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En 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科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作业训练40min/次。观察组在每天在传统作业训练的基础上增加En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20m i n/次,1次/d,5d/周。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估上肢功能和改良Barthel(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生活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肢功能、生活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n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ADL功能有促进作用,对脑卒中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壮医药棒火攻疗法联合上肢OT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先电针治疗,再行OT训练的方法;观察组采用先予药棒火攻疗法后再行OT训练的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肿胀评分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三种评分显示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0%,明显优于对照组68.71%(P0.05)。结论:壮医药棒火攻疗法联合上肢OT训练能较好的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作业治疗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2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给予作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FCA评分、ADL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肢FMA、下肢FMA、FMA总评分、FCA评分、ADL评分和SF-3 6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肢FMA、下肢FMA、FMA总评分、FC A评分、ADL评分和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业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综合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从而促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训练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均给予神经发育疗法、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上肢机器人训练疗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MBI、FMA、MS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训练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传统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程为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FMA-UE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水平内收范围及FMA-UE、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焦氏头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焦氏头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ADL和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氏头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认知水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作业活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易化技术训练,观察组则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患侧上肢功能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侧上肢FMA评分、工具性ADL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作业活动训练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执行功能训练对颅脑创伤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虎门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颅脑创伤后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受限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执行功能训练。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ADL,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评分。结果:在训练前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ADL平均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AD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执行功能训练对颅脑创伤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与ADL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方法对脑血管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住院后接受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中医辨证针灸、电针治疗与中药定向透入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ADL评分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相比:ADL评分(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法对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恢复和神经功能恢复均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亚急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常规康复疗法,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MFT评分、ARAT评分和BI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WMFT评分、ARAT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亚急性期脑卒中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电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综合康复疗法,包括电针治疗、关节松解疗法、运动疗法等,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ROM变化及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与对照组的7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ROM变化、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上肢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显著,能有效扩大肘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A组(30例)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进行治疗,B组(30例)则采用作业疗法治疗;共8周,每周治疗5天,每天1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及手运动功能评定、肌张力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别采用Brunnstrom(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量表、Fugl-Meyer(FMA)、FIM、MAS等评定量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RS上肢及手运动功能阶段评定、FMA、FIM、MAS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出现显著改善,其中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能力,使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恢复治疗。由此可见,上肢康复机器人已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及家庭训练(有经济条件的)不可或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卒中恢复期采用早期上肢功能训练对患者肺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水平评定量表(AD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54例)实施常规运动指导,观察组(54例)实施早期上肢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最大通气量百分比(MVV)、用力呼气25%肺活量时流速(V25)、用力肺活量(FVC)〕、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MVV、V25、FVC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应用早期上肢功能训练可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ADL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联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行传统式头针联合作业治疗康复模式,研究组行互动式头针联合作业治疗康复模式。观察两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Fug1-Meyer量表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F-MPQ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联合作业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治疗可显著恢复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其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展开探讨。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66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展开研究,33例患者为一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肢体功能训练,主要为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而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再加上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患者在训练前、训练4周后的进行检测、评定、评分,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从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及训练后肩、肘、腕的活动度、Lindmark评分的改善情况上看,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进行常规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加以上肢康复机器人康复可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以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脑电仿生电刺激和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E)、Brunnstrom分期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FMA-UE、Brunnstrom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结合作业疗法(OT)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例。其中,治疗组采用了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结合作业疗法(OT)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的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进行治疗。评定方法是采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简式Fugl-Meyer评估量表(FM)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增加患侧上肢活动范围评分方面也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8)。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结合作业疗法(OT)来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药物、针刺及作业治疗(OT),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及针刺治疗,治疗一个月后用Barthel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OT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等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每天1次,各50min;治疗组则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训练5周后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FMA)与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评价,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上肢FMA评分及MBI评分提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每日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康复效率,使上肢功能尽快恢复正常,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