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β-磷酸三钙人工骨(β-TCP)植入与口腔修复膜覆盖治疗对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9月我院颌骨囊肿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经囊肿摘除术刮治后对创面采用口腔修复膜覆盖治疗,观察组经囊肿摘除术刮治后放置β-TCP充填骨缺损并采用口腔修复膜覆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缺损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值以及丧失功能牙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牙缺损区CT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牙缺损区CT值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及术前(P<0.05),患牙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牙缺损区CT值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P<0.05),患牙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P<0.05),且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观察组骨缺损区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牙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刮治后采用β-TCP填充联合口腔修复膜覆盖治疗颌骨囊肿患者可有效促进成骨及患牙恢复,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浓缩生长因子( CGF)联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及口腔修复膜在颌骨囊肿手术中促进骨组织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颌骨囊肿患者行囊肿刮除术,采用浓缩生长因子及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混合物填充骨腔,CGF膜及口腔修复膜双层覆盖在骨缺损区表面。术后随访3~12个月,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为Ⅰ期愈合。直径<2 cm的骨缺损在术后3个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与周围骨组织界限消失,可见正常网纹结构的骨小梁。直径>2 cm的骨缺损,术后9个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与周围骨组织界限模糊;术后12个月界限消失,充填材料与新生骨及周围骨组织生长良好。结论:CGF联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充填颌骨囊肿骨缺损区同时覆盖口腔修复膜的引导骨再生技术可有效促进骨愈合,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3.
李志萍  孟箭  张杰  孟庆飞  顾倩平  刘颖 《口腔医学》2012,32(6):359-361,364
目的 探讨Bio-oss骨粉复合胶原膜在较大根尖囊肿术后骨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3例根尖囊肿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第1组21例行根尖囊肿摘除后给予Bio-oss骨粉复合胶原膜填塞;第2组21例仅在术后骨腔外放置胶原膜;选择21例术后囊腔内不放置充填物作为对照组。进行第3、6、12个月的临床观察,分析2组X线下成骨变化。结果 术后第3、6、12个月骨缺损区骨密度改变中骨粉复合胶原膜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以植骨复合胶原膜组骨密度增高明显,有较多的新骨小梁修复,实验组患牙未见瘘管形成,患牙保存较好。结论 Bio-oss复合胶原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有利于骨组织长入及囊肿术后骨腔的修复,是一种理想的颌骨骨缺损的组织再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联合口腔修复膜在颌骨囊肿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93例,将囊肿摘除后使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填塞骨缺损,再覆盖口腔修复膜,根据临床及X线片资料评价骨缺损区的骨再生及改建情况。结果 90例患者术口Ⅰ期愈合,1例切口拆线后裂开,2例患者感觉术区存在肿胀或疼痛不适。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缺损区骨质增生及改建良好。结论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联合口腔修复膜用于颌骨囊肿造成的骨缺损操作简单,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开窗负压吸引术在颌骨囊肿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开窗负压吸引术应用于颌骨囊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11例颌骨囊肿患者,采用开窗负压吸引术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术后3、6个月颌骨囊肿的变化情况,对仍存留的囊肿行二期囊肿刮治术。结果:术后3个月,其中5例囊肿消失,6例缩小3/4以上。开窗负压吸引术3个月或半年后辅以刮治术,刮治术后半年的全景片显示囊肿无复发,骨质修复良好。结论:开窗负压吸引术可以显著缩小甚至消除青少年颌骨巨大囊肿,改善患者颌骨膨隆畸形,是治疗颌骨巨大囊肿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颌骨囊性病变采用开窗减压术和刮治截骨术的治疗效果及义齿式囊肿塞的应用。 方法81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开窗减压术(36例)和刮治截骨术(45例),比较两组术中相关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以 ±s表示,对两种治疗方法手术用时、出血量、受累牙拔除、下唇麻木情况及术后治疗效果与复发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开窗减压术患者手术时间为(31.2 ± 4.1)min,术中出血量为(20.3 ± 7.2)ml、受累牙拔除为(0.7 ± 0.04)个,术后疼痛、下唇麻木、感染及术后3年咀嚼功能下降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刮治截骨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年刮治截骨术组有6例面形发生轻度不对称,2例复发(4.44%),开窗术组无面形改变和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开窗减压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保留了颌骨的完整性及病变区的患牙,相对应刮治截骨术是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新型矿化胶原(mineralized collagen,MC)骨充填材料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治疗颌骨囊肿刮治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颌骨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CGF组(A组,40例)、MC组(B组,40例)及MC+CGF组(C组,40例),比较3组术后3、6、12个月时的成骨效果、疼痛及肿胀程度。结果:A组骨缺损区在术后3、6、12个月时,CT值分别为(220.07±29.25)、(358.77±48.42)、(473.07±55.63)HU,B组分别为(281.00±36.14)、(464.66±51.30)、(569.10±71.21) HU,C组分别为(344.14±39.31)、(528.79±63.98)、(603.62±95.04)HU,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 d时,3组患者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依次为64.13±11.46、65.31±9.89、51.68±14.24,C组与A、...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用硫酸钙骨粒修复颌骨囊肿缺损术后感染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对3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采用刮治术加医用硫酸钙骨粒植入治疗。患者术前均行颌骨曲面体层片(orthopantomography,OPT)或颌骨CT平扫加三维重建,明确囊肿位置和大小。采用颌骨囊肿刮治术加医用硫酸钙植入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并发症及成骨情况。结果3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中,8例术后1周至1个月出现感染症状,主要表现为骨腔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其中有2例伴有全身低热,给予抗感染处理,持续根管开放引流等措施后逐渐愈合。术后复诊成骨情况满意,但与术后未感染的骨腔相比,成骨时间延长。结论医用硫酸钙植入颌骨囊肿术后应延长引流时间,加强抗感染处理,可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颗粒状β-磷酸三钙(β-TCP)修复牙槽嵴裂,观察其临床效果,探寻一种理想的可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嵴裂的人工材料.方法 将24例先天性牙槽嵴裂患者分成A、B两组,A组 (10例)用自体骼骨松质骨修复牙槽嵴裂骨缺损,B组 (14例)用颗粒状β-TCP修复牙槽嵴裂隙.术后7天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并于术前、术后4~6个月,采用锥形束CT(CBCT)及三维重建的方法观察牙槽嵴裂骨缺损新骨形成的情况,比较两种植骨材料的植骨效果.结果 术后1周,A组1例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裂开及排异反应.术后4~6个月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两种材料植入后均可形成新骨,与原裂隙两侧骨组织部分或完全连续.两种材料修复牙槽嵴裂骨缺损的临床成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颗粒状人工材料β-TCP的成骨效果与自体骼骨骨松质无显著差异,可以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嵴裂.  相似文献   

10.
152例牙源性颌骨囊肿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比较 152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经囊肿刮治术、开窗术及颌骨切除术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结果 152例牙源性颌骨囊肿中98例经囊肿刮治术无1例复发;开窗术50例中有22例需二期行刮治术治愈;4例牙源性颌骨囊肿行颌骨切除术及同期髂骨移植修复 术,无复发及排异反应。结论牙源性颌骨囊肿早期确诊非常重要,根据病患的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颌骨囊肿术后骨腔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例颌骨囊肿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例颌骨囊肿摘除后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可溶止血纱布充填;对照组:术后骨腔放置可溶止血纱布。观察术后6个月X线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骨缺损区骨密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富血小板血浆的局部应用有利于颌骨囊肿术后骨腔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膜引导骨再生技术(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在颌骨囊肿术后对颌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小型颌骨囊肿50例,囊肿大小为1.5 cm×1.5 cm~3.0 cm×3.0 cm,均采用颌骨囊肿摘除术治疗。术中将颌骨囊肿完整摘除,确认未与鼻底及上颌窦穿通后,将人工骨粉与自体静脉血混合充填入颌骨囊肿骨缺损区,再以生物膜覆盖,常规缝合切口。结果:术后2周拆线,除5例外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全景片,充填材料复合体密度与颌骨密度趋于一致;术后1年,充填材料与周围颌骨生长完全融合,不能分辨,原囊肿区可见正常的骨小梁网纹结构。结论:GBR技术对修复小型颌骨囊肿术后的局部骨质缺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3D打印技术制备β-磷酸三钙(β-TCP)仿生骨支架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成骨性能。方法 随机选取24只新西兰兔,建立股骨髁部缺损模型。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β-TCP仿生骨支架,将实验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其中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实验组植入β-TCP仿生骨支架,观察4周、8周和12周后的两组骨修复结果,评价其成骨性能。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4周、8周、12周时的骨组织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骨小梁厚度、数目、骨小梁体积/总体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3D打印的仿生骨支架的直径、高度、孔隙率以及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与天然松质骨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制备的β-TCP仿生骨支架,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支架形态学结构及成骨性能与松质骨相近。  相似文献   

14.
Gore-Tex 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Gore-Tex膜引导骨再生技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局部冲洗和药物治疗控制感染后行翻刮治,应用Gore-Tex膜覆盖缺损,术后6月去除膜,摄X线片及进行临床评价。结果:3例骨缺损者均完全再生修复,种植体稳定。结论:局部冲洗和翻瓣刮治后,应用Gore-Tex膜覆盖骨缺损治疗种植体周围炎,可获得骨组织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PCGEM1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2(TGF β2)/Smad2信号通路调控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侵袭和转移的机制。方法 将60例OSCC患者癌组织及距离癌组织超过2 cm处的正常组织纳入研究,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148a、lncRNA PCGEM1在OSCC组织及正常组织、人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MEC)及人源OSCC细胞株KB、BcaCD885、SCC-4、CAL27、SCC-15中的表达情况;分析lncRNA PCGEM1和miR-148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信息之间的关系。构建lncRNA PCGEM1沉默细胞系KB-siPCGEM1及阴性对照(KB-NC),并以KB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MTT、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lncRNA PCGEM1对KB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生物信息学网站starBase预测lncRNA PCGEM1可以互补结合的微小RNA(miRNA),再根据www.microRNA.org网站预测相应miRNA可靶向结合的基因;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 β2/Smad2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OSCC组织中lncRNA PCGEM1、miR-148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P<0.05);lncRNA PCGEM1和miR-148a在不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分化程度的患者癌组织中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KB-NC组相比,KB-siPCGEM1组细胞OD492 nm值下降,细胞侵袭数量及迁移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lncRNA PCGEM1可与miR-148a互补结合,miR-148a与TGFβ2存在靶向结合位点;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KB-siPCGEM1组中miR148a、TGFβ2及p-Smad 2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KB-NC组(P<0.05),空白对照组和KB-N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ncRNA PCGEM1在OSCC中高表达,高表达lncRNA PCGEM1可能通过上调miR-148a水平,强化TGF β2/Smad2信号通路,从而促进OSCC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BMSC/β-TCP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索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组织工程骨应用于颌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3只杂交犬的双侧下颌骨人工制备3 cm×1 cm×1 cm缺损后,采用自体对照实验方法。实验侧植入骨髓基质细胞和β-磷酸三钙复合物(BMSC/β-TCP),对照侧仅植入β-TCP,在植入后均使用四环素荧光标记。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进行CT扫描,之后处死实验犬,制备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苦味酸品红染色、四环素荧光检测,并加以评价。对分析数据结果使用SAS 6.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MSC/β-TCP修复犬颌骨缺损,有大量的编织骨生成;对照组虽然在6个月后也有一定量的骨质形成,但未见到编织骨。四环素标记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6个月,骨质形成速率较对照组高;对照组在最初的3个月,骨质形成明显比实验组低。在第3~6个月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骨质形成均明显加快。结论:BMSC/β-TCP修复犬的颌骨缺损可以形成质量较高的板层骨,而单纯β-磷酸三钙所形成的骨质纤维较紊乱,哈弗氏骨管的数量也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天博(珊瑚转化型羟基磷灰石CHA)和Cerasorb(羟基磷酸三钙β-TCP)两种骨粉单独及分别联合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对骨缺损再生修复效果研究。方法:选用15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全麻下在距下颌骨下缘3mm,下颌角前缘5mm处,用球钻制备大小约15mmx6mmx4mm的缺损,左右侧缺损中各植入A PRP CHA+PRP;B PRPβ-TCP+PRP;C CHA+PRPβ-TCP+PRP;D CHA CHA+PRP;Eβ-TCPβ-TCP+PRP,三组兔子分别饲养4周,8周,12周。并在术后第1周,第3周,第5周分别给予钙黄绿素(10mg/kg),茜素红(30mg/kg),钙黄绿素(10mg/kg)处死后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及骨密度测量,分析结果,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小于0.05为有显著差异性。结果:组织学检查:4周时,PRP组、CHA组及β-TCP组只有极少量的成骨细胞;8周时,少量的新生骨的生成,但仍有大部分的纤维组织包绕;12周时,有部分成熟骨出现;4周时,CHA+PRP组及β-TCP+PRP组开始有成骨细胞及少量未成熟的骨质出现;8周时开始有部分成熟骨出现,成骨细胞核固缩多见;12周时已基本充满成熟骨质。在4、8、12周时,X线上骨缺损区密度百分比分析值PRP组、CHA组及β-TCP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β-TCP+PRP组及CHA+PRP组的分析值高于上述三组,但该两组间无明显差异。HE染色的骨定量分析,PRP组、CHA组及β-TCP组之间骨再生情况无显著差异,而两混合组的骨再生值高于上述三组,但该两组间的骨再生无显著差异。结论:1.PRP与骨粉联合应用较PRP单独应用对骨缺损再生效果好。2.β-磷酸三钙联合PRP较羟基磷灰石联合PRP应用对骨缺损再生效果无明显差异。3.β-磷酸三钙与PRP联合应用较β-磷酸三钙单独应用对骨缺损再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颗粒状β-磷酸三钙(β-TCP)修复牙槽嵴裂,观察其临床效果,探寻一种理想的可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嵴裂的人工材料。方法将24例先天性牙槽嵴裂患者分成A、B两组,A组(10例)用自体骼骨松质骨修复牙槽嵴裂骨缺损,B组(14例)用颗粒状β-TCP修复牙槽嵴裂隙。术后7天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并于术前、术后4~6个月,采用锥形束CT(CBCT)及三维重建的方法观察牙槽嵴裂骨缺损新骨形成的情况,比较两种植骨材料的植骨效果。结果术后1周,A组1例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裂开及排异反应。术后4~6个月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两种材料植入后均可形成新骨,与原裂隙两侧骨组织部分或完全连续。两种材料修复牙槽嵴裂骨缺损的临床成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颗粒状人工材料β-TCP的成骨效果与自体骼骨骨松质无显著差异,可以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嵴裂。  相似文献   

19.
苏勇  钱梅 《口腔医学》2012,32(9):569-571
目的 探讨开窗减压术在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运用开窗减压术及囊肿刮治术对32例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进行治疗,行开窗减压术者术后每3个月行全景片检查,与术前全景片进行比较,囊肿完全消失者不需Ⅱ期手术,否则通过Ⅱ期手术刮除缩小的囊肿来达到治愈囊肿的目的。结果 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反复感染,27例行开窗减压术者颌骨形态良好,颜面畸形基本消除,未出现神经及邻近重要组织的损伤,术后6个月~2年随诊未复发;5例行囊肿刮治术者有2例下颌囊肿较大者面部形态发生改变,且出现下颌神经损伤。结论 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牙源性颌骨囊肿是一种可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弯制式、铸造支架式及套筒冠式牙周夹板在重度牙周炎松动牙齿固定后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重度牙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弯制组、铸造组和套筒冠组,每组各20例。各组患者均在系统的牙周基础治疗后,对松动牙制作相应牙周夹板进行固定,并保持每年2次牙周洁治、刮治。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6、12、24个月患牙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牙齿松动度等临床数据。结果:经牙周夹板修复后,各组患者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牙齿松动度均显著改善(P<0.05),其中套筒冠组的修复效果优于铸造组(P<0.05),而铸造组的效果优于弯制组(P<0.05)。结论:3种恒久性牙周夹板均对维持牙周健康有利,且可有效固定松动患牙,其中以套筒冠式牙周夹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