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赋能教育指导对脑卒中后强制诱导运动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进行强制诱导运动治疗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强制诱导运动疗法,干预组采用赋能教育指导下的强制诱导运动疗法。两组病人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脑卒中病人赋能护理评价量表对赋能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病人在Barthel指数及赋能护理评价量表评分均提高,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赋能教育指导脑卒中后强制诱导运动治疗可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升病人自我训练依从性及社会参与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在出院前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积极的延续性护理,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与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BI)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意向、生活方式、态度、责任、吸烟、药物治疗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健康责任、营养、心理安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护理态度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功能障碍,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促进健康行为的建立,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卒中小组管理模式对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及健康指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8例,实施传统管理模式;观察组62例,实施卒中小组管理模式。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后3个月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Fugl-Meyer(FMA)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对病人健康指导依从性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ADL、FM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对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康复知识、饮食和药物知识的理解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饮食和药物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卒中小组管理模式可改善脑卒中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理解和依从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张婕  陈玉荣  刘春凡 《全科护理》2020,18(24):3153-3155
[目的]探究家庭医生签约制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脑卒中病人自我效能感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90例社区脑卒中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社区脑卒中干预,观察组进行家庭医生签约制指导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治疗依从性、Barthel指数及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量表评估结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GSES量表、治疗依从性、Barthel指数及SS-QOL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医生签约制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可提高社区脑卒中病人自我效能感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及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卒中单元收治的395例脑卒中患者为卒中单元组,上年485例脑卒中常规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临床指标,用卒中后抑郁发生率、INHSS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QLI和BI指数评定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卒中单元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降低,INHSS指数低于对照组,QLI及BI指数高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单元治疗可提高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卒中小组管理模式对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及健康指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8例,实施传统管理模式;观察组62例,实施卒中小组管理模式。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后3个月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Fugl-Meyer(FMA)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对病人健康指导依从性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ADL、FM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对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康复知识、饮食和药物知识的理解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饮食和药物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卒中小组管理模式可改善脑卒中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理解和依从性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阶段性强化教育在脑卒中介入治疗病人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将48例脑卒中介入治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从入院至出院随访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在传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阶段性强化教育,采用Barthel指数、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定两组病人入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比较两组病人入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健康教育知识知晓度、遵医行为、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病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遵医行为、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介入治疗病人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有利于病人掌握各阶段健康教育知识,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康复治疗效果及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肖彬新  兰碧玉  卢爱华 《全科护理》2011,9(31):2841-2842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法(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P<0.05),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后BI评分明显提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BI评分;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模式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运动疗法中的应用。[方法]将6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应用自我管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两组病人运动依从性和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病人运动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膝WOMA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自我管理模式可以消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对运动疗法认识上的误区,提高病人的运动依从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对出院脑卒中病人疾病知识、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6例脑卒中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住院护理及出院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对比两组病人脑卒中知识掌握情况、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脑卒中知识评分较对照组高,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可有效提升出院脑卒中病人的疾病知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病房加强陪护家属的康复知识教育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的影响,并通过随访了解其远期康复疗效。方法:于卒中单元病房选取426例确诊为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将其陪护家属按照同年龄(土3岁)、同性别、同文化程度、与患者关系相同、所陪护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同级别等条件配对,筛选出152例(76对)符合条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及常规康复干预,试验组的陪护家属在给与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康复知识培训,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教育,分别于入院24h、出院前24h、随访6个月时对患者行吞咽功能障碍评价和BI指数评定。结果:入院24h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价及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试验组患者吞咽功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卒中单元病房加强陪护家属的康复知识教育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黄怡  潘翠环  叶正茂  胡翔 《中国康复》2014,29(3):170-172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Pusher综合征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AC、FMA、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患者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舒适度、对护士雾化吸入工作满意度、雾化吸入治疗知信行、对患者雾化吸入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于呼吸科病房并首次使用氧驱动雾化吸入的患者10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质量控制遵循PDCA循环法。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雾化吸入的舒适度,雾化吸入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以及雾化吸入的疗效。结果: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满意度、舒适度、知信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教育后,试验组满意度、舒适度、知信行及雾化吸入疗效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系统化健康教育较常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对护士雾化吸入工作的满意度、对雾化吸入知信行的程度、雾化吸入疗效,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某医院收治的52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6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Barthel指数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分析患者遵医行为的变化。结果: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及BI评分虽然都有所提高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遵医行为,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照料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97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139例,其照料者随之分为照料对照组和照料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等,对照组照料者不作任何干预;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草药方剂治疗,同时照料治疗组给予系统的脑卒中健康教育、康复知识、技能培训及适当的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8周、24周进行Barthel指数(BI)、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定;2组照料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8周、24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BI、QL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BI及QLI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2组照料者抑郁41例(21.6%),焦虑55例(28.9%)。治疗后,照料治疗组抑郁、焦虑疗效明显优于照料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照料者的综合干预能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明显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120例鼻咽癌放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依从性和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及依从性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鼻咽癌放疗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病人对健康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及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时德菊 《全科护理》2012,10(33):3073-3075
[目的]探讨综合性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作用。[方法]抽取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3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8例及对照组69例。对照组常规行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疾病知识集体讲座,团体心理活动和定期召开出院病人家属见面会、出院电话随访等项目,进行综合性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健康教育后知识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病人出院6个月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综合性健康教育可使病人降低病耻感,提高主动服用药物的依从性以及对疾病的知识掌握、疾病康复、预防复发、降低复发率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骨折病人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40例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系统化、针对性的康复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教育,统一发放问卷,比较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和依从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出院后康复知识得分、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折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杨美娟 《全科护理》2013,11(5):389-390
[目的]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结核性胸膜炎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结核性胸膜炎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两组病人的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病人依从性、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健康教育达标率、病人满意度和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病人护理中能有效提高住院病人满意度、依从性和健康教育达标率,减少住院病人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家属的疾病管理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NIHSS)的影响。方法:建立系统化的脑卒中患者或家属疾病管理健康宣教方案,对81例患者按整群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例进行同步疾病管理,对照组41例按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管理,对患者在入院时,发病后14 d、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ADL,NIHSS评分测定。结果:试验组患者发病1,3个月ADL,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疾病管理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规范化管理,明显提高患者的ADL,减轻NIHSS,从而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