"等证的辨别,也作了"疮"、"瘘"、"痉"等病的诊断,可见已有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萌芽,而汉代张仲景则确立了辨证与辨病的诊疗体系,如《金匮要略》中,绝大多数篇名皆冠以"病脉证并治"。  相似文献   

4.
<正>余国珮,字振行,号春山,清代婺源沱川人。中年弃儒就医,悟《参同契》而得岐黄三昧,著有《医理》、《婺源余先生医案》《痘疹辨证》等医书。余氏学术思想核心内容是将燥、湿理论完备的贯穿于理、法、方、药之中,发明了独具特色的"燥湿为纲"学说。《婺源余先生医案》载案70余则,所列诸病,多从"燥湿"论治,而案中燥证之条又占十之八九,辨治思想独到。现撷取医案三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郁痰是指由情志不遂所致痰证或郁证性病证。七情不遂是产生郁痰的原发病因,气机郁滞为郁痰形成的基本病机;郁痰既是七情不遂气机郁滞的病理产物,又是引发郁证性病证的继发病因。郁痰临床表现纷繁多彩,百病丛生,包括情志类和(或)涉及多脏腑、多系统的躯体类表现。"怪症必有痰"多为具有郁痰病机的郁证表现。部分郁痰可能为隐性郁证。解郁理气化痰是治疗郁痰的主要方法,代表方包括半夏厚朴汤类、加味二陈汤类及理气化痰类。治疗郁痰从痰论治即是从郁论治。对疑难杂(怪)症常规辨证论治难以取效时,毋忘郁痰的可能性而不妨试从郁痰论治。  相似文献   

6.
胸痹心痛是现代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病症之一,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的症状类似。其病因病机多为上焦心阳虚衰、下焦阴寒上乘。本文通过研究《叶氏医衡》、《临证指南医案》、《叶桂医案存真》等著作中有关胸痹心痛的论述及医案,发现叶天士通阳散结治疗胸痹心痛上承仲景之法和历代先贤的研究,注重温通,下启"血络痹痛"与"涌痰法",提出"久痛必入络"、"痛久入血络"以及"涌吐痰涎"等观点,同时兼顾脾胃、寓通于补,注重情志因素,发展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叶氏用药平淡简易但疗效颇佳,其辨治胸痹心痛的思路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郁病是一个广泛的含义,泛指因积滞、蕴结,不得发越所致的病证。纵观中医历代医学家对郁病的认识,大约金元以前均以外邪、情志立论,认为凡情志所伤、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所致脏腑气机郁滞不得发越所致的一切病证,皆属因郁而得,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五脏之郁;《赤水玄珠·郁证门》根据《内经》理论,提出五脏本气自郁,  相似文献   

8.
[香附]香附味辛微苦,性平。是最常用的理气开郁药。其性宣畅,能通行十二经、八脉的气分,前人称它能“主一切气”,解六郁(气郁、血郁、痰郁、食郁、火郁、湿郁),调月经。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舒肝解郁:香附芳香辛散,有调气、舒肝、解郁的作用。可用  相似文献   

9.
正《伤寒杂病论》共16卷,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但在流传中历经兵火战乱,书多散佚,到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搜集找全其中伤寒部分,加以整理后命名为《伤寒论》;北宋仁宗时期发现《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1065年名医林亿等人奉命校订《伤寒论》时,将杂病部分命名为《金匮要略》。《伤寒论》10卷22篇,立法397条,载方113首,计5万余字;《金匮要略》3卷25篇,载方262首。《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  相似文献   

10.
<正>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公元1522~1619)年间~([1])。孙一奎年幼聪明过人,立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遂舍儒而从医,师从于汪机弟子黄古潭,经三十年勤求博采,学验俱丰,名噪当时。《孙文垣医案》辨病论治详实,治疗妇科疾病见解独特,笔者选取书中治疗产后杂病的典型验案,分析其辨治特色,以供现代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新安医家汪赤厓《广陵医案》中两则胁痛验案为例,结合《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相关论述著作及汪氏学术思想,阐释汪氏善于消补并调辨治胁痛病的特色。汪氏治疗胁痛病,重视养液疏肝,善于消补并调,或以消为补,或消补兼施。汪氏《广陵医案》理法兼备,其所载胁痛医案特色突出,疗效显著,分析汪氏消补并调治疗胁痛的辨治特色,可拓展临证治疗胁痛的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胁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不仅是论治温热病大家,而且在内伤杂病方面亦颇有贡献.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卷二>"痞"中有病案26例,观其论述痞证的病因、病机、病位和临床表现相当全面,治法和用药很有特色,至今仍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值得借鉴.现不揣浅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由火热郁于体内造成的病变临床表现繁杂,涉及范围甚广,外感内伤、内外妇儿各科皆有之,若不能识之,易发生误诊。古往今来对《伤寒论》的研究大都以寒邪伤人为重点,故本文试从火郁角度浅谈《伤寒论》,以期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火郁的概念"火郁发之"[1]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有阻塞、遏制之意,火之性,本炎上,故而火郁是火热被  相似文献   

14.
胡节君副主任中医师,早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国医专科学校,承祖传十一代之家技,擅治内、妇杂病,临床经验颇为丰富。兹就其治疗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的经验简介如下。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酷似《温病条辨》所载“暑瘵”一证。其病机为暑热薰蒸,灼伤肺络,肺气喷郁,火载血上。以发病急骤,病情险恶,易于扰营动血,逆传心包为特点。胡老积数十年临床经验,按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和暑、湿、热邪的致病特性,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5.
谈允贤被尊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其代表作为《女医杂言》,其中她对于不寐病的治疗尤具特色,采用了独特的分时论治法,笔者通过阅读《女医杂言》中医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不寐"一案,分析其论治特色,学术观点以及当代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林家坤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6):138-139,封三
正0治阳三十六法钩玄之总论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圭臬,医家之圣书。"该书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1]一书中,十分重视阳气学说,将"阳气"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书始终,围绕阳气病变来解决所有临床问题。全书充满了"重阳、崇阳"的思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出:"阳气者,若天  相似文献   

17.
<正>癫狂属精神失常的疾病,癫病病因为阴气盛,阳气衰,阳不化阴,体液积留为痰,遇精神刺激而不得疏解,痰气郁结,闭塞清窍而为病。狂病病因为阳气上逆,阳有余便是火,火极生风,闭塞清窍而致狂病。《难经》:"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濒湖脉学.杂病脉象》"癫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为汉代张仲景作。它是祖国医学经典医籍之一,也是治疗杂病的最早专著。全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并在《内经》脏腑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施治体系,为内伤杂病的证治及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此书是学习和研究内伤杂病的基础书籍。  相似文献   

19.
<正>"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1])。"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变》曰:"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指出同样的病机表现出不同的病症,间接表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继承了《内经》中"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总结和丰富了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治则和方药,同时将调治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其始终,且对于非脾胃疾病的调治亦从脾胃入手,时时不忘顾护脾胃。论文以非脾胃疾病为主,从选方用药及药后调护等方面浅析仲景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