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2b型是RET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见临床表型为甲状腺髓样癌(MTC)、嗜铬细胞瘤、多发性黏膜神经瘤和类马凡体型,各表型可同时或先后发生,易漏诊。本文分析了1例MEN2b型患者病史、诊断、治疗及随访资料。本例患者1995年无诱因出现颈部增粗,诊断为"右甲状腺腺瘤";1999年发现"左侧甲状腺占位";2000年发现舌、唇黏膜增厚并突起小肿物,肿物渐增大;2009年及2010年分别行左、右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示:嗜铬细胞瘤。本次入院行下唇内侧局部小突起切除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舌黏膜神经瘤、MTC。患者基因测序发现RET基因第16号外显子918密码子突变(M918T),患者父母、兄均未出现MEN2b表型特征,基因检测无异常发现。患者MTC术后1年降钙素水平仍高于参考值,结合肺部CT检查结果,考虑MTC肺部转移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9):163-166
髓样癌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甲状腺恶性肿瘤,仅占国内甲状腺癌的5%~10%,而儿童甲状腺髓样癌更是罕见。甲状腺髓样癌(MTC)分为散发型和遗传型,遗传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占MTC总数的10%~20%,发病与RET原癌基因突变密切相关。髓样癌影像学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占位性实性结节,不易与分化型甲状腺癌鉴别,但恶性程度相对较高,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及脉管概率更高,远处转移的风险更大。故尽早采用足够手术范围切除或同时清除颈部淋巴结,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我院收治1例儿童甲状腺髓样癌,女性,12岁,腺叶次全切除术后1年,对侧叶再次发现髓样癌结节,从而行二次手术。现将该患者完整诊疗经过报道如下,以期对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散发型甲状腺髓样癌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RET)第13外显子的突变情况.方法 提取17例散发型甲状腺髓样癌和4例正常甲状腺组织基因组的DNA,PCR扩增该基因第13外显子全部序列,纯化目的 基因DNA后直接序列测定.结果 与Genebank比较全部散发型甲状腺髓样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在RET基因第18973和18974位点之间均有一个鸟嘌呤插入,插入点位于该基因的第13外显子和第13内含子之间.结论 该位点处鸟嘌呤插入不是基因突变,可能为不同人种间基因组差异或Genebank存在错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MEN2A)的临床诊治特点及RET基因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1976年6月至2013年2月间诊治的1个MEN2A家系共21例家庭成员进行系统家系调查,提取外周血进行RET基因和血清基础降钙素(Ct)水平检测.结果 基因检测家系内共10例家庭成员存在RET基因第11外显子p.C634Y 突变(10/21),与临床完全符合.10例MEN2A患者中,男8例,女2例.7例甲状腺髓样癌(MTC)首次平均诊断年龄34.3(21-55)岁;肿瘤平均最大直径2.8(0.8-3.7)cm,5例接受了不规范的甲状腺切术,2例接受双侧甲状腺切除+改良的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其中1例同期伴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平均随访172.4(10-440)个月,术后4例血清Ct水平升高,3例正常.7例中3例伴发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2例同时,1例异时),平均首次诊断年龄48.3(42-58)岁,肿瘤平均最大直径7.0(4.4-8.5)cm;均接受了保留肾上腺皮质功能的PHEO切除术.分别随访15、17、120个月,未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和复发、转移.通过家系调查发现的其中3例无症状RET基因突变携带者,平均年龄11.7(8-15)岁,均已随访17个月,Ct水平仍均轻度升高,均拒绝手术.结论 提高对MEN2A的认识和认知水平,整合临床筛查和RET基因检测,有利于MEN2A的及早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提高远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MEN2A)是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的一种,临床通常表现为甲状腺髓样癌(MTC)、嗜铬细胞瘤(PHEO)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研究表明MEN2A由10号染色体RET基因突变导致。本文报道了一例由RET基因C634Y突变导致的MEN2A患者,并对其家族成员进行了基因检测,绘制系谱图。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同胞及同胞的子女存在C634Y突变。通过本病例诊疗结合文献复习,提示临床当患者出现内分泌腺体肿瘤时,需引起警惕,应对患者其他内分泌腺体进行进一步检查,并进行RET基因检测,以防出现误诊、漏诊,实现早期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MEN2A患者亲属也应进行RET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对24例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肿瘤伴发腹泻2例,术前误诊率83.3%(20/24),4例早期患者(T1-2N0M0)仅行原发灶切除,随诊5年以上未见复发或转移,3例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后2例存活5年以上,全组5年生存率83.3%(20/24),10年生存率63.6%(7/11)。结论 甲状腺髓样癌临床表现较特殊,术前误诊率高,治疗应视具体情况,对早期患者可能不行颈淋巴结清扫术,而对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仍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8年6月该科治疗的16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髓样癌,3例患者合并颈淋巴结转移.15例患者施行甲状腺癌根治手术,1例患者行姑息性切除术.术后监测血清降钙素,发现I例复发转移,再次手术.结论 甲状腺髓样癌术前确诊困难,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最主要治疗方法,术后监测血清降钙素能及早发现局部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8.
孙思涵  张煜  罗定存 《浙江医学》2020,42(13):1454-1458
甲状腺髓样癌(MTC)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容易复发,尚无有效且被广泛认可的挽救性治疗方案。本文回顾了近年来MTC相关的转染重排(RET)基因、BRAF基因、大鼠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突变(RAS)基因等研究进展,整合并分析了基于基因的分子学研究结果,以期找到可能存在的治疗靶点,为MTC挽救性保守治疗提供新思路,以改善MT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均以颈部肿块就诊,散发性30例,家族性3例,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患侧腺叶及峡部为主,合并淋巴结转移,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全组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髓样癌,22例并颈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73%(8/11)。【结论】甲状腺髓样癌术前诊断困难,血清降钙素可作为术前诊断最重要的指标,手术方法应以患侧甲状腺叶加峡部切除为主,有淋巴结转移加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髓样癌由于具有侵袭性,罹患此种疾病的患者早期即可出现颈部淋巴结及器官转移,因此相较于其他甲状腺肿瘤患者,其预后较差。因此如何尽早明确诊断及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国内外近几年关于甲状腺髓样癌相关文献,对甲状腺髓样癌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髓样癌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以颈部肿块就诊,散发性30例,家族性3例,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患侧腺叶及峡部为主,合并淋巴结转移者,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全组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髓样癌,22例并颈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73%(8/11)。【结论】甲状腺髓样癌术前诊断困难,血清降钙素可作为术前诊断最重要的指标,手术方法应以患侧甲状腺叶加峡部切除为主,有淋巴结转移者加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髓样癌术前误诊分析张建国,宋朝晖,肖文华,薛友萍,纪艳茹河北医学院(050000)附属二院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因手术,诊断,误诊甲状腺恶性肿瘤中髓样癌相对少见,临床围手术期确诊颇为困难。本文报告1例术前误诊的教训。患者,女性,40岁。因颈前无痛性...  相似文献   

13.
散发型甲状腺髓样癌RET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散发型甲状腺髓样癌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RET)的突变情况.方法:提取17例中国人散发型甲状腺髓样癌基因组DNA,PCR扩增该基因第13外显子全部序列,纯化目的基因DNA后直接序列测定.结果:分析测序图发现所有散发型甲状腺髓样癌在该基因的第18973和18974位点之间均有一个鸟嘌呤插入突变,插入突变位于该基因的第13外显子和内含子之间.结论:此位点突变对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和在散发型甲状腺髓样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董敏   《中国医学工程》2011,(3):41+43
目的分析2A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MEN)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0年至2010年7月间收治的8例2A型MEN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诊治经验。结果经超声、CT、实验室检查均发现甲状腺髓样癌伴嗜铬细胞瘤,8例均为2A型MEN,不伴有甲亢。7例先发生甲状腺髓样癌继而出现嗜铬细胞瘤,1例同时发生甲状腺髓样癌和嗜铬细胞瘤。3例有明显家族聚集特点。肿瘤均行手术切除部分并周边淋巴结清扫。术后随访,发现效果良好。结论此病较为罕见,发病基础为ret原癌基因突变。基因诊断为确诊此病的关键手段,超声、CT及MRI为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关键方法,当同时存在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髓样癌时,应首先行嗜铬细胞瘤切除。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绍兴市文理学院2例甲状腺髓样癌细胞穿刺病例,总结其细胞病理特点,讨论甲状腺髓样癌的细胞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甲状腺髓样癌组织类型多,细胞形态多样,缺乏典型形态特征,须与Hürthle细胞(嗜酸细胞)肿瘤、甲状腺乳头状癌、透明变小梁状肿瘤、低分化癌及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如副神经节瘤和甲状旁腺腺瘤相鉴别,但甲状腺髓样癌往往可见特征性的“盐和胡椒”染色质,可见淀粉样物,降钙素、TG等标志物异常表达,为其比较典型的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钱永祥 《中原医刊》2014,(24):45-46
目的:探讨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合并甲状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对太仓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分析该种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病理特点。结果本研究50例患者中未分化癌2例,髓样癌6例,滤泡癌10例,乳头状瘤24例,乳头状瘤合并滤泡癌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围术期并未发现患者死亡,术后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8例患者出现淋巴漏、声音嘶哑、手足抽搐等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16%,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6年,复发3例(6%)。结论术前重视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合并甲状腺癌诊断,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明确手术范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提高临床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CEA增高为首发表现并长期漏诊的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病理形态特点,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患者男性,47岁,因发现颈部肿块3年人院。患者十余年前在当地医院体检发现CEA增高。手术后病理诊断示甲状腺髓样癌伴左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MTC其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临床癌胚抗原升高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7例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彩超诊断符合率为53.19%;乳头状癌39例,滤泡状癌5例,髓样癌1例,未分化癌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0例,浸润甲状腺外膜6例、气管1例、颈部肌群3例、喉返神经2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桥本甲状腺炎2例,甲状腺腺瘤1例。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40.43%。术后并发症主要有一过性声音嘶哑3例,暂时性抽搐4例。结论:甲状腺癌以分化型为主,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手术切除是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应根据病变性质、分期及患者情况个体化。  相似文献   

19.
正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是一种起源于滤泡旁C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虽然仅占所有甲状腺癌的5%,但因甲状腺髓样癌预后较差,其所致的死亡占甲状腺癌总死亡的8~13%~([1-2])。因此,甲状腺髓样癌的早期诊治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甲状腺髓样癌能特征性地表达降钙素(calcitonin,CT),后者可以分泌并释放进入  相似文献   

20.
张柏  朱理玮  王鹏志 《四川医学》2001,22(6):546-548
目的 总结甲状腺癌的诊治经验。方法 分析我院1988-2000年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63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6例,女47例,平均年龄43.5岁(年龄范围:9-78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发病率分别为71%(45例),14.3%(9例),11%(7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声音嘶哑2例,因气管压迫行气管切开2例,伴桥本病2例,经病理证实再次手术5例。结论 甲状腺癌以PTC常见,且预后较好,MTC及未分化癌手术应以全甲状腺切除术加颈淋巴结清扫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适当的手术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