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正畸力下大鼠压力侧牙周组织中辅助性T细胞17 (Th17)的特征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RORγt)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 (IL-17)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骨保护素(OPG)表达及破骨细胞(OC)数量的影响,初步探讨在不同力作用下Th17细胞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选取10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施加0、50、100 g力近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于0、1、3、5、7、14 d后处死。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Q-PCR)检测RORγt mRNA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7蛋白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RORγt、OPG蛋白表达量,并计数OC。结果 50 g、100 g组的RORγt、IL-17和OC均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峰值分别位于5、7 d,50 g组于14 d可基本恢复,而100 g组仍维持较高水平,其含量均为100 g组>50 g组>0 g组。OPG在50 g组呈降低-升高-降低趋势,14 d基本恢复,在100 g组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50 g组在7 d、100 g组在14 d显著高于0 g组。结论...  相似文献   

2.
靳赢  林晓萍 《口腔医学》2011,31(12):757-759
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及Th17细胞均由T细胞在不同条件下分化而成,是参与宿主自身免疫反应的重要细胞。Treg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并能够减轻机体的病理性损伤;Th17细胞参与介导炎症反应,造成与炎症反应常常相伴发生的骨吸收。因此,明确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免疫功能及其与牙周病骨吸收的关系,对于牙周病的预防与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平衡变化,探讨它们在OL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17例正常组和33例OLP患者(网纹型15例,糜烂型18例)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17、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它们的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和叉头状转录因子3(Foxp3)mRNA的表达。结果 OLP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及RORγt、Foxp3 mRNA表达均升高(P<0.05),但Treg细胞和Foxp3 mRNA表达在OLP两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17/Treg比值在OLP中升高(P<0.05),其中糜烂型OLP显著高于正常组及网纹型OLP(P<0.01),但网纹型OLP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h17细胞和Th17/Treg比值与体征计分、RAE计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0.66,P=0.00;r=0.66,P=0.00;r=0.52,P=0.00;r=0.50,P=0.00);同时Th17细胞与Treg细胞也存在正相关关系(r=0.39,P=0.03)。结论 OLP外周血中Th17和Treg细胞以及它们的比例均增高,Th17/Treg失衡在糜烂型OLP的发病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和Thl7细胞(helper Tcells17,Th17)在口腔扁平苔藓(OLP)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OLP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技术检测35例OLP患者和19例对照组口腔黏膜组织中CD25+Foxp3+、CD4+IL-17+细胞的表达。结果:OLP组病损组织中有大量CD25+Foxp3+细胞浸润,较对照组显著增多,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CD4+IL-17+细胞在OLP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进一步统计学分析,CD25+Foxp3+细胞和CD4+IL-17+细胞数量改变在OLP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Treg细胞的数量在OLP组织中增多,Thl7细胞可能协同Treg细胞,在OLP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辅助性T(Th)17细胞在牙周炎小鼠中的免疫状态。方法 将7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牙周炎组和对照组,每组4只。牙周炎组采用口腔涂抹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的方法建立牙周炎动物模型。对照组涂抹PBS液。在涂抹结束后的第4周取材,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ROR)γτ+(Th17)细胞;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的蛋白表达。结果 牙周炎小鼠牙龈组织、颈部淋巴结和外周血中CD4+ RORγτ+(Th17)细胞在总CD4+ T细胞中的比例和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炎组IL-17A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 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Th17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增强,牙龈组织、颈部淋巴结和外周血可能是Th17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BMPsⅡ型突变受体的NIH3T3细胞株。方法:用FuGENE6 Transfection Reagent Kit真核转染试剂盒将携带BMPsⅡ型突变受体的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NIH3T3细胞。结果:得到抗G-418的阳性细胞克隆转染细胞,neo基因原位杂交阳性。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BMPsⅡ型突变受体的NIH3T3细胞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口腔涂抹牙周致病菌加腹腔注射抗原的方法建立一种模拟人类牙周病发病的动物模型,分析调节性T细胞在牙周炎小鼠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体显微镜评价牙周骨吸收的程度,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病变的炎细胞浸润情况;FACS检测调节性T细胞在牙周炎慢性炎症期间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牙龈组织中TGF-β1、IL-10mRNA的表达。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4周后,牙周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显著增加(P<0.05);牙周组织中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牙周袋加深;TGF-β1、IL-10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脾脏中调节性T细胞的比率及数量显著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炎小鼠中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存在异常,可能与其分泌的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外泌体(exosomes)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及培养PDLSCs,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人外周血中Treg细胞,使用超速离心法提取Treg细胞外泌体,并进行蛋白鉴定,电镜以及粒径分析。在PDLSCs中加入不同浓度的treg外泌体,分别是1×108,1×1010 particles/ml,并进行共培养。使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来检测7 d和14 d的成骨诱导后PDLSCs中Runx2和Osterix mRNA和蛋白的表达。使用茜素红染色技术进行评估,以了解成骨诱导21 d后钙结节形成的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reg细胞外泌体作用前后PDLSCs内Hes-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Treg细胞外泌体的形态为直径约139 nm的圆形或椭圆形囊泡。蛋白检测结果显示提取的treg外泌体中高表达CD63、TSG101、CD9和CD81。Treg细胞外泌体促进了PDLSCs的Runx2...  相似文献   

9.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组织丧失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脂质堆积为特征,发生在动脉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牙周炎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发现牙周炎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更高;Th17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通过促使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升高,破坏结缔组织,加重两种疾病的进展;Treg细胞通过分泌抑炎因子和表达共抑制因子,降低T细胞活化,限制炎症发展;通过牙周干预治疗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标记物,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虽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牙周炎和动脉粥样硬化两者可相互影响,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牙周炎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伴牙周炎大鼠牙槽骨骨重建过程中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的表达。方法: 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组、牙周炎组、T2DM伴牙周炎组,每组各18只。牙周炎组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T2DM伴牙周炎组先建立T2DM模型,再建立牙周炎模型。腹腔注射STZ后1、5、10 d,检测糖代谢指标。结扎后8周,检测牙周指标。建模成功后1、3、6个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牙槽骨组织中sclerostin的表达。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未建模大鼠相比,T2DM建模大鼠腹腔注射STZ后1、5、10 d空腹血糖(FBG),腹腔注射STZ后10 d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升高(P<0.05)。与未建模大鼠相比,牙周炎建模大鼠牙龈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探针深度(PD)均显著增加(P<0.05)。与健康组相比,牙周炎组、T2DM伴牙周炎组建模成功后1、3、6个月牙槽骨组织中sclerostin表达显著增加(P<0.05),且T2DM伴牙周炎组显著高于牙周炎组(P<0.05)。与建模成功后1个月相比,牙周炎组、T2DM伴牙周炎组建模成功后3、6个月牙槽骨组织中sclerostin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建模成功后3个月相比,牙周炎组、T2DM伴牙周炎组建模成功后6个月牙槽骨组织中sclerostin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 sclerostin在牙周炎中表达增加,且合并T2DM进一步上调sclerostin的表达,但在骨重建过程中逐渐下调。  相似文献   

11.
唇腭裂畸形是人类最常见的先天发育性缺陷之一。目前,唇腭裂手术是治疗畸形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患者常出现上颌发育不足,通常表现为面中部发育不足、凹陷,前牙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面容美观和心理健康。上颌前牵引是通过牵引装置作用于上颌牙齿来刺激上颌骨周围4个骨缝的改建,进而促进上颌骨向前移位,抑制下颌骨向前生长,改善凹陷的面型。本文就前方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术后前牙反的报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唇腭裂术后瘢痕对上颌骨生长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原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上,通过ANSYS软件中布尔操作技术进行上唇软组织的添加,形成含上唇软组织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同时添加上唇压力及腭部瘢痕力,观察上颌骨的变化情况。结果两侧上颌骨均出现形变,由前向后形变幅度逐渐降低,且存在不对称性。三维方向上形变比较:X轴>Z轴>Y轴。结论唇腭裂手术瘢痕对上颌骨生长产生明显抑制,由前向后抑制程度逐渐降低,牙槽突前段受抑制最明显;上颌骨在三维方向上生长呈现出不对称性;三维方向抑制程度比较:横向>矢状向>垂直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唇腭裂术后反(牙合)对患者咬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15名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咬合功能检查.结果 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习惯咬牙状态(habitual biting)(ICP-HB)时,从最初牙尖接触到最大牙尖交错所需的时间(occlusion time,OT)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咬合接触点增加(P<0.05),颞肌前部、咬肌肌电值增加(P<0.05),咬合力不对称指数和颞肌前部、咬肌肌电不对称指数无明显变化.牙尖交错位最大力紧咬牙状态(maximal clenching)(ICP-MC)时,治疗后颞肌肌电值增加(P<0.05),咬肌肌电值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牙期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在前方牵引治疗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咬合功能,但仍需要二期系统正畸治疗完善咬合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完全性唇腭裂早期腭裂修复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完全性唇腭裂婴儿早期腭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35例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分为两组,早期修复组20例,随访时平均年龄9.99±0.84岁.婴儿期未接受腭裂修复者为对照组15例,随访时平均年龄10.24±1.14岁.两组病例分别进行头颅侧位片与上颌牙颌模型测量分析.结果:两组患儿上颌骨及牙弓的测量数据显示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早期行腭裂修复术对上颌骨发育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可早期进行腭裂手术,有利于患儿正常语音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对前牵引联合扩弓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上颌前牵引联合扩弓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完全性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用Ansys12.0软件,分别对植骨前后的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平面成30°的力,大小为5N/侧。同时,在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上各加载5mm的横向水平位移,模拟临床上上颌前牵引方式以及扩弓器的作用对其进行前牵引联合扩弓,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在相同前牵引力作用下,植骨后,上颌复合体患侧、健侧的位移分布较植骨前均匀。无论是植骨前还是植骨后,在前牵引联合扩弓的作用下,患侧健侧各标志点的位移值较不扩弓时均增大,各骨缝的应力值显著大于前牵引力单独作用下骨缝的应力值。结论:对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而言,上颌前牵引联合上颌扩弓治疗,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前牵引效果。若配合植骨术,则可使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6.
双侧唇裂或(和)唇腭裂一期整复后,尽管修复了唇裂或唇腭裂,但仍有诸多畸形存在,如鼻尖低平、鼻小柱短小、双侧鼻孔不等大对称、鼻翼塌陷、鼻堤缺失;上唇过紧、人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骨前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以及植骨区吸收时前牵引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及植骨吸收,利用Ansys12.0软件,分别对各个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平面呈30°的牵引力,大小为每侧5N(约500g),模拟临床上的上颌前牵引,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结果:相同加载条件下,植骨前患侧的水平位移显著大于健侧,且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不均匀。植骨后,患侧与健侧的位移差值减小,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趋于更均匀。在所观察的骨缝中,应力最大值出现在翼腭缝,其次为颧颞缝、颧颌缝和颧额缝。结论:植骨前对上颌骨进行前牵引,裂隙有扩大化趋势;植骨有利于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更均匀,健、患侧位移变化趋于接近;且植骨不吸收时,上颌前牵引效果最佳。在模拟植骨发生吸收的几种情况中,植骨区上方发生吸收的上颌前牵引效果比植骨区下方发生吸收的前牵引效果差。  相似文献   

18.
替牙期是唇腭裂患者正畸治疗的关键时期,牙槽嵴裂植骨与生长改形等都将在此期进行.由于唇腭裂畸形的复杂多样、严重的颅面部生长缺陷,再加上替牙期的特殊性,使得此时期的正畸治疗充满了挑战与争议.因此,笔者就替牙期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程序与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唇裂术后上唇压力对上颌骨的影响及抑制机制.方法:利用ANSYS 17.0软件在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上添加上唇软组织,赋予材料属性,形成含上唇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分组,施加上唇压力并进行受力分析.试验组:施加唇裂术后上唇压力,对照组:施加同龄正常儿童上唇压力.结果:试验组形变值大于对照组,在三维...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maxillary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G) on the upper-airway size and nasal resistance in nine patien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 (CLP). STUDY DESIGN: Changes in the upper-airway size were measured by using lateral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taken immediately before and after DOG, and 1 year later. Nasal resistance was measured with a rhinomanometer. An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used to establis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upper airway and nasal resistance in association with DOG. RESULTS: Immediately after DOG, the anteroposterior dimension of the superior part of the upper airwa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1) and nasal resi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5). Moreover,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total upper airwa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crease in the upper-airway cross-sectional area and the reduction in nasal resistance (p < 0.05). The upper-airway size was significantly augmented (p < 0.05) and nasal resi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p < 0.05) at 1 year after DOG compared with immediately before DOG. CONCLUSION: An increase in the upper-airway size and a reduction in nasal resistance occurred after maxillary DOG in patients with CLP, and these changes were stable after 1 y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