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纳入47例(57眼)白内障患者,分别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使用OCTA检查患眼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深层的微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和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全层厚度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主要表现在内层视网膜的增加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旁及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术后1个月视网膜深层黄斑中心凹周边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FAZ面积分别为(0.42±0.23)mm2和(0.34±0.17)mm2,显著低于术前的(0.73±0.9...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在屈光度数、眼轴及OCTA黄斑区和视乳头区血流密度、黄斑区神经纤维厚度方面的差异,并研究眼轴与眼底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析其在屈光参差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5/11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屈光参差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双眼的屈光度数、眼压、眼轴及OCTA黄斑区和视乳头区血流密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检查。应用SPSS 23.0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对比患者双眼在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眼轴和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脉络膜3.14mm2血流密度、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视乳头血流密度的关系。

结果: 患者27例中,高度眼的屈光度数及眼轴均大于低度眼(t=-3.559、3.083,P<0.05)。高度眼和低度眼间在OCTA黄斑1mm及3mm浅层血流密度、深层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上均无差异(P>0.05)。选取患者中高度眼较低度眼相比,视盘内血流密度大(t=2.36,P=0.022)和上鼻方(SN)血流密度小(t=-2.154,P=0.036)。屈光状态、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旁中心凹深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眼轴相关(r=-0.897、0.458、0.446、-0.328、0.301、-0.397,均P<0.05)。

结论:屈光参差患者高度眼较低度眼黄斑区3mm×3mm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差异,视盘内及上鼻方血流密度存在差异,余视乳头分区无差异。眼轴与屈光状态、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旁中心凹深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吕湘云  艾明  江双红  陈婷 《眼科新进展》2018,(12):1168-1171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 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纳入对照组。在患者视网膜复位稳定6个月时使用OCTA对双眼黄斑区进行3 mm×3 mm大小成像,分别计算试验组与对照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层黄斑中心凹无血流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SCP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对比观察两组眼部血流参数信息,分别评估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纳入21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试验组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为39.50%±7.10%,相比对照组的44.11%±5.72%更小(P=0.026)。试验组CRT为(211.95±30.37)μm,相比对照组的(252.38±15.63)μm更薄(P<0.001)。试验组SCP层FAZ面积、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0.34±0.10)mm2、47.67%±9.13%,与对照组的(0.30±0.01)mm2、49.70%±6.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试验组:r=-0.450,P=0.041;对照组:r=-0.527,P=0.014)。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黄斑区血流发生显著改变,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血流有利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状况的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因单眼RRD在我院成功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视网膜复位满意后3个月的患眼为研究组,对侧健眼为对照组,对两组行OCTA检测,获取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眼轴长度、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BCVA、CMT低于对照组;而FAZ面积及周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处SCP、DCP血流密度、旁中心凹处S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旁中心凹处DCP血流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RRD离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有明显变化,OCTA检查可检测患者术后视网膜结构、血流变化,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并探讨上述视网膜参数与眼轴长度(AL)之间的关系。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11/2021-04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近视患儿32例64眼,平均年龄10.88±2.34岁。根据患儿的等效球镜度(SER)分组,SER≤-0.75D纳入近视组,平均SER -2.15±1.10D; 对侧健眼纳入非近视组,平均SER 0.01±0.48D。所有患儿均行眼科一般检查并采用OCTA检查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

结果:近视组UCVA低于非近视组,SER、AL高于非近视组(均P<0.01),眼压、角膜平坦K值无差异(均P>0.05)。近视组黄斑区上方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DCP血流密度明显大于非近视组(P=0.029、0.010),余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无差异(均P>0.05)。除中心凹以外,近视组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非近视组(均P<0.01)。近视组黄斑区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略低于非近视组(P=0.043)。近视组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小于非近视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黄斑中心凹SCP、DCP血流密度与AL呈正相关(r=0.432、0.541,均P<0.01)。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内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正相关(r=0.452、0.389、0.313、0.401、0.445,均P<0.05)。黄斑区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r=-0.308、-0.309、-0.330,均P<0.05)。

结论:单眼近视患儿近视眼黄斑区上方SCP及中心凹DCP呈代偿性血流密度升高状态; 除中心凹以外,黄斑区全层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AL延长与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厚度增加,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变薄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1期IMEM 25眼)及C组(健康对侧眼24眼)。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人26眼为D组。利用OCTA检测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FSVD)、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FAZ 300 μm宽度内血流密度(FD-300)。微视野计检查各组受检眼黄斑中心6°范围的视觉敏感度(MS),分析不同组别受检眼OCTA检测指标、MS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眼BCVA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A组患眼CMT大于B组,B组大于C组、D组;5个方位视网膜厚度中央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5个方位MS A组小于D组。A组FSVD大于B组;各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无显著差异;FAZ面积A组、B组小于C组、D组;A组FD-300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BCVA(logMAR)与视网膜中央厚度和FD-300均呈正相关(r=0.719,P<0.01;r=0.407,P<0.01),与视网膜中央MS呈负相关(r=-0.564,P<0.01),与FSVD不相关(r=0.267,P=0.066),与FAZ面积不相关(r=-0.004,P=0.978)。IMEM患眼中央、上方、颞侧、下方、鼻侧视网膜厚度与其所对应的MS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 IMEM引起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流改变会导致患者视力和MS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黄斑区血流及结构特征,并分析视力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01/2019-06在抚顺市眼病医院经眼底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确诊的BRVO患者92例92眼为BRVO组,另选取同期基线资料与BRVO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8例38眼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受检者的基线资料,并采用OCTA技术观察3mm×3mm范围内黄斑区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深层和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厚度、神经上皮层厚度、神经上皮层下积液高度。分析BRVO患者上述参数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视力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RVO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深层血流密度、浅层血流密度、深层中心凹血流密度、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均有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33,OR=1.152,95%CI 1.011~1.312)、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P=0.010,OR=1.260,95%CI 1.056~1.504)、黄斑中心凹厚度(P<0.01,OR=1.033,95%CI 1.021~1.045)均是视力的危险因素。BRVO患者深层及浅层血流密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神经上皮层厚度均呈负相关(P<0.01),黄斑中心凹厚度与神经上皮层厚度、神经上皮层下积液高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利用OCTA可以观察BRVO患者视网膜血流状态及视网膜切面结构的变化,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观察BRV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病变特点。年龄、黄斑中心凹厚度、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为影响视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OCTA)评估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黄斑区血管网的区别以及S-N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前后指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8例31眼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31眼。使用OCTA检测黄斑血流密度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和体积。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NPDR患者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中,除了中心凹血流密度外其余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均下降。在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中,S-NPDR患者的黄斑血流密度也有所下降。此外,S-NPDR患者FAZ面积和体积扩大。S-NPDR患者接受PRP 6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明显增加,而FAZ面积和体积缩小。接受PRP 3mo后,只有中心凹的DCP增加。S-NPDR患者接受PRP 1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以及FAZ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比较无差异。结论:OCTA检测显示S-NPDR患者的黄斑毛细血管网受损。尽管OCTA的这些指标在S-NPDR患者接受PRP 1、3mo后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6mo的随访后这些指标发生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后患者黄斑部血流状态改变以评估PRP术后患者黄斑部的血供变化。方法 选择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拟行PRP的患者,采用OCTA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患者黄斑部3 mm×3 mm范围内浅层和深层中心凹、旁中心凹、鼻侧、上方、颞侧、下方各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VD)和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分析黄斑部视网膜VD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重度NPDR患者24例(32眼),PRP术前患者空腹血糖为(11.38±5.38)mmol·L-1,术后3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为(8.75±3.18)%。治疗后3个月时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深层总VD为(43.41±5.95)%、深层旁中心凹VD为(45.73±6.04)%,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提高(均为P<0.001);浅层旁中心VD为(37.95±4.63)%,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为(0.286±0.133)mm2,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7、0.16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362.50±63.51)μm,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00 1)。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患者视网膜黄斑部深层VD的改善程度与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675,P<0.001),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726,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患者视网膜旁中心凹深层VD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t=-2.400,P=0.027)。结论 重度NPDR患者在PRP术后视网膜黄斑部深层视网膜VD得到改善,这可能与血糖控制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恒定性外斜视(XT)和间歇性外斜视(IXT)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厚度特征。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患者72例(144眼),其中XT25例(50眼)作为XT组、IXT22例(44眼)作为IXT组,正常对照组25例(50眼)。通过OCTA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各参数组内(研究眼和对侧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方差分析,并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研究密度和厚度各参数之间以及与斜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10,P=0.047;t=-2.28,P=0.032),旁中心凹上方和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对侧眼(t=-2.26,P=0.033;t=-2.43,P=0.023);IXT组两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总体比较发现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以及总DCP和除鼻侧外的其他旁中心凹区域DCP血流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发现XT组研究眼总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区域SCP血流密度,以及总DCP和除鼻侧外的其他旁中心凹区域DCP 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IXT组研究眼总DCP和旁中心凹上下方区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XT组中研究眼旁中心凹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低于对侧眼(t=-2.84,P=0.009)。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内层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远、近斜视度均呈负相关(r=-0.36,P=0.012;r=-0.37,P=0.010)。结论:利用OCTA发现XT患者主斜眼与对侧眼相比有更低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更薄的旁中心凹颞侧区域内层视网膜厚度。IXT患者较正常对照者有更低的黄斑区DCP血流密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HM)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血管密度及视盘形态学特点,分析血 管密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3─12月就诊于长沙爱尔眼科 医院的HM合并POAG患者24例(44眼),按视野平均偏差(MD)值将其分为早期POAG组(13例, 20眼)和中晚期POAG组(15例,24眼),同时选取单纯HM 37例(5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及结构参数,眼底照相计算视盘椭圆 度并行视野检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血管密度、结构及视野参数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 或Spearman相关分析各指标与MD及视盘椭圆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M合并POAG 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中心凹深层血管密度及旁中心凹浅层血管密度降低(F=86.340、18.620、 42.757,均P<0.001),并随病程的进展而加重。早期POAG组与对照组视盘椭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77),中晚期POAG组视盘椭圆度小于对照组和早期PO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28)。与MD相关性最高的参数是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r=0.782,P<0.001), 其次是平均神经节细胞层(GCC)厚度(r=0.621,P<0.001)、旁中心凹浅层毛细血管密度(r=0.621, P<0.001)、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r=0.599,P<0.001)、中心凹深层毛细血管密度(r=0.420,P=0.002)。 视盘椭圆度与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r=0.318,P=0.002)、视盘面积(r=0.405,P<0.001)、平均RNFL 厚度(r=0.476,P<0.001)、平均GCC厚度(r=0.375,P<0.001)呈正相关。结论:HM合并POAG血管 密度的降低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低于平均RNFL及GCC厚度,视盘椭圆度与血管密度的降低及结构 损伤存在相关性。OCTA可用于HM合并POAG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视网膜视盘区和黄斑区血管成像,探讨眼轴对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9年 6 ─11 月于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POAG病例,依据眼轴长度分为中等眼轴青光眼组(眼轴范围为 22.51~25.50 mm)和长眼轴青光眼组(眼轴>25.50 mm),并匹配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单 眼入组。最后共42例纳入中等眼轴青光眼组,37例纳入长眼轴青光眼组。所有受检者完成视野、光 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检查。通过OCTA测量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RPC VD) 和黄斑浅层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等分析数据。结果:长眼轴青光眼组神 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74.5±9.6)μm vs. (80.5±13.6)μm;t=2.244, P=0.028],但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眼轴青光眼组黄斑全图、 黄斑旁区、黄斑周围区血管密度均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但仅黄斑周围区颞侧血管密度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P=0.028)。2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PC 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眼轴与 GCC、黄斑浅层血管密度参数呈负相关(眼轴与GCC:r=-0.333,P=0.003;眼轴与黄斑浅层血管密 度:r=-0.303~-0.282,均P<0.05),与RPC VD无显著相关性(P=0.383)。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情 况下,POAG眼轴的延长主要损害黄斑血管,尤其是周边部颞侧血管,对视盘周围微血管无显著 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旁和黄斑区血管密度的改变及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指标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应用Humphery视野计30-2程序检测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POAG组)28例(2...  相似文献   

14.
许畅  毛晓春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886-1890
目的:比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与正常对照组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RNFL)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差异,并评价盘周 RNFL 厚度及黄斑 GCC 厚度在 POAG 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连续的POAG患者56例纳入研究。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屈光度及眼轴匹配的正常人60名6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用RTVue-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并比较POAG组及对照组盘周RNFL厚度及黄斑GCC厚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ROC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盘周 RNFL 厚度及黄斑 GCC 厚度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
  结果:POAG组患者盘周所有象限RNFL均薄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OAG组患者黄斑所有区域GCC厚度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PAOG诊断是盘周RNFL厚度与黄斑GCC厚度的独立相关因素。 ROC及AUC分析提示:杯盘比AUC值最大( AUC=0.936;95%CI=0.903~0.964),其次为上方 RNFL 厚度( AUC=0.910;95%CI=0.889~9.455),诊断价值高,盘周鼻侧,下方,颞侧RNFL厚度以及黄斑上方,下方平均GCC厚度AUC值均大于0.8,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结论:POAG患者盘周RNFL厚度与黄斑GCC厚度均明显变薄,变薄的盘周RNFL厚度与黄斑GCC厚度与POAG诊断存在相关性。盘周RNFL厚度与黄斑GCC厚度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capabilities of ganglion cell complex (GCC) thickness in preperimetric glaucoma (PPG) with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 Design Self control study and case control study. Participants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OAG) patients were 20 cases(40 eyes), of which 20 eyes without visual field defects as PPG, and healthy controls were 30 cases(30 eyes). Methods All subjects were underwent macular scanning and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 scanning using the RTvue SD-OCT.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 was used to assess the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PPG from normal control.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thickness of GCC and RNFL, and their AUCs. Results Compared with normal eyes, the thickness of average GCC, superior GCC, inferior GCC, average RNFL, superior RNFL, and inferior RNFL in PPG eyes decreased (P<0.001). However, these parameters were thicker than POAG eyes (P≤0.002). The values of GCC-GLV and GCC-FLV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normal eyes (P<0.001, P=0.021), but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POAG eyes (P<0.001). GCC-GLV had highest AUC for detecting PPG (0.983) from normal eyes, followed by average RNFL (0.930). Howev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arameter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In addition to RNFL, the GCC could be a structural parameter for detecting PPG. (Ophthalmol CHN, 2017, 26: 10-14)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青光眼以损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继而出现视野缺损为特征,高分辨率频域OCT(SD-OCT)可以准确可靠地定量分析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 目的 探讨黄斑区GCC厚度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诊断试验研究设计.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连续纳入POAG患者70例和30名健康志愿者,应用RTVue SD-OCT对70例POAG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黄斑区GCC厚度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检测,并行Humphrey视野检查,均纳入受检者的右眼进行统计.根据视野检查的平均缺损(MD)值将POAG分为早期、进展期和晚期,对各组受检眼平均GCC、上方GCC和下方GCC、平均RNFL、上方RNFL、下方RNFL、局部丢失体积(FLV)和整体丢失体积(GLV)进行比较;评估POAG患者GCC厚度、RNFL厚度与视野MD值的关系,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GCC厚度和RNFL厚度对POAG的诊断效率.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POAG组、进展期POAG组和晚期POAG组的平均GCC、上方GCC、下方GCC、平均RNFL、上方RNFL和下方RNFL均明显降低,FLV和GLV均明显升高,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早期POAG组比较,进展期POAG组和晚期POAG组受检眼平均GCC值和平均RNFL厚度值均明显下降,GLV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晚期POAG组受检眼上方RNFL厚度值明显低于早期PO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晚期POAG组受检眼上方GCC值明显低于早期POAG组和进展期POA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早期POAG组比较,进展期POAG组和晚期POAG组受检眼下方GCC和下方RNFL厚度值明显下降,FLV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OAG患者平均GCC、上方GCC和下方GCC、平均RNFL、上方RNFL和下方RNFL与MD值均呈线性正相关(r=0.624、0.583、0.601、0.571、0.447、0.537,均P<0.001);POAG患者平均GCC与平均RNFL、上方GCC与上方RNFL以及下方GCC与下方RNFL均呈线性正相关(r=0.648、0.630、0.602,均P<0.001).平均GCC、上方GCC、下方GCC、FLV、GLV、平均RNFL、上方RNFL和下方RNFL的AUC值分别为0.965、0.924、0.979、0.985、0.980、0.990、0.979和0.992(均P<O.001).GCC参数中FLV与下方RNFL的AU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OAG患者下方GCC厚度更容易受到损伤,GCC参数中FLV和GLV是诊断POAG的敏感指标,GCC厚度可以作为诊断和判断POAG病情进展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眼视盘周围及黄斑区视网膜血流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确诊的萎缩型NAION患者(发病时间>3个月)18例(18眼)。另选取眼部检查正常的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2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AngioVue OCT血管成像系统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视盘及其血流成像、黄斑区血流成像及黄斑视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扫描,测量视盘周围神经纤维(pRNFL)厚度、GCC厚度和整个平面视网膜血流密度(wiVD),包括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视乳头旁的RPC血流密度(ppVD)、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及黄斑中心凹旁血流密度(pfVD)。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Logistic回归及线性回归分析各血流参数对NAION发病、GCC等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上下部分ppVD与pRNFL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ION组pRNFL厚度、RPC wiVD、ppVD明显较低(t=-6.567、-6.958、-6.668,P<0.001),SCP wiVD、DCP wiVD及GCC厚度亦明显较低(t=-6.226、-2.760、-6.34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ION发病与ppVD相关(b=0.502,OR=1.653,P=0.04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NAION患者的LogMAR BCVA与SCP wiVD相关(b=-0.726,P=0.003),pRNFL厚度与ppVD相关(b=0.883,P=0.001)。上半部分的pRNFL厚度与上半部分ppVD呈正相关(r=0.946,P<0.001),下半部分的pRNFL厚度与下半部分ppVD呈正相关(r=0.680,P=0.031)。结论:病程>3个月的NAION患眼视盘周围及黄斑区大血管附近血流显著减少。NAION患眼ppVD越稀疏,NAION发病可能性越大,pRNFL相对越薄;SCP wiVD越稀疏,NAION患眼的视力相对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OCT评估高眼压症(OHT)患者视盘结构和微循环的特征。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OHT患者(OHT组)56例(56眼),收集同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POAG组)33例(33眼)和健康人群(正常对照组)39名(39眼),采用OCT测量受试者杯盘比、Bruch膜开口(BMO)宽度、最小盘沿宽度(MRW)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采用OCTA测量受试者视盘血管密度(VD),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比较各组受试者以上指标的组间差异,并通过Bonferroni校正调整检验水平。 结果 与OHT组比较,POAG组患者的杯盘面积比、垂直杯盘比、水平杯盘比和视杯体积均增加,盘沿面积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POAG组患者盘沿面积小于正常对照组,而杯盘面积比和垂直杯盘比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OHT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各项杯盘比指标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各组受试者间的BMO宽度和MR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校正P>0.05)。OHT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视盘旁RNFL厚度均高于POAG组(均为校正P<0.05),但OH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0.05)。在微循环指标的比较中,OHT组患者的视盘旁VD高于POAG组,POAG组患者视盘旁VD低于正常对照组,OHT组患者视盘旁VD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校正P<0.05)。OHT组患者视盘内VD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OHT患者的视盘区域结构与正常人群无差异,视盘区域会出现VD下降,POAG患者的视盘结构及微循环损伤重于OHT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视盘周围血管密度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RNFL)厚度与眼轴长度和屈光度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受试者40名40眼,测量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通过OCTA检查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四个象限及整体视盘周围血管密度,测量相应区域的视盘周围RNFL厚度,分析两者之间及两者分别与眼轴长度和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视盘周围整体RNFL厚度与眼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r=-0.760,P<0.001),与屈光度呈显著正相关(r=0.625,P<0.001)。且上方、下方和鼻侧象限的视盘周围RNFL厚度均与眼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r=-0.506、-0.667、-0.700,均为P<0.01),与屈光度呈显著正相关(r=0.409、0.506、0.556,均为P<0.01)。视盘周围整体及颞侧象限的血管密度与眼轴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均为P<0.05),与屈光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视盘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的改变.方法 采取横断面对照研究,选取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63眼为NDR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人30眼为对照组.应用OCTA测量NDR组和对照组入选眼的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