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整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整骨调衡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推拿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情况以及后肌链角度肌张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更好,能够明显改善眩晕症状以及椎基底动脉血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赵强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45-446
目的:探讨按揉理筋拔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按揉理筋拔伸法治疗组和药物颈牵组,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以及TCD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①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②按揉理筋拔伸法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下降,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按揉理筋拔伸法安全、疗效好,病人易接受和配合,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松筋、整骨推拿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推拿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量表和椎动脉TCD检测,治疗10次后统计结果并分析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提高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及恢复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丛安南  孙谊 《光明中医》2023,(12):2352-2354
目的 观察项七针配合升降穴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荣成市中医院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运用项七针配合升降穴刺法治疗,对照组运用常规穴位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改变。结果 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差值经2个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经TCD检测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项七针配合升降穴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法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氟桂利嗪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取得较好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1)。结论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症状,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其疗效与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6.
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颈三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椎-基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治疗组)80例和药物组(对照组)80例,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8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针刺穴位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疗效,对椎-基底动脉异常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颈椎不同节段手法正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不同节段手法正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和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并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法正骨治疗的优选节段。方法:将90例具有寰椎轴线分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C共3组,3组病例均以颈部的分理揉按为基础治疗,其中A组加用定点复位法调整C1~2;B组加用角度复位法调整C3~5;C组加用侧旋提推法调整C6~7,以症状、体征、X线片及TCD检测为观察指标,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颈椎三节段手法正骨均能减少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A、B、C3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为90.00%、66.67%、60.00%,A组与B组、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A组较B组、C组更能改善寰枢椎轴线分离程度(P0.01);A组较B组、C组更能减少患者眩晕症状积分(P0.01)及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P0.05或P0.01)。结论:本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与寰枢椎的错动移位关系密切,提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合并有寰枢椎的错动移位时,颈椎寰枢节段应作为手法正骨的优选节段,针对性地纠正寰椎或枢椎的错动移位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对寰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及椎-基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寰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并椎-基动脉血流速度异常患者40名,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治疗20天后进行检测下列观察指标:1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的椎-基底动脉(VBA)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血管搏动指数(PI)各指标;2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40例寰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患者的TCD表现都为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加快;2对40例患者的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进行治疗前后统计比较,均有改善,治疗组VBA的Vp、Vd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VBA的Vp、Vd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方法对VBA的Vp、Vd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PI值治疗前后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寰枢关节紊乱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以加快为主;两组疗法均能有效改善椎-基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并且针刀疗法优于针刺疗法,针刀疗法治疗次数少,能解决频繁针灸耗时、影响工作等问题,值得在各级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穴位注射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 4 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丹参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 ,治疗前后均做 TCD检查 ,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4 0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 .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5 %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 ) ,经 TCD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均有差异 (P<0 .0 5 ) ,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状况 (P<0 .0 5 )。结论 穴位注射夹脊穴能较好地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和椎 -基底动脉的血流状况 ,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 ,主观症状多而客观依据少 ,对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带来一定困难。本研究采用颈颅多谱勒 ( TCD)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血流速度检测 ,并与健康者作比较 ,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提供科学依据。1 资料与方法1 .1 根据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诊断标准 [1]  ( 1 )曾有猝倒发作 ,伴有颈性眩晕 ;( 2 )转颈试验阳性 ;( 3) X线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 4 )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60例病例均选自门诊病例 ,且经 TCD检查均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者为入选对象 ,其中男3…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穴位(风池、风府、肩井、翳风、百会、太阳)手法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穴位手法推拿治疗组(治疗组)60例和口服西比灵组(对照组)60例,连续3周,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颈肩痛、头痛和TCD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颈肩痛、头痛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P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表明穴位手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等症状,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其疗效与穴位手法推拿治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12.
陈铁武 《中医临床研究》2012,(23):40+42-40,42
目的:探讨仰卧拔伸复位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及对调整寰枢关节位移方面的影响。方法:2007年8月~2012年3月将收治的65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仰卧拔伸复位法治疗,每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颈椎张口位X线显示寰枢关节位置有明显改善。脑部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改善。结论:仰卧拔伸复位法能有效恢复寰枢关节的正常位置,减少和消除其对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以改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1]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以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猝倒等一系列症状为主的临床常见病,又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等.我们采用推拿手法为治疗组,西比灵口服为对照组,对64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疗效观察,通过治疗前后TCD检查对比及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技术)和对照组(传统推拿疗法),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病人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3. 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具有显著差异。两组受试者治疗后的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 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 0. 05)。两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丛刺齐刺法结合寰枢关节复位术对颈性眩晕治疗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松筋、整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量表和颈椎X线张口位片检测,治疗10次后统计结果并分析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齿突寰椎轴线差值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齿突寰椎轴线差值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均低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临床疗效,可调整寰枢关节对称性,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微调手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脊柱微调手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而对照组则给予西药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血流动力学情况、颈椎动脉痉挛指数(RI)、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ADI)。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2,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患者在治疗后的VA、B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是研究组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0、3.23,P0.05)。研究组治疗后颈椎动脉痉挛指数和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后仅颈椎动脉痉挛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另外,在治疗后,研究组的颈椎动脉痉挛指数和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5、4.12,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等症状,改善颈椎动脉痉挛指数和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其疗效与脊柱微调手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对照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督脉铺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眩晕、颈肩痛、头疼、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4.1%和85.3%,对照组分别为87.9%和60.6%。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仰卧拔伸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及对调整寰枢关节位移方面的影响。方法: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将收治的55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仰卧拔伸法治疗,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疗程。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颈椎张口位X线显示寰枢关节位置有明显改善。脑部TCD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改善。结论:仰卧拔伸法能有效恢复寰枢关节的正常位置,减少和消除其对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以改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和85.2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上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相比,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运用颈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综合治疗与用中西药物扩管、营养治疗进行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和TCD的变化,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颈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综合治疗组在眩晕症状评分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都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护理干预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