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2岁内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临床特征及病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52例2岁内BPD患儿再入院临床资料。结果 52例BPD患儿2岁内共137次再入院治疗,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 气促、 喘息、 紫绀及肺部干湿性啰音,>1~2岁较≤1岁再入院喘息发生率有显著升高(χ2=10.715,P=0.001)。呼吸道病毒检出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67.3%(33/49)、副流感病毒3型(PIV3) 22.4%(11/49)为主,细菌病原检出前3位为肺炎克雷伯杆菌28.2%(31/110)、肺炎链球菌15.5%(17/110)、 流感嗜血杆菌8.2%(9/110),其中≤1岁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1~2岁以肺炎链球菌为主; 肺炎克雷伯杆菌药敏结果提示对头孢他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4.5%、 54.8%、7.1%,肺炎链球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噻肟、 阿莫西林耐药率分别为8.0%、 6.3%; 肺炎克雷伯杆菌在重症肺炎中检出率有显著升高。2岁内中位住院时间为8.0(7.0~12.0) d,77.4%(106/137)例次住院需吸氧治疗,其中21.7%(23/106)需使用呼吸机治疗,≤1岁与>1~2岁喘息患儿中静脉激素使用率分别为42.2%(27/64)、56.5%(13/23)。结论 BPD患儿2岁内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中喘息发生率随时间推移有增加趋势,再入院病毒病原以RSV为主,细菌病原早期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肺炎链球菌随时间推移可能逐渐成为主要细菌病原,肺炎克雷伯杆菌所致肺炎其病情可能更重,其中产ESBL肺炎克雷伯杆菌占比例较高,临床可参考药敏试验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他啶,必要时选用美罗培南; BPD患儿再入院病情偏重,用氧率高,但静脉激素的使用率并未随喘息发生率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2岁内再入院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BPD患儿2岁内242例次因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的临床资料。结果 242例次再入院BPD患儿中,115例次(47.5%)有喘息;1~2岁患儿喘息发生率高于1岁内患儿(P0.05)。193例次行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示囊泡影31例次(16.1%)。肺功能检查结果示BPD患儿的每公斤体重潮气量(TV/kg)、达峰时间比(TP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50%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速(TEF50)、7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速(TEF75)均低于无呼吸道疾病的对照组,而呼吸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28例行支气管镜检查,气道发育异常21例(75%)。242例次均吸入糖皮质激素,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6例次静脉使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无不良反应发生,其中1例治疗后顺利脱氧。结论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BPD患儿喘息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肺功能以小气道阻塞、低肺容量时呼气流速降低和呼吸频率增快为主要表现,多伴有气道发育异常。吸入糖皮质激素可用于BPD再入院患儿急性期抑制炎症反应;hUCB-MSCs输注后短期安全可行,并提示可能对BPD恢复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婴儿1岁以内再入院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总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婴儿1岁以内再入院临床情况.方法 对9例BPD患儿1岁以内再入院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儿23例次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平均住院时间15.4 d.治愈出院18次,明显好转4次,好转不明显1次.5例患儿11次出现喘息,23次再入院20次需吸氧治疗,其中2次需机械通气治疗,16次需糖皮质激素治疗,9次给予支持治疗.4次继发院内感染鹅口疮,3次继发腹泻病.结论 BPD患儿明显增加了生后1年内再入院风险,再入院病情较重,住院时间较长,易继发院内感染,常需予以吸氧、糖皮质激素及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患儿婴儿期内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的临床特征及病原体特点。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BPD早产儿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住院的同等例数的非BPD早产儿为对照,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肺功能指标及呼吸道病原学结果。结果 与非BPD组相比,BPD组患儿胎龄、体重小,更容易出现气促、喘息及发绀,喘息缓解时间长(P<0.05)。肺功能检查方面,与非BPD组相比,BPD组患儿每公斤体重潮气量、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25%潮气量呼气流量、50%潮气量呼气流量、75%潮气量呼气流量均降低,而呼吸频率增快(P<0.05)。BPD组患儿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检出率高于非BPD组(P<0.05)。结论 BPD患儿婴儿期下呼吸道感染后需更关注气促、喘息及发绀等临床特征,肺功能表现为阻塞性改变及小气道功能障碍,呼吸道病原更易检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3,2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8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的6年临床随访结果。 方法 对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出生的8例BPD患儿分别在1、3和6岁龄时联系来院门诊随访或以电话随访,以探讨BPD的中远期随访结局。 结果 1岁龄3例电话随访,5例来院随访;3岁龄2例电话随访,6例来院随访;6岁龄均来院随访。因肺炎或急性支气管炎反复再入院治疗:1岁以内8例22例次,~3岁3例6例次,~6岁1例次。1岁以内4例10例次出现喘息,~3岁3例6例次出现喘息,~6岁2例3例次出现喘息。6岁龄时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5/8例(62.5%)提示小气道功能改变、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等;X线胸片检查显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不规则实变影3例;毛玻璃样改变和囊泡形成3例;局限性肺气肿2例。 结论 BPD患儿1岁龄时明显增加了再次入院风险,学龄前期趋于减少,但6岁时仍有625%病例提示常规肺通气功能异常,部分病例胸部影像学为毛玻璃样改变、囊泡形成和局限性肺气肿。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我院 1993年 10月~ 1998年 5月间共使用呼吸机治疗新生儿病人 2 5 5例 ,其中早产儿 16 8例 ,有 2 1例 (8.2 4% )病儿出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出生体重 <10 0 0 g 1例 ,~ 15 0 0 g 12例 ,~ 2 0 0 0 g 5例 ,~ 2 5 0 0 g 2例 ,>2 5 0 0 g 1例 ,平均体重 115 2± 34.3g。BPD病人平均上机时间 2 35 .2 3± 2 1.3小时 ,吸入 >40 %氧浓度时间为 36 2 .12± 2 2 .1小时。治疗后临床痊愈出院 16例 ,死亡 3例 ,放弃治疗 2例。本文提出 (1) BPD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对一些可能导致本病的因素要加以重视 ,这样就可以提高 BPD的诊出率。 (2 )如果在早期供给恰当的营养可能有预防 BPD的作用 ;在 BPD的治疗中 ,氨茶碱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 ;使用地塞米松治疗 BPD时应充分注意到其副作用 ,尽量选择短时、低剂量使用。 (3)预防 BPD除尽量减少使用高 PIP和吸入高浓度氧外 ,应采取强有力措施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 ,在早产儿病人中预防病毒感染 ,可能有助于减少 BPD的发病。 (4 )增加抗氧化物的防御作用 ,可能是今后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随访结局。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病房住院的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及生后7 d内入院的BPD早产儿为BPD组,同期入住我院的非BPD早产儿中选取与BPD组等同样本量的病例为对照组。采集与BPD发生的母亲和新生儿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同时统计BPD早产儿生后1岁内和~2岁的支气管炎、肺炎、喘息发作次数和住院次数等指标。结果 BPD组和对照组均纳入了156例早产儿。单因素分析显示,BPD组母亲年龄(P=0.046)、先兆子(P=0.025)和阴道产(P<0.001)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BPD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01 )。BPD组1 和5 min Apgar 评分,败血症 ≥72 h、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7 d的比例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OR= 0.46,95%CI:0.37~0.58)、机械通气≥7 d(OR=9.47,95%CI:3.70~24.27)、PDA(OR=2.21,95%CI:1.18~4.12)、先兆子(OR=4.91,95%CI:1.26~19.15 )是发生BPD的危险因素。BPD组1岁以内支气管炎、喘息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再入院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PD组生后~2岁较生后1岁以内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支气管炎、喘息的发生率及再入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出生胎龄、机械通气≥7 d、PDA、先兆子是发生BPD的危险因素;BPD早产儿在生后1年以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入住NICU诊断为BPD且胎龄 < 32周的14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轻度组81例,中重度组63例,对轻度组与中重度组围生期高危因素及治疗情况、合并症及并发症、呼吸系统预后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中重度组胎龄大于轻度组(P < 0.05),但小于胎龄儿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重度子癎前期比例高于轻度组(P < 0.05),先兆早产比例低于轻度组(P < 0.05)。中重度组生后2周仍需机械通气比例、机械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住院时间、肺炎及胆汁淤积综合症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均P < 0.05),枸橼酸咖啡因应用率低于轻度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于胎龄儿(OR=5.974)、肺炎(OR=2.590)、出生2周仍需机械通气(OR=4.632)是BPD程度较重的危险因素(P < 0.05)。纠正胎龄40周肺功能检测中,中重度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及25%潮气量时呼吸流速(TEF25%)均低于轻度组(P < 0.05)。随访至纠正胎龄1岁,中重度组因肺炎反复入院率及喘息发作率均高于轻度组(P < 0.05)。结论 小于胎龄儿、肺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与BPD的严重程度相关,可加重BPD程度。中重度BPD患儿肺功能较差,易出现反复感染、喘息等并发症,应关注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为了解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 BPD)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对 17例新生儿 BPD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 13例,女 4例,胎龄( 31.4± 3.4)周,出生体重( 1643± 327) g.结果 17例 BPD原发病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5例,胎粪吸入性肺炎 1例,肺炎 4例,呼吸暂停 7例.出生后均长时间吸氧、机械通气,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26.8± 9.7) d.病程第( 16.2± 5.6) d,胸片肺部出现囊状透亮区,以后肺呈囊泡样蜂窝样改变.所有病例均并发肺部感染. 9例康复出院, 1例自动出院, 7例死亡. 1例做尸检,光镜下两肺广泛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增生,肺泡壁增厚,符合 BPD诊断.提示早产、长时间吸氧、机械通气、反复肺部感染是 BPD的主要发病因素,早产儿机械通气超过 2周要高度警惕发生 BP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预防和治疗问题。方法回顾分析202例新生儿疾病呼吸机治疗中BPD发生情况。结果202例中,136例早产儿中的56例肺透明膜病(HMD)中发生BPD11例(196%,11/56),1例为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经治疗,12例BPD中9例治愈,3例死亡。结论进一步总结临床经验,对预防和治疗BPD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肺透明膜病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肺透明膜病(HMD) 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 的患病率、高危因素。方法 对74 例HM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 例HMD 中有18 例BPD,患病率为24-3% 。通过对20 余种高危因素与BPD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早产、极低出生体重、肺部感染、肺出血及过高的氧浓度和吸气峰压(PIP) 是造成BPD的重要原因。结论 预防BPD应首先减少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并积极控制感染、治疗肺部的原发病和并发症及采用适当的呼吸机参数。  相似文献   

12.
13.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7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特点。方法2003-09—2006-12在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收住1325例早产儿,对其胎龄、出生体重、原发疾病、肺部X线表现、治疗经过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325例早产儿中17例发生BPD,胎龄<28周4例,28~30周4例,~32周4例,34周1例,4例不详;出生体重<1000g4例,1000~1500g4例,~2500g4例,>2500g2例,2例不详;轻度BPD10例,中度BPD4例,重度BPD3例;需要机械通气时间为(29.7±14.2)d,需吸氧时间为(35.2±15.4)d,吸入氧体积分数>0.60时间为(97.3±11.4)h,住院时间为(45.6±49.9)d。所有病例均合并肺部感染,经综合治疗自动出院4例,死亡2例,治愈1例,好转10例,好转患儿均因肺部感染再次住院。结论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长时间吸氧及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是BPD发生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对BPD的早期诊断及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为BP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入住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胎龄≤34周、住院时间≥28 d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337例患儿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46例发生BPD(43.3%),为BPD组,85例出院后需继续家庭氧疗;191例未发生BPD,为对照组.BPD组的胎龄、出生体质量及1分钟Apga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机械通气时间、需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各种其他并发症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动脉导管未闭、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质量和1分钟Apgar评分为保护因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动脉导管未闲、早产儿视网膜病为危险因素.结论 BPD可能是导致早产儿住院时间延长及后期死亡的原因之一;预防出生时窒息、尽可能控制动脉导管未闭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可能会降低B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PD)早产儿的远期肺功能。 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胎龄≤ 32周、出生体重≤ 1 500 g的BPD早产儿为BPD组,以同期住院非BPD早产儿按1∶1匹配为对照组,于纠正年龄1岁和2岁时召回随访,行体积描记(体描)肺功能检测,分析早产儿BPD及不同严重度BPD在纠正年龄1岁和2岁时肺功能状况。 结果 149例BPD早产儿和与之匹配的149例非BPD早产儿进入文本分析,1岁和2岁时召回随访,BPD组37例(轻中度22例,重度15例)和25例(轻中度15例,重度10例),非BPD组33例和10例。在纠正年龄1岁及2岁时,BPD组公斤体重残气量(FRCp/kg)、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TEF/VE)、肺内剩余25%潮气量时潮气呼气流速(TEF25)显著低于非BPD组,公斤体重有效气道阻力(Reff/kg)显著高于非BPD组。在纠正年龄1岁时,重度BPD亚组FRCp/kg 、TPTEF/TE显著低于轻中度BPD亚组, Reff/kg显著高于轻中度BPD亚组;在纠正年龄2岁时,重度BPD亚组VPTEF/VE显著低于轻中度BPD亚组,Reff/kg显著高于轻中度BPD亚组。 结论 BPD早产儿存在功能残气量降低及小气道阻塞,以重度BPD患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该文重点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高危人群或已患BPD患儿的防治策略,对不同治疗策略现有证据进行讨论,并提出可能的治疗建议。  相似文献   

18.
胡新菊  谭丽兰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5):405-405,409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成活率越来越高,但其相应的肺部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则逐渐增加。BPD的早期诊断、治疗、预防是目前及今后的热点问题。现将我院2001年6月-2005年2月,收治的5例BPD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未成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住院的超未成熟儿(胎龄28周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超未成熟儿出生28天时有无吸氧及BPD临床分度,分为非BPD组,轻度、中度以及重度BPD组,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入选205例超未成熟儿,平均胎龄(26.2±1.2)周,平均出生体质量(0.87±0.19)kg;放弃治疗46例、死亡15例,最终出院144例(70.3%)。不同程度BPD组之间动脉导管未闭(PDA)比例、感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中、重度BPD组的PDA发生率较高,重度BPD组的感染率较高。不同程度BPD组之间的用氧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率、肺部后遗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BPD病情加重,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逐渐增加;中重度患儿均使用糖皮质激素,且肺部后遗症发生率较高。结论 BPD仍是影响超未成熟儿预后的重要合并症,早期预防及系统治疗可减轻严重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128例,根据病情分为非BPD组50例,轻度BPD组32例,中度BPD组30例,重度BPD组16例,收集所有早产儿母亲产前因素(母亲产前使用激素、母亲绒毛膜羊膜炎)、患儿产时因素(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窒息)、生后治疗情况(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总住院时间);对各组早产儿分别于生后第1天、第14天、第28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33水平,比较不同组别生后不同时间血清IL-33水平差异;对中重度BPD患儿确诊后采用传统激素治疗(DART方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间血清IL-33水平变化。结果 BPD早产儿在母亲感染绒毛膜羊膜炎、胎龄、出生体重、出生窒息、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方面,与非BPD早产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上述指标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BPD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早产儿生后第1天、第14天、第28天,BPD组患儿血清IL-33水平高于非BPD组,且BPD病情程度越重,IL-33水平越高;随着生后时间的推移,BPD患儿血清IL-33水平有升高趋势(P < 0.05)。中重度BPD早产儿采用DART方案治疗后血清IL-33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 < 0.05)。结论 血清IL-33与BPD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DART方案抗炎治疗可降低BPD患儿血清IL-33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