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热敏灸足三里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用热敏灸足三里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艾灸翳风穴配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6.6%,而对照组愈显率为76.7%,两组比较,P<0.05。结论:热敏灸足三里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刺、拔罐、温和灸三者合用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8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针刺拔罐加温和灸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曲安奈德软膏涂抹,持续治疗4周为1疗程,观察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1.62,P〈0.05)。结论 针刺、拔罐、温和灸三者合用是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揿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缺血性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采用揿针配合普通针刺,对照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采用单纯普通针刺,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方案基础上,揿针配合普通针刺比单纯普通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常规与辨证针刺取穴配合特定电磁波、按摩及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疗程。方法选取糖尿病性周围性面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辨证组各36例。两组按摩、TDP配合糖尿病标准化治疗方案相同,在此基础上,常规组常规取穴针刺,辨证组辨证取穴针刺。结果4个疗程后,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531,P(0.05,);8个疗程后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088,P(0.05);两组痊愈患者疗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29,P(0.05)。结论常规与辨证取穴针刺配合按摩、TDP治疗糖尿病性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辨证取穴针刺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性周围性面瘫愈显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百会实按灸结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倍他司汀,治疗组采用百会实按灸结合针刺治疗,均2周为1个疗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血流变指标,其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百会实按灸结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麦粒灸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髋关节功能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40例和联合组41例,康复组给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联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加以麦粒灸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肢痉挛程度、髋关节功能、患肢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临床疗效为95.12%,高于康复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标准评分均显著降低,髋关节功能、Fugl-Ma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联合组改善效果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 麦粒灸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效果,缓解肢体痉挛、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压灸百会穴对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4月~12月我科住院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接受原发病基础治疗和常规综合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压灸百会穴治疗。隔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相关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综合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压灸百会穴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卒中后患者睡眠情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技术,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进行研究,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接受普通康复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采集临床症状评估排便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综合康复护理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便秘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依达拉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共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及中医症候积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和77.78%,愈显率分别为80.55%和50.00%(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BI及中医症候积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均按常规治疗,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4周为1个疗程。比较各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CIS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9,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灸+常规西医治疗)与对照组(n=49,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全血粘度高切及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FIB均降低,PT、APTT均延长,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IS各项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灸可有效治疗CIS,改善患者血流变及凝血功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及NIHSS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与养阴熄风通络汤联合用于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10例某院中风病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之上采用针灸和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时长为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对比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差异。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7%,比试验组的90.9%低(P<0.05);两组治疗4个疗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及血浆黏度比入院时均明显下降,Fugl-Meyer评分明显上升,且试验组治疗4个疗程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中风病疗效明显,可明显减轻神经损伤及临床症状,调整机体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温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温针灸的治疗方案。方法:将入选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温针灸1壮组、温针灸2壮组、温针灸3壮组,每组20例,3组均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同时在阿是穴、相应节段的同侧夹脊穴上加用温针灸治疗,分别采用温针灸1壮、温针灸2壮、温针灸3壮治疗,共3个疗程。各组患者在治疗前、结束后进行VAS评分量表、PSQI评分测定,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温针灸1壮组总有效率为25%、温针灸2壮组为50%、温针灸3壮组为85%,各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2壮组与温针灸1壮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温针灸3壮组疗效显著优于温针灸1壮组(P<0.01),温针灸3壮组与温针灸2壮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缓解疼痛,温针灸3壮疗效较1壮、2壮相比更显著,温针灸疗效与灸量具有相关性,温针灸3壮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性灸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200例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疼痛程度、肢体功能、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NFDS、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FDS、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缓解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吡贝地尔缓释片辅治老年帕金森病合并糖尿病对炎性指标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帕金森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62)和研究组(n=64)。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巴丝肼片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多巴丝肼片联合吡贝地尔缓释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改善情况。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包括肢体感觉症状、自主神经症状以及HY分级等。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与IL-18的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改善更为显著(t=3.362,2.129,6.257,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肢体疼痛、肢体寒凉、肢体痉挛和不安腿综合征等症状的发生率均有明显降低(χ^2=4.354,5.680、5.395,4.614,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降低并不显著(χ^2=1.442,2.185,2.563,1.846,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HY分级1、2级的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3、4级的数量明显降低(Z=2.887,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Y分级的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25,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口干、便秘、尿频尿急、出汗等自主神经异常症状的发生率均有明显降低(χ^2=5.236,7.127,30.676,30.040,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口干、便秘发生率降低并不显著(χ^2=1.679,3.345,P>0.05),尿频尿急、出汗的发生率明显降低(χ^2=15.629,23.522,P<0.05)。结论吡贝地尔缓释片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老年帕金森病合并糖尿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清炎性指标水平和肢体感觉症状、运动症状、自主神经症状等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针刺与运动疗法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针刺及运动疗法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及与其功能性活动的关系。方法:132例首发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各66例,均按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并进行运动疗法,综合组同时按照中医辩证法对患者上肢施以针刺。结果:治疗2月后,上肢运动功能积分.患腕主动活动范围.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中进食、梳洗、穿脱上衣等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提高(P〈0.05),综合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早期采用综合疗法可以明显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最大程度恢复,对患者预后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及其与时间窗的关系。方法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2次/d,连续治疗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患者入组前、治疗后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后24 h、48 h、72 h行头颅CT观察并记录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试验组NIHSS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0%(χ2=5.70,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t分别=7.61、2.98,P均<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5)。试验组治疗后24 h、48 h、72 h头颅CT梗死面积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均有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33、3.67、4.18,P均<0.05),且试验组治疗后72 h与治疗前的CT梗死面积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 P<0.05)。将试验组按照发病时间分为发病24 h、48 h、72 h三组,三组治疗前NIHSS评分、CT梗死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3.05、2.98,P均>0.05);三组治疗后NIHSS评分、CT梗死面积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4.92、4.01,P均<0.05)。三组治疗后NIHSS评分、CT梗死面积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4、4.74、4.56;3.64、4.71、4.28,P均<0.05)。结论尽早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42例)和穴位埋线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普通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埋线组加用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疗法,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FMA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后,穴位埋线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普通针刺组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普通针刺组相比,穴位埋线MAS降低及FMA、BI升高更明显(P<0.05)。此外,穴位埋线组治疗1周后的各项评分与普通针刺组治疗4周后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治疗过程2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普通针刺及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而穴位埋线治疗起效更快、频次更少、作用时间长、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9.
头体针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观察头体针结合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83例脑卒中患者分头针、体针、头体针 3组进行治疗 ,疗程满2个月后比较疗效。结果头针组与体针组之间、体针组与头体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但头体针组与头针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头体针结合较单纯的头针或体针治疗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张家良 《中国康复》2007,22(5):321-322
目的:观察针刺分期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疗效。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220例,均有一侧肢体偏瘫,随机分为A、B2组各110例,均按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规处理,并配合康复训练。A组在此基础上依据患者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给予分期针刺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ADL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痉挛程度评定,A组均优于B组(P<0.05或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同时增加分期针刺疗法,可以明显缩短急性脑卒中患者联休克期,减轻痉挛,减少误用综合征,对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