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在显示颅颈交界区(CCJ)韧带结构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Signa Excite0.35T永磁型磁共振,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PDWI,对40名健康志愿者行CCJ韧带扫描,分析CCJ韧带的MRI表现及其显示率。结果 40例CCJ韧带均能良好显示,其中寰枕前膜、寰枕后膜-硬膜复合体、覆膜-硬膜复合体、横韧带及翼状韧带显示率均为100%(40/40),齿突尖韧带的显示率为30%(12/40)。结论低场磁共振PDWI对CCJ韧带的结构显示清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武  陈晶  陈建强  战跃福  王雄  杨光  梁其洲 《海南医学》2016,(18):3020-3022
颅颈交界区是头颅向颈椎过渡的关键部位,该区域结构复杂,功能特殊。颅颈交界区韧带在维持颅颈部的稳定和正常旋转、屈伸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颅颈交界区韧带损伤,轻则引起寰枕枢关节脱位,重则损伤延髓、颈髓引起瘫痪甚至危及生命。颅颈交界区韧带众多,位置深,相互重叠,其损伤诊断困难,成为临床和影像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CT双能量技术在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综述,为颅颈交界区韧带损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64排V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颅颈交界处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怀疑颅颈交界处病变患者使用64排VCT对颅颈交界处行横断位容积扫描并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与CT横断位图像对比。结果颅颈交界处外伤24例,发育畸形11例,应用薄层扫描及后处理重建显示颅颈交界处全貌及关节形态、骨折或脱位的程度细节非常清晰、直观。结论应用64排VCT及其后处理技术诊断颅颈交界处病变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CT三维后处理技术完整清晰显示第三、四、双侧脑室CT解剖细节形态,为各脑室及邻近病变的准确定位打下形态学的基础.方法 对申请CT脑血管造影(CYA)患者进行三维后处理重建各脑室的CT形态解剖.结果 以CT三维后处理正中失状位重建图像定位,结合冠状位、横断位清晰完整显示三、四、双侧脑室CT解剖形态.结论 CT后处理技术冠状位、失状位成像是横断位CT脑室成像三维必要补充,三者有机结合可以充分揭示个脑室的CT三维成像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DTI技术及Klingler解剖技术,对60岁以上老年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解剖结构进行相关研究。方法①10例成人尸体颅脑标本采用Klingle解剖技术,对下丘脑脚区脑白质进行逐层分离,观察并进行数据测量。②对1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DTI成像技术进行脑白质纤维束成像,同时应用DTT方法对下丘脑脚区进行重建。结果采用Klingler解剖技术可清晰显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的结构及位置。采用磁共振成像中的DTI技术能够直观而清晰的显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纤维束。结论运用Klingler解剖技术和DTI成像技术可直观、清晰地显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及位置。下丘脑脚区脑白质基本结构相同,但部分脑白质的大小、形态却存在个体性差异。通过DTI技术可以较好地对下丘脑脚区脑白质进行临床诊断及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SE-EPI序列行颈髓纤维跟踪成像,探讨健康人及某些病变中颈髓纤维跟踪成像的表现。方法:研究包括22名健康志愿者,6名脊髓空洞症患者,3名颈髓肿瘤患者。使用SE-EPI序列行颈髓DTI成像,应用fibertracking软件行纤维跟踪成像。将多个图像融合,得到整个颈髓的纤维束图。结果:所有健康人均可得到与颈髓解剖结构基本一致的白质纤维束图;脊髓空洞患者的纤维跟踪图均可清晰地显示颈髓中央空洞的形态;颈髓肿瘤也可以用DTI的纤维束追踪技术直观的显示出其纤维束受累情况。结论:颈髓纤维跟踪成像技术为临床提供了显示颈髓病变更直观的信息,可以为外科手术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更正与说明     
<正>本刊第八卷第四期目录中《低场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在显示颅颈交界区韧带结构的应用》一文,作者栏中"王金月姜祥波张瑞田宫培罗学毛龙晚生胡茂请金志发左克阳"系有误,应为"王金月,郝彩仙,姜祥波,张瑞田,宫培"。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供颅颈交界区翔实的显微解剖学资料,以提高该区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对10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对颅颈交界区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在10例干性颅骨标本上,对颅颈交界区相关的骨性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结果:颅颈交界区包括众多的肌肉、血管、神经结构,它们的关系复杂;椎动脉在该区行程曲折。结论: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有助于术中重要结构的识别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评价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几种常用后处理技术在颈部血管性病变的应用.方法86例受检者均经行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VP)、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对比评价不同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颈部血管及血管性病变的应用效果.结果86例均清晰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主干及分支.23例正常病例均清楚显示血管形态,管腔及管壁情况.4例动脉瘤病例均被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及瘤轴指向.14例血管起源异常均被清晰显示.45例动脉粥样硬化病例均清晰显示斑块位置范围,斑块性质及血管管腔狭窄程度.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正常颈部动脉及血管性病变,多种血管后处理技术中以CVP、VR及MPR诊断价值最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畸形临床与MRI关系。方法:对29例颅颈交界区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MRI检查,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不完全与颅颈交界区畸形程度一致。,MRI上显示的异常表现往往较临床症状程度重,结论:MRI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对颈枕区畸形的诊断敏感性高,临床医生诊治病人时若想到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可能,应予MRI检查,以利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刘磊 《实用医技杂志》2014,(11):1162-1164
目的分析3.0 T磁共振三维脂肪抑制T2加权快速回波(3D FSE CUBE)序列与常规检查技术2D FSE序列对健康受试者踝关节韧带解剖细节显示的价值。方法选取36名健康受试者踝关节进行磁共振成像(MRI),使用GE HDXT 3.0 T磁共振扫描仪及高分辨率膝关节专用线圈。本研究所使用的MRI序列为二维脂肪抑制T2加权(2D-FSE-T2WI)和3D FSE CUBE。扫描范围包括踝关节的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分别计算上述2个序列对于踝关节联合韧带、外侧副韧带、三角韧带的显示率。从而评价上述2个序列对于踝关节韧带的显示能力。结果 3D FSE CUBE序列对于踝关节韧带的显示优于常规2D序列,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 FSE CUBE序列对于踝关节各韧带的显示能力要明显高于普通FSE序列。结论 3D FSE CUBE是一种新的磁共振序列,可以进行不同的加权图像扫描,对于踝关节韧带正常解剖结构的显示清晰,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在低场MRI中的表现。方法对经临床关节镜或手术证实的37例共38条损伤的侧副韧带进行回顾性MRI观察分析。结果38条侧副韧带损伤中,单纯胫侧副韧带28条,单纯腓侧副韧带8条,两侧侧副韧带同时损伤1例2条。I级侧副韧带损伤20条,其中胫侧副韧带15条,腓侧副韧带5条;II级侧副韧带损伤12条,其中胫侧副韧带10条,腓侧副韧带2条;Ill级侧副韧带损伤6条,其中胫侧副韧带3条,腓侧副韧带1条,双侧副韧带1例2条。并发关节积液21例,前交叉韧带损伤6条,后交叉韧带损伤4条,半月板损伤5个,骨挫伤及骨折2例。韧带损伤MRI表现为连续性中断,断端移位、模糊,局限性或弥漫性肿胀、信号增高。结论低场MRI能清晰显示膝关节侧副韧带解剖结构、准确诊断侧副韧带损伤及损伤程度、发现多种并发症,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理想的非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挥鞭性翼状韧带损伤的影像学特点,为因翼状韧带损伤造成老年长期头颈部疼痛提 供有效的检查手段。方法:选取134 例长期从事挥鞭性运动或工作并患有长期头颈部疼痛的老年患者,对患者进行 常规全面体检( 包括CT,MR,超声,实验室检验) 和3.0T 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像(proton density-weighted imaging, PDWI),根据常规全面体检结果将患者分为病因明确组(CE 组) 和病因不明组(UE 组),对两种的PDWI 影像学特 点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PDWI 能够清晰显示翼状韧带的解剖结构及信号改变特点,斜冠位能够有效显示翼状韧 带挥鞭性损伤的全貌。在CE 组,96 例患者中7 例韧带损伤征阳性;在UE 组38 例患者中21 例韧带损伤征阳性。有 15.7% 的长期头颈痛患者被证实源于慢性挥鞭性翼状韧带损伤。结论:挥鞭性翼状韧带损伤是造成老年长期头颈部疼 痛的重要原因,高分辨率PDWI 是评价翼状韧带的有效方法,能对因翼状韧带挥鞭性损伤造成的慢性头颈部疼痛作 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常规DSA相比的优势。方法:1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常规DSA和3DDSA血管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异同。结果:DSA检查出184个动脉瘤,常规DSA一般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3DDSA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所有血管三维重建的图像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3DDSA血管重建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永磁型低场强开放式磁共振膝关节运动成像T2*WI与T1WI两种图像显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特点及膝关节运动成像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日立AIRIS-Ⅱ0.3T永磁型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MR),对40例正常膝关节行斜矢状面T2*WI和T1WI运动成像扫描,对图像所显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图像进行电影放映,显示膝关节交叉韧带在不同屈曲度时的情况。结果40例膝关节受检者中,斜矢状面T2*WI和T1WI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显示均较好,但吖聊更优于T1WI。结论磁共振具有多层面多方位成像的功能和良好的软组织对比,能清晰显示膝关节各解剖结构,尤其是斜矢状面T2*WI对交叉韧带的显示。采用低场磁共振膝关节作运动成像时不但交叉韧带显示良好,而且运动成像时随膝关节屈曲程度的不同,交叉韧带的变化情况也得以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膝关节韧带的MR I正常解剖与损伤的对比研究,为膝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膝关节韧带损伤病人,观察膝关节的MR I正常解剖,内、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冠状位可清楚显示内、外侧副韧带;W risberg韧带;矢状位可清楚显示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完全撕裂伤MR I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或韧带肿胀增粗,信号增高,T1W I呈低或中等信号,T2W I呈高信号;前、后交叉韧带完全撕裂伤MR I表现为韧带连续性中断,断端肿胀;部分撕裂伤表现为局部肿胀增粗,信号增高。结论:MR I可以清晰显示膝关节韧带正常解剖及损伤的异常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提供充分信息,应作为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7.
伍晓六  雷益  夏军  刘品霓  陈静 《海南医学》2011,22(13):28-29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道位置准确性的评价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12月97例患者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经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的影像资料,观察固定螺钉、骨道、骨道出入口及移植物等结构情况。结果 CT三维重建清晰的反映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骨道及其出入口的位置、固定物及移植物等情况。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评价的重要方法,为临床术后提供了最准确、最直观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MRI特征及治疗后MRI表现,并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MRI图像,其中74例经手术证实,另外32例经临床诊治随访及MRI复查证实。结果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MRI表现为:Ⅰ度,韧带肿胀,T2WI上信号增高。轻Ⅱ度与重Ⅱ度:韧带肿胀或韧带变细,韧带连续性部分中断(轻Ⅱ度撕裂小于1/2,重Ⅱ度撕裂大于1/2),T2WI信号不均匀增高。Ⅲ度连续性中断,断口不整齐,关节有较多积液。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可以伴随其它损伤。用MRI对患者进行治疗后的追踪检查,可以采用0-Ⅲ级标准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论 MRI是全面评价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及治疗效果的最佳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充分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