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新安医家汪赤厓《广陵医案》中两则胁痛验案为例,结合《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相关论述著作及汪氏学术思想,阐释汪氏善于消补并调辨治胁痛病的特色。汪氏治疗胁痛病,重视养液疏肝,善于消补并调,或以消为补,或消补兼施。汪氏《广陵医案》理法兼备,其所载胁痛医案特色突出,疗效显著,分析汪氏消补并调治疗胁痛的辨治特色,可拓展临证治疗胁痛的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胁痛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对《王仲奇医案·不寐》中三则医案进行分析,探讨新安医家王仲奇先生治疗不寐的用药经验以及辨证特色。认为先生治疗不寐,于脏腑来讲,尤其重视心、肝、肾三脏;临证时明辨标本缓急;在面对女性不寐患者时,又常联系妇人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善用介、石类药物,以重镇安神、平抑肝阳、滋阴潜阳,辅以酸甘之药以养阴清热。学习先生临证经验,可以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3.
汪廷元,字瓒禾,号赤崖,安徽歙县人,为清代新安著名医家。汪氏毕生鉴于前贤,精研经旨,临床辨治有理有法,潜方用药灵活效验。行医数年兢兢业业,苦于钻研,名震一时,治病多奇验,则为案笔之书,即《新安医案》(又称《赤崖医案》),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七年  相似文献   

4.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省休宁县人.生于明嘉靖年间,幼受儒学,15岁后攻读轩岐遗书及诸家医籍,又问业于汪石山弟子黄古潭先生.并挟医术,遍游各地,广询远揽,访问名贤,探冥搜奇,其术宜精.万历初,客吴兴,为人治病多验,医名日起.著《赤水玄珠》、《医旨续余》、《孙文垣医案》等书,《孙文垣医案》一名《赤水玄珠医案》,又名《生生子医案》.全书按孙氏临证所在地区不同而分为《三吴治验》(一、二卷)、《新都治验》(三、四卷)及《宜兴治验》(五卷),共收载验案397则.论病详确,临症精思,论证有独见,治病有特色.此医案中即含治痹验案多则,并屡起沉疴.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为明清医学大家,其对脾胃病证见解尤深。叶氏认为,脾阴是诸脏灌溉的源泉,脾阴虚是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受损的疾病。其诊治脾胃疾病时进行脾胃分治、阴阳分型,将脾阴虚与其他脾胃疾病进行区别治疗。作者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及叶天士其他学术著作的研读,探求叶天士临证治疗脾阴虚证的特色。其诊治脾阴虚之类疾病时,重视营血、滋阴以养脾阴来复;剂型灵活多变以调缓急之势;配伍妥当,药用滋阴又不生痰湿之品。  相似文献   

6.
张从正,金元四大家之一,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其汗法源于《内经》、《难经》,宗于华佗、仲景、河间,然通过张氏的临证发挥,自成一家,独创外治汗法治疗体系。笔者不揣浅陋,通过收集张氏医案,以窥其外治汗法之机要。  相似文献   

7.
<正>余国珮,字振行,号春山,清代婺源沱川人。中年弃儒就医,悟《参同契》而得岐黄三昧,著有《医理》、《婺源余先生医案》《痘疹辨证》等医书。余氏学术思想核心内容是将燥、湿理论完备的贯穿于理、法、方、药之中,发明了独具特色的"燥湿为纲"学说。《婺源余先生医案》载案70余则,所列诸病,多从"燥湿"论治,而案中燥证之条又占十之八九,辨治思想独到。现撷取医案三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慢性白血病,常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具有起病较缓慢、病程较长、侵袭性相对偏低、符合门诊慢性病管理等共同特点.李达教授在传承梁冰名医经验基础上,认为正虚毒蕴为慢性白血病基本病机,提出以固本澄源法为总则,注重扶正固本,辅以解毒澄源,和解正邪,促进血和获效之辨治思路.临证辨治CML重在补脾肾、清髓毒以增效减毒,CLL偏于健脾益气、活血化痰解毒,CMML强调补虚为要,消缓瘀毒.  相似文献   

9.
《石山医案》是汪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体现,通过研读分析其中的调经验案,发现其治疗月经病具有辨证重脉、治病求本、血病补气,举养脾胃善用膏丸的特点,并通过office2010对调经方中9例验案中13张方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汪氏善用甘味药物、重视脾胃的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10.
汪机,字省之,号石山,安徽祁门人。生予1463年,殁于1539年,是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生平著述甚丰,其中《营卫论》、《病用参芪论》均附在《石山医案》上卷。笔者通过点校与治验,体会汪氏以其宏观思维阐发营卫气血的论述,多向性地总结和善用参芪为特色,在明代树立培元于一帜。兹不吝赐教,整  相似文献   

11.
采用证病并辨的方法,选用《金匮要略》当归贝母苦参汤为主方辨证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收效显著。治肝倡调肝理肺从肺论治。  相似文献   

12.
理肺治呃之法,肇始于《内经》“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后叶天士指出,呃逆属“肺气郁痹”,治“当开上焦之痹,”,“先议治肺经”(《临证指南医案》)。王孟英亦主张从肺治,习用枇杷叶、川贝母、郁金、射干、通草、香鼓、杏仁、枳壳等药。笔者师之,予理肺利膈以治呃逆,但临证上理肺之法非上一端,而有宣、降、清、温、润、补六法之别。  相似文献   

13.
罗致强教授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长于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的防治及内科杂病证治。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生属于本虚标实,以肝、脾、肾的虚损为本,以风、湿、寒、痰、瘀等邪实阻滞经络为标。临床上提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临证要详审眩晕之性质、程度及伴随症,辨明本病的虚实主次、标本缓急,并明确判断属于哪种病型的颈椎病,灵活加以治疗,学术思想独到。  相似文献   

14.
孙一奎,明代新安医家,秉承新安医派特色,临证施治注重健脾温肾,调补营卫。其推崇《黄帝内经》等经典对痹证的认识,主张以经为纲立痹名。孙氏治痹特色为从脾立论,认为脾虚是痹证的根本原因,临床辨证用药多注意培补后天,调和气血,强调痰与痹证的联系,善用古方化裁治疗痹证。  相似文献   

15.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病证,眩晕临床渐呈多发、频发趋势,西医多以对症处理为主,其治疗效果欠佳且容易复发。熊继柏教授,国医大师,对眩晕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熊继柏教授认为临床辨治眩晕应以虚实为纲,辨治眩晕主要在于风、痰、虚3个方面,以痰浊上泛、风阳上亢、气血虚、肾精亏损四个证型为主。痰湿眩晕治以健脾祛湿,化痰熄风,方用定眩汤加减,风阳上亢证治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血虚证治以益气升阳,方用益气聪明汤加减,肾虚眩晕治宜补肾填精,可选杞菊地黄丸。总之,辨治眩晕始终要以抓主症、辨病机为核心,在病证相合前提下随证化裁,灵活加减。现列举医案4则,并通过对医案的辨证分析,总结熊继柏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为临床学者治疗眩晕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归纳霍介格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霍介格教授临证抄方及病案收集,同时结合对中医文献的研究,总结霍介格教授对肝癌病机证素的认识,归纳其对肝癌分期的认知及用药特色,辅以典型案例论述中医药在治疗肝癌患者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疗效。结果:霍介格教授提出肝癌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指出湿瘀热毒是核心病机,癌毒是其发病关键;本虚应责之脾肝肾,标实应责之气滞、血瘀、水湿、癌毒;强调治疗应明虚实,辨分期,结合证候及临床表现,从而消补兼施,配伍用药,扶正祛邪,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并提出了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更应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防止身心同病。结论:霍介格教授擅于论治原发性肝癌,其临床经验值得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17.
金明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117-2117
罗致强教授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长于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的防治及内科杂病证治。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生用于本虚标实,以肝、脾、肾的虚损为本,以风、湿、寒、痰、瘀等邪实阻滞经络为标。临床上提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临证要详审眩晕之性质、程度及伴随症,辨明本病的虚实主次、标本缓急,井明确判断属于哪种病型的颈椎病,灵活加以治疗,学术思想独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梳理挖掘《名医类案》中产后病用药特色,为现今产后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参考及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统计软件EXCEL分析产后篇涉列的63则医案及其他篇章中提及的产后医案共计12类疾病的论证治疗,分析证候分布特点,主要方剂应用频次,探讨产后病的发病机制及用药规律。结果:产后病篇应用频次3次(包括3次)以上的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物汤、八物汤。结论:明代以前医家治疗产后病重视健脾益气生血,强调产后气血不足的生理特点。常用健脾生血、益气化津的药物,同时少佐辛温药,以开启玄府微微发汗达到疏通经络,祛瘀生新,调和营卫、邪自外出的目的;临急症时多法并举,内服外治结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时刻注意顾护正气留人治病为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9.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病程日久,病情复杂,病证兼夹,辨治难愈。何镔主任医师在多年临证中辨治精确,用药精良,辨证施治,独辟溪径,屡获良效。何师认为"治病必求其本",痰瘀互结为久病病机,治当痰瘀同治,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虚实兼治,才可达到治疗目的。选取临床验案4则,从脾虚痰湿,脾肾阳虚,肝肾不足,痰瘀互结论治,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杏轩医案》是一部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医林佳作。其勤求古训,博采众长;选案精心,言简意赅;脉证互参,审证求因;危急重证,治验颇丰;治病求本,重视脾肾等特色对后学颇有启迪,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