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对失独者抑郁症状进行潜在类别分析,了解失独者抑郁症状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潜在类别的影响。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9月-2015年12月对长沙市249例失独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失独者的抑郁状况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分析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所在地对潜在类别的影响。结果 共发放问卷249份,剔除30份未作答问卷,回收219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0%。本研究探索了1~5个潜在类别模型,随着分类数逐渐增加,AIC、BIC、aBIC不断减少,Entropy在4个类别时已最大,但是LMR不显著,且BIC增大,因此,3个类别的分类模型最为合理,其中C1、C2、C3的类别概率分别为0.428、0.305、0.267。根据C1、C2、C3在SDS 20个条目上的条件概率,将其分别命名为高抑郁组(42.9%)、生理-悲观组(31.5%)、低抑郁乐观组(25.6%)。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对潜在类别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所在地对潜在类别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独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分类特征,可以分为3个潜在类别,分别为高抑郁、生理-悲观、低抑郁乐观,且家庭所在地可影响潜在类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失独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识别和控制抑郁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中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1年3月31日,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查找灰色文献如学位论文等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照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所有文献均为横断面研究,均为中文文献,累计调查2139例失独者。Meta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低下是失独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基于现有证据,文化程度低下的失独者发生抑郁的可能性大。目前关于失独者抑郁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尚不充足,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社会支持与失独者抑郁、孤独感和生命质量的关系,为从社会支持角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纳入2018年4月—2018年6月失独者136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中文版抑郁自评量表(SDS)、孤独感量表(UCLA)和生命质量SF-36量表(SF-36)对其进行评定,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研究对象PSSS平均得分为(45.75±11.62)分,低社会支持状态组的SDS得分高于高社会支持状态组(t=2.658,P=0.009),低社会支持状态组的UCLA得分高于中社会支持状态组(t=2.062,P=0.042)和高社会支持状态组(t=2.907,P=0.005),PSSS的得分分别与SDS及UCLA得分呈负相关(r=-0.376,P=0.013,r=-0.412,P=0.011),低社会支持状态组的MCS得分低于中社会支持状态组(t=-2.331,P=0.022)和高社会支持状态组(t=-2.478,P=0.015),PSSS的得分与MCS得分呈正相关(r=0.560,P=0.007)。 结论 社会支持对失独者抑郁、孤独感有一定程度影响,社会支持对失独者生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更高的社会支持程度意味着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失独者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间的关系及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214名失独者,其中男80人,女134人,年龄49~83岁,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 持评定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测量失独者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及抑郁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 (t=2.85,P<0.05)、有无配偶(t=5.62,P<0.05)、家庭所在地不同(t=3.95,P<0.05)、人均月收入不同(F=3.48,P<0.05) 的失独者社会支持得分不同;人均月收入不同的失独者,自我效能感得分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46, 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失独者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得分呈正相关(r=0.26,P<0.01),失独者自我效能感(r=–0.59, P<0.01)和社会支持(r=–0.31,P<0.01)与抑郁得分均呈负相关。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失独者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 抑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年龄<60岁、有配偶、人均月收入高及农村的失独者社会支持水平较高,人均 月收入高的失独者自我效能感较高。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预测失独者抑郁情绪,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失独 者抑郁情绪。社区工作人员在对失独者这一特殊人群进行心理护理时,可以从改变其认知,提升自我效能感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失独者人群的抑郁症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失独者841名和对照组人群674名,比较两组人群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和失独者抑郁严重程度在人口学特征的分布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 失独者组与对照组人群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失独年限和有无躯体疾病相关;文化程度低、有躯体疾病和收入水平分组居中的失独者患轻至中度抑郁占比显著高于其他组别;收入水平低、年龄在60岁及以下和文化水平高的失独者存在重度抑郁的比例相对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对失独者抑郁发病的影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独者抑郁症状特点与其人口学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6.
失独群体是指失去独生子女而由于生理等原因不能再拥有自己亲生子女的人群。这些失独者由于惟一的子女去世让他们身心遭受严重打击,社会交往日益封闭以及由此引发种种健康问题。失独群体已经成为社会中新的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人去关心、关爱。基于此,国家、社会以及失独者群体自身要能够从心理上抚慰失独者,在物质生活上帮助失独者,在社会生活上关心、关爱失独者,让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早日走出困境,重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1-4+9
目的调查失独家庭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失独家庭心理健康提供科学预防对策。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7~8月随机抽取杭州市某区失独家庭169户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测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程度。结果失独家庭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失独者中男女两性间比较,女性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寝食状态等多个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子女死因不同的失独者间比较,除精神病性因子(P0.05)外,其他各因子得分无差异。不同失独年限间比较发现,失独5年及以下者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5年以上者(P0.05)。不同支持状态间比较,除躯体化因子外,支持状态越高的失独者SCL-90各因子得分越低(P0.05)。结论失独家庭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受到影响,应在事发后及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及持续的心理支持,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8.
张宇迪  贾晓明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2):2749-2754
背景 失独群体数量庞大,其心理健康值得关注。丧失特征是指与丧失对象或丧失事件直接相关的特征,其与失独者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关联,但少有研究能够系统地考察多种丧失特征与失独者心理健康的关系,亦少有研究同时采用正性和负性指标来综合考察失独者的心理健康。目的 系统考察丧失特征与失独者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于2017年6-12月采用方便取样和滚雪球取样法,从北京、哈尔滨、郑州、重庆、包头选取466名失独者作为被试,采用丧失特征调查表、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延长哀伤问卷(PG-13)、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及希望量表(ADHS)进行调查。结果 孩子去世时长与失独者焦虑呈负相关(P<0.05),与失独者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延长哀伤、创伤后成长及希望无相关(P>0.05);孩子去世时的年龄与失独者抑郁和延长哀伤呈正相关(P<0.05),与失独者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及希望无相关(P>0.05);丧失女孩的失独母亲有更高的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延长哀伤得分(P<0.05),但失独父亲则无此差异(P>0.05);相比对失独事件没有预期的失独者,事先有预期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更低、创伤后成长得分更高(P<0.05);失独事件后有其他重要亲人去世的失独者与没有其他重要亲人去世者相比,其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延长哀伤、创伤后成长及希望得分无差异(P>0.05);孩子去世时留有后代的失独者与孩子去世时没有后代的失独者相比,其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更低(P<0.05);若孩子因意外事故去世,失独者有较高的延长哀伤得分及较低的创伤后成长和希望水平得分(P<0.05)。结论 孩子去世时长、去世时的年龄、孩子的性别、对失独事件的预期、是否有孙辈、孩子去世原因等丧失特征均与失独者的心理健康有关,失独后的其他重要亲人去世事件与失独者的心理健康无明显关联。本研究结果可作为对失独者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失独家庭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失独家庭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以提出合理的心理扶助对策。方法 于2017年7—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我国东部某省辖市抽取年龄≥45岁的失独家庭父母235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其基本情况、社会支持状况及抑郁状况,其中社会支持状况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抑郁状况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评价。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失独家庭父母抑郁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0%。根据GDS得分,无抑郁症者149例(65.3%),轻度抑郁者59例(25.9%),中重度抑郁者20例(8.8%)。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GDS得分高于高中/中专者,非在婚者GDS得分高于在婚者,无第三代者GDS得分高于有第三代者,自评健康状况为差者GDS得分高于自评健康状况为好、中者,患病者GDS得分高于未患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有第三代、自评健康状况、SSRS得分是失独家庭父母GDS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失独家庭父母的抑郁程度较高,无第三代、健康状况较差、社会支持程度较低者的抑郁程度更高。建议丰富并强化社区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内容,改善失独家庭父母的健康状况;帮助失独家庭父母孕育、领养后代或依托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有力支持;多种渠道提高失独家庭父母的社会支持水平;同时关注文化程度较低、非在婚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三峡库区云阳县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弹性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发展与心理弹性量表(RYDM)和自编的社会人口学问卷对三峡库区云阳县的1049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效果较好,所有的路径系数及其他参数估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留守中学生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分为外部保护因素和内部保护因素,前者受到父母外出打工情况(β=0.024,P=0.024)和内部保护因素(β=1.136,P=0.000)的直接影响;后者受到年级(β=-0.080,P=0.000)、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β=-0.034,P=0.003)以及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β=0.050,P=0.000)的直接影响;而走读情况间接作用于心理弹性外部及内部保护因素。结论三峡库区留守中学生心理弹性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情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留守中学生良好适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长沙市开福区产妇产后抑郁的现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相关关系 及作用路径。方法:随机选取于2015年内在长沙市开福区分娩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前瞻性出 生队列。应用自制的产妇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产妇及家庭的相关信息,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估产妇产 后1个月的抑郁情绪。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关系。结果:共调查961例产妇,82例(8.2%) EPDS总分≥9。由结构方程路径分析图可知影响因素对产后抑郁的作用路径、大小及相关关系;具体影响因素为母 亲的年龄、文化水平、家庭人均收入、有无准备怀孕、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受孕方式、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婴 儿出生体重、婴儿性别及患病就医。结论:长沙市开福区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较低,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应用于探 讨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肿瘤相关性抑郁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肿瘤相关性抑郁动物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行为及生化指标。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于接种肿瘤细胞前后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造成分养大鼠抑郁症模型,制备大鼠肿瘤相关性抑郁模型。采用开场试验检测大鼠的行为性抑郁,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海马5-羟色胺(5-HT)含量,同时监测体质量、皮下肿瘤大小,糖水消耗试验。结果大鼠接受慢性应激后出现显著的抑郁,表现为在中央区域活动显著减少,总的活动路程减少,休息时间延长和活动时间缩短,在停止应激后的第12d抑郁仍维持较高程度。抑郁大鼠糖水消耗量减少。抑郁模型组海马5-HT分别为(239.6±11.4)、(237.9±14.4)、(196.7±17.2)ng/g均低于肿瘤对照组(292.9±20.2)ng/g;4组大鼠均生长肿瘤。结论本实验成功地构建了肿瘤相关性抑郁的动物模型,荷瘤鼠存在明显的行为性抑郁及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是研究抑郁对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影响的理想平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建立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宏观表征、客观指标及药物反证进行评价。方法 3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肝郁证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组。观察各组大鼠外部表征及体重变化,进行开野、蔗糖水实验,ELISA法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T),以柴胡疏肝散进行反证。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为低落倦怠、兴趣减退、毛发枯乱、便溏、体重增加缓慢;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明显下降,粪便粒数增多;蔗糖水偏好程度下降;血浆ACTH、CORT含量升高;而柴胡疏肝散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结论本实验用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成功建立了肝气郁结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描述汶川地震后重灾区丧子者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丧子者孤独感和家庭功能的关 系,为丧子者灾后心理和家庭重建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关怀度指数 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感情与社交孤独量表于汶川地震18个月后对重灾区的190名丧子家庭进行调查。结果:丧子 者孤独感、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得分分别为24~69(43.58±9.61)分,5~24(11.95±3.60)分和6~24(13.99±3.69)分。丧子者 家庭孤独感、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水平均比非丧子的丧亲者高,且两者情感孤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 回归分析显示,丧子者的再生育状态和家庭功能是其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丧子者家庭功能与孤独感、情感孤独和社 交孤独呈负相关(P<0.05)。结论:汶川地震丧子者孤独感较高。丧子者的再生育状态、家庭功能是其孤独感的影响因 素。在后期干预中需更加关注丧子者群体,帮助丧子者学会改善和提高家庭功能及情感交流的有效技巧,同时提供 医疗技术支持帮助丧子者重新孕育后代,以减轻其孤独感,更好地促进丧子者的灾后心理和家庭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对方式在军人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某部官兵358名,采用心理弹性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间的关系。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344份,有效率为96.09%。受试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3.24±4.73)岁。心理弹性、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负性情绪两两相关(P均<0.01);心理弹性可解释负性情绪方差变异的21.2%(P<0.01),加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后,可多解释7%的方差变异。心理弹性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负性情绪[(χ2=35.744,df=17,χ2/df=2.103,拟合优度指数(GFI)=0.975,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948,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57],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03%,其中积极应对方式在总中介效应中占比75.43%,消极应对方式占比24.00%。结论 应对方式在军人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间起到并行多重中介作用,其中积极应对方式中介效应较大,提示应重点关注低心理弹性军人群体,着重训练其积极应对方式,有效降低官兵负性情绪水平,提高作业效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构建的多组结构方程模型中,健康信念各因子间的作用机制,并比较慢性病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的差异,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实施休闲类身体活动干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慢性病高危人群组和健康人群组分别有2 736人和1 514人纳入本研究,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构建基准模型,并分别检验模型的形态和参数一致性,比较两组模型的差异。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慢性病高危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每日量为0.0(0.0, 4.6)千步当量,健康人群为0.0(0.0, 4.0)千步当量,SEM结果显示客观障碍(β=-0.245)、主观障碍(β=-0.057)、自我效能(β=0.117) 和提示因素(β=-0.043)对休闲类身体活动的直接效应显著,自我效能是最主要的中介变量。多组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形态一致,但模型参数不同( Δχ2= 27.4, P<0. 05)。慢性病高危人群组提示因素和主观障碍到休闲类身体活动这两条路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客观障碍到主观障碍(P=0.007)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量均不足,且健康信念的作用强度不同,路径也存在差异,因此针对不同人群需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干预,慢性病高危人群更应该着重采取措施减少主观和客观障碍,提升自我效能,以提高不同人群休闲类身体活动量,达到延缓或防止慢性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变化,探讨发生抑郁症时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异常原因。 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方法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LC-3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LC-3的表达水平以LC-3Ⅱ/LC-3Ⅰ比值表示。 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出现明显自噬体;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C-3Ⅱ/LC-3Ⅰ比值分别为0.99±0.11和3.13±0.21,Beclin-1表达水平分别为0.79±0.09和2.15±0.28,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C-3Ⅱ/IC-3Ⅰ 比值和Beclin-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存在明显的细胞自噬,可能与海马体积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旨海军官兵中探索神经质、抑郁症状、自动化思维、心理应激的关系,揭示神经质影响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海军某部队共642名军官作为被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自动思维问卷(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ATQ)、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ychological Stress Self-evaluation Test,PSST)、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DASS-21)调查以上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神经质、自动化思维、心理应激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 以自动化思维与应激反应为中介,构建以神经质为自变量,以抑郁症状为因变量的中介模型,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良好,自动化思维的中介效应为0.017,心理应激的中介效应为0.077,两个中介变量的链式中介效应为0.061,总间接效应为0.155占总效应(0.286)的59.62%。结论 在海军官兵中神经质能显著预测抑郁症状,并且自动化思维与应激反应在神经质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川芎嗪的抗抑郁作用.方法 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制备急性应激大鼠抑郁模型,长期轻度应激+孤养制备大鼠慢性抑郁模型.慢性应激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基于糖水摄入实验结果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慢性应激)组、阳性对照(慢性应激+氟西汀)组和川芎嗪(慢性应激+不同剂量川芎嗪)组,每组13或14只动物.氟西汀(2.0mg·kg-1·d-1)和川芎嗪灌胃(10,20,40mg·kg-1·d-1),持续28d.对照组不予任何刺激.慢性应激期间测定动物的体质量和摄食量,旷场行为、液体消耗试验检查动物行为和液体消耗(糖水偏爱)的变化,实验末行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短期应用川芎嗪组大鼠强迫游泳(急性抑郁)不动时间[(89.0±37.0)s]明显缩短[对照组为(117.1±32.1)s,P<0.05].川芎嗪部分逆转慢性应激引起的动物的抑郁表现.实验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川芎嗪(40mg/kg×28)组液体总消耗和糖水消耗量显著增加(P<0.05),糖水偏爱百分比升高,水平运动得分增加,慢性抑郁期强迫游泳不动时间[(91.9±31.5) s]显著缩短[模型组为(124.4±27.0)s,P<0.05].结论 川芎嗪有明显的抗抑郁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