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42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ESD与EMR(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结果 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ESD组术中出血率和穿孔率分别为3.53%和2.35%,均显著低于EMR组的19.30%和8.77%(P<0.05);ESD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南院行内镜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MR和ESD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67例患者,其中EMR组74例,ESD组93例。ESD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EMR组(P<0.05)。病变直径≥20 mm时,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组(P<0.05);病变直径<20 mm时,EMR组和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MR组中,病变直径≥20 mm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低于病变直径<20 mm(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间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早期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EMR治疗的56例患者纳入EMR组,将应用ESD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ES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整体切除率、术后远期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治疗费用均低于E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整体切除率、1年、2年和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穿孔、迟发性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个月后,两组患者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均升高,且ESD组高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直肠癌患者应...  相似文献   

4.
高蕊  张秋艳 《癌症进展》2022,20(1):67-70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90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EMR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包括PGⅠ、PGⅡ,计算PGⅠ/PGⅡ)、...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情况。方法 共入组426例上消化道SMT患者,其中位于食管346例,胃79例,十二指肠1例。经超声内镜诊断SMT 位于黏膜肌层284例,黏膜下层87例,固有肌层55例。病变最大直径为0.4~6cm,平均(0.90±0.03)cm。426例SMT中333例行黏膜切除术(EMR),37例行黏膜剥离术(ESD),47例行黏膜挖除术(ESE),9例行全层切除术(EFR)。结果 EMR组中314例完整切除病变,完整切除率为94.3%。ESD组、EFR组均完整切除病灶,完整切除率100.0%。ESE组44例病灶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93.6%(44/47),3例治疗失败转行外科手术。ESD组穿孔和出血各1例,发生率为2.7%;ESE组穿孔2例,出血2例,发生率为 4.25%。EFR组为实现病灶完整切除,均将瘤体以及与之相连的固有肌层一并切除,实施主动穿孔,术后完全缝合胃壁缺损。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平滑肌瘤326例,间质瘤58例,异位胰腺、脂肪瘤、潴留囊肿、颗粒细胞瘤、血管机化、淋巴管瘤、血管瘤和神经鞘瘤共4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SM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早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78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EMR治疗,观察组予以ESD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手术情况、病灶切除率、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73.58±6.25)min]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89.63±6.12)mL]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89.74%)、完全切除率(79.49%)高于对照组(71.79%、5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3.15±0.42)μg/L]、癌胚抗原(CEA)[(6.89±1.13)μg/L]及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2.89±0.38)μg/L]水平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中生理领域评分[(87.63±7.15)分]、心理领域评分[(86.59±6.78)分]、社会领域评分[(88.57±6.58)分]及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在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检查并择期行手术治疗的93例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采用套扎器联合圈套器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术后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抑酸等常规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穿孔情况,比较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3068±574)min vs. (4279±731)min],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211±054)ml vs. (365±0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穿孔率、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组创面愈合良好,见白色瘢痕,对照组溃疡1例,钛夹残留2例,其余患者创面瘢痕愈合良好,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1667% vs. 3684%,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应用于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的治疗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高,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早期食管癌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研究组(37例)。对照组采用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MR),研究组予以ESD,术后均持续观察3个月。比较2组病灶切除效果、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病灶整块切除率(94.59%)、病灶完全切除率(89.19%)均高于对照组(72.97%、64.86%);手术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6.48±6.72)min、(6.97±1.83)d,短于对照组的(79.35±7.01)min、(8.96±2.04)d;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分别为(86.32±11.46)ml、0.00%,低于对照组的(145.17±18.59)ml、16.22%,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并发症相当(8.11%VS 13.5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SD在早期食管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彻底剥离病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李生利  陈克河  李士坤  陈志强 《癌症进展》2021,19(7):703-705,70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98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肿瘤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术前、术后7天血浆中肠道功能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变化和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肿瘤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观察组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能够减少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的临床安全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ESD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根据ESD术后病理,比较黏膜内癌组(M)与浅层黏膜下癌组(浸润深度≤500μm, SM1)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ESD术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结果:276例患者中,M组247例,SM1组29例。M组与SM1组在病变大小、病变部位、术后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治愈性切除率远高于SM1组(94.74%vs 65.52%,χ2=29.007,P<0.05);M组与SM1组3年生存率(96.21%vs 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0,P=0.463),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72);有溃疡和浸润深度SM1是影响ESD术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结论: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11.
12.
背景与目的: 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 材料与方法: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 结果: 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 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75年6月~1990年7月共收治食管平滑肌瘤10例,占同期食管肿瘤总数的0.192%(10/1092)。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3例。X线食管钡餐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行食管粘膜外肿瘤摘除9例,食管部分切除1例,效果良好。本文就其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Chronic experiments on CBA and C57B1 mice and acute experiments on CBA mice established: (a) carcinogenic effect of sodium nitrite given continuously with drinking water (0.1; 1.0 and 10.0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oline fed with bread, and (b) endogenous synthesis of nitrosomorpholine as a result of simultaneous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same doses of sodium nitrite and morpholine. Also, nitrosomorpholine and N-nitrosodimethylamine synthesis was observed in vitro following addition of low-dose sodium nitrite, morpholine and amidopyrine to human gastric juice. Carcinogenic hazard associated with low-dose nitrite consumption in human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材料与方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晚期贲门癌14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贲门癌手术治疗影响生存率的因素 ,提供今后工作参考。方法 对 14 8例经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绝对生存率的X2 检验。结果 本组切除率为 94.5 9% ,近半胃切除占 72 .14 %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7.9%、45 %和 2 4.3 %。病期、外侵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 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P <0 .0 1)。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及肺癌并发症为多见 ,其发生率为 3 .6% ,手术死亡率 1.4%。结论 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根治手术和术后积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胆囊癌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9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术前诊断明确者21例,剖腹探查发现已属晚期,9例为Ⅳ期行根治术,12例为Ⅴ期未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术前怀疑胆囊癌者5例,剖腹探查冰冻切片证实为Ⅴ期及Ⅳ期者各1例,Ⅴ期未行根治术,Ⅳ期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Ⅲ期者3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10月、13月、17月死亡。2例术中冰冻切片发现的Ⅱ期胆囊癌,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23月、26月死亡。1例意外胆囊癌属Ⅰ期胆囊癌,术后5年半死亡。结论要减少胆囊癌危害,重在及时治疗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