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体感觉是一种深感觉,包括本体感觉的传入活动能力和传出活动能力,前者体现在静态感知关节位置的能力、动态感知关节运动的能力,后者体现在肌张力和反射回应的传出活动能力。膝关节本体感觉形成的基础是交叉韧带、半月板、关节囊、周围肌肉、肌腱及皮肤的机械感受器,及其向大脑皮层和脊髓投射的神经纤维。Johansson等研究发现,前交叉韧带由发自胫后神经的后侧关节神经支配。因此机械感受器减少或损伤及神经损伤是膝关节本体感觉损伤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9月—2019年3月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康复治疗方案的不同,将以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0例,予股四头肌收缩等常规的康复训练法;观察组男17例,女9例,则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作为术后康复治疗方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6、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委员会主观评分表(IKDC)评分以及被动角度再生试验、被动活动察觉阀值,评判和了解膝关节的基本活动功能和本体感觉的恢复情况。结果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IKDC评分、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被动活动察觉阀值结果,以及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断裂部位、损伤原因),均未见明显差异。所有的受试者术后均获得9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后第3、6、9个月,观察组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6、9个月,观察组被动活动察觉阀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训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7月~2014年6月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患者53例,早期指导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制定系统的术后康复训练计划。结果:通过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本组53例患者均取得良好恢复效果。结论: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是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功能锻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2000年12月-2002年11月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1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腘肌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腘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膝关节屈曲主动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Lysholm膝关节量表评分(LKSS)。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膝关节屈曲主动ROM和LKSS均升高,治疗8周后较治疗4周后评分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膝关节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膝关节VAS评分较治疗4周后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腘肌训练运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有助于增加膝关节屈曲主动活动度、缓解疼痛以及改善膝关节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时丽萍 《中医正骨》2006,18(7):75-76
随着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日益增多,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由于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步受到重视。自2004年4月~2005年10月我科应用可吸收空心界面螺钉固定四股腘绳肌腱重建ACL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4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护理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保残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普通康复训练方,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疗法。术后3、6、12个月时测定2组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结果:Lysholm评分治疗3个月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膝情况术后3个月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时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康复方法与中医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模式对于ACL保残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多见于运动性损伤和交通事故损伤,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1],损伤后导致膝关节不稳,严重影响关节的功能,随之继发关节软骨、半月板等主要结构损害,导致关节退变和骨关节病的早期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病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手段,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痛苦少等优点。但精湛的手术只有结合及时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我科2009年1月~2010年2月在关节镜下对27例病人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依据康复原理,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0.
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研究进展,分别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移植物的选择、固定物与固定技术的应用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扩大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胫骨前后错动及膝旋转不稳,对完全断裂者应手术治疗[1],其中关节镜手术是一种比较安全实用的新技术,具有诊断率高、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痛苦少等优点[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3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结果:本组230例患者术后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术后随访192例,156例患者膝关节活动正常,稳定性明显改善,步态基本正常,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后较手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效果肯定,是一种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后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后,自行修复能力差,通常需行重建手术。关节镜下重建ACL是近年兴起的微创手术,目的在于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恢复其运动功能。自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我院对11例A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股骨端双隧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手术,术后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案选择的若干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节镜下微创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已成为目前改善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不稳的标准治疗方法,而临床效果不仅仅依赖于精确的手术方法,术后合理的康复训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它可以促进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近几年,术后康复训练正变得越来越激进,但不同学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得分歧,目前尚没有一个金标准来对术后康复进行指导.本文就目前康复训练方案选择上存在争议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认识如何制定一个最优化的术后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进行规范性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对38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重建术,术后予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及中药熏洗,通过膝关节稳定性、活动范围、Lysholm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8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术后6个月膝关节稳定性与活动度均良好,可进行正常生活、工作,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91.6±3.5)分,优良率达97.4%。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可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渐进抗阻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股内侧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因ACL损伤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骨道重建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电子反馈组和抗阻训练组,每组30例。术后2组患者均接受8周常规康复治疗,然后开始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开始训练前测定2组患者重复完成10次膝关节30°~0°伸屈动作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量(repetition maximum,RM),即10RM,作为抗阻训练的基数。抗阻训练组单纯进行渐进抗阻训练,电子反馈组应用电子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渐进抗阻训练,每次训练3组,隔天1次,共训练4周。测定2组患者肌力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患侧股内侧肌10RM和股内侧肌静态表面肌电活动波幅,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肌力训练前2组患者的股内侧肌10RM和静态表面肌电活动波幅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1,P=0.124;t=0.845,P=0.513)。训练4周后2组患者的股内侧肌10RM均增大[(15.26±3.75)kg,(26.68±4.13)kg,t=2.695,P=0.024;(14.75±4.67)kg,(27.26±3.54)kg,t=2.564,P=0.032],2组患者的股内侧肌10R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4,P=0.077)。训练4周后2组患者的股内侧肌静态表面肌电活动波幅均增大[(1.46±0.42)μV,(4.91±2.17)μV,t=2.813,P=0.011;(1.39±0.57)μV,(2.15±1.47)μV,t=2.143,P=0.042],电子反馈组的股内侧肌静态表面肌电活动波幅高于抗阻训练组(t=0.530,P=0.012)。结论:与单纯渐进抗阻训练相比,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应用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结合渐进抗阻训练,能更好地增强股内侧肌肌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联合骨一方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用ACLR治疗,观察组加用骨一方治疗。结果:两组术后2周VAS评分较术后1天降低,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与BI评分较术后1天均有提高,观察组降低或提高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R联合骨一方治疗ACL损伤有较好疗效及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发展,体育运动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运动项目,而是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运动损伤日趋增多.近十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不断发展,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效果满意率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防治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9月伊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ACL断裂患者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所有患者手术方式统一为关节镜下单隧道ACL重建,移植肌腱均为自体同侧半腱肌和股薄肌,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手术后,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后,治疗组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萎缩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防治ACL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萎缩,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