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种等危症,但该心电图改变容易被临床医师忽视.急性胸痛患者出现de Winter心电图表现,多数提示前降支或对角支次全或者完全闭塞.一旦发现这类心电图表现的急性胸痛患者,应立即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冠状动脉状况,尽早行再灌注治疗,以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褚庆民  唐娜  金政  李荣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1):2719-2723
de Winter心电图表现被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心电图,证据源于患者临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前降支(LAD)近端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这与既往STEMI典型四期心电图表现内在关系如何不明确。本文收集了1例急性STEMI患者全程心电图演变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试分析急性STEMI与de Winter心电图的内在联系,旨在为进一步认识de Winter心电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de Winter综合征是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同的一种特殊疾病,其特征是没有明显的ST段抬高,表现为上斜型ST段压低,心前导联出现高而对称的T波,并通常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完全阻塞有关。本文中我们报告1例de Winter综合征病例,该63岁男性患者初始心电图未显示ST段抬高,但随后在冠状动脉造影中证实近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该患者通过机械再灌注治疗和支架置入术后得到成功治疗。临床医生通常对此病认识不足,因此常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迅速识别该综合征的这种ECG模式以确保及时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D-二聚体( D-dimer)水平,探讨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ACS患者[包括急性心梗(AMI)3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D-dimer水平。冠状动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ACS患者D-dimer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 ACS(包括AMI和UAP)组与对照组比较,D-dime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MI组与UAP组Gensini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检验显示,ACS患者血D-dimer水平与Gensini评分成正相关(r=0.586,P<0.01)。结论 ACS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吕新才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2):185-187,190
目的:分析并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电图U波倒置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ACS患者86例,根据心电图U波倒置与否分为U波倒置组和U波非倒置组;比较2组各冠状动脉病变指标差异。结果:38例患者存在U波倒置,48例患者无U波倒置。U波非倒置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波倒置组(P<0.01),而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低于U波倒置组(P<0.01)。U波倒置组与U波非倒置组比较,E/A比值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减小(P<0.01)。U波倒置组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中度与重度狭窄,U波非倒置组主要表现为无明显病变与轻度狭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冠状动脉病变表面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波倒置组的左主干与左前降支两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U波非倒置组(P<0.01和P<0.05),而2组的左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两支的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单支、双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波倒置深度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冠状动脉病变表面形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U波倒置情况能够有效反映出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探讨SLE合并ACS的发病机制及发病特点。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在长海医院住院的年龄≥18岁的SLE患者,将其中经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ACS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以2013年1月至5月长海医院收治的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初发ACS并排除所有结缔组织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初次发作心血管事件的年龄、服用激素累积时间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观察组12例,对照组124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首次发作ACS时传统危险因素较少[(1.21±0.97)个/例vs(2.48±1.29)个/例,P<0.01]、年龄较小[(45.0±12.8)岁vs(57.0±16.4)岁,P<0.01]。观察组患者冠脉造影可见血管闭塞、狭窄、瘤样扩张和急性血栓形成,其中5例发生血管闭塞(限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且均有冠脉内血栓形成,其血管闭塞发生率高于单纯ACS患者[41.67%(5/12)vs 23.39%(29/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合并ACS患者首次发作ACS时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少,年龄较小,但冠状动脉闭塞率较高,且多伴有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D-二聚体(D-dimer)水平,探讨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60例ACS患者[包括急性心梗(AMI) 3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3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D-dimer水平.冠状动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ACS患者D-dimer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 结果 ACS(包括AMI和UAP)组与对照组比较,D-dime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与UAP组Gensini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检验显示,ACS患者血D-dimer水平与Gensini评分成正相关(r=0.586,P<0.01). 结论 ACS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表现及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做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其心电图表现,分析心电图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STEMI心电图表现为相应导联ST段抬高/弓背向上抬高,T波高耸、双相、倒置多变,多合并心律失常;NSTEMI心电图表现为肢体导联、胸导联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ST-T改变持续存在和ST-T呈动态衍变两种情况;UA心电图表现形式多样,以发病时ST-T缺血性改变为主;2STEMI、NSTEMI患者病态狭窄血管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UA患者的31.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3ACS心电图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ACS心电图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关联(χ2=5.68,ν=8,P<0.05),Pearson列联系数rp=0.570。结论:ACS心电图表现具有多样性,STEMI、NSTEMI患者发生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50%的概率较高,ACS心电图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情况.方法 选取2006年在我院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两项检查的间隔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ACS患者42例和SAP患者44例.将两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CS组和SAP组的软斑块和钙化斑块的构成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0,P=0.009);两组患者软斑块和钙化斑块在不同冠状动脉分支内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_(ACS)~2=0.174,χ_(SAP)~2=0.129,P>0.05);两组患者软斑块和钙化斑块在不同狭窄程度的冠状动脉节段中的分布不同(χ_(ACS)~2=0.398,χ_(SAP)~2=0.907,P<0.01);ACS组和SAP组患者在不同冠状动脉分支内,软斑块在不同狭窄程度的血管节段内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_(ACS)~2=3.917,χ_(SAP)~2=0.416,P>0.05);SAP组和ACS组患者在不同的冠状动脉分支内,钙化斑块在不同狭窄程度的血管节段内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ACS)~2=5.247,χ_(SAP)~2=11.054,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鉴别斑块性质,有助于早期识别冠心病高危患者,为治疗决策提供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心电图ST-T改变与心理应激的关系,探讨心理应激是否引起心电图ST-T动态变化及是否为诱发SA、AC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96例心电图有ST-T动态变化的患者临床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老年女性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6例稳定性心绞痛(SA)36例和冠状动脉未见异常组(14例),进行社会心理应激调查,并测定 C-反应蛋白(GRP)的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 (1)心理应激36例,引起ST-T改变,但冠脉造影正常5例,SA有13例另有 12列经冠脉造影确诊为ACS和C-反应蛋白(GRP)明显身高(8 例,P=0.009);ACS组有心理应激者明显高于冠脉造影正常组[61.2% 比33.3%(11/33),P=0.009].结论 心理应激可使体内炎症因子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心电图ST-T动态变化,心理应激通过炎症反应触发ACS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下移与临床预后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5年1月住院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9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左前降支“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与第一对角支起始部的关系分成两组,I组36例病变部位位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前,Ⅱ组23例,病变位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后。结果:I组36例占61.01%,Ⅱ组23例占38.98%。I组病人多数合并下壁导联ST段下移≥1mm,在Ⅱ、Ⅲ、aVF导联分别为81%,92%,79%。Ⅱ组多数ST段位于等电位线或ST段下移<1mm,在Ⅱ、Ⅲa、VF导联分别为60%,61%,53%。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下移可以预测“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位于第一对角支起始部近端,而ST段位于等电位线或ST段下移<1mm预示病变部位位于前降支远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探讨下壁导联ST变化和左前降支(LAD)形态和梗死位置的关系.方法:78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A组为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抬高组;B组为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比较二组临床特点和梗死相关血管(IRCA).结果:IRCA部位A组90.63%为LAD远端,B组80.43%为LAD近端;LAD折返在A组占81.25%,B组中占0%.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近端梗死,此组患者急诊PCI术成功率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提示LAD远端梗死且大部分存在LAD返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单支架横跨支架术式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中,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动态观察最终对吻技术对分叉区域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36例左主干分叉病变且行单支架横跨术式,所有患者在术前分别从前降支(run1)、回旋支(run2)回拉IVUS,支架释放后从前降支回拉IVUS(run3),最终对吻后分别从前降支(run4)、回旋支(run5)回拉IVUS;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造影资料和IVUS数据。结果:患者年龄(63.8±12.1)岁,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占22.2%。相较于术前IVUS(run2),最终对吻术后的IVUS(run5)发现回旋支开口处管腔面积[(7.30±3.08)mm2 vs(. 6.37±2.66)mm2,P<0.05]和血管面积[(13.10±3.27)mm2 vs.(12.47±2.93)mm2,P =0.012)]均明显减小,而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0±2.02)mm2 vs.( 6.10±2.09)mm2,P =0.128];回旋支开口处管腔面积变化与血管面积变化相关(r =0.787,P <0.001),而与斑块面积变化不相关(r =0.187,P =0.276)。相较于支架释放后IVUS(run3),最终对吻术后的IVUS(run4)发现多边形区域面积[(9.80±2.09)mm2 vs.( 11.48±2.65)mm2,P<0.05]、左主干远端面积[(9.91±1.73)mm2 vs.(11.85±2.38)mm2,P<0.05]和左主干最小支架内面积[(9.61±1.53)mm2 vs(. 11.34±2.33)mm2,P<0.05]均明显增加,支架贴壁不良现象减少(83.3% vs. 61.1%,P =0.035),但是伴随支架不对称指数增加,多边形区域[(1.23±0.14 vs. 1.33±0.12,P <0.05);左主干远端(1.18±0.09 vs. 1.25±0.10,P <0.05);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处(1.17±0.09 vs. 1.24±0.10,P <0.05)。结论:在左主干分叉病变行单支架横跨支架术中,最终对吻后回旋支开口面积明显减小,与嵴移位相关;最终对吻增加左主干及多边形区域支架内面积,减少支架贴壁不良现象,但是会增加支架不对称指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前降支闭塞部位的作用。方法:对74例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前间壁AMI患者,血管闭塞部位均发生于大对角支开口远端。②前壁伴高侧壁AMI患者,血管闭塞部位在大对角支开口近端者占74.1%。③前壁AMI患者合并下壁导联ST段抬高时,73.3%为前降支优势动脉远端病变,合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前降支非优势动脉近端病变占60%,下壁导联ST段无改变组中,前降支优势动脉近端和非优势动脉远端病变所占比例近似。结论:前壁AMI时,心电图对前降支长度及闭塞部位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中国和澳大利亚部分心肌梗死(MI)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差异。方法:对中澳两国临床诊断MI的977例患者行选择性CAG检查,并对年龄、性别和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国组CAG阳性(直径狭窄50%以上)550例,占95.16%,澳大利亚组CAG阳性376例,占94.24%,中国和澳大利亚MI患者比较,〈40岁患者2.08%vs6.02%(P〈0.05),男性患者85.6%vs79.7%(P=0.015),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分别为58.65%vs28.57%和11.59%vs68.42%(P〈0.01),糖尿病患者为17.30%傩16.29%(P〉0.05),3支病变及完全闭塞病变分别为32.87%vs24.31%和45.50%vs32.33%(P〈0.01),两组冠状动脉(CA)病变累及的血管,均依次为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和左冠状动脉主干(LM)。中国MI患者70—7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为29.58%,澳大利亚人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50—59岁,为32.08%。结论:与澳大利亚人相比较,中国MI患者年轻人较少,高血压发生率高,高脂血症发生率低,CA病变中以多支病变及完全闭塞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9年12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经左室造影证实左室射血分数≤35%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899例,经心电图检查证实存在柬支传导阻滞25例(LBBB组)。选择同期无束支传导阻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48例为对照组。通过住院病历记录,门诊随访、再入院复查、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预后。结果 LBBB组饮酒史高于对照组(32.0%vs.14.6%,P<0.01),心功能分级Ⅱ级高于对照组(24.0%vs.10.4%,P<0.01),前壁心肌梗死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8.0%vs.75.0%,P<0.01),心脏超声左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对照组患者[(41.0±6.9)mm vs.(37.0±3.8)mm,P<0.01;(65.0±5.3)mm vs.(60.0±4.8)mm,P<0.01],前降支合并回旋支病变的比例高于对照组(16.0%vs.8.3%,P<0.01)。LBBB组患者发生全因死亡、血流动力学终点事件的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0%vs.6.3%、64.0%vs.27.1%,P均<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左柬支传导阻滞是缺血性心肌病发生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移植复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RR=1.04、1.13,P<0.01)。结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左室射血分数≤35%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与无束支传导阻滞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比较,发生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心脏移植的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与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的对比分析。方法对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和80例对照组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相关血管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共计77.77%,80例对照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1.25%,P<0.01。Ⅰ、aVR导联的ST段抬高≥0.1mV时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组中为66.66%,对照组为6.25%,P<0.01;而Ⅱ、Ⅲ、aVF导联的ST段压低≥0.05mV时前者74.35%,后者18.75%,P<0.01。相关血管病变比较:45例下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伴Ⅱ、Ⅲ>Ⅰ、aVL导联ST段压低,冠脉造影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55.55%,aVR导联ST段压低≥0.1 mV为左前降支(LAD)病变44.44%。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0.1 mV,冠脉造影为左主干(LM)病变51.28%,LM+RCA(右冠状动脉)病变48.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对照组均无冠状动脉病变,与前两者无可比性。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伴ST段抬高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伴aVR导联ST段压低为左前降支(LAD)病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抬高以左主干(LM)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Duke treadmill score,DTS)与冠状动脉造影评价预后的指标--校正的TIMI帧数(corrected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ame count,CTFC)之间的相关性,为无创平板运动试验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在造影前2周内完成平板运动试验的72例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别计算Duke评分和CTFC,并根据Duke评分进行分组﹙≥5分为低危组、<5分为中高危组);分析Duke评分与CTFC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危险分层各组之间CTFC的差异.结果: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CTFC均呈负相关(r=-0.821、-0.730、-0.598,P<0.001).Duke评分低危组三支冠状动脉的CTFC值明显小于中高危组[前降支:分别为(22.27±3.71)帧、(24.12±4.19)帧;回旋支:分别为(27.96±5.65)帧、(31.28±6.79)帧;右冠状动脉:分别为(21.96±5.85)帧、(24.64±7.33)帧],组间CTFC值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CTFC值呈负相关.根据Duke评分得出的危险分层与CTFC有良好的相关性,此结果可能为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这种无创手段用于评价冠心病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中诊断为心肌桥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桥收缩期压缩程度分为3组;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的正常对照组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质量分数与心肌桥的相关性及左室质量分数与心肌桥压缩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心肌桥检出率为11.1%,多见于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组左室质量指数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74.96±16.04vs 82.82±16.26,P<0.01);心肌桥亚组中3级亚组左室质量指数明显大于1、2级亚组(93.19±13.16 vs 80.38±16.85 vs 82.46±14.9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最常发生于左前降支中段;左室质量指数与心肌桥收缩期压缩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