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帝内经》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之一,从郁证的角度重新审视并挖掘《黄帝内经》的有关理论。《黄帝内经》系统提出了郁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及治疗方法。指出情志不遂可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得病,病机特点为气机紊乱,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诊断察体尚需观心,重视以非药物情志疗法疗病先医心。《黄帝内经》是一部蕴含心身医学的诊治大典。  相似文献   

2.
1中医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所致疼痛的认识中医学中并未提及“骨质疏松症”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虚劳”、“骨痿”、“骨枯”等证。《素问·痿论篇》认为骨痿的病因有“远行劳倦”,“大热而渴”等。晋代王叔和《脉经》将骨枯的病因归于“足少阴气绝”。明代张景岳认为痿证的发病与脏腑热证关系密切。肾虚、脾虚、肝郁、血瘀等均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病因病机。目前认为与年老体衰、外伤制动、营养不良、脏腑失调及风邪侵袭等有关。原发性骨质疏松所致疼痛症亦常为肾气虚型的腰膝酸软而痛或绵绵作痛,肾阳虚型的畏寒冷痛…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眩晕最早见《黄帝内经》称为"眩冒"。在《黄帝内经》中对本病病因、病机作了较多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至金元时代,又对眩晕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法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到明清时期[1]对眩晕的发病又有更进一步认识,如《景岳全书·眩晕》篇中指出:  相似文献   

4.
正《黄帝内经》记载丰富的经络脏腑理论,如经脉篇、脏腑篇,传统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精气神、津液、经络、脏腑等,而在所有经典理论中,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沟通内外,调整虚实,抗御病邪、联系局部与整体,可反应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1难治性肾病的病因病机1.1脾肾两虚是本病的主要内在条件难治性肾病其病程缠绵难愈,病本是虚,《请病源候论·水通身肿候》曰:“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统计123例难治性肾病最常见的10大症状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清、大便于结、口淡不渴、口干喜饮、腰膝酸痛、腹胀尿少、恶心呕吐、颜面下肢浮肿。皆为脾肾本质虚弱所致。1.2凤寒湿邪乘虚侵袭是主要的外在诱因《内经》中对水肿的产生早有记载,认为与风、湿等外邪乘虚侵袭有关。《素问·水热穴论》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肌肤,客于…  相似文献   

6.
内耳眩晕病(旧名美尼尔氏病)是指眩晕、耳鸣和耳聋三个联合症状的临床表现。温习祖国医学史,对这类疾病的叙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口问篇中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海论篇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等多处记载。近几年来,有眩晕综合征的说法,则是泛指包括内耳眩晕在内的一切引起眩晕为主的疾病的概括性名称。由于眩晕在临床中较常见,有许多原因可引起眩晕,如果遇到有眩晕症状的患者就给下一个内耳眩晕病的诊断,就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作四大经典,也有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奠基之作,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475-220年),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书各为九卷,每卷各为九篇,两书各为81篇,合计162篇。其主要内容包括天人相应、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汤液、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相似文献   

8.
郁病是一个广泛的含义,泛指因积滞、蕴结,不得发越所致的病证。纵观中医历代医学家对郁病的认识,大约金元以前均以外邪、情志立论,认为凡情志所伤、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所致脏腑气机郁滞不得发越所致的一切病证,皆属因郁而得,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五脏之郁;《赤水玄珠·郁证门》根据《内经》理论,提出五脏本气自郁,  相似文献   

9.
《素问·评热论》在叙述人体上部与下部虚损的见症时,提出“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在此明显指出临床上有症见于下焦,而病实发自中焦。对这类病例的认识不可见症治症、对症用药。前人通过长期反复的探索,发现有些病例确实是症见于此而病发于彼,发现人体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逐渐形成“脏腑相关”的理论,因此凡按照脏腑分症对症用药而效果不显时,就必须以“脏腑相关”的理论为指导,找准病发自何脏,才能有的放矢,获得预期效果。“溲便为之变”指大小便发生变异,包括尿癃、尿频、便秘、便泄等症,在大小便异常  相似文献   

10.
以新安医家汪赤厓《广陵医案》中两则胁痛验案为例,结合《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相关论述著作及汪氏学术思想,阐释汪氏善于消补并调辨治胁痛病的特色。汪氏治疗胁痛病,重视养液疏肝,善于消补并调,或以消为补,或消补兼施。汪氏《广陵医案》理法兼备,其所载胁痛医案特色突出,疗效显著,分析汪氏消补并调治疗胁痛的辨治特色,可拓展临证治疗胁痛的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胁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浅谈张景岳《妇人规》对月经病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岳《妇人规》认为,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多为七情内伤、阴阳不和、脏腑失调,月经病表现更为明显。《妇人规》中对月经病进行详细描述,将月经病分为经不调、经早、经迟、经乱、崩漏等,而从病因病机的不同对月经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正>《黄帝内经》中提出了经络理论,《灵枢·脉度》[1]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指出经与络的关系,《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的生理功能通过络脉得以实现,络脉有联系脏腑肢节、内外表里、贯通营卫的作  相似文献   

13.
程杏轩,安徽歙县人,是清代新安学派有影响的医家。他的著作不仅有《医述》,采集古今医籍320余种,辑其切要,删繁就简,系类书之佳作,嘉惠医林外,且有《杏轩医案》(初集、续集辑录计225案),参各家学说与经验,不拘一格,选方用药,轻灵巧妙,其中精义,足资后学研讨和借鉴。兹摘录《杏轩医案》中有关治虚劳的经验,程氏认为虚劳是人的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理过程的一种慢性衰弱病的总称,且病势缠绵,经久不愈,辨证复杂,治法各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每多专列一门加以论述,而程氏治虚劳又具一番新意,有独特经  相似文献   

14.
厥在临床的病因病机较为广泛,是机体的病理表现.该文通过"厥"字考,发现厥为不顺、包围、阻挡之意.《黄帝内经》记载更为广泛,有病名、病性、病因、病机等多个层面,除此之外《内经》所论厥应为脏腑相生次序的失常,气机逆乱.《伤寒论》更进一步的强调气机的顺接,三阴三阳在四肢末端不能交接便为厥,通过以方测证可以扩展仲景所论之厥的临床意义,凡是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便是厥;该文同时以经方甘草干姜汤、当归四逆汤进行临床医案分析,将厥的理论与临床结合,以说明厥的含义与新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介绍赵瑞成教授运用钩芍通络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性眩晕的经验.高血压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类疾病,其本质是高血压引发的头晕,西医学多以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而缓解眩晕.赵教授认为,在中医上高血压性眩晕以脉络瘀阻、阴虚阳亢、肝肾不足为基本病机,以肝为主要病位.强调敛阴、通络、补肾同时进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自拟钩芍通络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梦的解析》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撰写,并于1899年正式出版,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梦的动机常常是一个寻求满足的愿望;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梦和精神病有相似之处,认为"梦包含着简要的神经质病的心理学"。在中国古代《黄帝内经》问世前并没有专门对梦象的研究,但在《易经》《周礼·春官》、《左传》、《庄  相似文献   

17.
正风湿病是泛指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病变累及包括肌肉、骨骼等多个系统的一组疾病。中医学认为,风湿病属"痹证"范畴,总因人体脾胃亏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风寒湿热等邪趁虚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血脉,致气血运行不畅,而使肌肉、关节、筋骨等疼痛重着,屈伸不利,甚而变形,久则病及脏腑~([1])。《素问·痹论》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酸入肝,酸是补肝还是泻肝。方法:查阅相关文献,从《黄帝内经》的原文出发,结合《黄帝内经》上下文及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研究经文的原意。结果:《黄帝内经》对五味入五脏的理论严谨而全面,只有我们不断去发掘,才能理解《黄帝内经》的真正内含。结论:酸补的是肝体即肝阴,而泻的是肝用即肝阳;辛补的是肝用即肝阳,而泻的是肝体即肝阴。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与预防保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中医学历来就十分重视预防保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医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强调养生保健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通过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袭,来确保身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心神学说是神志病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中均有相关论述,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心神的相关理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不过名称各异,如"中医心理学""身心病学""心神学说""情志病"等,直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医院设立神志病科后,才以"神志病学"相称。笔者认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