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呃逆俗称“打呃”主要表现为膈肌不自主地突然产生痉挛性收缩,从而引起短促吸气,喉中发出“呃”声,声短而频繁,不能自控。严重者昼夜不停,迁延数日至数月不愈,称之为顽固性呃逆。自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点穴配合走罐疗法,共治疗顽固性呃逆31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走罐治疗顽固性呃逆3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自 1 999年以来 ,采用走罐疗法 ,共治疗顽固性呃逆 31例 ,收到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门诊 2 2例 ,急诊 3例 ,病房 6例。其中有胃部疾病 1 2例 ,手术后病人 6例 ,脑血管意外 5例 ,肺、肝癌晚期 2例 ,尿毒症后期 1例 ,风寒引起 3例 ,暴怒等精神因素而发 2例。男性 1 9例 ,女性 1 2例 ;年龄最大 75岁 ,最小 1 5岁 ;病程最短 7天 ,最长 3年 ;治疗前有 2 9例已用药物 ,针刺、耳穴、水针等方法治疗 ,均收效不显者。2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伏坐位或伏卧位 ,术后病员取侧卧位 ,选背部双侧俞穴 ,从大杼穴起至胃俞穴止 ,1 1对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四门走罐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作用,并与传统针刺组进行对比。[方法]将顽固性呃逆患者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四门走罐法"(四门:中脘、天枢、气海。走罐:从风门到胃俞走罐。)为主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70%,对照组有效率68.70%,两组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四门走罐法对顽固性呃逆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背俞穴走罐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背俞穴走罐配合针刺疗法对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背俞穴走罐(凡士林为介质,以背部皮肤微红为度)加针刺治疗(取穴及手法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穴取天突、膻中、中脘、足三里、内关,平补平泻)。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1疗程结束后观察结果。结果: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56.25%。两组有效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背俞穴走罐加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确切,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攒竹穴、内关穴、列缺穴结合膻中穴闪罐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攒竹穴、内关穴、列缺穴配合膻中穴闪罐治疗顽固性呃逆25例。结果:25例患者,治愈12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结论:针刺攒竹穴、内关穴、列缺穴结合膻中穴闪罐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落枕又称“失枕” ,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生 ,是临床多发病之一。笔者采用走罐结合留罐法治疗2 1例 ,取得显著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 1例患者中 ,男性 1 9例 ,女性 2例 ,年龄最大 5 3岁 ,最小 1 6岁 ,病程最短的 1天 ,最长的 5天。临床表现颈部肌肉、颈项强直 ,酸胀转动不灵 ,活动受限 ,强行则痛。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 ,先在患侧肩背部涂上一层医用凡士林 ,用闪火法或抽气法将罐吸拔在皮肤上 ,用单手握住罐体 ,循着足少阳胆经 ,手三阳经肩背部段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式来回移动 ,动作柔和 ,以皮肤出现潮红色或紫红色为度 …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观察运用针刺四关穴结合神阙闪罐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四关穴,平补平泻,留针30min,结合神阙闪罐,频率30次/min,局部皮肤潮红充血为度。每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29例患者痊愈19例占66%;有效9例占31%;无效1例占3%;总有效率为97%。结论针刺四关穴结合神阙闪罐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顽固性呃逆临床上并非少见,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近年来笔者运用膻中穴拔火罐法治疗33例患者,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3例中,男24例,女9例;年龄17~60岁;呃逆持续时间最短5小时,最长16天。33例中其原发病为胃肠道疾病10例,晚期肝硬化6例,脑血管病4例,尿毒症3例,胃修补术后2例,药物引起8例,原因不明者5例。2治疗方法取膻中穴采用闪火罐法(根据年龄大小选用不同口径的火罐)。待呃逆停止后留罐15分钟左右,局部皮肤充血即可取罐。中途如火罐松脱需重拔,若遇形瘦不易拔紧者可用生薄面饼敷于膻中穴处(面积以稍大于火罐… 相似文献
11.
12.
<正>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1],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该病有持续发作或偶然发作,有单纯性的呃逆,也有与其它疾病并发出现的。呃逆频繁或持续48小时以上,常称为顽固性呃逆,而日常采用惊吓法以转移注意力、压迫眼球刺激迷走神经法等,对于顽固性呃逆通常无效,且对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有一定风险,应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病因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以来门诊和住院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4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 相似文献
13.
针刺结合走罐治疗黄褐斑3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褐斑为淡褐色或深褐色的色素斑,亦称“肝斑”,好发于颧部、面颊、鼻口之周及额部,边缘清楚,表面光滑无鳞屑,曝晒后色素可加深,常无自觉症状。本病以女性为多发,影响容貌。笔者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治疗此病3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2例,均来自于门诊患者,男8例,女2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45岁,平均33.86岁。据中医辨证分为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不足型3型,病程3月~20 a,平均4.74 a。皮损分度根据黄褐斑面积和严重程度积分(MASI)[1]:轻度3例,中度16例,重度12例,极重度1例;临床分型[2]:… 相似文献
14.
呃逆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西医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中医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胸膈被扰:西医认为,呃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的一侧或双侧的膈肌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从而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并将持续痉挛超过48 h未停止的呃逆称为顽固性呃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按照不同的临床症状将顽固性呃逆分为寒邪犯胃证、心胃火盛证、肺胃气逆证、肝郁犯胃证、脾胃失和证、痰热蕴胃证、胃阴亏乏证、胃肾两虚证等8个证型,进而针对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不同证型,采取头项针倒丁字取穴法为主,体针辨证配穴为辅的针刺治疗方法,并通过自拟顽固性呃逆评分量表的评分结果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其临床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呃逆是慢性胃炎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单用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4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呃逆,又称“膈肌痉挛”,它是由膈肌和其他呼吸肌不自主地连续或间歇性的收缩或痉挛所致。顽固性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采用胃复安注射液肌注、巴氯芬片口服等常规治疗无效者。笔者采用醒神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走罐法是以陶罐、玻璃罐、竹罐等为工具,借热力排去罐中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于皮肤上,然后用手推动罐上下或左右移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现将近几年走罐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运用综述如下。1痤疮吴名等[1]治疗痤疮118例治疗组用背部走罐加中药内服,痊愈率58.3%、总有效率96.6%;对照组用西药外敷配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行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在双侧内关、水沟穴行醒脑开窍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5.8%(23/24),对照组总有效率66.7%(16/24),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取穴少,效果明显,且无副作用,是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醒脑降逆活血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组的30例患者进行针(人中、内关、中脘、足三里、攒竹、天鼎、膻中、膈俞等穴)药(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丁香、枳壳、沉香、川芎、桔梗、黄芪、党参、木香、全蝎、地龙、蜈蚣等)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痊愈18例,占60%;有效6例,占20%;好转4例,占13.33%;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醒脑降逆活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走罐疗法是在治疗部位涂抹润滑介质后拔吸火罐,再反复推移火罐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治疗略复杂,故临床中应用较少,但其具有独特的治疗功效,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有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现就临床中几种常见病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