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血流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某院2010—2013年CRAB血流感染患者163例,并以同期68例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CSAB)血流感染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结果 CRAB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感染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OR及OR95%CI:1.27(5.55~22.89)]及入住过急诊室[OR及OR95%CI:3.57(1.67~7.62)]。鲍曼不动杆菌(AB)血流感染患者28 d生存率CRAB为66.17%,而CSAB为96.95%,CRAB组患者的生存率低于CSAB组(χ2=15.71,P0.001)。影响AB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感染CRAB(HR95%CI:3.01~67.28)、血液病(HR95%CI:3.77~25.97)、心功能不全(HR95%CI:2.10~20.41)、入住ICU(HR95%CI:1.01~5.28)及年龄(HR95%CI:1.01~1.04)。结论感染前入住ICU以及入住过急诊室是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CRAB血流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老年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血流感染和28天短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CRAB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玉林市某医院2013年1月—2022年12月确诊为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且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人口统计学、微生物学相关特征及临床结局等数据。选取单变量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变量分析,进一步确定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共15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CRAB血流感染16例,占10.7%,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血流感染134例。老年患者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28天短期病死率为15.3%(23/150,95%CI:9.6%~21.1%),其中CRAB血流感染短期病死率(56.3%,9/16)高于CSAB(10.4%,14/134)。深静脉置管(OR:15.598,95%CI:1.831~132.910)和合并其他部位感染(OR:15.449,95%CI:1.497~159.489)与老年患者发生CRAB血流感染相关。老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存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肺部感染的人工气道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了解CRAB耐药特点。方法研究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268例患者,按其痰培养结果分为CRAB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CRAB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并检测相关耐药基因。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16年为51.61%,上升至2018年86.57%,2019年下降至7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1,P <0.001); CRAB组患者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病死率等均明显高于CSAB组患者(P <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COPD(OR=2.095,95%CI:0.117~1.474)、机械通气时间大于10天(OR=68.250,95%CI:3.545~5.374)及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10.846,95%CI:1.78...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替加环素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13年1月—2014年6月CRAB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和血流感染者,分析替加环素的治疗效果。结果25例患者,其中肺部感染21例,血流感染、肺部感染合并血流感染各2例。其中13例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10例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25株CRAB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84%。使用替加环素后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1)。临床有效率为68.00%(17/25),细菌清除率66.67%(14/21),30 d病死率为28.00%(7/25);其中21例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76.19%(16/21),2例血流感染患者1例有效,2例肺部感染合并血流感染者死亡。结论替加环素对于CRAB HAP具有良好疗效,对血流感染的疗效不确切,仍需增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耐药与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的差异,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防控的认识。方法以某三甲医院2012年10月—2018年9月重症医学科(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结果分为CRAB组和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组,将两组患者按照配对标准1∶1配对,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最终匹配成功46对,CRAB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179 192元,CSAB组为82 314元,两组差值为96 878元;CRAB组住院日数中位数为49 d,CSAB组为27 d,两组差值为22 d;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日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AB医院感染患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西药费(29 246元)、材料费(19 465元)和治疗费(12 872元),占直接经济损失费用的63.6%。结论 CRAB医院感染导致患者住院日数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因此降低CRAB医院感染发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依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确诊病例58例,其中预后不良组31例,预后良好组2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入院前3个月使用过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2种,住院后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2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后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均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抗感染治疗3 d后预后良好组的血白细胞计数、X线胸片情况均显示好转,优于预后不良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入院前3个月内使用过抗菌药物,入院后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后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计数12×109/L,抗感染治疗3 d后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数计数15×109/L均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预后不良概率高。对于入院前3个月内使用抗菌药物≥2种、入院后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患者,要警惕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可能性。对于感染后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治疗3 d后血白细胞计数15×109/L的患者要警惕预后不良的发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某三甲综合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选取某三甲综合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间的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药敏结果分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组和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组。收集临床资料,用■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结果 CRAB组77例,其中男性53例(68.8%),平均年龄(59.04±18.31)岁;CSAB组100例,其中男性74例(74.0%),平均年龄(53.36±21.77)岁。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患有糖尿病、检出AB前使用支气管镜检、进行引流管插管、服用替加环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是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患有糖尿病(OR=0.118,95%CI:0.020~0.694)、检出AB前使用支气管镜检(OR=0.400,95%CI:0.178~0.899)、进行引流管插管(OR=0.426,95%CI:0.208~0.872)、服用替加环素(OR=0.317,95%CI:0.147~0.683)和碳青霉烯类药物(OR=2.079,95%CI:1.057~4.088)是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患有糖尿病、检出AB前使用支气管镜检、进行引流管插管、服用替加环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是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因素是预防和控制CRAB产生及传播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重症康复单元昏迷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某院康复医学科重症康复单元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入住康复科后再发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受伤形式、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及康复干预措施等。结果 共调查269例患者,再发肺部感染167例。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低血清清蛋白(95%CI:0.750~0.883,OR=0.814)、GCS<8分(95%CI:0.176~0.571,OR=0.317)及昏迷时间≥ 3周(95%CI:1.637~10.752,OR=4.196)是昏迷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69例患者共检出245株病原菌,居前三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77株,31.43%)、鲍曼不动杆菌(70株,28.57%)、肺炎克雷伯菌(40株,16.32%);多重耐药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63株,49.22%)、铜绿假单胞菌(29株,22.66%)、肺炎克雷伯菌(20株,15.62%)。结论 对于重症康复单元昏迷患者,积极改善意识水平,纠正及预防低白蛋白血症以及尽可能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降低其肺部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肺泡灌洗液辛普森菌群多样性指数(SDI)比值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细菌性肺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调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ICU 2019年10月—2021年7月选择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的56例细菌性肺炎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其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分为非危重症组21例和危重症组35例。以细菌性肺炎造成死亡为终点事件,记录28天转归,并将患者分为生存组38例和死亡组18例。对各组患者的SDI、PCT、C-反应蛋白(CRP)、PCT/SDI、CRP/SD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非危重症组比较,危重症组患者血清PCT/SDI、PCT水平均升高,且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更长,28天病死率更高(均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SDI较低,PCT/SDI、PCT水平均较高(均P<0.05);SDI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呈负相关(r值为-0.655,P<0.001),PCT水平、PCT/SDI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0、0.734,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PCT/SDI预测患者28天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其次为PCT+SDI (0.845)、PCT (0.808)、SDI (0.785)、CRP/SDI (0.731),PCT/SDI的最佳截断值为11.56时预判患者28天死亡的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66.7%。Cox回归分析显示,PCT/SDI值高(HR=1.562,95%CI:1.271~1.920,P=0.031)、PCT水平高(HR=1.106,95%CI:1.021~1.198,P=0.024)是ICU细菌性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CT/SDI、PCT、PCT+SDI、SDI、CRP/SDI均可作为ICU细菌性肺炎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PCT/SDI预测患者短期预后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旨在识别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一种能准确预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院胃肠外科2017年12月—2020年9月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247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32例发生腹腔感染,发病率为13.0%。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糖尿病(OR=4.430,95%CI:1.177~16.668,P<0.05)、手术时间≥180 min (OR=5.502,95%CI:1.459~20.752,P<0.05),以及术后发生吻合口瘘(OR=18.171,95%CI:4.756~69.416,P<0.05)、肺部感染(OR=7.689,95%CI:2.143~27.593,P<0.05)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发生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之间一致性较好,Bootstrap法计算出C-index值为0.945,区分度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45(95%CI:0.871~0.971),决策分析曲线显示价值性高。结论 基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直观预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湖南省新冠肺炎各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方法 依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文件,全省365所医疗机构每周二、五上报其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由湖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收集数据,分析新冠肺炎救治相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2020年1月27日-3月3日全省共上报29例新冠肺炎救治相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男性5例(17.24%),女性24例(82.76%);平均年龄(32.39±6.95)岁;主要为护士22例、医生4例,其中24例医护人员为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支援人员。主要暴露地点为新冠肺炎隔离病房(26例)。高风险暴露12例(41.38%),中风险暴露14例(48.28%),低风险暴露3例(10.34%);暴露类型以锐器伤为主(18例,62.07%);操作环节以采静脉血(5例,17.24%)、采动脉血气分析(4例,13.79%)最常见;暴露部位主要为手或手指(18例,62.07%);发生新冠肺炎救治相关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27例暴露时为二级防护(93.10%)。19例职业暴露源为患者,其中7例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9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均及时上报其医院感染控制科或保健科等部门,截至3月17日,均已超过14 d隔离观察期,有1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大幅提升,但新的职业暴露风险环节可发生暴露后感染,提高医务人员二级防护下的操作水平,提供高质量防护用品,遵守操作规程等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患者陪护人员手部与患者、环境表面及陪护人员自身的接触行为。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7月对2所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MDRO感染患者的陪护人员进行直接观察。由训练有素的观察员使用自行设计的观察量表记录陪护人员手部与患者、环境表面及其自身的接触情况和频次。结果 陪护人员最常接触的为患者(89.82%),其次为近患者区(88.94%)。陪护人员频繁接触的环境表面包括床栏(80.09%)和床面(68.58%)。陪护人员自我接触时触摸口罩和躯干的比率分别为46.02%、36.73%。陪护人员手部与环境表面总接触频次在不同科室存在差异,内科的接触频次高于外科(P<0.05)。陪护人员手部与患者接触频次在不同陪护时段有差异,治疗护理高峰期、探访时段的患者接触频次高于晨晚间护理时段(P<0.05)。结论 陪护人员在为MDRO感染患者提供照护时,频繁与患者、环境表面及自身接触,可能导致MDRO感染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湖南省某地一起医院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析传播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检测,对可疑暴露现场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根据调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病例A为湖北来源输入性病例,在医院呼吸科ICU无负压的临时隔离单间可能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给靠近隔离门的病例B,病例B转至普通病房后,又将病毒传播给了2位陪护家属(无症状感染者C、D)和相邻床位的病例E。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在无负压的临时隔离单间病房,可能传播给临近床位的患者,医院隔离病房需按标准建设并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避免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救治期间医护人员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水平和群组差异,提出疫情后有效恢复和改善医护人员心理状态的建议与意见.方法 2020年6—7月通过方便抽样方式,收集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公立医院信息,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在岗的医护人员进行统计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社会资本、控制感,...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全球卫生安全造成强烈的冲击。隔离病区医护人员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直接接触者,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心理因素。如何做好隔离病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使之有信心、有能力为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成为医疗队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武汉疫区工作经验,本文对隔离病区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了降阶梯式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模式,设立个人防护用品指导岗位,制定职业暴露及躯体不适时的应急预案,旨在保障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消除恐惧,增强工作信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56例有确切暴露时间的COVID-19聚集性病例的潜伏期,为其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湖南省报告的COVID-19聚集性病例资料,根据病例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采用中位数方法估算COVID-19的潜伏期,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暴露方式潜伏期的差异,描述3例超长潜伏期病例信息。 结果 156例有确切暴露时间的确诊病例平均潜伏期7.0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53例单源一次暴露病例平均潜伏期6.0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103例多次暴露病例平均潜伏期7.5 d,四分位数间距Q为5.0 d。同车、近距离交谈等暴露方式潜伏期(5.0 d)短于聚餐暴露(8.0 d)(Z=-2.589,P=0.01),家庭暴露最短潜伏期(2.0 d)短于非家庭暴露最短潜伏期(5.5 d)(Z=-3.335,P=0.001)。3例病例潜伏期超过14 d,分别为16、16、17 d。 结论 COVID-19平均潜伏期为7.0 d,家庭暴露导致该病传播风险更高,存在超长潜伏期病例。早发现、早隔离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是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09》(以下简称"隔离规范")在全国各级医院的实施情况,为"隔离规范"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全国抽查12个省(市)的253所医院,调查"隔离规范"颁布前后医院隔离措施实施情况,包括隔离制度的修订,开展培训、督导等管理工作,建筑布局与设施设置,手卫生工作的开展,标准预防相关工作的开展,防护用品的使用及职业暴露管理等的实施情况。结果 2017年在调查的253所医院中,99.21%(251所)已经建立了隔离预防制度,97.23%(246所)定期对隔离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开展手卫生工作在2009年达到高峰;76.28%(193所)设立肠道门诊,79.84%(202所)设立发热门诊,88.54%(224所)设立门急诊预检分诊;99.21%(251所)医院开展了标准预防相关工作;与2010年相比,医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量增长超过1倍;98.02%(248所)医院有针刺伤报告流程与制度。结论 "隔离规范"的颁布对规范各医院的隔离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状况,为后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星的形式调查四川省某三甲综合医院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状况,调查表包括基本情况和心理压力相关量表。结果 对感染的焦虑因子得分比较:护士的焦虑程度高于医生(t=2.471,P=0.007)。疲乏因子得分比较:已生育高于未生育(t=2.474,P=0.016);护士高于医生(t=2.714,P=0.009);非感染专业高于感染专业(t=-2.513,P=0.015)。工作负担因子得分比较:工作年限≥20年高于<20年(t=-5.236,P<0.001)。工作动力因子得分比较:工作年限≥20年高于<20年(t=-2.039,P=0.046);采用不同种数途径获取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医护人员工作动力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3,P=0.013)。支持系统因子得分比较:感染专业高于非感染专业(t=2.371,P=0.021);按级别进行防护高于未按级别进行防护(t=2.153,P=0.035)。采用不同种数途径获取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68,P<0.001)。结论 为使隔离病房一线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已生育的医护人员以及非感染专业的支援人员在有利的工作环境中以最小的压力应对大流行,应及时更新和提供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发生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液/体液职业暴露246例。职业暴露人群以在职护士为主(95例,占38.62%);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主要为病房(148例,60.1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219例,占89.0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手术意外(69例,占28.05%);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123例(占50.00%);暴露医务人员经局部处理和预防用药后,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收集、汇总河南省含有无症状感染者的聚集性疫情,描述其流行特征,分析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特征的差异。结果 共报告聚集性疫情257起,其中41起有无症状感染者,包含84例无症状感染者,占全省无症状感染者的74.34%(84/113)。无症状感染者聚集性疫情分布在11个地市,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208例,平均每起波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5.07(2~19)例,16起(39.0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5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以聚集性疫情调查为主,确诊时间晚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河南省各地市无症状感染者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比率,以商丘市最高,为26.02%。无症状感染者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比较,性别分布流行病学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及职业的分布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症状感染者≤40岁者占58.33%,学生、儿童占28.57%,确认者分别占21.77%、4.03%。结论 无症状感染者在年龄和职业分布上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存在差异。聚集性疫情调查是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主要途径,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的隔离管理是正确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