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注射阿霉素联合无水酒精毁损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收治的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螺旋CT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缓慢注射无水酒精和阿霉素0.2~0.5 mL.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测定疼痛强度.[结果]45例治疗后,即刻疼痛完全缓解者8例(17.8%);一周后疼痛完全缓解39例(86.8%),明显缓解5例.经治疗后6个月、12个月随访观察,有效率分别为 97.8%,97.8%.并发症少而轻微.[结论]螺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注射阿霉素联合无水酒精毁损疗法对三叉神经痛具有定位准确,无痛苦,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分析C臂引导下经卵圆孔半月节选择性位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依据其受累分支不同分为三组:A组-Ⅱ支,B组-Ⅲ支,C组-Ⅱ、Ⅲ支;通过卵圆孔分区及进针深度确定不同受累分支的治疗位点,进而行C臂引导下射频热凝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术前和术后即刻、3天疼痛程度;术后3月和12月进行疗效随访。结果:各组术后即刻、3天VAS均较术前减低(P<0.05)。术后3月和12月各组有效率均达60%以上,其中单纯Ⅲ支受累者为95.7%,有Ⅱ支受累者相对较低(60%~75.6%)。各例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臂引导下经卵圆孔半月节选择性位点射频热凝术为治疗第Ⅱ、Ⅲ支三叉神经痛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CT引导和非引导下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CT引导与非CT引导下经皮穿刺,用阿霉素毁损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8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35例,女54例,年龄39~81岁,平均60.4岁,病程1~16年不等,分为两组。治疗前CT冠状及轴位扫描卵圆孔,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第一组(44例)不用CT引导穿刺半月神经节,第二组(45例)用CT引导穿刺的方向并确认针尖的位置,经造影确保穿刺针准确位于半月神经节内,两组均向半月神经节注射阿霉素。结果:治疗后12个月,两组分别有26例和36例完全无痛,分别有17例和6例未缓解。第一组的并发症数量及程度明显超过第二组。结论:与传统的盲目穿刺方法相比,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毁楣术对三叉神终痛的疗效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实验是在建立改良的大鼠三叉神经疼痛模型(颧骨下入路)基础上,通过眶下神经周围(眶下孔)注射两种不同浓度的阿霉素,比较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对三叉神经节超微结构影响,从微观角度验证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实验鼠上颌神经分支即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术(infraorbital nerve,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ION-CCI)模型,在该三叉神经痛模型成功建立的基础上,挑选出现三叉神经痛样反应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A组),无水酒精组(B组),0.33%阿霉素组(C组),0.75%阿霉素组(D组),四组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0 d、20 d、30 d的观察大鼠痛反应阈值,并在各时间点随机抽取3只大鼠观察三叉神经节做超微结的变化。结果:1行为学变化:0.75%阿霉素组注射后10 d可见痛阈值明显上升,并持续至注射后30 d,与其他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三组注射前后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2三叉神经节超微结构的改变:D组在注射后10 d可见神经节细胞明显水肿,以线粒体和内质网为主要病理学改变;注射30 d时可见神经节细胞核固缩、崩解,细胞器消失,部分细胞轻度水肿。A、B、C、D四组在注射前神经节细胞核及细胞器无明显改变;A、B、C三组在注射前与注射后各时间点比较,神经节细胞核及细胞器均无显著改变。结论:1阿霉素能通过逆轴浆运输机制,靶向破坏三叉神经半月节,从而起到镇痛的效果;2在本次实验中,0.75%阿霉素比0.33%阿霉素在抑制大鼠三叉神经疼痛方面起到较好的疗效,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线和神经刺激仪定位法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眼支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眼支痛患者采用C型臂X线和神经刺激仪双针定位下0.5%阿霉素0.5ml卵圆孔注入后,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7天、1月、6月、12月、24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化McGiLL疼痛量表(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计算各时间点治疗有效率.结果:随访有效病例46例,VAS评分,SF-MPQ评分、睡眠和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天、7天、1月、6月、12月、24月镇痛有效率分别为76%、83%、93%、91%、78%、73%.结论:双引导法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眼支痛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形臂后前位 正侧位影象结合皮区刺激电位引导穿刺行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的临床优缺点。方法:按入院顺序选择2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C形臂后前位 正侧位影象指导下前外侧入路穿刺卵圆孔,记录低频电刺激下三叉神经三个分支支配区的皮肤电位,依电位强弱决定穿刺针深度和方向再行射频热凝毁损。随机选择前期15例盲穿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患者和15例单纯C形臂定位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患者为对照,比较穿刺过程顺利程度和近、中期疗效。结果:C形臂结合皮区刺激电位引导穿刺行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穿刺次数少,但总治疗操作时间延长,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显著优于其它对照组。结论:C形臂结合皮区刺激电位引导穿刺行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显著提高了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7.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三叉神经毁损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 CT引导机为西门子AR型NOVR型.34例患者均根据典型的病史、体征作出三叉神经痛诊断,均有服用药物史,5例为经其他方法治疗后复发.34例中男8例,女26例,年龄55~70岁,平均58岁.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采用22G穿刺针,CT引导进针,确定针尖在卵圆孔时,分次缓慢注射2%阿霉素0.2~0.3 ml(不超过 0.5 ml).结果治疗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即刻疼痛减轻26例(76.9%),治疗后6个月,32例疼痛消失,2例疼痛减轻.并发症少而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微创、疗效好、可重复操作的新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加阿霉素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近期疗效。方法对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CT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加阿霉素毁损治疗。观察并记录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估,并随访2年,观察复发率。结果治疗后各时段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后各时段与术后1 d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后各时段与术后7 d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各时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加阿霉素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是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三叉神经痛是发生于头面部的剧烈疼痛[1],经皮穿刺卵圆孔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有效方法之一[2],为了研究治疗不同分支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穿刺针在卵圆孔内的深度有何区别,将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的30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分析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309例原发单侧三叉神经痛患者(眼支除外),下颌支疼痛者为A组(n=160例),上、下颌支或单纯上颌支疼痛者为B组(n=149例),年龄  相似文献   

10.
阿霉素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霉素注射于三叉神经主干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12例,采用上颌神经阻滞麻醉法或(和)下颌神经阻滞麻醉法注入0.5%阿霉素溶液0.5mL。采用视觉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及副反应,疼痛明显缓解。术后各组与术前相比VA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组之间VA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霉素神经干注射法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简单易行,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1.
阿霉素与庆大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早期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阿霉素及庆大霉素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0.2%、0.5%阿霉素及庆大霉素行外周神经阻滞。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1周、2周、1月、2月、3月时的疼痛缓解情况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0.2%阿霉素组除治疗后第1天外其余各时间点数字评分(NRS)均较治疗前降低,而其它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RS均明显下降。0.5%阿霉素组在治疗后1天、2周、1月、2月、3月时的NRS值明显低于0.2%阿霉素组,治疗后1月、2月时明显低于庆大霉素组。0.5%阿霉素组有效率明显高于0.2%阿霉素及庆大霉素组。结论:0.5%阿霉素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较好,庆大霉素可用于病情不太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采用半月节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358例顽固性三又神经痛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及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采用侧方入路或前侧入路穿刺半月节进行射频热凝术治疗,效果欠佳者加用眶下孔或颏孔射频治疗,对合并第肢痛的加用眶上孔射频治疗。结果:术后疗效优258例(占72%),良72例(占20%),无效28例(占8%),总有效率为92%。共285例随访3个月~5年。1年内复发16例(5.6%);2年内复发25例(8.8%);5年内复发29例(10.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顽固性三又神经痛采用半月节穿刺温控射频治疗的效果满意,加用外周支组合治疗可提高疗效,该方法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1936例临床分析与手术技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1936例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例的经验和体会,探讨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分别进行眶上孔入路、眶下孔入路、侧入路或前入路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对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法进行改良。对45例半月神经节定位困难的三叉神经痛病人,在射频热凝治疗术中应用X线、三维CT或导航进行卵圆孔定位或在术中验证靶点。结果:术后即刻疗效,优良1528例,良好336例,无疗效72例,总有效率96.3%。8个月~2年远期随访1097例,1年内复发122例,复发率为11.1%,2年内复发274例,复发率为24.9%,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温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可靠,X线、三维CT及导航卵圆孔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徒手穿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5例,观察组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1次射频治疗后达显效54例、有效19例;对照组治疗10 d后,显效及有效分别为47例、17例,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1%、85.3%,P〈0.05)。随访0.5-2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6%、36.2%,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能明显缓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眶-圆孔穿刺入路在第2支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64例第2支三叉神经痛患者,先行CT扫描评估和确定穿刺径路。取眶外下缘交界处偏内侧为穿刺点,在CT引导下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穿刺圆孔并成功定位后,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1例因CT扫描评估穿刺困难而改经Hartel前入路穿刺。余63例行经眶-圆孔穿刺,其中60例顺利穿刺达圆孔内和半月神经节,3例仅到达圆孔外口。治疗后疼痛均缓解,除面部麻木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眶-圆孔入路射频热凝治疗第2支三叉神经痛,定位准确,无严重并发症,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联合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RFT组(n=75):行单纯射频热凝术;RFT+A组(n=75):同RFT组方法行射频热凝后注射阿霉素3毫克.观察两种方法的疗效、复发率及副反应.结果:两种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均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RFT+A组副反应多于RFT组,RFT+A组远期复发率低于RFT组.结论:射频热凝联合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效果优于单纯射频热凝术.阿霉素可暂时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